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docx
《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推广应用调查评价信息获取技术,实现数据快速采集与处理4
(二)完善数据更新技术,建立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信息体系4
四、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化5
(一)建立一体化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互联互通5
(二)建立三级业务网络化运行体系,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和主要业务系统上下联动6
五、国土资源信息开发利用7
(一)加快数据库建设,夯实信息化基础7
(二)加强信息整合,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8
(三)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增强信息服务能力8
六、国土资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9
(一)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国土资源网络系统9
(二)建设统一的国土资源数据中心9
(三)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安全系统10
(四)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应用与制度建设10
七、保障措施10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10
(二)完善管理体制,促进良性运行11
(三)注重人才培养,提高队伍能力水平11
(四)开辟多种渠道,加大投资力度11
八、重点工程介绍11
(一)金土工程11
(二)数字国土工程13
信息化作为促进国土资源高效管理、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的重要手段,是做好新形势下国土资源工作的必然选择。
为全面推进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结合我省国民经济建设及国土资源工作需要,制定《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以明确今后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指导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一、“十五”期间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进展
“十五”期间,按照“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管理、面向社会”的指导方针,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初具雏形。
(一)组织机构相继建立,建设思路基本形成
省厅成立了以厅长为组长、分管副厅长为副组长、各处室、信息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决策机构。
同时,成立厅信息办(挂靠科技交流处),作为厅信息化工作的行政归口管理部门,强化对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管理。
组建了厅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导。
参照厅模式,市级国土资源部门信息化机构也在相继建立。
编制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总体方案》,作为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依据,规范和指导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二)数据库等基础业务建设达到一定规模
全省有64个市县完成了城区地籍调查与测量工作,全省完成率达80%;
40个市县完成了城区地籍信息数据库建设,全省完成率为50%。
全省91个土地详查单位中,80个完成或即将完成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占应完成数的90%,其中,39个完成了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占43%。
全面完成全省农用地分等数据库、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项目库、新增耕地储备库、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情况库等建设,完成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试点,以及50万以上人口城市动态遥感监测。
国家重点交通工程用地情况数据库以及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分区和项目备选片数据库正在建设过程中。
完成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地质资料目录、地质资料图文、地质工作程度、矿产资源储量(空间)、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等一批数据库建设与更新。
这些数据库的建立为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了支撑。
(三)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管理”、“城镇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农用地分等”、“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探矿权/采矿权管理”、“矿产资源基础统计数据管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国土资源规费征管”、“厅机关办公自动化”等一批信息系统相继建立并得到应用,规范了国土资源管理,促进了依法行政,提高了效能。
(四)网站建设初具规模,信息服务成效明显
省厅和17个市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站全面开通,并设立了政务信息公开专栏,把国土资源管理的行政事务和主要措施向全社会公开,促进了网上政务公开。
(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省厅机关建立了局域网,并实现与省党政专网和国际互联网的互联;
省级数据中心基本完成硬件和软件建设。
大部分市级国土资源局机关建立了局域网。
二、“十一五”信息化工作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国土资源管理任务,遵循国土资源部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结合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目标,确定我省国土资源“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强化应用”,加快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社会服务三个主流程的信息化,全面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建设原则
明确职责、加强协调。
明确信息化建设的职责,建立并落实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责任制;
理顺关系,加强分工与协作,确保信息化建设上下协调一致和各级系统有机衔接。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
全面推进、合理部署,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加强急需应用与基础建设相结合。
因地制宜、强化标准。
结合自身特点、技术水平和资金等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本地信息化建设。
严格执行有关信息化标准、规范或技术指导性文件,并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细化、补充制定相应的实施规范。
扩大服务、注重安全。
大力开发信息共享与服务技术,向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
严格执行国家和部颁布的安全和保密规定,建立严格的信息公开审查制度,保证系统和信息的安全。
(三)目标和任务
以“金土工程”实施为主线,建立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国土资源主流程信息化,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能较好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和我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调查评价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有大幅提高。
借助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集成等技术,基本实现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等调查评价全过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测绘生产数字化、产品形式多样化、基础设施和工艺流程系统化、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网络化。
——电子政务管理有明显成效。
完成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基本建立省、市、县三级一体化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形成耕地保护监管、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运行体系。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较大进展。
完善、更新和新建一批土地、地矿、地质环境、地学基础数据库,完成“省级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数字化信息的积累较“十五”有较大进展;
国土资源信息产品基本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
建立、健全全省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实现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
——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建立联结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建立省、市两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形成全省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实现政务信息和基础数据的远程交换与共享。
三、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信息化
(一)推广应用调查评价信息获取技术,实现数据快速采集与处理
紧紧围绕国土资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调查评价工作,运用以3S为核心的各种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的快速采集、处理与整合,提升调查评价成果表达的全面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开展基础地理信息采集、处理与更新技术研究,提出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方案,拓展新的基础地理信息应用领域,全面提升测绘服务保障能力。
——建立新型土地调查的技术体系和机制,稳步推进土地调查评价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基本实现土地调查评价工作的信息化。
——研制和推广数字化矿井地测系统,通过引进三维数字地震仪等先进科技设备,将勘探过程中获取的资料数字化,逐步实现从模拟测井向数字化测井的转变。
——以合肥市为试点,研究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数据库和三维地质模型,为城市规划布局建设和管理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结合我省古生物化石丰富的实际,建立和完善古生物化石野外数据采集、调查、评价系统,提高我省科学普及水平。
(二)完善数据更新技术,建立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信息体系
建立以“3S”技术为核心的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信息体系和国土资源基础信息持续更新的机制,实时地对重要区域、重要类型的国土资源信息进行监测,将信息采集与更新机制和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紧密结合,确保数据的现势性。
——基本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力争能实时掌握监测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体系,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动态监测;
建立和完善城市(镇)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对城市土地基准地价和交易地价进行定期监测;
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跟踪调查和评估体系,为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提供基础。
——建设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与灾害、矿山开发利用等动态监测系统,重点完善和建立两淮煤田地面塌陷动态监测体系以及江淮地区农业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系统,为资源评价、地质环境和生态管理、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动态数据。
——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更新体系,发展自动化、智能化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开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管理、分析与服务平台,及时获取有关地理空间要素的变化信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的监测网络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快速获取与数据库的动态更新,保证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和权威性。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对各在建和已建国土资源专业数据库进行动态更新,实时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更新和维护,为国土资源工作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化
完善已有的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信息系统广泛、深入的应用。
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将各个单独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为跨部门综合协同办公的网络运行系统;
通过数据共享和系统交互机制,逐步建立省、市、县网上联动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高国土资源行政效率和监管能力。
(一)建立一体化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互联互通
推行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在统一的技术框架和运行环境下,开展各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数据资源、身份权限以及业务规则的统一管理,满足各业务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需要。
对于已有的应用系统,可通过电子政务平台进行数据集成和系统集成或重新构建。
县级业务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可由市级国土资源部门统一集中建设,并通过网络登录市级系统,运行本级业务信息系统和对本级数据的管理。
在地政管理方面,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镇地籍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作为支撑,构筑各业务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统一的地政管理系统。
省以建设用地审批为主线,将规划审查、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管理、权属审查、指标审查、占补审查、执法监察、项目审批等业务系统进行集成。
市、县以地籍管理、土地供应和执法监察为主线,将土地权属审查、变更、登记,以及农地转用、土地征用、用地报批、规划审核、执法监察等业务系统进行集成。
在矿政管理方面,以矿业权数据库、储量数据库、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等为支撑,形成各业务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统一的矿政管理信息系统。
省以探矿权、采矿权管理为主线,市、县以采矿权管理为主线,将矿业权管理、储量管理、矿产资源规划计划管理、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地质环境与灾害管理、古生物化石采掘许可证管理、地热矿泉水资源登记管理等业务系统进行整合。
在测绘管理方面,加强测绘行业管理,建立测绘单位资质管理系统。
在国土资源管理支持方面,建立和完善公文流转、法律法规、人事、党建、财务、外事与科技等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地勘行业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信息系统等。
(二)建立三级业务网络化运行体系,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和主要业务系统上下联动
整合省、市、县国土资源政务管理的主要业务系统,规范业务关系和数据逻辑结构,建立上下级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系统交互机制,形成三级业务网络化运行体系,并与国土资源部相关业务系统相联,实现各级业务数据间的交换共享和主要业务系统间的协同与上下联动。
三级业务网络化运行体系主要包括:
以耕地保护为目标,通过数据共享和系统交互机制,集成省建设用地审批、市(县)建设用地申报和土地供应等业务系统,与地政基础数据库和相关地政业务系统联通,形成集建设用地申报、审查、审批、供地于一体的三级网络运行体系,实现上下级数据的互动响应,随时掌握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和土地供应信息。
以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保障为目标,通过数据共享和系统交互机制,集成省级探矿权审批系统,省、市、县三级采矿权审批系统和储量登记系统,形成贯穿省、市、县三级的网络矿政管理运行体系,实现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调控。
以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指挥为目标,依托覆盖全省重点地区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建设和整合全省和部分市、县的三级地质灾害远程会商与应急指挥、灾害综合区域分析与预警、野外应急调查数据传输、全省地质灾害联合监测与发布等信息系统,基本形成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以加强事后监察为目标,推广应用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并借助全省国土资源网络,快速掌握违法用地和违法采矿事件。
推广应用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网上直报系统,实现国土资源综合信息自下而上的全面、准确、及时的获取。
五、国土资源信息开发利用
加快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步伐,全面完成土地、矿产、基础地理、政务管理数据库建设。
加强国土资源各类信息整合与开发,建立国土资源政务网站体系,提供高效的国土资源信息产品和服务。
(一)加快数据库建设,夯实信息化基础
根据国土资源数据的实际状况,开展数据库的建库和升级改造工作。
对仍然以纸介质为载体的重要信息资源,应根据需求和实际价值建立数据库;
对没有按国家统一标准建成的数据库,应按新标准进行升级改造;
对零散的数据库,应逐步进行整合集成。
建立和完善数据更新机制,保证数据的质量和现势性。
——在土地数据库建设方面,省级重点建设与整合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基本农田、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数据库,以及建设用地项目、新增耕地储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备选等管理数据库;
市、县级重点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城镇地籍、基准地价、土地市场、土地监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新增耕地储备等方面的数据库建设。
——在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方面,省级重点建设矿产资源储量、矿产资源规划、探矿权、采矿权、地质勘查项目等方面的数据库;
市、县级重点建设矿产资源规划等方面的数据库。
——在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方面,省级建立覆盖重点地质灾害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地质灾害监测、防灾预案、区域环境地质等方面的数据库。
市、县级结合当地地质灾害防治的实际需要,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监测等方面的数据库。
——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全省1:
25万数据库,更新1:
5万数据库,加快建设全省1:
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积极推进有条件市县1:
2000、1:
1000、1:
500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开展与国土资源管理相关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地勘行业管理、测绘行业资质管理、矿产资源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等数据库建设,为相关的管理应用系统提供支持。
(二)加强信息整合,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构建面向决策管理和社会公众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促进土地、矿产、地质、测绘等方面的数据共享,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交换。
应用影像和矢量数据存储、索引、提取、处理和解译等技术,集成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其它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发布平台,开展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的共享服务。
利用元数据、目录服务、Web服务和信息搜索等技术,完成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建设,实现资料借阅、保管、汇交电子化。
开发多尺度、多分辨率基础地理信息产品,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测绘保障服务,积极推进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和公共服务。
(三)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增强信息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与发布制度,按照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要求,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公开。
在网上及时发布矿业权登记、建设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和出让、公益性地质资料、土地、矿产违法案件查处、地质灾害预警等信息,加强对国土资源规划、政策、办事程序和项目审批结果等政务信息的网上公开,定期组织开展政务信息网上公开的检查和评比,建立政务信息网上公开的长效机制。
健全省级国土资源门户网站,积极推行“窗口式”办公和“一站式”服务,设立政务公开、信访举报、网上办事和网上交易等栏目。
建立以建设用地申请、土地登记、矿业权申请为主要内容的网上受理系统,建立以土地招拍挂、矿权流转等为主要内容的网上交易系统,实现互动式网上办事和网上交易。
建立国土资源违法、违纪网上举报系统和电子信访系统,接受社会监督。
整合与完善已有的各级国土资源管理网站系统,逐步形成集各类政务管理相关内容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体系。
逐步建立国土资源专业服务网站,开展网上国土资源国情、国策和国法宣传教育,普及国土资源相关学科知识。
采取有效措施,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提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
建立触摸屏、大屏幕、电子阅览室、网络视频会议,提供国土资源信息查询服务、演示服务和远程会商服务。
利用移动通讯等技术,开展国土资源信息点播、短信定制服务。
六、国土资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国土资源网络系统
依托有关网络资源,建立国土资源政务外网,形成纵向联结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横向联结当地政府及各部门的国土资源工作网络,为全省数据中心、业务应用系统以及视频会议系统等建设与运用提供基础。
建立和完善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局域网。
各级局域网应建成物理上相互隔离的外部局域网和内部局域网两部分,外部局域网与互联网连接,形成互联网访问、信息服务和非涉密业务系统运行的网络平台,内部局域网成为涉密业务系统运行的网络平台。
(二)建设统一的国土资源数据中心
建设与完善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接收、存储、管理和应用本级国土资源工作和社会服务所需要的各类国土资源数据,为本级电子政务和信息社会化服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实现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
建立数据中心的运行环境。
建设国土资源数据存储、管理系统和支撑电子政务平台与政务管理应用系统的运行平台。
开展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建设。
遵循国家通用的数据交换标准,建立省、市信息交换平台,形成国家、省、市、县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上下之间数据交换与共享的机制,实现信息交换与信息共享。
建立国土资源数据管理模式。
建立集中与分布式管理相结合、多级备份、相互印证、相对独立的数据管理机制,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维护和服务。
确立数据在线和离线服务方式,针对不同的数据服务方式采用相应的数据存储、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数据中心管理制度,规范系统管理、数据汇交、数据接收、数据安全、文档资料管理等,逐步形成统一的国土资源数据接收和发布机制。
(三)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安全系统
继续建设和完善网络安全子系统,如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网络防病毒系统、主机保护系统等,保护网络层的安全;
应用国土资源PKI/CA系统,实现应用层安全;
建立信息系统灾备系统,保障数据与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
(四)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应用与制度建设
加强对各类标准的培训、推广与应用,保证数据共享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加强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信息公开与发布、信息安全等共享政策研究和相关制度的制定,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指导和规范各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七、保障措施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涉及国土资源工作各个方面,需要领导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工协作、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切实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
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宣传,大力扩大信息化的影响,提高国土资源部门和社会公众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完善管理体制,促进良性运行
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领导和综合协调,避免多头布置、各自为战和重复建设。
促进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机构全面建立健全。
落实数据汇交、信息公开与发布、网络安全、信息化管理与监督等相关制度,保证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形成在制度保障下良性运行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机制。
(三)注重人才培养,提高队伍能力水平
要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制度,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优化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逐步形成一支既熟悉信息技术,又熟悉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同时,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要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要重视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使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真正落到实处。
(四)开辟多种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积极开辟多种资金渠道,确保稳定可靠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除年度预算立项外,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根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178号)文件的规定,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切出一块用于信息化建设。
另外,应力争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区信息化规划、计划,加快建设步伐。
八、重点工程介绍
“金土工程”和“数字国土”工程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按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组织实施。
(一)金土工程
国家“金土工程”围绕资源监管、调控和服务的国家目标,通过建立覆盖国土资源管理主要业务的、贯穿上下的政务信息化体系,形成规范、科学、高效的网络化国土资源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与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强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
“金土工程”2005年启动,分三期实施,计划至2010年。
主要任务是:
——建立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
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盲目圈地造成耕地大量减少,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农民生计和经济平稳运行等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整合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等方面数据库,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建设用地审批、遥感监测、基本农田保护和执法监察等业务应用系统,完善耕地保护决策支持系统,建立顺畅的信息获取、传送与应用服务的渠道,直接掌握准确、全面、翔实的土地资源数据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形成以国家、省、部分重点城市为核心的耕地保护信息化监管体系,实现国家对各级土地管理过程的有效监管。
——建立矿产资源国家安全保障系统。
针对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资源问题,围绕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的目标,整合矿产资源储量、矿产资源规划等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