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9313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7.马克思曾说:

“(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护和稳定帝国统治

B.罗马是一个真正的现代意义的法治社会

C.罗马地方有自主权,不受罗马法的约束

D.罗马帝国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8.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

“罗马的立法者,又规定,被定罪的人的财产应受到尊重。

”为防止财产被人民没收,“罗马法律规定,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

”其用意在于说明()

A.财产不能被没收B.犯叛逆罪则必被没收财产

C.古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权D.没有财产权就没有自由,财产权是自由的基础

9.美国学者斯科特·

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

……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

……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

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10.1877年3月,《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

“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

”这种情况最终并没有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法国共和派力量的壮大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人民不断斗争的结果D.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1.1903年,中国《大公报》:

“……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

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之德日是也。

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

”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建立民主共和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C.实行君主立宪D.向德、俄学习

12.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前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说:

“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

”“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

”由此可知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B.民心的丧失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C.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海关税务司对革命持支持态度

13.1937年7月10日,第三党向国民政府提出了团结御侮、抗日救亡的八项主张。

10月,李济深、陈铭枢等为表示“拥护政府”、“增强全民族团结”,自动解散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8年4月,国家社会党领袖张君劢、青年党领袖左舜生先后致书蒋介石,表示“方今民族存亡,间不容发,除万众一心,对于国民政府一致拥护外,别无起死回生之途”。

材料反映出()

A.日本侵华推动了中国民主党派的建立B.全面抗战使党派之间的矛盾消失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得到承认D.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带动和影响了中国其他党派

14.“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这是某年的英国《泰晤士报》4版刊登的来自香港记者的报道。

这份报道()

A.有助于研究新中国成立时西方国家的态度B.能够证明英国没有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C.评论的是新中国参加亚非会议D.反映出英国对于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无奈

15.北京《晨报》发表了北京政府顾问、外交委员会委员林长民的文章,该文沉痛叹息:

“胶州亡矣!

山东亡矣!

国不国矣!

”作者发出这一叹息的背景之一是 (  )

A.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B.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D.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

16.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  )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17.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国共产党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D.中国共产党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18.“在国民革命中,‘唤醒中国’既是一个革命目标,又是一个革命策略。

作为国民革命中政治活动家和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唤醒中国’要求政治运动的至上性和中心地位。

”“唤醒中国”的具体使命是 (  )

A.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军阀B.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

C.抗击日本侵略,保家卫国D.广泛发动群众,武装割据

19.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

“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

的中国’。

”这则材料 ()

A.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改变B.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革命主张

D.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聚居地区都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4.“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

大串联”,以下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

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

45.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话:

“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0张,其中同意票3037张,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张。

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

”据此可以了解到 (  )

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③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④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

46.从将法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

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 (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D.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47.我国先后对1982年宪法进行修正和充实,使这部国家根本大法能够与时俱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现代化发展使宪法逐步完善B.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

C.确立“依法治国”方略D.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48.下图内容反映了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变化。

其背景是 (  )

A.中美关系正常化B.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C.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的设立D.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49.香港、澳门回归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为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一国两制”所体现的主要原则是 (  )

A.社会主义原则B.和平共处原则C.实事求是原则D.民族平等原则

50.中国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

“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

”如果以此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几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一悲惨结果。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

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的文官候选人一直是从那里产生。

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

而这些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

其次,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

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因此也就毫不奇怪,尽管19

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最后,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

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

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对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事件失败原因的分析。

并举例说明,

19世纪后半叶“它(中国)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6分)

 

(2)根据材料,概括其对该事件失败原因分析的主要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观点。

(4分)

5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人革

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832年伊始,一系列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大降低,这为最终实现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19世纪80年代,德国在奥托·

冯·

俾斯麦的领导下,引入医疗保险、失业补偿金与养老金,为劳动大众提供社会保障。

——杰里·

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通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三 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工人革命”的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的经济基础。

(2)据材料二,概括“工人运动”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作用。

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

(3)据材料三,归纳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结合20世纪20年

代中国革命的史实,说明这一主张在思想和实践方面的主要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分)

5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

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

美国之所以富强,不是由于各邦之独立自治,还是由于各邦联合后的进化所成的一个统一国家。

所以美国的富强,是各邦统一的结果,不是各邦分裂的结果。

中国原来既是统一的,便不应该把各省再来分开。

——孙中山《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

的》

材料二 这份起临时宪法(指1949年的《共同纲领》)作用的重要历史性文献明确规定:

“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

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

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

”由此而形成的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其他单一制国家那种中央集权的一般特征。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材料三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

约翰·

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

(1)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的主要

观点及目的。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新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

(3)材料三所说的“独特的纵向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体现的?

(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

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2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

历史试题(艺术文)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答题卷

(16分)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答案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1.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够理解“封建”即分封制(“封邦建国”),这样可以排除A、C;

材料的主要意思是:

周朝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实行分封制,显示了周人在政治上的气魄,这是对周人实行分封制的肯定,B正确;

从材料中不能获取周人开创分封制的信息,D错。

答案B。

2.B 宗法制是在同姓同宗的人群中实行的,虽有大宗小宗之分,但“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恒的,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了“同姓一家亲”的传统;

宗法制具有凝聚族群人心、促进族群团结的作用。

“广东72县陈姓人合资兴建祠堂”正是在“同姓一家亲”思想指导下,陈姓人的自觉行为。

由题干中“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排除A、D,陈氏祠堂为传统的中式建筑,排除D。

3.C 材料对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就是防止地方势力庞大造成对中央集权的威胁,选择C项。

A项不是主要目的,B项与回避制度无关,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涉及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

答案C。

4.C 从材料明朝总督与巡抚仅为军事长官,不能干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工作可知明代地方官员是相互牵制的,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B、D项均与题干主题无关。

5.D 材料中十个人或十万人的城邦都是不符合希腊的情况的,因为人太少或太多都不行,原因在于希腊的国情。

答案D。

6.D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

材料中“不必僵硬地……”“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为主要信息,D是材料信息的准确概括。

7.A 用排除法,B、C、D项都与罗马帝国或罗马法不符合。

答案A。

8.C A过于绝对,与材料信息不一致;

B虽与材料相符,但没有体现作者的用意;

材料的核心是“财产”,C正确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材料中没有涉及财产与自由的关系,D错。

9.A 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而美国联邦政府与国会之间是相互制约关系,故B、C不正确;

美国颁布宪法建立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故D不正确。

10.D 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根据这一原理,根本原因要从经济上去分析。

11.C 材料中“已固雄富之基,如今之德日是也”可知该文推崇德日的政治制度,而德日在1903年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

12.B A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影响;

材料中“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说明清政府失去了民心,B正确;

“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说明C错;

材料中没有反映海关税务司对革命持支持态度的信息,D错。

13.D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开始走向团结合作,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国共合作是为了抗日,两党抛弃前嫌影响了其他政治势力,D正确。

材料中没有民主党派建立的信息,A错;

党派间的矛盾不可能消失,B错;

南京国民政府本身就是合法政府,C错。

14.A 据材料中“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近5亿人民”、“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可以确定报道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从报道文字的语气分析,对新中国的成立是惊奇、赞赏,A项正确;

《泰晤士报》是私人出版,其观点并不完全代表英国政府,据所学知识,当时英国追随了美国的对华政策,B项错;

亚非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材料中没有与这次会议相关的信息,C项错;

中国收回香港主权是1997年,材料中没有与此相关的信息,D项错。

15.【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五四运动。

分析材料,依据“北京政府顾问、外交委员会委员”“胶州亡矣!

”分析,A、B不符合题目要求;

C是造成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原因,但不是作者发出“叹息”的直接背景,应予以排除。

16.【解题提示】解答本题一定要摆脱课本的束缚,不能仅据课本分析。

关键是抓住胡适的一句话“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

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判断。

【解析】选A。

从材料的标题《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及材料中“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可知胡适并不希望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故选A。

17.【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是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

18.【解析】选A。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这里的国民革命运动是指国共合作下,社会上多个革命阶层广泛参加的,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封建军阀的斗争。

19.【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孙中山在不同历史时期态度转变的理解。

据题干时间“1925年”可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故选D。

【误区警示】本题易误选C,原因是机械理解“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含义。

实际上此处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

联系第一次国共合作及新三民主义等可知,这则材料主要是说明孙中山思想及政策的变化。

20.【解析】选A。

辛亥革命未广泛发动群众,排除B;

辛亥革命是以清政府为革命目标,排除C;

仅国民大革命符合D表述,故排除D。

【加固训练】有爱国人士指出“今日的国民党应该挺身出来,找寻那些呼唤的声音,去宣传去组织,树起旗帜来让民众——反抗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的民众,是工人、是学生、是农民、是商人,都集合在国民党旗帜之下,结成一个向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作战的联合战

线”。

下面能够体现该材料精神的是 (  )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B

.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西安事变爆发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解析】选B。

从材料中爱国人士对国民党寄予很大希望以及革命的对象“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等即可判断为国民大革命,选择B。

21.【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武装起义。

分析材料,依据“李立三”“起义两周年”“在广大群众没有出路的时候,全国树立出新的革命中心”分析,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故正确答案选C。

22.【解析】选B。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井冈山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抗日战争中仍然坚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故选B。

【名师指津】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原因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无产阶级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

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广大农村敌人力量薄弱且具有相对独立性。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23.【解析】选B。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

“山沟沟里的共和国”指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政府被迫离开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因此,“山沟沟里的共和国”成为“马背上的共和国”。

24.【解析】选B。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有国共两党参与并有民主党派参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