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34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34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34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
“‘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
”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
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
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
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
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
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
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
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
”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因意象密集而见胜少,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诗歌意象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D.诗篇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意象”就是主观的“义”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在写景时意象过于密集招致了一些非议。
C.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而且密度过大甚至是诗的一种缺点。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可以不做要求。
B.唐诗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唐诗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诗歌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医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和白忠孝正在医心堂对坐品茗。
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
继而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
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只见来人腿上已被鲜血浸透。
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颤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
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
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第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
不几日,人们就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
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
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
先生死了这条心吧!
宫本也不恼,笑笑说,贵国气数已尽,冥顽不化是没有好下场的,劝仁甫君学学令师弟吧,识时务者为俊杰。
王仁甫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
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
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潜逃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
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因为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
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上,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
宫本哈哈大笑,心说这小子真是胆小,知道治好我的病就会杀掉他,却自己先吓死了,有意思。
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
再去医心堂时,却见人去楼空,王仁甫已连夜不见了踪影。
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久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
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
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
游击队员不解,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
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
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
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痛疼,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
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
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解放后,王仁甫和白忠孝被双双聘为省医学院教授。
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又希望师兄能与他一道享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师兄弟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C、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一句中的“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D、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内心清楚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E、小说设置伏笔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如开篇描写白忠孝在听到日本兵的喧哗时手的颤抖,突出了他软弱的性格,为后文他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5、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6、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的理解。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孤独的孟子
孟子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坚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四方奔走呼号,有时只能像孔子一样“累累若丧家之犬”,但他的努力却得不到认可,这是孟子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
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里有可贵的“民贵”、“民本”内容,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
“为仁由己”“推己及人”“扩而充之”施之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显然是期望值过高,无异于缘木求鱼。
况且,他的“民本、民贵、君轻”之说也有本末倒置之嫌。
既然“君轻”,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
听其言,观其行,庶几近之矣。
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昏君”史不绝书,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
孔孟之道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而对其“兽性”却过于低估;
殊不知,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利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
这种泛道德化和道德先验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本体预设,将人性之善的可能性推导为必然性,将使然视为当然;
无不令人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即。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象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对中国历史经验的体验告诉我们:
在位者未必是“贤者、能者”,而“奸者、庸者”在位却是史不绝书的;
这种所谓的“贤者、能者在位”的官僚等级制度思想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
因此,无论是“素王(素王是孔子的众多称呼中的一个)”还是“亚圣”,只能被历代帝王,尤其是那些“圣君明主”供奉在寺庙里吃“冷猪肉”了。
孟子“仁政”制度思想的提出是对当时社会的“虐政”“暴政”的一种反动,却与现代社会还政于民的“宪政”制度相去甚远。
况且,这种把统治者“圣化”甚至“神话”的制度思想与近代“市民社会”的“民主”“民治”制度安排与框架构建也是不相适应的。
他把治理国家的权力托付给了君主,而漠视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志色彩,而缺乏“社会契约论”的客观理性存在。
无论是“民本”还是“民贵”,无不需要“奉天承运,皇恩浩荡”。
要使这种垂直的,或者说是金字塔式的制度设计得以所谓的“自我坎陷”(牟室三先生语),是无法再当下落实的。
“春秋无义战”,霸道盛行,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无法行之有效,甚而被当时的国君们视为无稽之谈,故“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同时,孟子主张的“仁政”“王道”确实需要太长时间了,教化之功,春风化雨,在一个急功近利、瞬间生死的社会里是派不上用场的。
但是,孟子不是最反对急功近利吗?
急功近利不是不好的吗?
没错,急功近利确实是不好的,但是,当一群老虎在你十米之外吼叫磨牙的时候,你难道还要摸出一本武功秘籍,从头开始练习降龙十八掌的基本功吗?
所以,孟子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痛苦之中,也注定了他是孤独的,既是身体的孤独,更是心灵的孤独!
7.文章论述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无法行之有效,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因为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志色彩,所以漠视人民的基本权利,缺乏“社会契约论”的客观理性存在。
B.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是寄希望于“圣君明主”,但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利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也就少有“圣君明主”的出现。
C.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是以假设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但历史上在位的多是“奸者、庸者”。
D.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教化,但现实社会却是急功近利、瞬间生死的。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孟子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基于朴素的人文关怀之上的性善论被由可能性推导为必然性,注定了孟子的理想与现实脱节。
B.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因此他主张通过人民的力量来实现社会的“仁政”。
C.虽然孟子有“民贵君轻”的认识,但实践上,孟子周游列国,游说君王,把希望寄托在“圣君明主”身上,这必将无法实现“以民为本”的“仁政”制度思想。
D.“只能被历代帝王,尤其是那些“圣君明主”供奉在寺庙里吃“冷猪肉”了。
”意在讽刺在位者的假仁慈。
E.孟子反对急功近利,因为孟子的“仁政”主张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教化才能实现,但这却与急功近利、瞬间生死的社会现实不相适应。
9.“孟子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痛苦之中”,这“双重痛苦”具体指什么?
你又怎样看待孟子的“独孤”?
(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
未冠,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
“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宪宗颇采纳。
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
“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师道人臣,不宜掠美。
”帝从之。
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
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诸节度私计曰:
‘谁不如锷?
’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
“陛下误矣。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
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湖北省华师一附中、荆州中学、黄冈中学等八校2016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震扰。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俄有言:
“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
”出为州刺史。
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
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
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
其自叙言:
“关美刺者,谓之讽谕;
咏性情者,谓之闲适;
触事而发,谓之感伤;
其它为杂律。
”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
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今视其文,信然。
而杜牧谓:
“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
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
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B.浮屠,亦作浮图、休屠。
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
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C.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D.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
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
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
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而白居易看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2)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4、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15、最后两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名篇名句默写(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湖居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5)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华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B.由山东和内蒙古联合培养的运动员韩刚,不仅为内蒙古代表团夺得了本届全运会的首枚金牌,也因为双记分制度使山东分到半块金牌,可谓一举两得。
C.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D.今年6月27目,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B.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C.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从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19、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3分)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只能是两个文明同时建设、相互促进的结果。
两手都硬起来,能两个文明一起上;
单有一手硬,
可能有一时的效果,最终两个文明都上不去。
A、只有才虽然但B、只要就即使反而
C、因为所以尽管可D、既然就也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①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
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
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②?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③,有了这个底蕴。
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底蕴,没有这个积累,你就很容易被网上那些信息的潮流裹着走,失去了你自己。
21、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4、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
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
“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
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
”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
“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通渭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级期中测试题
语文答案:
1.D2.C3.A(见创新设计单元检测二)
4、
(1)(4分)A、D(A项不准确,白忠孝二次到来不排除是日本人的唆使;
而且,他如果能说服师兄王仁甫,在日本人面前也好交差。
D项错,“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错,应该是白忠孝因为自己曾经帮过日本人办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