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导学案学生用Word格式.docx
《第一单元导学案学生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导学案学生用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测学】
(一)基础检测:
1、《藤野先生》作者,选自其散文集《》,我们还学习过选自此作品集的课文。
2、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可查工具书)注意以下生字。
绯()红不逊()畸()形瞥()见烂熳()
芦荟()匿名()诘责()
3、为加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A.镜子B.照C.审察D.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2)深恶痛疾()A.很坏的行为B.凶恶C.憎恨,讨厌D.恶劣
(3)不逊()A.谦虚、谦恭B.让出C.比不上,差
4、再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
注意本文在记叙时,变换了哪几个地点?
写了哪些内容?
(1)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____________的厌恶;
(2)在_____________,回忆与____________的交往;
(3)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和______。
5、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么?
每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1),表现了藤野先生。
(2),表现了藤野先生。
(3),表现了藤野先生。
(4),表现了藤野先生。
(二)能力提升:
1、结合句意解释加粗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模胡:
即“模糊”,马虎,不讲究。
B.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掌故: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C.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客死:
死在他乡异国。
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时事:
这里是讽刺的说法,“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2、加粗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 借代 夸张 B.比喻 夸张 反语
C.夸张 反语 拟人 D.反语 比喻 对比
4、贯穿这篇文章的明线是:
A.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B.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C.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D.“我”到日本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1.《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二课时(学生用)
编稿人付硕审稿人李凤霞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感情变化,体会鲁迅爱国真情
2、精读课文,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3、品读课文,品味文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那就赶快开始今天的
自学吧!
1、文中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表现得非常充分,爱国情感是文章的另外一条线索(暗线),请你跳读课文找到能体现作者爱国感情的地方用笔画下来并大声朗读。
2、精读课文,思考:
是什么原因使自己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3、品读课文,品味文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本文作者采用大量感情色彩浓郁的词语表
现自己强烈的感情,你能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角度赏析几个句子吗?
【导学】
1、组长提问能体现作者爱国感情的句子并大声朗读
2、组长提问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1、复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2、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3、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3、组长提问文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角度赏析句子。
二、精彩展示: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
”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
自序》
(1)
(一)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2)指出
(一)段中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的部分。
叙述从到,议论从到抒情
(3)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B_______
(4)
(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
选择正确的解释()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6)“何尝”是哪类词?
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
(7)“呜呼,无法可想!
”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
(8)
(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
(二)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表达方式看
(一)段以为主,
(二)段以____________为主。
(二)、阅读并回答问题。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②有时我常常想: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③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小而言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共3句话,第①句表现了,第②句表现了,
第③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
2.《我的母亲》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用)
编稿人:
李凤霞审稿人:
李红英
【导入】
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
他从中国安徽一个小县城走出来;
曾经引领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新文化运动;
担任过中国著名学府——北京大学的教授和校长;
担任过驻美大使的职务;
一生荣获35个博士头衔,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在他光彩照人的荣耀的背后,站着怎样一位伟大的母亲?
让我们走进胡适的《我的母亲》。
1、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理解积累本文的生字词。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亲爱的同学们,聪明的你,一定能按下面的指导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
1、结合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
2、读准下面加粗字的读音:
文绉绉()穈先生()瞥见()憧憧()惺忪()
女红()辗转()庶祖母()吹笙()摹画()
眼翳()娓娓()饮泣吞声()蹑手蹑脚()万籁俱寂()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从原文中选择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4、再次研读课文,了解母亲。
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
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请用“读了的事,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的句式说一说。
5、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6、文章结尾写道: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导学】
(1)组长提问作者的知识,说说你还了解到了哪些作者信息。
(2)组长提问需要注音的字,统一答案后再齐读两遍。
(3)讨论3、4、5题,组长加以整合归纳,为展示做准备。
三、质疑探究: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
这是为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1、胡适:
字,原名,安徽绩溪人。
、学者。
1920年出版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2、请你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的内容。
3、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厌恶(wù
)管束(sù
)广漠(mò
)质问(zhì
B、责罚(zé
)眼翳(yì
)调度(dià
o)轻薄(bó
C、庶祖母(shé
)嬉戏(xī)抽屉(ti)野蛮(má
n)
D、文绉绉(zōu)绰号(chuò
)牢骚(sāo)宽恕(shù
4、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1)、我母亲待人最(A、慈祥B、仁慈C、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A、约束B、管理C、管束)过我。
(3)、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A、请B、找C、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
5、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6、你积累了吗——母爱是永恒的主题。
你一定阅读、积累了不少歌颂母爱的诗文名句名篇吧,请分别写出两句歌颂母爱的诗歌和名言,同时向同学们推荐一篇歌颂母爱的美文,并有一两句话说说推荐的理由。
2.《我的母亲》导学案第二课时(学生用)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导,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感悟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4、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
请你认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1、你认为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2、找出文中直接抒发感激之情的语段。
并有感情的朗读,读后学生互评。
3、作者那种赤诚、感激之情还表现在许多质朴无华的语言中,请你找出这些句子,并品味一下其中的感情。
4、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
作为颇有名气的学者胡适,在行文时用词却及注意分寸,而这正是胡适的品性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加以体会。
四人小组间,组长提问,针对以上问题,逐一探讨,每人都要发言,组长整合组员意见,进行归纳总结,为展示做好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可进行适当补充,并对参与积极的同学和他们精彩的发言进行评价。
1、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不要求统一答案,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2、欣赏歌曲《懂你》,请你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说说你在哪些生活细节中读懂了母亲。
1、在括号内改正句中的错别字。
(1)从账里望得见母亲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展转反侧睡不着。
(2)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谦疚。
2、在下面横线上,填进恰当的成语。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________,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________,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________地挥泪痛哭一顿。
3、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每个括号里,只能填一个字)。
现在想来,()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4、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lì
(
)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ní
ng(
)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
“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
“娘(凉)什么!
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
“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yì
)的事!
好用来说嘴!
”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yì
)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huǐ(
)又急,听说眼yì
(
)可以用舌头tiǎn(
)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tiǎn(
)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母亲为什么这样教训儿子?
(用原文回答)
(3)、选文第二段写了几件事?
分别概括这些事情的内容。
(4)、“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结尾这句话和哪句话相互照应?
3.《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学生用)
编稿人:
朱建涛审稿人:
付硕
高尔基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书,从小到大同学们已读了不少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呢?
在你记忆中,哪一本书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其实许多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因为第一本书并没有让你难忘的故事,但是作者牛汉的第一本书却让他难忘,为什么呢?
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的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1、自学目标:
1、了解作者牛汉。
2、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3、品评含义丰富的语句,培养良好的语感。
4、引导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在复述中感受生活的困苦和无奈,感受人情的友善,领会文章的主旨。
5、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品味苦难对人生的意义。
2、自主学习:
1.结合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名、时、地、作、评,说说你还了解哪些关于作者的知识。
关于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
七月"
诗派的重要成员。
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
牛汉在"
文革"
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2.五分钟内默读课文,试着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3.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酷()似掺()脊()背枉()读
(2).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幽默:
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
凄凉悲惨。
奥秘:
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
一次又一次;
多次重复。
掺和:
掺杂混合在一起。
酷似:
极像。
知书识礼:
有知识,懂礼貌。
指人有文化教养。
4、“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你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5、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6、情感丰富是本文的主要的特色,本文除了赞美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还赞美了哪些人间真情?
请加以概括,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7、揣摩与感悟: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1)组长提问作者的名、时、地、作、评
(2)复述要求: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晰,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
(2)组长提问需要注音的字,和词语解释。
(3)以顺时针为序,每位同学依次说说4、5、6、7题,组长做总结。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催眠(miá
n)马鬃(zōnɡ)
B.凄惨(cǎn)幽默(yiōu)
C.崇敬(chó
nɡ)惩罚(ché
nɡ)
D.皱纹(zhò
u)麻雀(què
2.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磨磨蹭蹭奥密B.轰堂大笑装订
C.翻来复去塾师D.知书识礼梦幻
3、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1)、他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
“那一半呢?
”我说:
“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
”
(2)、父亲深深的叹着气。
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说:
“元贞比你有出息。
(3)、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的课本生气。
(4)、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A、凄惨痛苦残忍荒凉B、愁苦苦难破旧凄凉
C、愁苦苦楚凄惨荒寒D、悲凉困难凄惨荒寒
4、判断下列各句所使用的描写手法,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内。
(1)、父亲摸摸我额头的“马鬃”,欣慰得夸奖了我一句:
“不错。
”()
(2)、他的脸又黑又皱,脊背弓的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书。
(4)、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
“把书拿来,我考考你。
5、《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们曾学过他的《》。
6、对本课题目“我的第一本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我”和乔元贞的友谊。
B、指父亲给“我”上的一课。
C、指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D、不仅指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7、“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这些名字你陌生吗?
你读过他们的哪些作品呢?
试列举一二。
8、请仿照下面句子,再写几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式且话题统一。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
4.《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学生用)
编稿人:
杜娟审稿人:
朱建涛
1.他是一个文坛巨匠,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