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及文化繁荣发展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及文化繁荣发展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及文化繁荣发展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06年我旗启动了旅游活旗战略,为全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持,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实现了跨跃式发展。
旅游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旗累计接待游客53万人次,年均递增48%;
旅游创收3.2亿元,年均递增65%。
2012年,全旗接待各类游客3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44%。
地方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07年以来,地方财政累计投入7500万元。
十一五期间,通过鼓励和调动各类民间资本,累计投入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资金近1亿元。
2009年,内蒙古巴丹吉林世界级沙漠旅游基础设施工程在我旗落地,争取到中央和自治区预算内资金2200万元,动员企业自筹资金1300万元。
2010年,成功引进鄂尔多斯泰宝隆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我旗,对以巴丹吉林景区为重点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协议引资2亿元,截至目前已建成的旅游基础设施有巴丹湖酒店、诺尔图酒店、马山井金顶大帐、地质公园职工宿舍等,完成投资1.1亿元。
旅游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截止目前,全旗拥有旅行社3家,牧(农)家游和旅游专业户28户,星级酒店4家,其他规模以上酒店6家;
旅游景区开发公司1家;
沙漠旅游专用车120余辆;
旅游商品经销网点5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10大类20种;
其他旅游娱乐场所28处,全旗现有旅游从业人员1500人。
>
我旗工艺美术品以挖掘阿拉善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线,积极研发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与当地传统民族工艺品相结合的新产品,如民族工艺地毯、手工马头琴、沙画、蒙古族服饰、沙嘎工艺品、手工银器、根雕、木雕、工艺羊头、蒙古族刺绣、水晶制品、皮画、驼具、烫画、石画等都远销区内外。
其中民族工艺地毯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文化遗产业: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旗把曼德拉山岩画、布布手印岩画、巴丹吉林寺庙等历史文化古迹都确定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
阿拉善烤全羊、查玛舞、蒙古象棋、沙力搏尔摔跤、民族工艺地毯、蒙古族养驼习俗、长调民歌、萨吾尔登舞、阿拉善蒙古族服饰等,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亮点。
截止目前,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已发现史前遗址56处,旗人民政府又将黑山嘴烽火台遗址、满汉陶勒盖墓葬等213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列为第三批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我旗曼德拉山岩画、巴丹吉林庙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
至此,使我旗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盟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5处。
2012年,我旗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工作,完成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共申报代表性传承人12人,涉及7个项目。
完成了阿拉善右旗沙嘎文化艺术之乡、阿拉腾朝格苏木马背文化艺术之乡、阿拉腾敖包镇骆驼文化艺术之乡、曼德拉苏木曼德拉山岩画文化艺术之乡、蒙古族长调文化艺术之乡等盟级项目的申报工作。
建立了苏木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涉及7大类45个项目。
积极推动建立以阿拉腾敖包镇为中心的北部苏木镇为群体的骆驼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巴丹吉林镇为中心的长调民歌和沙嘎文化生态保护区。
对仿古地毯、马头琴、蒙古族服饰、银碗等民族工艺调查摸底,为申报第三批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打好基础。
我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荣、额尔登巴图分别代表喀尔喀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和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项目,参加了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分获金奖和银奖。
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以及消夏广场活动、7.20防洪抢险、中国巴丹吉林汽车挑战赛、沙漠节和喜迎十八大等一系列宣传报道工作。
开辟了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专题栏目,播出近年以来我旗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稿件10余篇。
截止目前,涉及我旗2个苏木镇5个嘎查的农牧区MMDS数字微波建设工程全部完工。
该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塔木素苏木和阿拉腾朝格苏木的5个嘎查240户农牧民收看到了中央3、5、6、8四套加密频道、阿盟二套节目、阿右旗自办节目等33套中央和地方台节目,扩大了盟旗自办节目的覆盖范围,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旗以文化外宣、新闻外宣、旅游外宣、经济外宣等为主题,加强与国家、区、盟知名新闻单位的合作,把旗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与上级新闻媒体的报道重点结合起来,营造了丰富多彩的外部舆论环境。
2012年1至10月份,《阿右旗新闻》汉语共播出152期,播出稿件880条(篇);
《阿右旗新闻》蒙语播出45期,播出稿件353条(篇);
《巴丹荧屏》栏目共播出42期;
《快乐周末》共播出42期。
广播类:
《阿右旗新闻》汉语共播出96期,播出稿件594条(篇);
《阿右旗新闻》蒙语播出85期,播出稿件458条(篇);
《星期百花园》共播出48期;
《娱乐十五》共播出40期。
盟级以上新闻媒体采用播出稿件681条(篇),其中阿盟电视台(一套)播出112条(篇),二套旗区新闻播出310条(篇),阿盟电台播出145条(篇),内蒙古电视台播出20条(篇)。
7、广告文化及印刷复制业:
近几年,我旗印刷复制业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印刷复制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填补了市场空白。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旗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和发展文化产业。
文广、旅游等部门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总的来说,我旗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
其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够。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共识已初步形成,普遍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事业的产业化转变势在必行。
但对如何全面发展我旗文化产业的规划、目标、措施等方面还有些保守。
2、文化产业总量小,竞争力弱。
由于文化建设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性不强,导致我旗现有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力量分散,缺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
发展相对失衡,文化事业发展较快,文化产业发展较慢,与我旗享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不对称。
3、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我旗现有文化产业偏重于传统型,产业主体在经营上基本上局限于传统主业,在发展上主要靠内容的复制、模仿与传播,缺少创意型、引领型文化作品和产品,高科技动漫产业尚未起步。
4、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市场发育不够成熟。
政府工作机制还未理顺,文化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工作职能划分还不清晰,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在现有分级管理体制下,未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形成合力;
文化市场尚未成熟,无法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消费的良性循环,上下游各个环节尚未形成产业链条;
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间组织,如行业协会、民间机构等还不健全,在产业发展信息交流、市场咨询等辅助性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
5、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目前,人才紧缺是制约我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精通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旗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队伍还远远不够;
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
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我旗的文化经营人才严重不足。
6、政策措施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很多政策的实施细则还未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优惠政策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在为文化产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三、建议和对策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形势下,如何推动我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此,我们就进一步促进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旗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为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2、科学规划、完善政策。
旗文化主管部门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深入开展文化产业大发展活动和工程,进一步加强管理,尽快制定推动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拓展领域、多元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通过规划和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积极引导非国有经济成分以独资、合资、股份合作、联营等方式投资文化产业。
鼓励和扶持文化中介机构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销售拍卖、影视、演艺制作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引导他们按照文化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律,积极拓展文化营销服务,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4、培养人才,建设文化产业队伍。
重点培养和引进业界知名、实绩突出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富有创意、勇于创业的文化创意拔尖人才和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增设文化产业新专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人才。
依托专业机构和文化产业基地,在全旗范围内形成一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实训基地,开发一系列文化产业范畴内的职业资质、职业认证及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引导有条件的各类教育机构调整专业方向,培育文化产业的基础性人才。
举办各类短训班、进修班、专业班等,为文化产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条件。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引入市场化的用人机制,使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领军人才、策划人才、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5、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运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土地使用、资金投入、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此吸引旗内外文化投资者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鼓励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重点培植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培育一批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