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3370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程序教学:

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斯金纳提出的,要将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再反馈信息给老师。

2.合作学习:

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两者不同。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师教学工作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备课的要求三个方面: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

学年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1.要培养学生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

A.要求学生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淡定。

B.加强注意的目的性。

C.加强锻炼学生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做的:

A.培养学生养成随时能把注意力集中于一定事物的习惯;

B.要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里状态。

做到:

A.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B.拥有好的心情是注意力集中的基础;

C.心情平静有利于注意力集中;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的在注意力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德育原则包括:

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

2.疏导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有关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与人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

凡是增进人知识和技能、发展人智力、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称作教育,这包括:

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他要解决的矛盾:

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的矛盾,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有人说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这就否定了目的性,因为影响也可能是自发的,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才是教育。

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这三点的时候,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即三者既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的特点:

1.是人所持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

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相对独立性: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A.教育具有继承性B.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C.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继承性:

教育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与以往教育有渊源关系,因为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

B:

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密切的联系,受这些意识形态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

C:

主要表现在:

教育落后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是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教育领先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他们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3.心里起源说: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代表人物,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学说:

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的发展:

ONE.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是名符其实的“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

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A.中国:

4000多年前的夏代,我国就出现学校教育,我国的夏、商、西周出现“痒”,”序”,”校”等施教机构;

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西周时期出现了”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现象。

B.西方:

1.古希腊教育:

以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为代表,斯巴达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体格强壮的军人和武士;

雅典教育目的在于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成为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2.古印度:

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被婆罗门教和佛家控制,特点是主要表现在宗教教育盛行。

3.古埃及:

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TWO.封建社会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

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

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教会学校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

教育内容是经过宗教加工的”七艺”(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古代西方学校的特征:

1.产生了学校,学校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

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另外古代学校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THREE.近现代教育(略过)。

FOUR.20世纪以后的教育:

出现了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的社会现象和教育的认识现象;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教育学的发展:

1.中国:

《学记》写于战国时期,作者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它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论语》,作者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其教学思想和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墨翟的教育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西方: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他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是历史上第一位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也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这时期的教育思想(人物)培根:

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为教育学的独立做了重要贡献;

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632年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曾经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他的主要观点:

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他提出要进行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卢梭:

代表作《爱弥儿》,其中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坏了“,他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斐斯泰洛奇: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洛克:

1.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是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同时还主张绅士教育。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的观点:

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

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

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教育的教学。

杜威:

美国教育家,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使用主义教育性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新的中心论:

”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学校及即社会。

中国的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的教育家“,他是师从杜威,但提出了不同与杜威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2.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3.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4.中国的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美国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3.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5.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等著作,把教学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3.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

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按教育作用性质划分,可把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按教

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从发展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了;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

信息革命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被提出来。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D.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反过来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有积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通过教育教育制度实现对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A.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C.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C.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D.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

学校文化:

A.学校文化概念:

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B.校园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教育与的发展

人的发展概述:

1.什么是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A.一是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

B.二是心里的发展。

2.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关键的发展阶段,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人的发展规律:

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顺序性的含义:

个体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书序。

2.对教育的启示: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3.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的含义: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例如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里断乳期”。

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4.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主要体现在:

1.一方面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最佳期。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5.个体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就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6.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1.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A.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代表人物格赛尔,提出的“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子的爬梯是来证明他的观点;

霍尔,他的典型论断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B.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代表人物: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洛克,提出“白板说”;

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A.遗传的意义: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D.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E.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略过);

人的主观能动性:

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再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另外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含义: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链接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它所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教师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A.双轨制:

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英国是典型的双轨制代表。

B.单轨制: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

C.分支制:

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2.1904年,清政府颁布推行了“癸卯学制”,又称《邹定学堂章程》,该学制只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4.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010年6月21日,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今后的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纲要指出: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人物。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义务教育制度:

1.义务教育的概念:

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宝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

而基础教育则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

2.义务教育的特点:

是强迫教育,教育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等特点。

A.强制性,又称义务性;

B.普及性,又称统一性;

C.免费性,又称公益性。

3.我国义务教育制度:

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等一系列制度。

德国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广义的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

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教育方针:

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知道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的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它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其中评价作用: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

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

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

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的社会成员;

教育是国家事业;

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