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6755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但甘其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美

(6)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陋

5.文言句式

(1)诸公莫之知:

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

(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

轻、疑:

被轻视,受怀疑。

被动句。

一、结构图解

二、中心主旨

本文继承历来的咏物传统,选取地方特产荔枝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含蓄曲折地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

既富有乡土气息,又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1.《荔枝赋并序》第一段为“序”的部分,意在表明写作此赋的缘由,并简单概括了赋的基本内容。

那么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

”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

2.托物言志是《荔枝赋并序》写作的主要特点。

荔枝和某些文人有着相通之处,请找出二者对应的地方。

答案 文中提到“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

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

”荔枝与士同样具有美好的内在,但却无人赏识,常遭埋没,他们之间的命运又是何其相似。

3.最后一段是什么内容?

和前文是什么关系?

答案 在前文的充分描摹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知。

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

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体物写志。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嘉宾四会       会:

会集

B.夫其贵可以荐宗庙荐:

推荐

C.嗟尔命之不工工:

好运,指荔枝被人赏识

D.亦因人之所遇遇:

赏识

答案 B

解析 荐:

敬献,祭祀。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南海郡出荔枝焉焉:

语气助词

B.其实乃熟乃:

才,副词

C.经于南海于:

在,介词

D.是时二方不通      是:

这,代词

E.夫物以不知而轻以:

因为,介词

F.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夫:

语气词,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

答案 C

解析 于:

从,介词。

3.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诸公莫之知 ②而固未之信 ③何比数之湘橘 ④罕获知于贵躬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同,③与④同

C.①与②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同

解析 ①②均是宾语前置句式,③是疑问句式,④是被动句式。

4.下列各句中“其实”的古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②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③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④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①和④相同,都是“它的果实”的意思;

②和③相同,都是“那实际情况”的意思。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

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

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

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

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

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

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

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

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

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

若乃卑轩洞开,嘉宾四会,时当燠煜,客或烦愦。

而斯果在焉,莫不心侈而体忲,信雕盘之仙液,实玳筵之绮缋。

有终食于累百,愈益气而治内,故无厌于所甘,虽不贪而必爱。

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

岂一座之所荣,冠四时之为最。

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

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

嗟尔命之不工。

每被销于凡口,罕获知于贵躬。

柿可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

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辩乎其中哉!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不心侈而体忲忲:

安泰

B.故无厌于所甘厌:

同“餍”,满足

C.其珍可以羞王公羞:

使……羞愧

D.门九重兮曷通曷:

同“何”,怎能

解析 羞: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副词,前一个解释为“是”,后一个解释为“才”。

B项连词,表并列。

C项介词,表比较。

D项代词,它的。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描写荔枝奇异珍贵的一组是(  )

①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 ②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 ③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 ④岂一座之所荣,冠四时之为最 ⑤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 ⑥明珰出,冏然数寸

A.①②④B.①③⑥

C.③④⑥D.②③⑤

解析 ②是讲荔枝生长在偏远的地方,④⑤是议论,均应排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运用铺叙手法渲染荔枝的外形奇美和内在甘美,然后侧重写荔枝的特殊功用,最后则笔锋一转,写荔枝本为水果精品,但最终能物尽其用,被理解被重视。

B.如果是厅堂门窗大开,嘉宾好友会集,时节炎热,客人中有烦躁不安的,然而只要荔枝在场,便使人无不心情舒畅而身体安泰。

C.柿子何以得到梁侯称赞,梨子何以有幸被张公赏识?

也是因各人机遇的不同,谁能说得清楚其中的缘故呢!

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骈文,作者的目的不是在于介绍荔枝,而是借荔枝来表达心中的感怀。

解析 “但最终能物尽其用,被理解被重视”错,应是“却最终不能物尽其用,反而被误解被冷落被遗忘”。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

译文:

(吃了荔枝之后)连甘美的瓜、李子也没有人取食。

(2)柿可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

柿子何以被梁侯称赞,梨子何以有幸被张公赏识?

文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新五代史·

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

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

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

岂果无其人哉?

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

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

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注]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

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

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

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俛:

同“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B.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C.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D.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解析 先比较选项,找出断句标注的不同之处,再根据句意进行推断。

“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作为主语“贤材”的并列谓语,不能隔断。

“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属于假设关系复句,也是“颜子之行”的谓语,不能隔断。

综上可知,答案为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中“缙”是“插”的意思,“绅”是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古代朝会时官宦把笏板插在腰里,后成为官宦的代称。

B.“礼义”是道家倡导的“五常”的标准,即:

仁、义、礼、智、信。

“义”是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礼”是遵守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

C.“中道”即“中庸之道”,儒家的最高标准。

大意是为人处事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

D.“人伦”是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解析 不是“道家”,而是“儒家”。

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行传》是欧阳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

本文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段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

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

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段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

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

有坚守道义的石昂;

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

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几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

(二)人焉”却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的不易。

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解析 程福赟不是“宁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顾及大局,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

(2)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

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

参考译文

唉!

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

在这个时候,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做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却占据着朝堂,十分得意却没有廉耻之色的士大夫们到处都是。

我认为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为何如此稀少呢?

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

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现在)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

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疾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

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的,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名声也不会显扬。

何况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

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却默默无闻的人。

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所能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个人罢了。

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为伍,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

我找到了两个人,名叫郑遨、张荐明。

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我找到了一个人,名叫石昂。

如果对君主有利,因为忠诚而获得罪名,又何必为自己辩白,有直至死亡也不说出来的人,这就是古代的义士啊。

我找到了一个人,名叫程福赟。

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甚至于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也)没有不严重毁坏的,以至于伦理几乎灭绝了。

就在这样的时刻,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人,或许还是有的。

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他叫李自伦。

(于是我)写了《一行传》。

(2014·

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

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

“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

未知为吉凶邪?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

“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

切于情,故叙事重复:

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①窅(yǎo):

怅惘。

②汩没:

沦落。

③欧:

通“瓯”。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其性所多也       多:

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振发:

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司:

职掌

D.皆可征于集征:

验证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

“多”应为“称赞、喜欢”的意思。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而、者、于、以”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而”,第一个表承接关系;

第二个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B项“者”,第一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是“者”的定语;

第二个是代词,……的人。

C项“于”,均为介词,对。

D项“以”,第一个是连词,用来;

第二个是介词,凭借。

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

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B项表述不当。

原文“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中的“爱”是“与……交好”的意思,即欧阳行周少时在乡里没有交好的朋友,并不是“乡人都不喜欢他”。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答案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整篇文章的领会。

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

如文段中的两个“矣”后面要断开,虚词“且”前面要断开。

根据主语不同句子就不同的原则,断开其他句子,如“君”“常公”“时人”。

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1)“若”是代词,你,你们;

“奈何”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为什么”;

“此若家之宝也”是判断句。

(2)“诱”是动词,诱导,引导;

“进”是动词,进取;

“推拔”是近义词连用,推举选拔;

“推拔于寒素中”是状语后置句。

 

欧阳君出生在闽地乡下。

还是幼童时,就不跟其他小孩子亲近玩耍,行走坐立常常自己独处。

十多岁时,在乡里没有关系好的朋友。

每当看见河边山畔有一点点风景可以观赏,内心就独自欢喜,常常手拿一本书,流连于风景而忘了回家。

遇到月明风清之景,有时很晚了还会留在那里,内心怅惘不能释怀,自己却不知道原因,大概他的本性就喜欢山水吧。

不怎么懂文章时,跟随别人去问文章字句,忽然有一句话非常合乎他的内心,很长时间内心感到很得意,长吟高啸,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停下来。

他的父母不了解他的内心,常常对乡里人说:

“这儿子不知道他心志怎样,怕不会成为沦落的饥民吧。

不知道他这样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乡人中有知道事情多见闻广的人,都来祝贺他们说:

“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欧阳行周从此就天天读书,叹服仰慕圣人平易近人的教化,通晓君臣父子之间的礼节,对于忠于君主孝敬长辈这些事情,唯恐达不到圣人的要求。

提笔写文章,言辞秀美,才思敏捷,一般人们说不出来的,他写起来却很容易,从此名声在乡里显扬。

建中、贞元年间,他的文章兴起,名声更加显扬,瓯闽一带,人们不知道还有别的文人。

恰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在文章方面名望很高,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常公到福建之后,把欧阳行周比作芝英。

每逢他有文章问世,就屡次加以赞赏激励。

游玩宴饮,一定会招来欧阳行周同席。

欧阳行周更加谦让有礼,一举一动绝不会失礼。

常公对他的了解,随着时间更深入了。

欧阳行周的名声逐渐在江淮一带响亮起来,并且都传到京城去了。

当时的人认为常公善于识别真正的人才。

不久,宰相陆贽主管科举考试,搜罗天下文章,录取士人之多,之前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欧阳君的名字自然也在榜中。

经常跟欧阳君文道相同、才能不相上下的,有侍郎韩愈、校书李观,等到把欧阳君并入几百年来的杰出人物中,人们到现在才信服。

欧阳君的文章新奇,没有什么沿袭的东西,才能不曾乏困过。

他精于事理,所以文章大多周密详尽;

切合于感情,所以叙述事情非常详尽:

应当让他职掌当下的文坛,来改变文风。

他忽然去世了,上天多么无情啊!

欧阳君对我说过亲朋故旧的情分,首推我的外祖父一家。

所以他写的文章之中,为我的伯舅所写的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从文集里得到验证。

所以我在幼年时,就在外祖父家拜见过欧阳君。

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来到福州,献上欧阳君的旧文一共十编,从头到尾有很多篇,哭泣叩拜请求我为他写一篇序言。

我已经答应他的要求了,但文章终究没写完。

欧阳价没有文名,又早就死去。

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人查访他的后人,于是找到了他的孙子欧阳澥。

不能让欧阳君的文章就断绝在他的传人身上,于是为他的文集题写序言,也用来完成他后人的心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