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答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答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答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自然段运用了作诠释、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倒春寒”及其对农作物危害的知识。
第2自然段划线词“尤其”“更容易”强调说明了老人和儿童的健康易因“倒春寒”的影响受冻感冒,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从主到次,逐条解说,条理清楚地介绍了遭遇“倒春寒”时的保健知识。
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注重直接、平实地介绍知识,让人读来明白如话,便于理解,容易遵照执行。
(3)根据上文介绍知识,用自己的话谈谈“倒春寒”时在学校上体育课该如何保护身体健康?
【答案】
(1)C
(2)A
(3)①上课前在家里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带防寒、换穿衣服。
②上课出汗后迅速擦干汗水换上干燥衣服,不能吹风。
③教室要开窗通风换气。
④多喝水。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C项:
烂种指南方的早稻,非北方冬小麦。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能力,涉及了多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认真阅读选项,根据文本逐一辨析。
A项:
“作比较”错。
(3)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句子作答.根据文章
(一)-(五)几个段落的介绍,抓抓重点句子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C;
⑵A;
⑶①上课前在家里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带防寒、换穿衣服。
【点评】⑴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本,带着问题阅读,在要将选项的内容在文段中具体落实位置,再进行对照辨析。
⑵本题虽为选择题,但实际说明知识的多个方面,考生在平时要掌握说明的知识,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逐一的辨析。
⑶本题难度不大,可根据文本内容来回答。
考生在回答时要找准重点语句,语言要简洁,尽量用文本中的语句回答。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
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关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
“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董其昌、石涛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上,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比如他的作品《江干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一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关、外象关、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1)请简要概述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章第④段作简要概括。
(3)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答案】
(1)文章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
接着阐述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举例论证;
最后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
(2)①画题富有诗意;
②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富有诗意;
③画面上适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诗意。
(3)①创作的山水画应该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
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诗情与画意交融。
②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感悟造化。
(1)反复阅读第②段内容,分析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再写什么。
这一段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
(2)第④段首先提出“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的观点,然后举《春山烟雨》和《春浦帆归》这两幅画的例子说明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画题富有诗意;
接着直接点明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上,诗情与画意交融,概括来说就是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富有诗意;
最后引用诗人王维提出的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来说明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画面上适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诗意。
(3)本文开头引出话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第②③④段分别从空灵之美、外象之美、诗意之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第⑤段总结全文,并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提出希望与要求。
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当代创作者只有做到:
①创作的山水画应该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诗情与画意交融;
②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感悟造化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
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
论点应满足三点:
①作者的观点;
②明确的判断;
③完整的句子。
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
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
“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本题要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答。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低调”絮语
①所谓低调,就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后,不得意忘形、盛气凌人,不忘乎所以、目空一切,而是以平淡的心态对待成功,谦和待人,谦虚处世。
②博学多才的启功先生是低调的。
他一直反对别人称他为“大师”。
他在66岁时曾写下《自撰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是低调的。
他拒绝上任何名人录,当中央领导同志去看望他,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并号召全国所有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时,他连连摆手说:
“向我学习,不敢当!
”
③“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真正的大师、大家,都是低调的谦谦君子。
他们的低调,绝不是一时的装样,而是源于其人生观价值观中谦和不自傲的品格。
④说低调是一种品格固然不错,然而我却要说,低调首先是一种清醒,一种智慧。
这种人是生活的智者,他们知道自身的渺小,因而懂得敬畏大自然,懂得敬畏人世间一切永恒和博大,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他们的谦虚和低调,是在清醒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衍生的人生姿态。
⑤《克雷洛夫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马车上装着两只木桶,一只盛满美酒,一只空空如也。
一路上,盛满美酒的桶沉默不语,空空如也的桶则不停地大喊大叫,又唱又跳,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球。
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是:
肚里愈没有货,叫喊得愈凶。
“君看桃与李,成蹊亦无言”,低调的人之所以能保持低调,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学问和见识。
⑥低调的人更是生活中的强者。
他们深知,一切的成功靠的都是自己诚实的劳动和不懈的追求,当别人投机取巧、大肆张扬的时候,他们做的都是诚实诚恳的蓄势待发的工作。
因此,他们总是能抢占先机,获得更大的成功。
而当一个目标实现以后,他们又立即把目光投向更高远的目标。
他们没有时间张扬自己,更没有心情去卖弄显摆,自吹自擂。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实证着“若升高,必自下;
若陟遐,必自迩”的道理。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谁能害之”,谦虚为人、低调处世的人,还能避免卧界的干扰,专心于自己的事业,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⑦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这才成就了它的深邃与浩淼;
被风吹上云端的尘埃,沾沾自喜,自高自大,却不知道无论它怎么张扬和炫耀,也不过就是一粒尘埃而已。
⑧和低调的人相比,喜好显摆张扬的人有时虽然能占尽风光,但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等待他们的;
必将是空空如也的结局。
(1)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请为第⑥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
(1)生活中,为人处世要低调。
或:
低调是一种品格、一种清醒、一种智慧,低调的人更是生活中的强者。
(2)①对比论证。
将大海与尘埃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低调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喜好张扬的人只能昙花一现。
②比喻论证。
把低调的人比成深邃的大海,把张扬的人比成云端的尘埃,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低调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张扬的人只能昙花一现。
(3)开篇提出“低调”的论题并解释其内涵;
接着分别论述了低调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清醒、一种智慧;
然后进一步论证了低调的人更是生活中的强者;
最后强调了低调做人的重要性。
(4)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镭元素,他们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默默地投入到艰辛的研究工作中,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从数吨沥青铀矿残渣中分离出微量的镭。
1903年,居里夫妇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考查中心论点的概括。
结合④段“说低调是一种品格固然不错,然而我却要说,低调首先是一种清醒,一种智慧。
”⑥段“低调的人更是生活中的强者”等句子概括出来即可。
(2)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要在了解常见论证方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判断,结合句子分析作用。
“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
被风吹上云端的尘埃,沾沾自喜,自高自大,……”可知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论证了低调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张扬的人只能昙花一现。
(3)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先要划分层次,概括层义。
然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联结起来即可。
(4)考查补充事实论据。
所写论据要与论点“生活中,为人处世要低调”相一致。
写清谁做了什么事即可。
(1)生活中,为人处世要低调。
(4)示例: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镭元素,他们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默默地投入到艰辛的研究工作中,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从数吨沥青铀矿残渣中分离出微量的镭。
【点评】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考虑: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答题格式。
①举例论证:
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
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④对比论证:
突出论证了……的观点。
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结合第⑤⑥段内容分析即可。
补充事实论据可以采取“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
的格式。
4.现代文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
“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
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都是既粗糙又不准确的,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
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得到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1)以上文字论述的是小说发展的规律,可是在第二段的论据材料中却提到《诗经》“乐府”,是否与观点不一致?
请谈谈你的看法。
(2)第二段论据,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3)上文最后一句话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答案】
(1)提到《诗经》“乐府”,是为了说明与诗歌一样,小说也是来自民间,从而证明观点。
(2)以中国小说的发展线索为序排列。
(3)指文人向民间学习,加工民间创作而产生优秀的小说作品。
(1)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2)略读知大意,将句子初略读一遍,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其意找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1)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2)该题考查对句子排序的分析能力,此外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整体把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能力。
5.现代文阅读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差一分钱
①父亲一定有心事。
②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③父亲是在寻一个人。
同学?
朋友?
亲戚?
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
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④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憋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⑤医生说,是肺癌!
晚期。
⑥我们惊呆了!
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佛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⑦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⑧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
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
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⑨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
我想,父亲的网名真是土得掉渣。
⑩入秋,温暖如春。
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
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
走在长长的巷子里,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⑪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
⑫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
父亲说。
⑬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⑭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30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19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
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⑮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
孩子嘛,难免。
⑯那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
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⑰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
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
难道是路上丢了?
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
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⑱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⑲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⑳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
教室很寂静。
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
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
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
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
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
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30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
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当年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她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
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全文看,14-24自然段记叙了顺序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3)第19段写道:
“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他为什么要长长地吁口气?
(4)27自然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5)文中父亲“悬着的心结”具体指什么?
为了解开这个心结父亲做了哪些努力,请简要地概括出来。
(6)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1)比喻、夸张。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
(2)插叙。
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3)完成了为老师买烟的事情,心理很满足;
另外,差一分钱,幸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买不回香烟,成功来之不易。
(4)自然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
(5)找到当年那个给了他一分钱的好心人并当面感谢。
写信、打电话,申请QQ号并取名为“差一分钱”,回老家古镇探访,给古镇的老人汇1000元钱。
(6)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
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
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
(1)本题考查划线句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根据修辞的种类来分析修辞手法,然后根据划线句子的前后文来分析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