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22课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36135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22课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22课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22课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22课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22课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22课Word格式.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22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22课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22课Word格式.docx

(2)风力作用:

在干旱地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沙丘。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如我国山区的梯田、日本填海造陆等。

在分析外力作用时,要注意每种作用形成的结果。

使原来的地表物质减少了的,产生了侵蚀面的都是侵蚀作用;

而使原来的地表出现了新的物质,产生了堆积物的是沉积(堆积)作用。

探究点一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核心归纳]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1)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基本关系:

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二是相邻板块彼此分离;

(4)一般来讲,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板块间的界线,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而是一些构造带,如海沟、海岭、断层、造山带。

2.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板块

运动

边界类型

宏观地形

图示

实例

挤压

碰撞

消亡

边界

→|←

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沟、山脉、岛弧

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

彼此

分离

生长边界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

东非大裂谷

 板块的范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板块都包括大陆和海洋,如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

[应用体验]

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板块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沟是由于________板块俯冲到________板块之下形成的,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________。

(3)________板块周围边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火山带。

(4)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________分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_层上,至今仍在运动。

(5)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的成因:

红海面积的变化__________;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__________;

日本群岛的形成__________。

解析:

回答第

(2)题时注意不要把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位置颠倒,把海沟写成是由亚欧板块俯冲到太平洋板块之下形成的,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在第(5)题的回答中不能把红海说成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的,日本群岛是由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的。

总之回答填空式问题时应坚持能具体回答就尽量具体回答的原则,但对于一般规律性东西,不能用具体的事实来代替。

答案:

(1)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美洲板块

(2)大洋 大陆 山脉或高原

(3)太平洋

(4)岩石圈 软流

(5)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使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 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亚欧板块受挤压抬升形成的

如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3.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分别是图中的(  )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①

第2题,甲陆地位于红海以东的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乙陆地位于红海以西的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

第3题,红海所在地区板块向两侧张裂,其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为生长边界;

地中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其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为消亡边界。

2.B 3.D

探究点二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或断裂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

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拓展延伸

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

应用

选择原因

向斜找水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汇集,如图:

向斜找矿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容易被侵蚀搬运掉,含有矿产的岩层往往保留在向斜地下

背斜找

油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气最轻,分布在顶部,水最重,分布在底部,中间为石油。

如图:

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如图:

建筑、工程

选址

建筑、工程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处搞大型建筑易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

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断裂≠断层

断裂是岩层发生弯曲时,压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的破裂。

只有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才是断层。

二者的差异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位移。

断裂不一定形成断层,断裂是断层的条件之一,断层必须有断裂。

例如,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破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所以A、B、C都是断层;

而D处岩石虽然破裂但无明显位移,故不是断层,仅仅是断裂。

读地质构造简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地向斜成山B.乙地背斜成山

C.甲地向斜成谷D.丙地背斜成谷

2.使图中甲处形成谷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D.火山活动

第1题,根据岩层形态可判断,乙地为向斜,从地形上看,乙地为山地。

第2题,甲处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1.A 2.B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数字1—5表示岩层由老到新),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图中地质、地貌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处是向斜B.乙处是背斜

C.丙处是向斜谷地D.丁处是断块山

4.如果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隧道,最适宜选择在(  )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5.下列地形与图中丙处的地质构造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峨眉山B.汾河谷地

C.泰山D.阿尔卑斯山

第3题,图中丁处为断层相对上升的岩体,属于块状山地,乙处为向斜山,甲处为背斜谷,丙处为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

第4题,修建隧道应该选择背斜构造,背斜构造稳定性好,且利于排水。

第5题,丙处为地堑,我国汾河谷地也属于地堑。

3.D 4.A 5.B

探究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1)互为条件,密切联系:

地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岩石经风化就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受风化提供了条件。

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动力进行搬运沉积的可能。

而固结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又为风化、侵蚀等提供了条件。

(2)共同作用——雕塑地表:

五种外力作用长期而缓慢地进行着,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1)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2)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3)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4)地壳自形成以来,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2.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沙漠地区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溶洞及地下河、漏斗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海滨地区

冰川沉积

一次沉积过程中,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的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未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

人类对地壳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1)有利影响:

如缓坡修梯田、填海造陆、植树造林、兴修水库、退田还湖等。

(2)不利影响:

如陡坡修梯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乱垦草原、过度放牧、破坏植被等。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常发育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2)冰川作用:

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

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

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吐鲁番盆地、雅丹地貌    B.天山山脉、沙丘地貌

C.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D.雅丹地貌、沙丘地貌

2.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

A.流水侵蚀、风力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风力堆积D.风力侵蚀、风力堆积

第1题,吐鲁番盆地是地壳下沉形成的,天山山脉是地壳抬升形成的,C项正确。

第2题,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D项正确。

1.C 2.D

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均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着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

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

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D.砾石、黏土、粉砂

(4)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首先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判定河流流向及地貌类型,再结合以下三点:

(1)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在不同部位特征各异,在山口处形成冲积扇,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

(2)河流多发育于山谷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应根据等高线特点确定地形类型,从而确定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3)由于重力等分选作用,一般来说质量大的先沉积,质量小的后沉积。

(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甲为冲积扇,乙为河口三角洲,都是河流沉积而成的堆积地貌。

(2)题,根据丙图可确定GF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F位于谷口前,可能会形成冲积扇;

E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

第(3)题,甲图中由A到B谷口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

第(4)题,冲积扇的中部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1)冲积扇 三角洲 沉积 

(2)F E (3)C (4)B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面积在不断缩小的是(  )

A.红海B.东非大裂谷

C.大西洋D.地中海

2.喜马拉雅山是由(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形成的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形成的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的

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的

第1题,地中海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面积在不断缩小。

第2题,喜马拉雅山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由这两个板块挤压隆起形成。

1.D 2.C

读图,回答3~4题。

3.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可能直接来自(  )

A.地表B.地壳

C.地核D.地幔

4.下列湖泊的形成与该类型山脉有关的是(  )

A.青海湖B.长白山天池

C.苏必利尔湖D.贝加尔湖

第3题,火山是由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第4题,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往往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天池。

3.D 4.B

5.如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处地质构造为________,地貌名称为________。

甲、乙两处地质构造中最有可能发现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是________处。

(2)石灰岩的形成是外力作用中的________作用的结果,乙处形成谷地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丙处不适合修建隧道的理由。

(4)①②两处岩石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①②岩层的形成年代①________(填早于或晚于)②。

(1)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可判断,甲为向斜,地貌名称为山地;

乙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2)题,石灰岩是由外力作用中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乙处为背斜谷,顶部因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

第(3)题,丙处为向斜,岩层下凹,易出现塌方事故;

向斜是地下水的良好储存地,在此开凿隧道易发生透水事故;

丙处为石灰岩地层,可能有溶洞,地质结构不稳定。

第(4)题,①为侵入岩,②为沉积岩,侵入岩①岩层的形成晚于沉积岩②岩层。

(1)向斜 山地 乙

(2)堆积 乙处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3)丙处位于向斜槽部,岩层下凹,容易塌方;

且地下水汇聚,易发生透水事故;

石灰岩地层,地质结构不稳定。

(4)岩浆岩(或侵入岩) 沉积岩 晚于

读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6~7题。

6.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a——海浪侵蚀作用B.b——流水侵蚀作用

C.c——风力侵蚀作用D.d——冰川侵蚀作用

a、b、c、d四幅图所示景观分别是由风力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冰川侵蚀作用、火山喷发形成的。

B

7.若b景观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景观,则造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表现最强烈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该季节水土流失严重。

[教材活动点拨]

1.教材P37 活动·

思考

提示:

活动1.

(1)东北;

西南。

(2)互相挤压碰撞。

(3)形成了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活动2.

(1)北。

(2)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上,是两个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

2.教材P39(上) 活动·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

3.教材P39(下) 活动·

活动1.岩体受到压力或张力,发生断裂,并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活动2.方向相反。

活动3.块状山地或山峰;

盆地或谷地。

抗侵蚀强度小;

沟谷。

活动4.断层线上的岩石抗侵蚀强度弱。

在断层构造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

4.教材P40(上) 活动·

实践

活动1.该处褶皱构造大致分为几层,可根据野外观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分层原因:

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因为搬运介质、沉积物质和沉积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岩层。

沉积岩的不同岩层弯曲变形后露出地面,受到风吹、雨淋、日晒等因素的作用,其分层现象会更明显。

活动2.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原因可能是水平挤压力。

活动3.判断褶皱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从剖面上可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向上隆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在此基础上背斜常成山地,向斜常为谷地。

活动4.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地。

因此判别背斜和向斜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看,还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5.教材P40(下) 活动·

火山喷发的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地震使地壳出现断裂或错动,诱发滑坡、崩塌,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

6.教材P42(上) 活动·

图2—20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崖地形,海蚀作用主要表现为海浪对岩石的冲击、研磨和溶蚀。

图2—21是内陆干旱地区的戈壁景观,外力作用主要为风力的侵蚀作用。

图中的岩石形态是岩石在含有大量沙粒的风的侵蚀下形成的孤立石柱。

7.教材P42(下) 活动·

活动1.在梯田上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利于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

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于恶性循环。

活动2.填海造陆是人工完成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与河流进行的自然过程无异,但进行得更快更强。

填海造陆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

课时作业8 地球表面形态

一、选择题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着地表形态。

完成1~2题。

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第1题,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第2题,外力作用主要是“削高填低”,会使高的地方变低,同时也会使低的地方增高。

1.A 2.C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4.图中③示意的是(  )

A.大西洋中脊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D.印度洋中脊

5.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是(  )

A.大分水岭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D.阿巴拉契亚山脉

第3、4题,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排列与题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

③就是大西洋中脊(海岭),图中③的左侧就是美洲板块,右侧就是非洲板块。

第5题,位于非洲或南美洲纵列分布的山脉,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6~7题。

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

A.⑥处岩层不可能含有化石

B.③处物质主要来自于地核

C.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

D.⑤处形成大陆岛

7.从地质条件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是储藏天然气的良好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沉积岩

C.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④②①

D.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