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文档格式.docx
《比较教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教育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提出的比较四步法是很有影响的一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包括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四个主要步骤。
他把其中前两步归属于区域研究的方法,把后两步归属于比较研究的方法。
萨德勒是英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是比较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者。
他的代表作有总共28卷的《教育问题特别报告书》,以及1900年发表的重要论文《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等。
萨德勒明确指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外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来学习别国的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育工作,他十分重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比较教育的实际价值就在于通过对别国教育制度的分析研究,来达到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自己的教育制度,预测本国教育发展趋势,从而改善本国教育的目的。
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史上,萨德勒是一个在“借鉴时代”与“因素分析时代”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人物。
康德尔是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他的著名代表作为《比较教育》。
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教育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并进一步指出比较教育的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在方法论上,他秉承萨德勒“校外事物的影响比校内的更重要”的历史主义观点,继承和完善了他的因素分析法,并且提出“民族主义”、“民族性”和“力量与因素”等重要概念;
在康德尔看来,比较教育研究应当紧扣“因素和力量”这一对范畴,分析、比较和研究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校外和校内的各种因素和力量。
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阐述是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
他的比较教育思想,典型地代表了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发展的特点,并且为此后比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比较法: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美国名词解释
恢复基础运动:
由于60年代的改革不成功,使得美国学校教育质量每况愈下。
因此,美国各界强烈要求“恢复基础”,掀起了一场全国性教育运动,这次运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家庭作业和经常性测验等。
国防教育法:
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马兰计划:
生计教育计划是1971年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
马兰提出的,也称为“马兰计划”。
该计划要求以职业为中心,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并把这种教育形式贯彻到小学、中学甚至高等学校的所有年级中去。
生计教育并不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而是使普通学校中的学生学习职业上的知识技能,了解职业生活。
赠地学院:
南北战争后,美国高等教育出现一种继续讲求实用原则的趋势,努力兴办工商业发展需要的农业和工艺学院。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给土地来辅助各州兴办农业和工艺学院,培养工农业专门人才,这种学院通称赠地学院。
这是美国从本国实际出发所独创的,他对美国工农业的发展贡献很大。
许多赠地学院后来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
包班制:
包班制是美国小学最流行的形式,由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通常十分机智的)全部科目的教学任务,教师成天与固定的一个较小班级的低年级学生在一起,以便了解学生,灵活的调整课程表,提供整体化的学习计划。
英国名词解释
导生制:
19世纪初,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特分别发明了著名的导生制、使一名教师在导生的帮助下,同时可教数百名学生。
导生制的出现,为大众教育的开办者解决了经费和师资的不足问题,因而被誉为是一种廉价的教育制度,一时成为典范。
《1944年教育法》:
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教育大臣巴特勒递交的教育法案,称《1944年教育法》。
该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1)法定公共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
2)郡和郡自治市议会为负责三个阶段公共教育的地方教育当局,3)改组民办学校,使它们可自由选择成为不同类型的公助民办学校。
4)地方教育当局必须为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者提供正规教育。
并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有组织的文化训练及娱乐活动提供充足的设施;
为一切未满18岁但不受今日制中等教育或其他经官方承认的今日制或部分时间制教育的青年提供强迫的部分时间制教育。
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
高等教育双重制的设想,将英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由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组成的公共高教机构两大部门,并对两者的地位和职能作出了明确的区分:
1)大学是“自治”机构,对自身的内部事务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而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受地方教育当局领导。
2)大学拥有独立的学位授予权;
而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学位则由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统一授予。
3)大学经费由中央统一下拨;
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经费则由地方当局支付。
4)大学以全日制为主;
而多科技术学院则实行全日制、部分时间制和工读交替制,尤以部分时间制居多。
5)大学几乎都是综合性的,所设系科较为齐全;
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以技术和师资培训为主,重点放在职业培训方面6)大学面向全国,一般都是教学科研双中心;
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主要是教学单位。
高等教育双重制曾是英国教育制度中的一大特点,也是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直接产物。
英国的新大学:
专指20世纪60年代由国家创办的有权授予学位的10所大学。
如苏塞克斯大学等。
其“新”表现在:
打破了由民间团体或个人办学的传统,而由国家创办;
打破了近代大学“学徒期”的传统,自成立之日起就是正规大学,有学位授予权,而不必先经过大学学院的锻炼后才能升格为大学;
打破了近代大学以走读制为主的传统,恢复了将学生的教学和寄宿制结合起来的传统。
它们大多坐落在小城镇郊区的优美环境之中,重视现代学科,规模较小。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上打破单学科分系制,采用学群新结构,这类学群综合设置一些密切相关的学科,甚至将同一学科设置在不同的学群。
公学:
是英国最古老的一种私立学校,具有重要的传统影响。
公学以纪律严格、学习成绩优异、培养绅士风度而著称于世。
公学实际上是指包括9大公学在内的一批建于中世纪和20世纪20年代初、具有全国声望的寄宿学校和教育质量优异的走读学校。
公学招收预备学校毕业生,修业5年,在学年龄为13~18岁。
绝大多数公学学费昂贵,进入公学的学生常常是家境非常富裕的学生。
20世纪70年代后,公学进行了改革。
开始实行男女合校,纠正宗教排外性,注意改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放松对学生生活方面的限制;
改变传统观念,增加社会服务活动,强调学术成绩,加强科学、数学和经济学科目的发展。
德国名词解释
德国的综合中学:
综合中学是德国教育改革的产物,它把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这三类中学综合在一起,兼有各类中学的教育使命。
综合中学从组织结构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一体化综合中学,一种叫做合作式综合中学。
综合中学的校舍多为新建的,设备比较现代化。
由于它把三类中学综合在一起,规模都很大,平行班很多,管理比较难。
《杜塞尔多夫协定》:
由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事实上承认了各州享有文化教育的立法权限,西德州与州之间的教育统一和协调成为问题。
于是1955年各州州长签订了《杜塞尔多夫协定》。
该协定规定了各州各类学校的统一名称、学期长短、考试认可、分数等级,规定学校依次为一至十三年级,达十年级的学校为中间学校,达十三年级的学校为完全中学,凡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均可升入大学。
这是西德文化联邦主义的第一个协定,促进了学校制度的统一。
《教育结构计划》:
1970年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的改革方案,这是根本改革联邦德国教育制度的蓝图。
该计划的内容涉及到教育的各种问题。
其核心原则是教育制度应该是一个整体或一个统一体,即在年轻人的学习过程中,家庭、朋友、各种团体、各种俱乐部与学校一起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学习的理解应该超越学校学习的时代,而包括继续教育这个学习过程,即终身学习观。
该计划强调:
通过分科分组教学达到教育个别化;
通过对儿童的早期促进来消除机会不均等;
通过加强各类学校之间纵向和横向的沟通来消除学生被限定在某一教育轨道上;
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
根据以上理念,《计划》具体提出七项建议。
《魏玛宪法》:
魏玛共和国于1919年通过了《魏玛宪法》,该宪法第142条至150条对国家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以及基础学校、中等学校和师范教育等作出了规定。
《基础学校法》:
魏玛共和国于1920年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校法》,废除了贵族化的预备学校,建立了划一的初等教育机构——四年制的基础学校,规定所有年满6岁的儿童均得入基础学校,毕业后经过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升入各类中学,其余继续上国民学校高级班。
《高等学校总纲法》:
1976年联邦政府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对高等学校的任务、教学与科研的原则、高等学校的人员等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双元制:
是指企业和公立职业学校分工合作,在同一时间内培训同一批学徒。
企业根据全国统一的培训规章,培训学徒掌握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
职业学校则主要是教授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和补充企业中的培训,加深和扩大普通教育知识。
学术自由:
这是高等学校办学理念之一,就是教学自由和科研自由。
教学自由,对于教授们来说,就是自由地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讲授他们想要讲的科目,自由发表自己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见解;
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完全自由地听课,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修各种课程,可以自由地由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大学,还可以自己决定何时参加考试和提交毕业论文。
科研自由包括研究题目的提出、科研方法的选择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推广。
法国名词解释
大学校:
大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它起点高,要求严,重应用,讲实效,规模小,学生出路保险且待遇优于受过由其他机构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形成良性循环,是英才主义的典型产物,与气氛松弛、淘汰率高、出路没保证的群众性(或说普及型)的大学形成鲜明对照。
大学校入学考试不统一进行,一些学校单独组织,一些方向、水平相近或有传统联系的学校联合组织。
各校的主要共同点是,学制大多三年,基本不实行学分制,要求严,重实际应用,人文、社会、经济、语言等普通课占有相当比重,只颁发本校毕业文凭。
一些学校还独立地或与大学等其他高教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
帝国大学:
1804年拿破仑建立第一帝国,于1806年宣布建立“帝国大学”。
“帝国大学”是法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总称,包括所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专科。
帝国大学总监为全国教育的最高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设评议会协助总监工作。
其政策是由国家垄断中等与高等教育,按帝国的统一模式培养为帝国服务的各种专门人才,进而统一国民思想。
“郎之万-瓦隆法案”:
1947年,“郎之万——瓦隆法案”出台,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6大原则:
1)社会公正原则。
2)各种类型的教育和训练方式,居于同等地位。
3)普通教育是一切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学校应该成为传播普通文化的中心。
4)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才能、兴趣、禀赋的发展,并给以科学指导,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5)建立单一的前后连贯的学校制度,义务教育的年限是6~18岁,各级教育实行免费。
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
它所提出的“教育民主化”思想对法国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法国教育改革指出了方向,被称为法国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学校令》:
1885年,明治政府建立丁内阁制度。
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于1886年先后制定了《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和《学位令》,以立法的形式,规范了日本的教育体系。
这些法令被统称为《学校令》。
教育立法在法制上奠定了战前日本教育制度的基础。
根据《学校令》,日本建立起以小学为基础的连贯的学校系统。
俄罗斯名词解释
各种学校:
各种学校“,是实施类似学校教育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总称,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但也招收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士。
专修学校:
专修学校是1976年开始设立的新型职业教育机构,大都是私立的,是由“各种学校”升格改组而来的,发展迅速。
专修学校可分为三种类型:
设高中课程的高等专修学校;
设专门课程的专门学校;
设一般课程的一般专修学校。
《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的命令》:
1918年1月,列宁签署了《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的命令》,宣布信仰自由,废止一切有关宗教信仰的限制和特权,禁止在学校内讲授宗教科目和举行宗教仪式,教会不能干涉学校事务。
统一的劳动学校制度:
1918年10月16日公布了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
这是两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献,对20年代俄国普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规定6~17岁儿童全部进入9年一贯制的统一劳动学校学习(其中6~8岁进入幼儿园);
学校分两级:
第一级5年,第二级4年,各级学校相互衔接;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男女合校;
宣布学校是绝对非宗教的;
学校全体工作人员包括教师一律由选举产生,等等。
《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规定了生产劳动与教学结合的原则和学校综合技术性的原则,强调:
生产劳动应当是学校生活的基础,它不是支付学生的生活费用的手段,也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而是真正的生产性的社会必要劳动。
《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
1973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厂《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用法律形式把历次教育改革的成果肯定下来。
《纲要》确定,苏联国民教育制度包括:
学前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
《纲要》详细规定了各种教育机构的任务和要求。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这个术语,虽已被各国普遍使用,但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学会生存》一书所下的定义,被认为有一定的代表性:
“终身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
整体大于其部分的总和。
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的而又分割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
换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串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
”
批判思维:
所谓批判思维是指对事物及其关系有判断的能力。
当今社会是开放社会、信息化社会,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不断涌向学生,学生必须具备判断是非、评估价值高低的能力。
教育民主化:
20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教育的机会平等和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是20世纪激荡全球的科学和民主思潮的产物。
比较教育学
1.简述诺亚与艾克斯坦的“科学量化法”。
科学量化法是美国比较教育家诺亚和艾克斯坦在他们的代表作《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他们认为以往的比较教育方法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存在严重的主观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更加严格、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为此,他们把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比较教育研究,提出了这种用实证的量化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比较教育研究假说的研究方法。
该方法分为七个步骤:
界定问题、提出假说、明确概念和指标、选择个案、收集数据资料、处理数据资料、说明结果和验证假说。
简述比较教育的基本特征:
①跨国性和国际性;
②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
③研究对象覆盖整个教育领域,并兼具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性质;
④时代性;
⑤民族性和国际性并存。
你认为应该如何划分比较教育的学科领域?
根据研究内容和学科内部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把比较教育的学科领域划分为外国教育研究、区域教育研究、国家间教育比较研究、国际教育研究、比较教育史研究、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比较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等。
简述比较教育的主要作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认识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上的作用:
①有助于我们发现教育现象中那些最基本、不会因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呈现根本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为认识教育的本质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根据;
②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根本的联系的认识;
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自己国家教育的科学认识;
④有助于形成教育学科体系的功能完整性;
⑤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教育科学的创新和进步的动力之一。
二是在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①有助于我们借鉴别国经验从而更好的解决本国教育;
②可以为我们制定教育决策提供预测性的依据,使我们的决策尽量做到有的放矢,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
③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贝雷迪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一书中认为,将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分为哪几个阶段?
①描述。
主要任务是描述个别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
为此,开始时必须广泛收集资料,了解各国教育的实际状况。
②解释。
主要任务是对所了解的教育情况进行解释,以便不仅了解事物是怎样的(How),而且了解事物为什么会那样(Why)。
为此,必须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③并列。
主要任务是把所要比较的国家的材料,按可以比较的形式排列起来,决定比较的格局,并且设立比较的标准。
然后进一步分析资料,提出比较分析的假说。
④比较。
主要任务是对第三阶段所列材料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验证第三阶段所提出的假说,然后作出一定的结论。
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所起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第一,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吸取外国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鉴,为我们的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二,通过对处于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教育现象中那些最基本、不会因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呈现根本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为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关于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亦即认识教育的本质,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根据。
第三,作为“比较文化”这样一种中介性文化形态,比较教育在不同民族一国家的教育理论之间发挥交流与合作的主渠道作用。
简述朱利安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影响和贡献:
①他第一次系统地倡导建立比较教育,并阐述了建立比较教育的基本设想。
②他最早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为作为一门教育学科或一个教育研究领域的比较教育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③他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在一开始就奠定了一个不断科学化的发展方向。
④明确地把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体系化了,为比较教育摆脱无结构的比较和散漫的评论,进而建立自己的方法论体系迈出了第一步。
简述康德尔对比较教育发展的贡献:
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史上,较之以前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阐述是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
他的《比较教育》不仅是“因素分析时代”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而且是整个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这部著作对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尔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他提出民族主义和民族性思想,影响了汉斯等一代比较教育家,对他以后的比较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简述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
贝雷迪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主要以提出著名的”比较四步法“而闻名于世,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19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一书中:
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包括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两大类型,区域研究包括”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
比较研究则包含”并列“和”比较“两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著名的”比较四步法“。
简述诺亚与艾克斯坦的“科学量化法”:
诺亚和艾克斯坦提出了用实证的量化分析的方法论证比较教育研究假说的研究方法,他们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都要经历这样四个步骤:
提出假说、数量测定、参照研究和理论分析。
他们的科学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步骤是:
确定问题;
建立假说;
概念的操作化和指标的确定;
选择个案;
收集资料;
处理数据;
检验假说和解释结果。
在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中,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中,应注意下列基本原则:
求是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联系性原则;
本体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如何理解比较教育研究的“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比较教育研究的实践性原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理论联系实际,收集符合教育实际发展情况的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并联系教育实践加以分析研究;
②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还要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接受检验;
③要结合我们的教育实践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从当前和以后的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来开展比较教育工作,并最终在教育实践中真正体现我们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价值。
英国教育简答题和论述题
英国教育行政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向是什么:
长期以来,英国教育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中央、地方、教师以及民间团体相互之间形成的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