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34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docx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docx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 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

(1)阴阴;又

(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

其中的“阴阴”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

据此可作答。

(2)“又逐春风到洛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阴阴;又;

⑵“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答案】

(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运用比喻,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

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荣华富贵、故国家园、帝王江山。

如今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

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故答案为:

(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点评】

(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或作者的情感。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答案】

(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

《鹿柴》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鹿柴》“但闻”二字写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

《山居秋暝》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

(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点评】

(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比较阅读是将两篇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鹿柴》和《山居秋暝》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题时应注意,《鹿柴》写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乙】

母亲啊!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这两首小诗都出自《繁星•春水》,作者是现代女诗人________,她原名叫________。

(2)甲诗中“心中的风雨”具体指什么?

(3)两首小诗表达了怎样共同的情感?

(4)在内容的选择和表达上,下面哪一首小诗与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作品更为接近?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母亲啊/你是繁茂的大树/我是归巢的鸟儿/暮色四合/我藏进你的心中

B.母亲啊/你是繁茂的大树/树干上的条条斑痕/都是你辛劳岁月的见证

【答案】

(1)冰心;谢婉莹

(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对伟大母爱(或母亲)的感恩、歌颂。

(4)A,B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内容的能力。

掌握名著中的主要内容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

《繁星•春水》是现代诗人冰心代表作,冰心原名谢婉莹。

(2)“心中的风雨”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对母爱的歌颂。

(4)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繁星•春水》的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B中“条条斑痕”“辛劳岁月”不符合这一主题。

故选:

A。

故答案为:

(1)冰心;谢婉莹

(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对伟大母爱(或母亲)的感恩、歌颂。

(4)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的理解、主旨的把握以及对各内容的理解能力。

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天净沙·秋思》道:

“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曲中最能表现出这种悲痛情感的词语是________。

(2)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但“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读来却比较温馨,与全曲意境不太协调,你如何理解这个句子。

【答案】

(1)断肠(或断肠人)

(2)以乐景衬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哀景形成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解析】【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并把握好诗歌情感是作答的基础。

如曲中最能表现出“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这种悲痛情感的词语可提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作为答案。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却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与其他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更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愁。

因为它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反衬出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故答案为:

⑴断肠(或断肠人);

⑵以乐景衬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哀景形成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感情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逄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睛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2)第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案】

(1)“排”,“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

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孤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