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947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目的要求:

1.借助工具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整理和复习一般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3.体会本文在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上匠心独运的手法。

4.通过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性格鲜明对照,进而领会将相交欢对当时赵之兴亡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的现实意义。

5.了解并认识作者及《史记》的历史、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重点难点:

(一)本课的学习要点是:

①掌握若干多义词的用法和文言文的使动用法;

②了解本文通过三个故事刻划人物的写法;

③认识蔺相如的爱国精神和廉颇勇于改过的高贵品质。

(二)本课的难点是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

拜、易、书、遗、患、报、走、质、却、急、遇、去。

2.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负、徒、幸、引、以、亡、见、因、谢。

3.使动用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秦王恐其破璧;毕礼而归之

一、引入

1.中学阶段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

①《垓gāi下歌》(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②《陈涉世家》(初中)

③《廉颇蔺相如列传》(高2002级1册;高2005级6册)

④《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高2002级2册;高2005级1册)

⑤《信陵君窃符救赵》(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高2002级4册;高2005级6册)

⑥《毛遂自荐》(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高2005级5册)

⑦《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高2002、2005级6册)

⑧《报任安书》(高2005级6册)

附:

高中2002级二册P359《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将括母》;P321《史记·项羽本纪赞》

2.和氏献璧

《韩非子》:

楚人和氏得玉璞pú(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氏为诳kuáng而刖yuè其左足。

及厉王薨hōng,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

(摘自《短篇文言文译注》P263~264;另见高2002级三册课本P358)

3.和氏璧传奇

①和氏璧的来历。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里面包着玉的石头),他就献给楚厉王。

楚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楚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璞来献给楚武王。

楚武王也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

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到了楚文王即位的时候,卞和抱着璞在楚山下大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哭干了,流出血来。

楚文王听说后觉得奇怪,就派人去问卞和:

“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这么悲伤?

”卞和答道:

“我并不是为被砍掉脚而悲伤,我是为宝玉被称作石头而悲伤,为忠贞之士被称作行骗之徒而悲伤。

”楚文王就命令玉匠剖开璞,果然得到宝玉,因此,就把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②赵惠文王怎么得到和氏璧的?

自楚文王后,和氏璧一直留在楚国。

到楚威王时,楚相昭阳有一次举行盛大宴会,拿来和氏璧让大家观赏,结果席间和氏璧不翼而飞。

昭阳怀疑是张仪所偷,因为当时楚威王不收留张仪,张仪穷困潦倒,寄昭阳门下。

昭阳把张仪打得皮开肉绽,打死过去好几次,张仪这才离开楚国,到秦国去。

后来昭阳曾出千金求购此璧,但偷璧的人不敢出献,因此昭阳最终没能找到和氏璧。

有一天,一位远客来到赵国宦者令缪贤的府前,拿着一块玉璧叫卖。

缪贤见此璧白润无暇,宝光闪烁,就花了五百金买下。

后来缪贤让玉匠前来相玉,玉匠大吃一惊,说这就是真正的和氏璧。

缪贤异常惊喜,连忙秘藏起来。

但早已有人将此事报告了赵惠文王,赵王向缪贤索取,因为缪贤非常喜爱和氏璧,所以没有立即献璧。

赵王大怒,趁出猎之机,突然来到缪贤家里,搜走了和氏璧。

赵惠文王就是这样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上缪贤说的“臣尝有罪”就指此事。

③和氏璧价值十五座城吗?

说和氏璧价值连城当然是夸张的,秦昭王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然只不过是一种欺骗的手段罢了。

但和氏璧的确不同于一般的玉璧,它有独特的功能。

据古书记载,和氏璧大致是圆形中有一小圆孔的板状体,就好像是一个中间掏个圆孔的圆饼。

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

把它放在座位间,冬天则非常暖和,可以用来代替火炉;夏天则非常凉爽,百步之内,蝇蚋不入。

所以称和氏璧为稀世珍宝、“天下所共传之宝”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④秦昭王得到和氏璧了吗?

当时,给缪贤相玉的玉匠偶尔来到秦国,给秦昭王治玉,玉匠无意夸起了和氏璧,提到它的下落。

秦昭王知道赵惠文王得到璧,便想把璧骗到手,于是才有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由于蔺相如的勇敢机智,秦昭王的阴谋没能得逞,秦昭王最终也没能得到和氏璧,直到秦始皇灭了楚国后,才得到和氏璧。

⑤和氏璧的下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良工巧匠将和氏璧加以雕琢,让李斯在上面刻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制成传国玉玺,从此成为君权的象征。

秦灭亡后,和氏璧又到了汉高祖刘邦的手中。

在以后的改朝换代中,和氏璧便一代一代辗转相传下来。

直到唐朝第九代李从珂时,契丹人耶律光打进洛阳,李从珂抱着和氏璧出逃,在玄武楼被火烧死,和氏璧从此下落不明。

(摘自1999年12月21日《语文报》)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前13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一说前90年)。

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秘籍,职司记载”。

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

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

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

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

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

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

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hóng等进行历法改革,共定太初历。

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古代阉割生殖器的残酷肉刑)。

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

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包括12篇本纪(记帝王)、30篇世家(记诸侯王)、70篇列传(记人臣)、8篇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10篇表(记史事年月)等五种体裁,共130篇,526500字。

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曾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摘自高2002级《高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和高2002级一册课本“预习提示”)

三、写作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

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

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摘自《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

四、课文简析

(一)简介廉蔺的身分和地位。

(1-2段)

1段.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

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

),廉颇为赵将,伐(攻打)齐,大破之,取(攻下,夺取)阳晋(阳晋:

在现在山东省郓yùn城县西。

),拜(古代授予官职叫拜)为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以(介词,凭)勇气闻(闻名出名)于诸侯。

【参考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

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简析】廉颇高贵,为后文其居功自傲、鄙视蔺相如埋下伏笔

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为赵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缪贤舍人(舍shè。

门客。

战国时,贵族或官僚家里常养着一些食客。

)。

【参考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简析】廉、蔺相并提,一贵一贱,地位悬殊,为下文廉、蔺矛盾埋下伏笔。

【补充注释】缪:

①miào姓。

②miù纰缪(错误)。

③móu绸缪。

如:

未雨绸缪(修缮);情意绸缪(缠绵)。

(二)完璧归赵。

(3—13段)

第一层:

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

(3-5段)

3段.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璧;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

秦昭王闻之,使(派)人遗(wèi送给)赵王书(信),愿以(介词,拿,用)十五城请(请求)易(交换)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秦城恐(恐怕)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受骗。

见,被、受。

被动句。

);欲勿(wù)予(yǔ),即(则,就)患(忧虑,担心)秦兵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报,答复、回复。

定语后置句:

“可使报秦”作“人”的定语),未得。

【参考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

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简析】以城易璧,揭开秦赵矛盾。

赵国君臣举棋难定,既反映出秦强赵弱的现实,也为蔺相如出场设伏。

4段.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

“何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以:

介词,凭)知之?

”对(回答)曰:

“臣尝有罪,窃计(私下打算。

窃,谦词)欲亡走(亡:

逃亡;走:

跑)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

臣舍人相如止(阻止)臣曰:

‘君何以(宾语前置)知燕王?

’臣语(yù告诉)曰,臣尝从大王(见本段“补充注释”)与燕王会(省略“于”)境(指赵国边境)上,燕王私(私下,偷偷地)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

于,被。

被动句),故燕王欲结于君(同您结交。

介宾短语后置句)。

今君乃(副词,却)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为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捆缚)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省略“于”)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

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膊。

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质,砧)请罪(承认罪过,服罪),则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

得,能够。

脱,免)矣。

’臣从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计,大王亦幸(幸而)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应该)可使(出使)。

”(侧面描写蔺相如)

【参考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

“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

“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

”缪贤回答说:

“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