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736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

方剂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1、方剂:

中医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物治疗处方。

2、方剂学:

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和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

二、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1、主要方书及其意义

方书名称

载方数

意义

《五十二病方》

283(可辨197)

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黄帝内经》

13

最早中医药学理论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

314

融理法方药于一体,方书之祖

《千金(翼)方》

共7500余首

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

《外台秘要》

6000余首

研究唐以前方剂的主要文献

《太平圣惠方》

16834

第一部国家编写的方书

《普济方》

61739

古代载药最多的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国家编成的药典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首次运用君臣佐使剖析方剂

《医方考》

吴昆

全面运用方论方法分析分析方剂

《滇南本草》

最大的地方性药典

《中医方剂大辞典》

近10万首

载药最多,较为全面

2、金成无己贡献:

①首次以君、臣、佐、使理论剖析组方原理,开后世方论之先河;②首次以四气五味剖析方剂配伍,奠定了性味配伍的基础;③注解伤寒论,使之由论升为经;④明确提出“十剂”、“七方”分类法。

第二章方剂与辩证论治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来源于方剂;2、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3、治法是组成方剂的依据。

二、方剂与治法

程钟龄《医学新悟》统方“八法”: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一、七方

源于《内经》——金成无己《伤寒名理论-药方论序》,明确提出:

大、小、缓、急、奇、偶、复。

二、十剂

金成无己《伤寒名理论-药方论序》:

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配伍的目的

1、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2、提高药效:

①增强原药效;②综合多药效;③产生新药效。

3、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二、方剂的组成

1、“君、臣、佐、使”字语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2、《内经》中: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三、方剂的变化

1、药味增损;2、药量加减;3、剂型变化。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

一、常用剂型

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丹剂、茶剂等等。

二、汤剂制备

急火煎煮谓之武火;慢火煎煮谓之文火。

三、服药方法

1、服药时间:

并在上焦,饭后服;在下焦,饭前服;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定时服;补益与泻下药,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对肠胃有刺激性药物,饭后服;治疟药,发作前两小时服;(特别:

十枣汤,平旦服;鸡鸣散,五更服。

2、服药方法

3、药后调护

4、服药食忌:

①病证对饮食的宜忌;②药物对饮食的宜忌。

第六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

1.麻黄汤

(1)

【组成】麻黄(君)桂枝(臣)杏仁(佐)甘草(佐、使)

【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1、君臣相须为用,一发卫气之遏以开凑里,一透营分之郁以行涩滞,加强发

汗散寒解表之力。

2、麻杏相配,一宣一降,恰似肺性,以复肺气之宣降,加强止咳平喘之功。

【注意事项】1、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凡体虚外感、表虚自汗、新产妇人、失血患者以及风热、温热所致的风热表证等均不宜使用。

2、不宜久服,服后见汗出即可。

3、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麻黄碱升压)。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

(1)

【组成】桂枝(君)芍药(臣)生姜、大枣(佐)炙甘草(使)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合证。

【辨证要点】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1、君臣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有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并散

中有收,使之驱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

2、姜枣相合,调和营卫。

3、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阳扶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敛阴合营。

4、群方之冠。

5、配伍严谨有层次且服法讲究。

【注意事项】凡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者;瘟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

者;中焦湿热,见舌苔黄腻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

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书)

3.九味羌活汤

(1)

【组成】羌活(君)防风、苍术(臣)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佐)甘草(使)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1、诸药配伍,既统治风寒湿邪,又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2、药备六经,通治四时,为分经论治之典范。

3、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药物相配伍。

【注意事项】本方以辛香温燥药味为主,故有伤阴劫液之弊,凡有风热表证、里热亢盛以及

阴虚内热者不宜服用。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小青龙汤

(1)

【组成】麻黄、桂枝(君)细辛、干姜(臣)半夏、五味子、芍药(佐)炙甘

草(佐、使)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

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1、麻桂相须为用,除外寒而宣肺气,加强发汗、散寒、解表力。

2、姜、辛、味相配,温肺化饮散寒,敛肺气而平喘;散中有收,使散肺寒、

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咳嗽而不留邪。

3、五味子:

敛肺气、止咳喘;白芍:

益阴血而敛津液。

【注意事项】阴虚痰喘者禁用。

【方歌】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第二节辛凉解表

5.桑菊饮

(1)

【组成】桑叶、菊花(君)桔梗、杏仁、薄荷(臣)连翘、苇根(佐)甘草(佐、使)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证(邪伤肺络)。

【辨证要点】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配伍意义】1、桑、菊相须为用,增强清宣肺经之风热而止咳之力。

2、桔梗、杏仁,一宣一降,既助桑菊驱邪,又可恢复肺的宣降功能而止咳。

3、辛凉轻剂。

【注意事项】本方为风热咳嗽轻证的用方,风寒咳嗽不宜使用;所属药物不宜久煎。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6.银翘散

(1)

【组成】连翘、银花(君)荆芥穗、淡豆豉、薄荷、牛蒡子(臣)苦桔梗、竹叶、生

甘草、鲜苇根(佐、使)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辨证要点】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

薄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1、荆芥药性辛温,但在此方中处于大队寒凉药物中,故为“制性存用”之药。

2、主用寒凉,又处以小量辛温,使之辛而不烈、温而不燥,利于透表散邪,

又不背辛凉之旨。

3、辛凉平剂。

【注意事项】应注意煎服法及用量。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宣温热煮无过。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

【组成】麻黄(君)石膏(臣)杏仁(佐)炙甘草(佐、使)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肺热壅盛证。

【辨证要点】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

而数。

【配伍意义】1、麻黄、石膏、杏仁分别宣肺、清肺热、降肺气。

2、麻黄与石膏:

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能。

石膏信于麻

黄,偏入肺,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

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为“制

性存用”;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取“火郁发之”之意。

3、辛凉重剂。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

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第三节扶正解表

8.败毒散

(1)

【组成】羌活、独活(君)柴胡、川芎(臣)枳壳、桔梗、前胡、茯苓、人参(佐)甘草、生姜、薄荷(佐、使)

【功用】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

【辨证要点】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

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配伍意义】1、本方佐以人参的意义:

扶住正气以利解表;使之驱邪而不伤正;防邪复犯。

2、本方可用治:

痢疾初起证(体现“逆流挽舟”法)、痈疮初起证、时疫疟疾

初起证(风寒湿表证者)

3、本方为益气解表法代表方。

【注意事项】外感风热,邪已入里化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湿热痢疾者,慎用。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书)

第七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9.大承气汤

(1)

【组成】大黄(君)芒硝(臣)厚朴、枳实(佐、使)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③里热实证。

【辨证要点】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

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

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或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

【配伍意义】1、君臣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增强峻下之力,燥实并治。

2、本方为治热结阳明、气机壅滞所致便秘的良方,体现了急下存阴、釜底抽薪、通因通用三法。

【注意事项】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阴亏虚、表证未解、燥结不甚以及年老、体弱、孕妇等均不宜使用。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梗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第二节温下

10.温脾汤

(1)

【组成】大黄、附子(君)干姜(臣)人参(佐)甘草(佐、使)

【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