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考试练习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7948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理考试练习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原理考试练习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原理考试练习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原理考试练习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原理考试练习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理考试练习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

《原理考试练习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理考试练习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理考试练习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

C.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11.“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

C.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C.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14.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是指()

A.矛盾斗争性不需要任何条件

B.矛盾斗争性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

C.矛盾斗争性既受特定条件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D.矛盾斗争性可以脱离矛盾的同一性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

15.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B.内因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16.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B.事物发展的间断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C.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1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9.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度是()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2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快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D.事物变化的幅度的大小

23.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25.“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2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2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2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客观唯心论B.形而上学唯物论

C.二元论D.主观唯心论

2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3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物质概念上的方法论错误是:

()

A.割裂了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把哲学的物质范畴混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D.不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31.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32.一位哲学家说:

“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叫手,实已不是手了。

”这是:

( )

A.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B.用整体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D.用形而上学否定观点看问题

33.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

A.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B.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C.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D.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3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联系和发展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36.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一种()

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37.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3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39.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40.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4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42.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是()

A.可知和不可知的认识关系B.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使用和被使用的价值关系D.相互对立的斗争关系

4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4.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对象()

A.只有一种认识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D.用同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45.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一思想体现了()

A.理论比实践更重要B.感性认识依赖理性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4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47.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这一观点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48.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49.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5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5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5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D.真理具有相对性

5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5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55.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5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57.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58.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它和经济基础矛盾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5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61.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2.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统一

63.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B.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

C.坚持正确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D.以传统的观念为标准

64.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65.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6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67.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68.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69.“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发展史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C.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D.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括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70.“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论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7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7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C.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73.资本的实质是( )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B.购买劳动力的货币

C.购买商品的货币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74.资本周转的速度与( )

A.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B.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C.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D.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75.商品两个因素中,反映人与社会关系的是()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

76.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

7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B.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78.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79.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80.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81.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

A.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B.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C.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82.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受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3.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

84.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8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8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A.寄生的资本主义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D.过渡的资本主义

87.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88.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

A.正比B.反比C.固定比列D.没有关系

89.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

9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个别劳动时间为尺度的B.平均条件下劳动时间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大多数人认同的劳动时间为尺度的

91.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

9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商品的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

C.资本的原始积累D.劳动力成为商品

93.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94.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95.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96.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购买它的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97.资本主义的工资是( )

A.工人的报酬B.工人的价格

C.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

D.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9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生产规律

C.平均利润率规律D.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

9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周期性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0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  )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D.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101.在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  )

A.必要劳动  B.剩余劳动  C.无酬劳动  D.抽象劳动

102.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资本积累的后果是(  )

A.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C.社会资本总量急剧增加  D.不变资本比重下降

103.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  )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104.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10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10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0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108.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工业资本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

10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A.“代理制”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D.“参与制”

1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