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7769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1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文档格式.docx

《学年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文档格式.docx

C、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

D、社会秩序混乱

第3题【单选题】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第4题【单选题】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播,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第5题【单选题】

以下古代水利工程中,在战国时期修建的是()

A、清渠

B、白渠

C、龙首梁

D、都江堰

第6题【单选题】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第7题【单选题】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第8题【单选题】

宋人诗云:

“小麦靑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螬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第9题【单选题】

A、西汉农民的收入主要供给官府

B、西汉农业生产力普遍得到提高

C、西汉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D、西汉农民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第10题【单选题】

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依据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D、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第11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进入“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是()

A、石斧、石锛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B、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C、放火焚烧杂草树木技术的发明

D、青铜工具的出现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

“……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铁)以铸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

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

状如钉耙,用于刨土。

)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

乃粒?

稻工》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

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为什么?

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

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提示:

可以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科技等角度对比)。

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

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

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

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

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文中较为完整地表述了他的早期人口思想:

“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志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

上则仕途雍塞,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

”在论及“人满之患”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

“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谨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

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改革的思想改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百兆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为患”,而是可以作为“发奋为雌,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的有利条件。

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不仅不同意当时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而且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

他认为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智力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国民新道德的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有关人口思想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人口思想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

“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

梁惠王上》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

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午的8400万斤;

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稳定小农”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