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按照最新考纲编写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按照最新考纲编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按照最新考纲编写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地点:
长江下游;
(2)时间:
距今约七千年;
(3)生产和生活状况:
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
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半坡居民:
黄河中游;
距今约五六千年;
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
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他们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
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证明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他们已会纺线、织布、制衣,能制造彩陶。
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考点3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
约四五千年。
2.地点:
黄河流域。
3.华夏族形成过程: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东方蚩尤部落,后经长期发展,形成4华夏族。
4.评价:
黄帝被誉为“人文初祖”。
5.原因: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其妻发明养蚕缫丝,其部下发明文字,制作乐谱。
6.禅让制:
是原始社会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传说黄帝死后,尧、舜、禹依次采取民主推选首领的办法来更替部落联盟首领,人们把这种制度称为“禅让”制。
7.重要识图
考点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1.分封制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2.分封制内容:
(1)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2)诸侯的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向天子交纳贡品;
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图示记忆见下图:
3.分封制作用:
(1)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
(2)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考点5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商鞅变法时间:
公元前356年。
2.商鞅变法所在国家:
秦国(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相关成语:
立木为信。
3.商鞅变法的目的:
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奖励军功: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建立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
(2)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3)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6.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战国。
7.封建社会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8.重要识图:
商鞅的政治观点: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2讲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
考点1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秦统一六国:
(1)时间:
公元前221年;
(2)统一者:
秦王嬴政;
(3)都城:
咸阳;
(4)评价: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立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后的货币为圆形方孔钱钱。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统一后的文字为小篆。
后来推广隶书。
焚书坑儒。
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军事
北击匈奴,筑长城;
修灵渠,开发南疆。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2)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对孝文帝的评价:
是我国古代杰出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5.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6.我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方式:
(1)少数民族人民大量内迁;
(2)民族之间相互通婚;
(3)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4)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等。
第3讲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4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5讲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