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7219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系统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系统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系统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系统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系统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系统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格式.docx

《教育系统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系统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系统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格式.docx

在领导“两弹一星”工程期间,他严格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精心组织工程实施,亲自到第一线具体指导,在航天界传为佳话,并影响了几代科技工作者。

他和青年同事们谈心说,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做研究都必须做到“严谨、严肃、严格、严密”。

  三、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和弘扬钱学森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钱学森还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曾坦诚向温家宝总理建言,要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他提出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我们要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

“没有创新应对,死记硬背,即使你考试成绩很好,也不是优秀的学生”。

  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弘扬钱学森精神,就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不人云亦云;

要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学术前沿问题,不断探索求新;

要具有敢为人先的雄心壮志、勇于超越的豪迈气度,不断激发创新的内在动力,成为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并感悟钱学森科艺并举、全面发展的成长之路

  艺术是钱学森科学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并将科学与艺术结合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

在交大读书期间,钱学森不仅术业有专攻,而且兴趣广泛,注重科学、艺术与人文的结合。

钱学森年轻时就“迷”上了音乐,并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

他对于画画和摄影也有浓厚的兴趣,并担任1934级级刊委员会美术部干事。

  从钱学森科艺并举、全面发展的成长之路中,当代大学生应当感悟并努力做到文理兼通、专博相济,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高等教育最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一大批像钱学森那样具有高尚人格、渊博学识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

让钱学森精神走近当代大学生,也是时代的要求。

践行钱学森思想推动高教改革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

    

  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从钱学森那里,我们学到了什么?

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人才培养带来怎样的思考与实践?

下面结合西安交大对钱学森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谈谈我们的体会和感想。

  一、钱学森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安交大就开始了钱学森科学思想的研究。

2008年,西安交大在此基础上成立“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所”,发掘和研究钱学森的重要史实资料和他的思想,阐释钱学森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代知识分子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启示。

  钱学森的教育思想蕴藏在30多年来大量的文献、论著、讲话和信函中。

这一教育思想体系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全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大成智慧学”;

促进学科交叉和大跨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从人类如何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引出的哲学是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人-机结合等多种方式,培养教育大学生具有大智、大德的思维结构和内涵。

用钱学森教育思想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学习和传承钱学森的教育思想,已成为一种大学的精神象征,早已融入到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中。

为弘扬钱学森的科学精神,从2010年起,西安交大将每年的12月11日定为永久性纪念日“钱学森日”,激励一代代交大师生永远缅怀和铭记杰出校友钱学森学长,学习和继承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卓越风范。

  二、钱学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西安交大教育改革与实践

  “大成智慧学”是钱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科学家不仅要有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有哲学和人文艺术修养,创新需要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精神。

2006年,西安交大就开始思考,如何根据钱学森的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实践中探寻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我们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从2007年开始在一年级本科新生中选拔各方面基础好的学生,组建钱学森实验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

以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和设置课程,为钱学森实验班专门设计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实践课程,采取开放式、启发式、小班讨论的课堂教学方式,强调因材施教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师生的互动。

  钱学森实验班的创办,不是简单地为了回答“钱学森之问”。

我们在办班之初就有一个系统的思考,那就是要立足于西安交大的文化和精神,以培养“全人”为导向,在学习钱老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

  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我们办钱学森实验班,目前只能从一小部分学生入手,但是我们要使全体本科生都能受惠于这个班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先进教材等好的经验和内容。

2010年西安交大在完善新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就吸收了钱学森实验班的教改经验。

  钱学森实验班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本身是一个缓慢、优雅和美妙的过程,不能有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

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校园里能充满兴趣快乐地学习,身心都能健康成长,成为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并通过思想政治上的引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为大学的领导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认真学习和理解钱学森的教育思想,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育人实践,来回答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诉求。

造就钱学森式的拔尖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  

   

    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今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钱学森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

  1934年8月,钱学森怀抱“航空救国”的志向,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生,梅贻琦校长和中国航空委员会钱昌祚等商定派往麻省理工学院就读。

为了满足国外航空专业的学习要求,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指派了王士倬教授等4名国内顶级航空专家为他补习航空工程基础知识,到飞机厂参观实习了解航空工业生产过程,直到1935年8月赴美留学。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担负起创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重任。

他建议在清华联合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和自动化进修班并亲自讲授“水动力学”和“宇航工程讲座”。

1981年,钱学森回到清华参加了70年校庆活动,看到老师们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校徽,他深情地说:

“我也有一块这样的校徽12009年9月5日,经钱学森同意,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钱学森力学班”正式开班,成为清华大学学习贯彻钱学森教育思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举措。

  钱学森非常关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我们今天缅怀钱学森学长,就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青年学生做到“三个紧密结合”,努力造就钱学森式的拔尖创新人才。

  第一,引导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走又红又专、爱国奉献成才之路。

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杰出清华校友的人生轨迹证明,只有胸怀远大理想,自觉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

结合专业培养和职业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促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做到又红又专、德才兼备。

  第二,引导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理论、发现和创立新知。

正如钱学森所说:

“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们要努力强化清华“厚基储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完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实践教育不断线,完善实践教育体系,推进教学实习、志愿服务、就业实践等各种社会实践,大力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运用真知、发现新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将来努力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

  第三,引导学生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发挥个人的兴趣专长、开发优势潜能。

拔尖创新人才往往都是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充分发展的佼佼者。

我们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力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和集体建设,不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和课外文化活动,加强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促使学生培养高雅情趣,强健身心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全面发展;

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以包括“钱学森力学班”在内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为引领,积极推进面向全体学生的各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和专长,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和潜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

钱学森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沪    

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钱学森1923年至1929年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这是他近百年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按照钱老的说法,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是他人生的一个高潮。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波澜壮阔的98年人生,为什么会对青少年时期的6年生活,有如此深刻的印象,给予这么高的评价,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实际上,钱老在很多次讲话中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钱老多次说过:

“6年的师大附中学习生活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

”“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也是与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分不开的1

  在1986年出版的《关于科学思维》一书中,钱老这样说:

“旧中国国家多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中,但我这一段所受的教育却是一个小小局部现象,情况比较好,特别是中学。

”“北京师大附中当时的校长(那时称主任)林砺儒确实把师大附中办成了一流的学校,真是了不起。

  为什么钱老时常回忆当年在师大附中受到的教育?

一是亲身感受,印象深刻;

二是在他和一批师大附中杰出校友的人生发展中,师大附中这段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钱老曾经从很多方面回忆上中学时的情景,比如那时的学习风气、考试制度、课余生活、教学方式等等,但是谈的最多的还是师大附中老师对他的影响。

  钱老晚年曾列出自幼对他影响最深的17位老师,首先是父母,接着是12位教师:

小学1人,中学7人,大学2人,留美预备班1人,以及1位留学美国时的研究生导师,最后是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这其中有7位是师大附中教师,可见中学老师对他影响巨大。

  钱学森提到的7位师大附中老师是:

国文教师董鲁安,生物学教师俞君适,美术教师高希舜,矿物学教师李士博,化学教师王鹤清,数学教师傅仲孙,校长兼伦理学教师林砺儒。

这7位老师都是师大附中教师的杰出代表。

  从钱老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师大附中教师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特别是他们对学生成长的深刻影响。

国文老师董鲁安在课上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年钱学森坚定了报效祖国的思想。

数学教师傅仲孙给初三年级讲几何课,钱老说,傅先生的讲法彻底极了,使他第一次了解了科学的严谨性。

美术教师高希舜教钱学森绘画,为他打下了艺术修养的功底。

生物学教师俞君适、矿物学教师李士博、化学教师王鹤清,强化了理科教学的试验要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钱学森成为一位实践精神很强的科学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伦理学教师林砺儒校长从道德原理的高度,对钱学森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为他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矗事实不难看出,是大师造就了大师,是教育家们培养了大科学家。

  在纪念钱老100周年诞辰的日子里,我们回忆当年爱国的知识分子、优秀的中学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光辉业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师大附中作为钱老的母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努力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我们不断总结师大附中办学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全人格,高素质”的育人目标,坚持成才先成人的理念,依靠全校师生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

在面向全体学生,搞好全校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经北京市教委批准,上海交通大学高中开办了“钱学森班”。

“钱学森班”采取小班授课,多导师制。

 钱学森精神是我不断前行动力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舒红兵   

  我想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和科研历程,谈谈对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和弘扬爱国奉献精神的理解。

  我出生在重庆市荣昌县的一个偏远山村,9岁时母亲去世,留下我、两个妹妹和刚出生20天的弟弟,是国家和人民帮助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光,更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让我从一个几乎走投无路的山村少年变成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1987年,我从兰州大学本科毕业,1990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毕业,之后到美国留学。

在出国的飞机上,从舷窗望出去,我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要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报答党和国家以及父老乡亲对我的养育和培养。

1995年,我获得了美国Emory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工作了近10年,主要从事免疫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1999年,我32岁的时候,终于圆了自己的回国梦,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长江特聘教授,开始了在祖国的教学和科研生涯。

2005年,武汉大学在海内外公开招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我参加了竞聘,并有幸担任了武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近年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现了快速发展。

生物学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及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能力都进入了全国生命科学学院前列。

同时,我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973”等国家重大项目,发表了多篇在天然免疫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首届杰出成就奖等奖项。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和科技工作者,虽然自己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丰功伟绩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感到很惭愧。

所以,在新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弘扬钱学森精神。

  我们要学习钱学森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年,钱学森冒着极大的风险毅然坚持回国工作,面临的是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经济、科技、教育等刚刚起步,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创业之初的艰辛难以想象,但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我从美国回国时,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坚定为国奉献的理想信念,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国家提供给我们的科研和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要学习钱学森勇攀高峰、不断创新的精神。

钱学森作为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作出了巨大的开拓性贡献。

但他从来没有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总是不断坚持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追赶和超越科技最前沿。

  我们还要学习钱学森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精神。

他始终认为,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大祖国。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对于教育和科技工作者来说,来自社会的诱惑很多,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不能正确面对所获得的荣誉,就可能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迷失方向。

  时代在变,但精神没有变。

我将始终把钱学森精神作为我勇攀科学高峰、精心培育青年人才、全心为国奉献的动力。

勇当国防领域自主创新排头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光电学院院长房建成

  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师,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座谈会。

55年前正是钱老提议在北航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陀螺惯导研究室。

历经了三代人的艰苦努力,我们终于建成了我国惯性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我国的导弹与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钱老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实验室三代人在国防科技领域坚持不懈、勇于创新,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在钱学森100周年诞辰之际,缅怀钱老精神,我谈几点个人感想:

  第一,国家的重大需求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从上世纪50年代实验室第一代带头人林士谔先生开始,就始终把国家的重大需求作为实验室研究方向。

作为实验室的第三代负责人,我深刻感悟到钱老当年提出建立我国第一个陀螺惯导研究室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智慧。

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国家重大需求、重大工程中凝练科学问题,发现关键技术瓶颈,确定研究方向,这已成为我们实验室几代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

  第二,国防核心技术和重大成果只能靠自主创新。

  导弹和航天技术是国家的战略高技术,也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关键。

这些尖端技术国外严密封锁,引不进、买不来,只能靠自主创新解决。

10年前我曾两次去俄罗斯和德国,想了解情况开展合作,他们根本不谈,看也不让看;

去美国开国际学术会议,美国使馆都不给发签证,绝对封锁。

当时国内大多数专家也认为我们想搞的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和磁悬浮飞轮技术太先进了,国内没有基础,担心研制不成。

怎么办?

只有靠自己干,不能怕!

十几年来,大胆创新、奋勇拼搏,硬是研制成功了,不仅干出来了,而且干得比国外还好,方案更新,性能更先进。

研究成功的磁悬浮惯性飞轮技术将成为我国新一代卫星的换代技术,可使我国卫星寿命和姿态稳定控制精度有显著提高,对实现我国卫星长寿命高精度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成果的。

”这是钱老的名言,也是我们实验室的座右铭,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十年磨一剑,最终取得成功。

  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开始了第二代陀螺仪光学陀螺的研究,1981年,实验室第二代带头人张惟叙教授当时已经55岁了,尽管对光学和光纤技术毫无基础,仍然毫不畏惧地带领团队开始了我国第一个光纤陀螺的研制,历经30年硬是研制成功了我国惯性级光纤陀螺,推动了我国导弹武器惯性制导由机械陀螺向光学陀螺的跨越。

4年前,我带领第三代科研团队又开始了国际上第三代陀螺仪——原子陀螺的研究攻关,进入了国际前沿的竞争行列。

尽管可能需要20年甚至30年才能研制成功,但钱老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我们有信心和勇气,即使我们第三代人不在了,还有第四代和第五代接着干,一定会成功!

这就是钱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实现钱老遗愿,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钱老“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在他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

要问我和团队现在最大的渴望是什么?

除了想早日把我们花费十多年心血研究出来的一系列成果应用到我国的卫星和空间站上、把我国战略导弹惯性制导的精度再大幅提高以外,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出超过自己,能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领军人才。

我坚信,在钱老的精神激励下,我们一定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学习钱学森精神立志报效祖国

北京大学学生马克   

  

  我是北京大学2008级本科生马克,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座谈会。

今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100周年诞辰,钱老以他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铸就了不朽的“钱学森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

在当代,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学习钱学森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

  一、钱学森精神引领我们胸怀远大理想,勇于开拓创新

  钱老早年考入交通大学,时值抗日时期,钱老为国发愤读书,先后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跟随大科学家冯·

卡门继续深造。

其间他和导师共同提出了“卡门-钱近似”公式,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钱老大胆探索,勇攀高峰,率先提出了用一枚三级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的设想,之后又前瞻性地提出将核能用作火箭动力的设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引导了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太空时代的到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钱老曾说:

“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钱老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他的杰出成就是创新精神最好的体现。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一定要向钱老学习,始终秉承科学的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

在北大燕园里,也有许多像钱老那样勇于开拓创新的杰出学者。

王选院士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徐光宪院士在稀土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这些前辈们的感人故事和创新精神都在感召着我们,引领着一代代北大学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二、钱学森精神教导我们乐于无私奉献,永葆谦虚谨慎

  奉献精神是贯穿钱老一生的品质风范。

钱老以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魄力白手起家筹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创立了我国航天科研事业。

在短短几十年内使我国成为屈指可数的拥有弹道导弹、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技术的国家,跻身世界航天大国前列,创造了奇迹。

  钱老一生成就显赫、功垂竹帛,但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

他始终认为,真正伟大的是党和人民。

他曾说过:

“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钱老的一生是服务祖国与人民的一生,他对国家与人民科技事业的投入,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不愧为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钱老勇于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