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精析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9082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精析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精析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精析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精析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精析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精析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精析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精析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精析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但空调和冰箱中的制冷剂“氟里昂”(以M代表其化学式),逸散到大气中可破坏臭氧层,其反应过程可简示为:

M+O3 

→MO+O2,MO+O→M 

+O2。

据此判断“氟里昂”在破坏臭氧层的反应中是(A)

A,催化剂 

B,还原剂 

C,氧化剂 

D,稳定剂

首先,“还原剂”和“氧化剂”只能是反应物,而在第二个反应中出现在生成物中,所以排除。

其次,结合总的化学方程式O3+O→2O2,可以看出M虽然参与了化学反应,但M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即M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化学性质不变,则M在破坏臭氧层的反应中是催化剂。

最后,“稳定剂”不是初中化学的概念,不用考虑。

4,食品腐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有氧气存在而发生氧化反应。

因此,吸收掉密封的食品包装盒内的氧气就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下列哪种物质适宜封入食品包装盒中用来吸收掉盒内的氧气,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的是(C)

A,红磷 

B,固体烧碱 

C,铁粉 

D,生石灰

红磷常温下不和氧气反应,且红磷是危险类物质;

烧碱常温下不和氧气反应,且有腐蚀性;

由铁生锈的原理可知,铁粉在常温下能和空气中的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把氧气除去;

D,生石灰 

生石灰常温下不和氧气反应,且遇水会生成具有腐蚀性的熟石灰。

5,将一严重锈蚀而部分变成铜绿[Cu2(OH)2CO3]的铜块研磨成粉末,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成CuO,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可能是( 

BC)

A,增重30% 

B,增重10% 

C,不变 

D,减轻30%

2Cu 

+O2△2CuO

Cu2(OH)2CO3△2CuO+H2O+CO2↑

固体增重Cu→CuO,固体减轻Cu2(OH)2CO3→CuO。

(1),假设全部为铜,则加热变为氧化铜,会增重氧元素的质量,相当于铜元素质量的16/64=25%;

(2),假设全部为铜绿,则加热后只剩下CuO,那么减轻的质量应为Cu2(OH)2CO3中保留CuO部分外的质量,即(222-160)/222=27.9%。

由于部分变质,即是两种情况的混合物,所以固体质量变化应是处于两者之间,即在增重25%与减轻27.9%之间。

6,我国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站建设,如葛洲坝,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燃烧3000万吨煤的火力发电站发出的电量,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①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

②减少SO2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降酸雨;

③减少废渣排放有利减少对土壤、水体污染;

④减轻白色污染。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煤的主要成分是碳,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①正确;

煤中还含有少量的N、S元素,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会造成酸雨,所以②正确;

煤燃烧会废渣,污染土壤、水源等,所以③正确;

同时,水力发电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废渣等物质,能够减缓环境污染。

另外,白色污染是指塑料污染,与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无关,所以④错误。

7,某同学做石蜡成分探究实验:

把点燃的一支蜡烛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停止后,冷却,可观察到瓶壁上有水珠,由此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取出蜡烛,向瓶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由此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碳。

你对此实验的评价是:

没有考虑蜡烛芯对实验的影响(只能判断蜡烛是否含C、H两种元素)(是否含氧元素无法判断)。

蜡烛芯是用棉绳制作的。

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在瓶壁上有水雾出现。

根据物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向瓶内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明蜡烛燃烧一定生成了二氧化碳。

据物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由于反应物中有氧气,故根据现有条件,不能判断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7,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在加热的条件下,它能分解生成氧气和水。

研究表明,将新制的5%的H2O2溶液加热到65℃时就有氧气产生,加热到80℃时就有较多氧气产生。

小凯用下图所示装置及上述方法制得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直接在试管口检验,结果木条不能复燃。

他经过思考找出了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对装置进行了改进,结果成功地完成了实验。

⑴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 

MnO22H2O+O2 

↑)。

⑵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是加热到65℃以上时,水蒸气和氧气一起逸出,使木条不能复燃。

⑶小凯将装置如何改进,才能检验出有氧气生成?

在试管口加上带导管的橡皮塞,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⑷小凯查阅资料时发现:

若在双氧水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固体,则该反应不需加热就可发生,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为催化剂。

如果改用二氧化锰固体和双氧水来制取氧气,其反应装置应和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相同。

当这种装置加热温度达到65℃以上时,溶液中的水经加热会有大量的水蒸气逸出,使收集到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降低,结果木条不能复燃;

改进的方法可从除掉较多量的水蒸气考虑。

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液态的水,用排水法收集可达此目的。

8,通过实验,怎样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和少量氯酸钾混合后放入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可知片刻后有大量氧气放出,加热到无氧气放出后,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氯酸钾,继续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发现产生氧气的速率仍很快,由此证明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不变;

待反应结束,冷却,在试管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洗涤滤渣,烘干,称量,得知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

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酸钾、氯化钾都可溶于水,把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溶解,然后过滤,滤渣便是二氧化锰,经过洗涤、干燥称量,看质量是否改变;

再取适量氯酸钾加入干燥后的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看是否生成氧气。

9,南京著名的风景点珍珠泉,水底有大量气泡冒出,象串串珍珠,珍珠泉因此得名。

某学生推测这种气体可能是沼气。

查资料得知沼气中含60%~70%的CH4,还含有CO2、N2和CO等。

他想用实验检验珍珠泉冒出气体的组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取气方法:

将空的雪碧汽水塑料瓶装满水,倒放在泉水中,瓶口对准水底冒出的气泡收集。

(1),这种集气法叫排水集气法。

针对瓶口太小不便于收集的缺点,在不换瓶的情况下你的改进方法是将倒置漏斗插入瓶口内(在瓶口加一漏斗)。

(2),如图乙所示,若用水将瓶中气体排出,水龙头应接A导管(填A或B)。

(1),泉水中的气体将瓶中水排出,这种排出水收集气体的方法称为排水集气法;

瓶口偏小,可以插入漏斗以扩大收集气体的面积;

(2),注入的水密度大,将聚集于瓶底,把密度小的气体压至瓶的上部,气体从瓶上部导管排出。

10,为了测定某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课外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取3.0g混合样品放入如图所示的大试管中,充分加热,直到反应完全,并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出生成氧气的体积.试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出口浸入水槽的水中,手握住试管,有气泡逸出,松开手后有少量水进入导管,表明装置不漏气。

(2)现有如下可供选择的操作:

①将导气管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内;

②给药品加热;

③有连续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气体;

④取出导气管;

⑤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如图,此时导管出口略高于液面);

⑥冷却至室温;

⑦调整量筒内外液面高度使之相同后读出量筒内气体体积数.

为了较准确地测量出生成的氧气在常温、常压下的体积,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②③⑤⑥⑦④。

(3)为了较准确地测量到气体的体积,需要调整量筒内外液面高度,其原理是保证量筒内外气压相等。

(4)在常温常压下共收集到气体680mL(此时氧气密度为1.41g•L-1),其质量为0.96g,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约是81.7%。

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要注意先加热、后熄灯,等有连续气泡产生时再开始收集气体;

只有量筒内外液面高度相等时,量筒内外气压才相等,所以需要调整量筒内外液面高度;

245 

96

(2.45g) 

0.96g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约:

(2.45g/3.0g)×

100%=81.7%。

第二部分

1,某班级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催化剂知识后,他们想研究氧化铜能否在氯酸钾的受热分解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设计了以下的对比实验和后续操作:

①任取两份氯酸钾,分别放入两支相同的试管,在其中一份中加入经准确称量的n克氧化铜粉末。

②将两份氯酸钾同时在相同条件下正确加热,将放出的气体通入水中,观察放出气体的快慢。

③停止加热、冷却,将原先混有氧化铜的反应后的混合物加水溶解,小心过滤,得滤出物,洗涤并干燥。

④观察滤出物的状态和颜色。

⑤将滤出物和炭粉混合,在密闭容器中高温加热,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并观察现象。

(1)以上实验步骤,有一步不够严密,请问是哪一步?

第①步。

(2)要达到实验目的,除改进不够严密的实验步骤外,还必须增加一个实验步骤,这个实验步骤是精确称量滤出物的质量。

(3)若用另一个实验装置和操作替换实验⑤,也可达到实验目的,请把上图中的仪器连接成一个符合实验目的实验装置,这个实验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是a接f;

g接d 

(或e);

e(或d)接b(或c)(气流的方向从左往右)。

做对比实验只能控制一个变量,即有无催化剂,其它因素应该都相同;

故步骤①不够严密,绝不能“任取两份氯酸钾”,而应“取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

因为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保持不变,而步骤⑤只检验了氧化铜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所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必须在步骤④后加一步,即精确称量滤出物的质量;

用H2代替炭粉来还原氧化铜的顺序:

锌与硫酸制取氢气→浓硫酸干燥气体(防止溶液中带出来的水分影响后续生成水的检验)→滤出物主要为氧化铜,氢气还原氧化铜→无水硫酸铜验证水分。

2,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

二氧化锰是一种黑色固体,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1)若在此实验中使用含木炭粉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来制取氧气,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在实验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是爆炸(或剧烈燃烧)。

(2)除去混合物中木炭的方法:

充分灼烧(或在氧气流中充分加热)。

(3)怎样证明木炭粉已被除去?

请简要说明。

充分灼烧至无火星(或质量不再减少)

若在此实验中使用含木炭粉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来制取氧气,此反应放出热,生成的氧气、木炭就会爆炸或剧烈燃烧;

木炭能够燃烧,二氧化锰不能燃烧,故可以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木炭或在氧气流中充分加热,来除去混合物中的木炭;

木炭燃烧产生火星,如果充分灼烧没有火星或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就证明木炭粉已被完全除去。

3,1860年,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在为少年儿童所作的化学讲座中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子火焰的可燃物是石蜡蒸气,蜡烛能产生母子火焰这一现象是由组成蜡烛的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决定的,该物理性质是沸点较低,受热易汽化为蒸气。

(2)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宜太长,且导气管的起端必须插在蜡烛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原因是:

①导气管太长,石蜡蒸气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

②母火焰中心部分不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

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的沸点较低,由于烛芯的温度较高,石蜡会汽化而变成石蜡蒸气(它冷凝后就是我们看到的白烟),这些蜡烛蒸气就是子火焰的可燃物。

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温度较低的导管中冷凝,而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

再就是导气管的起端必须插在蜡烛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不能与氧气接触燃烧,仍是石蜡蒸气,所以可以燃烧。

4,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1)提出问题:

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2)猜想:

小明认为:

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小鹏认为:

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

小芳认为:

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3)设计实验方案:

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再在导管的另一端做点火试验

(4)现象与结论:

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

(5)如果用CnH2n+2表示蜡烛的主要成分,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 

CnH2n+2 

+(3n+1)O2点燃2nCO2+(2n+2)H2O。

一氧化碳常温下为气体,并且燃烧能产生蓝色火焰;

而石蜡蒸气遇冷很容易变为固体;

含有较复杂的化学式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顺序:

把较复杂的化学式如CnH2n+2的化学计量数看作“1”;

先配平碳元素,再配氢元素,最后配氧元素时,如果氧气前计量数出现分数,将各化学式前的计量数,进行通分,去分母(将各化学计量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5,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

如下图,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

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迅速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满金属筒,并与空气充分混合。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①②(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塑料筒中装的是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严禁烟火(写出一种即可)。

实验中迅速、不断地鼓入空气,会把面粉吹起来,使金属筒内充满面粉,一旦遇到明火引起燃烧,就可能发生爆炸。

燃烧引起的爆炸是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才可能发生,去掉金属盖使空间扩大了,就不容易发生爆炸;

而蜡烛没有点燃根本就不会发生爆炸。

6,某人排出的尿中含2%的尿素[CO(NH2)2],如不考虑其他成分,则人尿中氮的质量分数约为(C)

A,2% 

B,9.3%

C,0.93% 

D,0.8%

根据纯净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该纯净物相对分子质量]×

100%,可得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4×

2)/(12+16+14×

2+1×

4)]×

100%=46.67%

人尿中氮的质量分数约为:

46.67%×

2%=0.93%(可将人尿的质量看成整体1)

7,“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H2O2(双氧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H2O2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H2O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H2O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H2O2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 

A,过氧化氢是纯净物,其中不可能含有其他物质,如氢气和氧气;

B,由化学式可知,H2O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H2O2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则H2O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说法错误;

D,元素不能描述物质的构成(元素组成物质),且元素不能说个数。

8,天然化工厂生产的液氯含氯99.6%,含水低于0.05%,在化工生产中这种液氯可看作(A)

A,纯净物 

B,混合物 

C,化合物 

D,单质 

天然化工厂生产的液氯含氯99.6%,还含有水,但是含水低于0.05%,在化工生产中这种液氯可看做纯净物。

9,对Na2SO4、Na2S、H2S、S四种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A,都含有硫元素 

B,都含有硫单质 

C,都含有一个硫原子 

D,都是化合物

S是由硫元素组成的单质而不是化合物;

只有S中含有硫单质,其他不含有;

在四种物质中不只含有一个硫原子(宏观的物质中含有好多的硫原子);

四种物质中都含有硫元素,故A正确。

10,由C、H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烃,碳原子数在4及以下的烃在常温常压下通常为气体。

常温常压时,烃C2H4和另一种烃组成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7%,则混入的烃可能是(B)

A,CH4 

B,C2H2

C,C2H6 

D,C8H8

C2H4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12×

2)/28]×

100%=85.7%<87%

A、CH4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12/16)×

100%=75%<87%;

B、C2H2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12×

2)/26]×

100%≈92.3%>87%,且每个分子中含有2个C原子小于4个;

C、C2H6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12×

2)/30]×

100%=80%<87%;

D、C8H8中每个分子中含有8个C原子大于4个,为液体。

11,如果一个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则不会改变的是(BD) 

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B,一个碳原子的质量 

C,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 

D,10g二氧化碳所含的分子个数

一个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变了。

A、因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变了,所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会改变;

B、一个碳原子的实际质量是固定的,不会改变;

C、因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变了,所以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会改变;

D、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变了,但是10克二氧化碳是实际质量,其中的分子个数不会变。

12,某物质经分析知道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B)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O2、O3),也可能属于单质;

B、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至少有两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一定不是化合物;

C、纯净物是指一种物质,可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O2),也可以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D、混合物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

13,甲基橙(指示剂)是种酸的钠盐,含C、H、N、S、O、Na 

等元素,定量分析得到下列元素的质量分数:

C为51.4%;

H为4.3%;

N为12.8%;

S为9.8%;

Na 

为7.0%.则甲基橙的相对分子质量至少不低于(C)

A,98 

B,109

C,327 

D,82

“甲基橙(指示剂)是一种酸的钠盐(钠元素显+1价)”,那么假设盐中的酸根为-1价,即钠盐的一个分子中只含有一个钠原子,这是甲基橙中钠元素含量最少的情况。

由于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根据甲基橙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则可计算甲基橙的分子量应为23÷

7.0%=328.57;

如果甲基橙中的钠原子个数大于1,那么其分子量应该比328还大。

14,在化合物X2Y和YZ2中,Y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50%,则在化合物X2YZ3中,Y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根据Y在化合物X2Y和YZ2中的质量分数,虽能求得Y在X2YZ3中的质量分数(可得元素的质量比),但难度大,技巧性高。

若根据Y在X2Y中的质量分数,假设Y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k(化一般为特殊),由题意得:

X的相对原子质量则为(100k-40k)÷

2=30k

Z的相对原子质量则为[(40k÷

50%)-40k]÷

2=20k

所以Y在X2YZ3中的质量分数为:

40k÷

(30k×

2+40k+20k×

3)=25%

(2),在X2Y中,Y占40%可知X与Y的相对原子质量比是3:

4,

在YZ2中,Y占50%可知Y与Z的原子质量比是2:

1=4:

2,

合起来就是X:

Y:

Z=3:

4:

2,

在X2YZ3中,2X:

3Z=6:

4:

6,

所以Y质量分数为4/(6+4+6)=25%。

15,在FeO、Fe2O3、Fe3O4三种化合物中,与等质量的铁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_。

根据铁原子个数最小公倍数法求得:

6FeO、3Fe2O3、2Fe3O4,即三种化合物中,含有等质量的铁元素,也就含有等个数的铁原子。

由题意可知,与等个数的铁原子相结合的氧原子的个数比为6:

9:

8,就是氧元素的质量比也为6:

8。

16,等质量的CO和CO2中,碳元素的质量比为11:

7;

当CO和CO2中含有相同的氧元素时,CO和CO2的质量比为14:

11。

设CO和CO2的质量都为44g,则

CO中C元素的质量为44g×

(12/28)×

100%=(132/7)g,

CO2中C元素的质量为44g×

(12/44)×

100%=12g,

则等质量的CO和CO2中碳元素的质量比为(132/7):

12=11:

由CO和CO2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可知含有相同个数的氧原子。

则CO和C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