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36095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Word文件下载.docx

②耕作技术日益提高。

(2)排灌方面,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发明了翻车、筒车等提水工具。

(3)施肥方面,商周时期,农民已懂得使用粪肥和绿肥,明清时期,见于记载的肥料达130多种,还注意合理用肥,保存了地力。

4.创造出许多比较科学的育种方法。

5.注意巧用农时,不违农时,根据节气来安排生产。

[图解识记]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主题一 古代农业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 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

,此其分事也。

——《墨子·

非乐上》

[史料解读]

史料中农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纴”表明男女在生产中分工不同,由此反映出该经营模式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有何突出的特点?

提示 方式: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史料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划线信息说明耕作方式、自然灾害、政府政策都影响着小农经济的发展。

根据史料,指出影响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赋税沉重;

自然灾害;

生活负担重;

高利贷盘剥。

[史论总结]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的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

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持:

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主题二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史料一

             唐代耕作图

史料二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反映出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史料一左图为二牛抬杠,犁的出现和牛成为农业动力,提高了耕作效率;

右图为曲辕犁,犁的改进,使耕作平稳,便利了牛耕的进一步普及。

史料二中四齿钉耙有利于改进土壤,反映了精耕细作的特点。

[问题思考]

(1)材料中左图是什么时期的何种工具?

该工具的改进有何作用?

(2)材料中的两种耕犁相比,后者有何优点?

(3)材料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农业耕作方式?

这一方式对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传统农业是如何实现精耕细作的?

提示 

(1)汉代的二牛抬杠犁。

作用:

它出现了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使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2)减轻了自身重量,使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随心所欲;

耕作平稳,利于水田使用;

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

(3)反映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影响:

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发展。

(4)耕作工具的发明;

耕作技术的进步;

耕作制度的革新;

水利技术的改进等。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含义:

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2.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具有分散性。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4)生产规模小、水平低,具有落后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具有脆弱性等特点。

3.影响

(1)积极影响

①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使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思想,这一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颜氏家训》中说: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

A.合作经营 B.集体劳作

C.重农抑商D.自给自足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稼穑而食,桑麻以衣”是指种植庄稼和纺织桑麻;

“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即不与外界接触而能充足的生活。

综合判断,题干讲述的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A、B、C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2.下面两幅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来看,既希望“五谷丰登”,又祈盼“六畜兴旺”,体现了“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这一特点。

3.(2016·

桂林高一期末)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

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是(  )

A.粗放经营B.男耕女织

C.集体协作D.农耕为主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该砖画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粗放经营不属于小农经济的特点,故A项错误;

材料中有男耕女织的简单分工,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没有体现出集体协作,故C项错误;

小农经济除了农耕之外还有家庭手工业等,材料没有体现出农耕为主,故D项错误。

4.《论衡》中记载: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

以助地力。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

A.精耕细作的特点B.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

C.自给自足的特征D.租佃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 A

解析 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这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精耕细作”范围,故选A。

B、C、D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

5.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注意题眼“核心信息”。

农耕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图片体现了皇帝重视农业,奉行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故选C项;

A、B、D三项虽是从不同角度得出的认识,但都不能体现“核心信息”,故排除。

6.(2016·

杭州高一检测)阅读材料:

材料

图一 铁犁工具    图二 牛耕

图三 《皇帝春耕图》  图四 家庭纺织业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种耕作方式?

最早出现于何时?

有何历史意义?

(2)图一和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

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图三和图四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历朝皇帝每年春天都要举行春耕仪式说明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地位?

答案 

(1)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

意义:

铁制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

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3)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

在我国古代,农业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本”。

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小农经济等知识。

(1)题根据图片“铁犁”和“牛耕”推知。

(2)题根据图片推断是小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题小农经济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基础达标]

1.《吕氏春秋·

上农》载: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

解析 从材料“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可知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这种生产能力决定他们“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是决定因素。

2.《淮南子》记载:

“故神农之法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

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解析 材料含义:

一夫不耕,天下就有人挨饿;

一女不织,天下就有人受寒。

因此,神农和他的妻子都要亲自耕织。

这是强调耕织的重要性,故选B项。

3.《汉书·

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爪瓠果菔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解析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B项正确。

A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而C、D两项则在自然经济中无法体现。

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颜氏家训》中说:

A.合作经营B.集体劳作

5.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

“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封闭性B.落后性C.脆弱性D.分散性

解析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

以家庭为单位反映的是其封闭性、分散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说明的是其落后性。

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而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当小农经济受到外界冲击时脆弱性的一面。

6.荀子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

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  )

A.扩大耕地面积B.一年多熟制

C.增加从业人口D.精耕细作

解析 扩大耕地面积在材料中未提及,故A项错误;

一年多熟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

增加从业人口,材料中未提及,故C项错误;

荀子认为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体现了重视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就是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

7.“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A     B    C     D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种粒”“下通足窍”“且行且摇”,由此判断是播种工具——耧车,故选B。

A、D两项是耕作工具,排除;

C项是灌溉工具,排除。

8.杰里·

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

“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突出表明(  )

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

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解析 题干信息表明,在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而且铁制农具的种类非常丰富,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A、B、C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

9.《历书》云: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农谚: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

A.祭祖扫墓B.踏青游玩

C.农业生产D.政治清明

解析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这一关键信息。

由此可知,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

10.下图是汉代代田法模型。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

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

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

A.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

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

解析 从材料中对“代田法”的描述,可见反映的是精耕细作。

容易误选C项,但休耕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种(有时候休耕并不一定是停止一年,也有可能是许多年),在这些年中,去别的土地耕作,直到这块土地恢复肥力,也叫做轮作。

[能力提升]

11.(2015·

课标Ⅰ,24)《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

农业的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

1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指出: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了自耕农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性

B.论证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C.反映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揭露了封建国家对小农的残酷剥削

解析 材料“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反映了小农经济破产的原因,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13.(2016·

江苏泰州模拟)下面表格中的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解析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

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当时人口增多,人均土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因此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从而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故C项错误;

D项所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4.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  )

A.皇权专制B.等级观念C.自然经济D.社会习俗

解析 图示信息与皇权专制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

等级观念不是材料中图片所反映问题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中“男尊女卑”“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等信息可知根本因素应该是封建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

社会习俗与图示信息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15.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道,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

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历史传统的差异B.生产方式的差异

C.生活习俗的差异D.宗教信仰的差异

解析 东亚以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为主,而西方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形式。

这种情况造成了两个地区饮食习惯的差异。

故两个地区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方式的不同。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二牛抬杠(北方地区) 唐曲辕犁

    图一     图二

注: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操作较为灵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使用。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铁搭:

农具名。

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答案 

(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耕犁的改进更适合江南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2)表现:

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所取代,人力取代畜力。

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

使用牛耕成本高。

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

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 第

(1)问根据东汉“二牛抬杠”(耦犁)到唐代曲辕犁回答农业的发展概况,可以联想到犁耕区域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2)问需要紧扣材料,根据材料说明耕作变化的表现和原因。

“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一问需要思路开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