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7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9825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9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37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点37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点37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点37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点37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37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考点37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37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37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五、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1.战略失误

(1)“施里芬计划”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2)战场形势的变化出乎德军统帅部的预料。

(3)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内部矛盾

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使同盟国内部矛盾日益加剧。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40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22个是英德联合公司。

在大战爆发前4个月,英国《泰晤士报》刊登长文说“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

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那些最大胆、最不计后果的人”……在维也纳、彼得堡、柏林、巴黎和伦敦,战争的爆发将欢呼的爱国者人群带到大街上。

罢工停止了,抗议取消了,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路障也拆除了。

这就是亚瑟·

朗索姆描绘的“将一个民族聚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刻”。

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

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束”……1916年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

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正在酝酿。

但它会在哪里爆发?

——摘编自[英]尼尔·

福克纳《世界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争不可能论”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分别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民众与政府对战争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答案】

(1)世界经济连接为一体,英德之间经济依赖更深;

人们相信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和工业化战争难以预料的巨大破坏力可以阻止战争爆发。

(2)看法欧洲民众:

支持本国政府参与大战。

政府:

认为战争是短期的,本国能获得战争胜利。

影响: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

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2)问,第一小问,根据“战争的爆发将欢呼的爱国者人群带到大街上……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路障也拆除了”,可得出欧洲民众支持本国政府参与大战;

根据“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

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可得出政府认为战争是短期的,本国能获得战争胜利。

第二小问,结合十月革命以及战争的破坏性等史实,从社会主义与和平主义思潮两个视角回答。

考向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特点

(1)是列强之间实力对比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国实力均势必然会被打破,所以任何国际关系格局都不会持久。

(2)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3)隐含着很多矛盾。

(4)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产物,仍然是帝国主义列强剥削压迫广大落后国家或地区的体系,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5)仍然是以欧洲为中心,以英法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格局,但开始向欧洲两侧延伸。

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产物。

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远东地区的利益冲突,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

它促使20世纪20年代出现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它自身隐藏着许多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它必将走向瓦解。

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给后人的启示

(1)国际战略格局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呈现出动态的、渐进的运动过程和周期性变化规律。

(2)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既是战争的根源,也是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力量,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霸的产物。

(3)围绕经济利益的争夺是战略格局演变的内在因素,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参与国际政治的首要条件。

由于英、法、美等国的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同盟国集团,因此后者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4)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为各国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注入活力。

(5)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例如,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在一战后开始插手欧洲事务。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他的“十四点”计划中,就提到了军备控制——国家之间团结起来共同限制他们的军备。

但是这项政策在巴黎和会上很难得到采纳。

英国反对这项提案,美国自身并不想裁减自己的海军。

巴黎和会之后,英国比美国更不情愿商讨裁军问题。

但是劳合·

乔治遭到了国会大量工党反战议员的反对。

同时,国内民众厌战情绪高涨,要求裁军的声音此起彼伏。

劳合·

乔治只得放弃自己原来的意愿。

在所有兵种中,海军是最为花费一个国家国力的兵种。

对裁军持消极态度的美国民主党总统威尔逊在1920年的大选中失利。

1921年,新总统哈定采纳了参议员威廉·

波拉提出的让美国政府主持裁军会议的建议。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各国政要在海军顾问的协同下展开了对海军军备控制的讨论。

各国都同意将吨位作为海军军备的单位,并确定了英、美、日、法、意的主力舰吨位比例为5:

5:

3:

1.75:

1.75,并重新明确了各国之间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分配。

作为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定,它的签订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周翀《英国与1930年伦敦海军会议》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两国对军备控制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军军备控制协议达成的影响。

(1)变化:

美国由持消极态度到持支持态度,英国由反对到被迫接受。

原因: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浩劫,控制军备思想在欧美深人人心;

英国工党反战议员及国内民众对扩大军备的坚决反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力大为削弱,难以承担海军巨额的花销;

美国政府执政党发生变更。

(2)影响:

英国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美国海军取得了和英国同等的地位,走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道路;

对远东地区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又加剧了美日矛盾,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

(2)问,根据材料“各国都同意将吨位作为海军军备的单位,并确定了英、美、日、法、意的主力舰吨位比例为5: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华盛顿会议,英国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考向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重要原因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

3.历史原因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藏的矛盾被激化。

(2)德国、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

(3)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避战自保,事实上助长了法西斯势力。

(4)20世纪30年代欧、亚、非一些国家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1.爆发

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扩大

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至此,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3.转折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中,日军惨败,这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1942年10月,英军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这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4.胜利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的败亡。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8月,日本宣布投降。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2)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3.影响

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战争的影响与启示

1.影响

(1)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个大国。

(2)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二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2.启示

(1)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

(2)对侵略势力、邪恶势力不能手软,决不能姑息养奸。

(3)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4)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进行合作。

(5)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

材料一1940年,随着德国闪击欧洲,日本受到刺激和鼓舞,要乘英法无暇东顾之机,加快南进步伐,扩大战果。

1940年,二度上台的近卫文麿制定了《基本国策要纲》,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牢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

确立了夺取东南亚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

日本企图利用这里丰富的原料资源,击溃太平洋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进而扩大中国战场之战果。

“要纲”的出笼,标志着日本正式将南进政策视为其基本国策,南进战略开始实施。

——摘编自宋凤仙《20世纪上半期日本南进战略述论》

材料二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初期,获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暂时胜利。

但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日本既无法以南进支持其对华战争,也无法从中国抽身专注于太平洋战场。

新的大战使日军的全盘战略陷入被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日本制定“南进”计划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的大战使日军的全盘战略陷入被动”的原因。

(1)目的:

抢夺东南亚地区战略资源;

切断英美援华补给线;

确保在中国大陆的霸权;

向太平洋地区扩张。

(2)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主力,限制了日军“南进”;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日本陷入两线作战;

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败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

(1)问,从材料信息“确立了夺取东南亚的基本方针……日本企图利用这里丰富的原料资源,击溃太平洋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进而扩大中国战场之战果”概括即可。

考向四雅尔塔体系下的和平

一、雅尔塔体系

1.形成条件

(1)西欧在战争中遭到严重削弱。

(2)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苏渐成均势格局。

(3)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2.实质

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3.内容

惩治战败国,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

建立联合国等。

4.评价雅尔塔体系

(1)积极作用:

倡导和平、民主,使世界顺利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2)消极作用:

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国界、分裂国家,形成和保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的根源。

二、美苏冷战

1.表现

(1)两大阵营对峙(战后初期)

①资本主义阵营: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北约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阵营: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经互会,建立华约。

(2)美苏争霸

①争霸开始:

二战后美苏开始冷战。

赫鲁晓夫上台,想取得与美国平等的地位,从而主宰世界,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②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被迫同意从古巴撤出导弹的方式得以解决,美国占了上风,但美苏双方的对抗进一步升级。

③美苏关系缓和:

1969年,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提出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对苏联推行“缓和”外交;

苏联已开始由守势转为攻势,勃列日涅夫推行“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美苏关系出现缓和。

④对抗再现: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以及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这些都成为苏联的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标志,致使美苏关系再度紧张;

1980年,美国提出“卡特主义”,1981年里根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1983年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⑤“第二次缓和”:

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得到了美国的响应;

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

(3)两极格局的结束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特点

二战后美苏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

局部“热战”不断。

(1)美苏冷战,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2)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局部冲突不断出现。

(3)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启示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美苏争霸是当时世界不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

(2)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当一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大的时候,在世界中就处于优势,反之,在世界中就会处于劣势。

材料1951年6月初,“联合国军”退回“三八线”附近,出于国内外形势考虑,美国表现出停战谈判的意向。

6月23日,苏联正式提出交战双方停战谈判的建议。

6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示愿为其实现而努力。

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正式开始,交战双方首先就议程问题进行讨论。

7月26日开始讨论确定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区。

谈判破裂后,联合国军连续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朝中方面采取以打促谈的方针,迫使联合国军重新谈判。

10月25日,停战谈判在板门店恢复。

经过多次说理斗争,在朝中方案的基础上,双方于11月27日达成协议。

此后,双方就战俘问题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谈判并于1953年6月达成协议。

1953年6月17日和7月24日,双方又对军事分界线作了两次校正。

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朝鲜战争结束。

——据齐世荣、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促成朝鲜停战谈判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朝鲜停战谈判的特点。

(1)因素:

苏联的影响;

双方战场均势;

中国出于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

美国应对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

(2)特点:

时断时续,以打促谈,过程艰难;

谈判内容呈现明显阶段性特点;

受外力影响较大。

考向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一、朝鲜战争

1.背景

(1)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

(2)朝鲜半岛出现两个对立政权。

(3)美国的霸权政策。

2.经过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1950年7月,美军侵入朝鲜,威胁中国安全。

(3)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4)1953年,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3.性质:

由内战扩大的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

4.影响

(1)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是冷战中的“热战”,是冷战的产物。

(2)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3)对美国的影响:

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

(4)对中国而言,捍卫了国家安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对中美两国关系而言,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越南战争

(1)越南抗法斗争:

1954年越南与法国达成协议,越南被临时军事分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

(2)1955年,美国扶植吴庭艳成立越南共和国,越南分裂。

(3)南越人民掀起反对吴庭艳政权的祖国统一斗争,并得到越南北方人民的支援。

(1)开始:

肯尼迪在越南南方推行“特种战争”。

(2)扩大:

1965年,“特种战争”扩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

(3)转折:

1968年,北越发动“新春攻势”。

(4)结束:

1973年,美越签署和平协定,双方完全停止敌对行动。

(1)越南捍卫了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国家统一。

(2)美国战败,损失巨大,对美国社会影响深远。

(3)美国被迫调整政策,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4)美苏争霸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三、中东战争

(1)历史原因:

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大国的相继统治。

(2)地理原因:

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

(3)国际政策:

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

美国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联大决议在该地区分别建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从1948到1982年共进行了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六日战争(1967年)、十月战争(1973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等五次中东战争,都是中东国家对以色列的战争。

3.东和平进程

(1)埃以和谈:

首开中东和平进程的是埃及领导人萨达特,取得了一定成果。

(2)巴以和谈:

为巴以和解做出杰出贡献的是阿拉法特和拉宾。

①20世纪80年代阿以各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原则。

②1993年巴以签署和平协议,允许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区自治。

③巴以接受2003年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造成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

造成巴以双方相互仇视和冤冤相报,使中东和平进程异常艰辛。

四、两伊战争

1980年9月,战争爆发;

1988年,在联合国的调停下,两伊宣布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

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发展,而且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

战争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了极大的阴影;

两伊战争还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

两伊战争为美苏等国插手这一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

五、海湾战争

(1)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中东地区原有的力量均势失去平衡。

(2)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存在长期边界纠纷。

(1)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袭击;

8月8日,伊拉克宣布同科威特“合并”。

(2)1991年1月,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2月战争基本结束。

3.特点

(1)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2)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

(1)给科威特和伊拉克两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2)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

(3)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

(4)阿拉伯世界发生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材料1973年1月23日,美国和越南代表正式签署了结束越南战争的巴黎协议,历时12年的侵越战争宣告结束。

尼克松总统在其对越南战争的总结中说:

“很少有国家曾享有1959年美国对北越的那种军事优势。

战争的一方是一个核超级大国,国民生产总值5000亿美元,武装力量超过100万,人口1.8亿;

而另一方是一个军事小国,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0亿美元,武装力量25万人,人口不足1600万,从纸面上看,这场战争对另一方来说是毫无希望的力量悬殊之战。

——摘自《正义战争论视域下的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越南战争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1)背景:

在越南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给予了支持和声援,美国把新中国视为它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

美国要称霸世界,配合在欧洲地区的冷战,遏制共产主义。

(2)越南战争消耗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美国社会造成深远影响;

越战后期美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推动中美关系的缓和)和苏攻美守态势的出现。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900年,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统治。

……德国以容克集团为代表的统治精英,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益强大,可能赢得议会选举把帝国推向民主和共和的局面,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了借口。

材料二德国的崛起,加上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打破了欧洲大陆势力均衡,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建均势的连锁反应,大国之间纷纷结盟,大国与其周边邻国或势力范围内的小国形成保护关系,从而构成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通过海外殖民地扩展成为全球系统性风险。

——以上材料均摘自周健工《一战百年,恶之花依然不败》(2018年2月14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家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的爆发,导致世界和平运动大大发展。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政治家都认为,“欧洲协调”已崩溃,应建立一个国际常设组织来防止战争爆发。

有些官员在支持本国进行战争的同时,也间接支持建立国际联盟的想法。

这就是促使国际联盟成立的有效的原动力和动机。

建立国际联盟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一是维持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二是管理前奥斯曼帝国领地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

三是在卫生、劳工等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

正如华尔脱斯所说:

“国联不论在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始终以宪章的形式体现了人类向往和平和一个合理组织起来的世界的热望”。

但是,国际联盟作为由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媾和条约的组成部分而建立的,带来了与生俱来的缺陷和弱点。

——摘编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