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2明末清初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2明末清初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2明末清初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
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
(4)外交:
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
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民族关系领域:
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三、转型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四、真题训练
1.(2019·
北京高考·
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
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
”申时行只得遵旨。
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项;
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项;
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
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2.(2019·
天津高考·
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
”,出现了“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现象,并且在集市上“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表现了商业的繁荣景象,据此可知,在明朝嘉靖年间,武城县的集市出现了文化和商业相结合进而活跃了经济现象,故选B项;
根据题干中“集日寡而旷多”,表明山西武城县原来就有农村集市,只不过不太活跃,排除A项;
根据题干可知,武城县县令为了改善农村集市的冷清现象而采取了活跃文化措施,不能表明当时居民文化活动的丰富,排除C项;
乡村城镇化一般表现为常住人口的增多、城镇规模的扩大、各种服务质量的提升等,而题干仅是提及了其集市的繁荣现象,排除D项。
3.(2019·
江苏高考·
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解析】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表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
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C项错误;
反正统思想在明朝晚期已经产生,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
4.(2019·
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
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D项;
大运河是
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
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
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C项。
5.(2019·
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C项;
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
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明显松弛”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
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D项。
6.(2019.4·
浙江高考·
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顾炎武以精卫自比,突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情怀,故选A项;
“人心一点灵明”,体现了王阳明“修心”、“致良知”的重要作用,排除B项;
“循天下之公”,体现了王夫之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众治”反对“独治”,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项。
7.(2018·
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
“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解析】材料强调是军机处的废除与设置,且根据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说明其权力弱化,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中央皇权的措施,并未对地方的统治,故B项错误;
军机大臣仅仅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并未获得宰相职位且清朝已经废除宰相,故C项错误;
军机处由废除到重新确立,说明适应了当时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8.(2018·
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利,厚于稼穑”是指利,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与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相符,故C项正确;
材料中“蚕罢米”是催收田租的时间变化,但没有涉及“地主催收田租”数额减少,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
9.(2018·
海南高考·
5)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
这一议论反映了( )
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削弱
【解析】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故A项错误;
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B项错误;
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故C项错误;
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故D项正确。
10.(2018.4·
7)思想家王守仁说: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
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
“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③错误;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正确;
选择D项符合题意。
11.(2018·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解析】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
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
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12.(2018·
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
“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解析】材料中“多发天然”表明贴近生活,“雅俗共赏”表明受欢迎,故A项正确;
诗庄曲媚,意境悠远,与材料中“雅俗共赏”不符,也未涉及寄情山水,故B项错误;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属于诗的特点,不是元曲,故C项错误;
材料中“少引圣籍,多发天然”不等于包罗万象,故D项错误。
13.(2018·
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解析】根据材料中“官腔”“雅乐”“郡邑大夫”等信息可以看出,昆曲主要是在士大夫中很受欢迎,因此D正确。
昆曲与陆王心学并无联系,因此与其传播广泛与否无关,故A错。
京剧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比昆曲晚很多,故B错。
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14.(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
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
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
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
15.(2017年天津卷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解析】从材料“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可知材料不是在强调君主专制的弊端,故A项错误;
材料内容虽提到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但没有强调君主专制制度仍然影响深远,“根深蒂固”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
从材料“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可知材料并非无法解释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而是没有把论述君主制存在的原因作为主旨,故C项错误;
综观材料可知论述的是,君主专制能在中国长久存在是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是适应特定社会需要的,对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不完全是消极影响,故D项正确。
16.(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明朝“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故A项错误;
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B项正确;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使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故C项错误;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D项错误。
17.(2017.4·
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解析】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都是反对君主专制,是在思想上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A项正确;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是对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故B项错误;
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
明清儒学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但还没有形成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
5、高考模拟
海安中学月考)“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
A.行使军权B.审核政令
C.跪受笔录D.协理奏章
【答案】D
【解析】针对材料中“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所采取的措施就是废除宰相,而由于宰相的废除,军国大事过多,使得皇帝一个人很难承担这么多的事务,所以才出现了内阁,所以“中级官员”就是内阁的官员,故选D项。
2.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
“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
”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 )
A.丞相权力受限更多B.政令畅通得到保证
C.六部地位显著提高D.集权统治得到强化
【解析】材料表明废丞相后,六部地位提高,本质上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
3.(2018·
苏北四市一模)“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
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
A.传达皇帝旨意B.参与行政决策
C.总领全国政务D.负责监察百官
【答案】A
【解析】“廷寄”上谕是传达皇帝的旨意,故A项正确;
军机处无决策权,故B项错误;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总领全国政务,无监察权,故C、D两项错误。
海门调研)清人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写道:
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
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
这里的“踏车”( )
A.推动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B.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
C.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D.表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解析】“踏车”是灌溉工具,不是交通工具,故A项错误;
“踏车”是利用人力抗旱,故B项错误;
利用“踏车”抗旱,说明农业没有摆脱自然的束缚,故C项错误;
清朝时还使用三国时期的灌溉工具“踏车”,说明灌溉工具没有突破性发展,故D项正确。
5.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C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可知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经济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与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6.(2019·
徐州一中检测)有学者研究史料发现:
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
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解析】古代统治者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故A、B两项错误;
从材料中“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的信息可以看出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故D项正确;
C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得出,排除。
7.明代谢肇浙《五杂俎》记载:
“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
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
”由此说明草市( )
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
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
【答案】B
【解析】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在唐朝,故A项错误;
“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表明草市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故B项正确;
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宋朝的市,故C项错误;
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8.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写道: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
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
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农耕经济的领先B.自然经济的解体
C.资本主义的萌芽D.重农抑商的风气
【解析】材料中的“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安守家园”等,反映重农抑商的观念,故D项正确。
9.(2019·
南京调研)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
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
这反映出( )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
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贸易顺差,白银是大量流入中国,且无法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结论,故B、C两项错误;
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中英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而非海禁政策,故D项正确,A项错误。
10.(2019·
海门调研)明史籍记载:
“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
”正德九年(1509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材料反映了( )
A.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B.政府已废除了海禁政策
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解析】“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表明海禁政策的松弛,故C项正确。
11.(2019·
宿迁中学期末)李贽的思想特别朴实,接地气,说出人世诸多真相,可谓“童言无忌”,而著名的“童心说”正是他提出的。
他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B.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
【解析】“夫童心者,真心也”强调个人真心,否定权威,跟传统儒家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D项正确;
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主要指发展工商业或者民主权利
1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
“夫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