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2533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城市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智慧城市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智慧城市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智慧城市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智慧城市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城市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智慧城市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慧城市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资料来源:

IBM

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全新范式,智慧城市从提出就迅速被提升至国家的经济、科技战略层面,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力求快人一步;

其中上海、深圳、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佛山、昆山等城市最先推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同时科技部、工信部和国务院的相关政策中也将智慧城市定位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高度,智慧城市从萌芽逐步走向市场推广。

(2)政策大力扶持,建设思路逐步明晰

政策扶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意义重大:

中国城市化“政府主导”的因素大于“市场演变”的因素,政策在城市规划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2010年开始,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重点。

随后,政策文件分别从总体架构到具体应用等角度分别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鼓励措施,“加快”和“促进”是出现频度较高的关键词,随着智慧城市参考指标体系的构建完善,我们判断政府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细化指导意见将会陆续出台,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光环”仍将延续。

2、智慧城市建设意在化解“城市病”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历了高速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从1983年的21%提升至2013年的54%,也即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入到中后期阶段。

由于城镇化建设速度显著超出社会承载力水平,中国城镇化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

1)汽车保有量增速超出公路扩建速度,道路拥堵屡见不鲜,出行效率大幅降低;

2)医疗卫生情况除却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城市人口大幅增加也给医院的负荷带来较大压力,就医“113现象”只是冰山一角,医患矛盾突出;

3)城镇化带来人口大量流动,不稳定因素增加带来社会犯罪率逐步提升;

4)城市管理难度加大,城管与小商贩冲突事件层出不穷。

如何解决“城市病”对于城市内生发展的阻碍以保障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当前的重要议题,我们认为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来解决是一种可行而且极其必要的手段。

诸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立,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现象;

平安城市系统的推广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并为事后侦破提供重要线索;

智慧医疗对于提升医院诊断效率,缓解医患矛盾成效显著;

智慧食安可以从溯源的角度保障食品安全,抑制掺假、造假等行为的蔓延。

在上述大背景下,智慧城市在国内建设具备了良好的生存土壤。

3、智慧城市万亿投资拉开帷幕

智慧城市涉及产业环节众多,我们通过测算,智慧城市相关投资总额或达到9700~41000亿元,或将成为政府下一轮投资周期的重心。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横向延伸及纵向渗透,总包等模式逐步兴起,资金和经验壁垒或将利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关注具备商业模式、资金实力及大项目经验充裕的投资标的。

(1)智慧城市产业链概况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链中存在大量上下游关系。

粗略理解,我们通过智慧城市涉及的感知、传输、计算、决策等环节,将智慧城市产业链划分为硬件设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细分领域。

一、底层设施:

硬件设备与芯片制造、通信网络传输。

硬件设备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架构,是智慧城市的主要投资部分。

从技术层面分析,国内设备制造企业主要是在通信和信息采集层面具备一定成本优势,比如华为、海康等,而核心数据处理设备的主流供应商仍是以IBM、思科、EMC、英特尔等为代表的国际领先企业。

二、软件平台:

软件和信息服务。

软件是硬件建立相互联系的枢纽,在智慧城市总投资中比重可达10~20%。

基础软件(包括中间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本是以Oracle为代表的外资品牌为主,上层应用中智慧城市涉及功能模块繁多,主要是以国内企业产品为主,包括数字城管软件产品供应商数字政通、城市安防领域的东方网力、医疗服务的卫宁软件等。

三、系统集成。

智慧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原有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并与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进行融合,涉及到大量的系统集成,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给系统集成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巨大市场。

系统集成基本都是定制化项目,参与者均为国内大规模集成厂商,包括以智能交通为突破口的易华录、银江股份,以顶层设计切入的太极股份。

这些规模较大的公司在资金实力、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

四、运营服务。

运营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后期市场,行业应用不断纵向延伸,产生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的需求。

由于运维是系统铺设的延伸,我们认为系统集成商在运维服务领域具备天然的优势,待智慧城市建设趋于完善之后系统集成商或将大范围转为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供应商。

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招投标方式与其他项目型订单较为类似,主要招投标流程如下:

(2)市场空间过万亿,集中度或逐步提升

根据IDC预测,未来10年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具体涉及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数字城管、智慧医疗等解决方案市场。

回顾2010年以来全国智慧城市投资额保持年均14.81%的复合增长率,由于市场前期尚未大面积启动建设,我们判断行业增速将保持环比上升的趋势,同时随着行业投资额的加大,大项目经验和资金实力将提升行业的隐形壁垒,行业集中度有望逐步提升,即上市公司的市场拓展速度将显著高于行业增速。

我们根据上市公司的既有披露订单预估,省级行政区(比如武汉地区计划10年内建成智慧城市总投资达800亿元)通常投资额度在100~500亿元,地级市(银江股份签署智慧观山湖总投资预计30亿元)通常投资额度在10~30亿元,区县级(银江股份的智慧章丘总投资2.6亿元,智慧莱西投资5亿元,易华录的智慧津南投资7亿元,智慧东海项目投资3亿元)投资额度在1~5亿元,因此我们按照上述区间进行测算,全国智慧城市总投资额预计在9700~41630亿元。

二、产业趋势明确,投资增速拐点向上

中国经济正经历结构调整,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支点有望迎来投资加速的过程,同时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智慧城市爆发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而针对市场较为担心的垫资建设导致的“现金流陷阱”,我们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政府的支付能力毋庸置疑,回款周期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但是在投资增速大幅上行带来收入高速增长的前期,投资机会远甚于风险。

1、符合经济转型大趋势,政府投资力度有望加大

根据康德拉吉耶夫长周期理论,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是世界经济的第五个康德拉吉耶夫长周期(1980~2030),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在中国这种技术变革的驱动效应尤为显著。

为了保障国内经济平稳增长,政府投资是拉动GDP增长的重要要素。

回顾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历程,我们发现政府投资的驱动效应异常显著。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是轻纺、家电等行业,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建筑、钢铁和建材等行业逐步主导GDP的增长,但经历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我们判断随着政府对于信息化的投资力度逐步加大,智慧城市有望成为信息化的载体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信息技术加速融入社会发展进程,2000年以来政府对于信息化的投入持续增长,2013年全国信息化投入已经达到3215亿元,近年来投资增速提升显著。

智慧城经历前几年的规划阶段、试点建设阶段,目前逐步进入大力推广阶段,而智慧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政府信息化投资的支撑点,我们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作为国家新兴产业的载体,与传统高耗能、高污染方式拉动GDP手段不同的是,智慧城市以“绿色”为主题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重要增长点,在经历2013年的部分城市试点后,智慧城市未来几年将进入“大跃进”式的建设期;

2、智慧城市在2010年初步被纳入众多城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随后智能交通和平安城市两大模块在全国大面积投入建设并获得良好正反馈,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消费的载体已经渗透至决策层的思维体系;

3、2013年初公布的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初步预定在2015年底进入验收期,我们判断大部分申报城市有望将规划从纸面落实到具体订单,由于项目实施周期通常为2年,因此2014年是项目订单落地大年。

2013年1月住建部公布第一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8月份又公布了103个城市(其中市区级83个,县镇级20个)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而截至目前真正启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不足20%,大部分尚处于规划阶段,随着验收时间点的逐步迫近,智慧城市建设市场逐步启动;

4、针对市场最为担忧的资金问题,上市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资本市场融资、政府项目创收等多种模式初步解除政府部门担忧,各种创新模式的推出是订单加速落地的保障。

2、城镇化“软件工程”:

信息化技术等必要条件趋于成熟

智慧城市本质是信息化技术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的表征,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空间载体、不断展现城镇社会结构演进,而信息化是协同各类资源、激发城镇化内部和外生需求的工具,因此我们可以将信息化理解为城镇化的“软件工程”。

当前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契合集约化、智能化、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同时,我们可以假设,在上述技术尚未出现时建设智慧城市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智慧城市起始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城市活动的管理,当各种技术手段并行运用、各专业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协同工作后,单个技术、单个系统的功能集聚产生的效应将远远大于原来独立应用条件下的工作效能。

有效解决城市管理中“政府失灵”问题。

由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存在体制上的弊端,对城市管理部门是否尽职尽责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制约,导致城市管理滞后于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管理的“政府失灵”。

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应用,重塑城市管理流程,实现结果管控向流程管控转变,可有效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突击式、运动式、被动、滞后、多头管理等问题。

便于各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管理信息化将系统化、数字化的城市管理理念,与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的原则相结合,实现了城市管理革命性的变革,极大提高了城市的管理效率,保证了问题及时发现、任务准确派遣、问题及时处理。

使管理决策层对管理对象做到一清二楚。

基于城市管理部件的准确定位与实时监控,管理决策层能够随时对城市各项异常指标进行提取分析,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可以及时处理问题,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建立市民与政府的互动平台,形成共同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性机制。

以数字城管为例,城市管理监督员进入社区后,与居民实现了“零距离”接触,通过监督员准确及时的上报,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

同时城市管理信息化在政府便民热线基础上,为社区居委会实施城市管理搭建了平台,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通道,大大减轻了社区居委会的负担,减少了反映城市管理问题的信访量,极大地激发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

三是政府定期将城市管理状况通过数字网站向社会发布,便于居民监督。

在告知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方式、渠道的同时,求得群众的共识,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感,真正形成市民与政府良性互动、共同管好城市的局面。

(1)日本智慧城市战略伴随信息化技术的提升而推进

以日本为例,信息技术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催化剂,只有信息技术基础具备才会有智慧城市推进的可能。

2000年以来,日本政府推出X-Japan系列战略,从e-Japan到u-Japan再到i-Japan智慧化建设实现三级跳,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每一个角落,以发展智慧城市同时促进IT产业发展。

回顾日本三次战略的制定,可以发现通信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对于每一次战略的推进具有决定性作用,技术革新为城市进步创造必要条件。

e-Japan战略:

日本ICT战略起始于2001年推出的《e-Japan战略》,当时主要致力于宽带建设,让日本成功发展成为通信基础设施发达国家。

该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建设超高速的网络,并尽快普及高速网络的接入;

二是制定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

三是实现电子政务;

四是为日本下一个十年的经济振兴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该战略计划在5年内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先进的IT国家。

2003年,提前完成e-Japan战略预定任务后,日本IT战略部又进一步制定了e-JapanⅡ战略,将发展重点转向推进IT技术在医疗、食品、生活、中小企业金融、教育、就业和行政7个领域的率先应用。

e-Japan系列战略的实施,为后续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信息网络、政策法规、人才储备等的充足条件。

u-Japan战略:

2004年,日本总务省提出“U-Japan”计划,旨在推进日本信息通信技术建设,发展无所不在的网络和相关产业,计划到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上网的环境,并由此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

u-Japan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泛在社会网络的基础建设:

计划打造一个可供全体国民进行高速上网、可实现从有线到无线、从网络到终端、包括认证、数据交换在内的无缝链接泛在网络环境。

2、ICT的高度化应用:

旨在通过ICT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社会系统的改革,解决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医疗福利、环境能源、防灾治安、教育人才、劳动就业等21世纪的问题。

3、ICT安心安全21战略等。

i-Japan战略:

2009年7月,日本政府IT战略部推出了以2015年为截止期的中长期信息技术发展战略“I-Japan战略2015”。

“I-Japan”战略旨在构建一个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让数字信息技术如同空气和水一般融入每个角落,并由此改革整个经济社会,催生新的活力,积极实现自主创新。

“I-Japan”战略的要点在于实现数字技术的易用性,突破阻碍数字技术适用的各种壁垒,确保信息安全,最终通过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的渗透,打造全新的日本。

“I-Japan”战略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一是建立电子政务,医疗保健和人才教育核心领域信息系统,二是培育新产业,三是整顿数字化基础设施。

虽然日本的X-Japan系列战略主要是以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但是实际上涉及的领域主要是电子化政务与商务、医疗健康、环境能源等,与我国当前提出的智慧城市战略大同小异。

但也有与中国不同之处,日本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扮演推动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政府极力把企业(日立、东芝等)推到前台并发挥其积极性,采用的模式主要是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建立智慧城市的样板,待其初步成熟和市民基本认可后再向市区推广。

在具体产业层面,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初显成效,比如智能交通、应急防灾系统、智慧医疗以及智能房屋等系统已经在大部分城市建设完备。

3、投资模式日趋成熟,现金流“陷阱”尚未显现

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涉及投资方、建设方和运营管理方,其中资金由谁投入决定了政府和运营商在三个角色中的扮演,参考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智慧城市建设一共有约7种常见商业模式,包括:

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运营商共同投资运营商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政府牵头BOT模式、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联合建设运营和公司化运营等。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公共属性较强,政府对于项目所有权较为看重,国内投资通常呈现为政府直接投资且运营(BT或者直接支付),或者政府投资运营商进行建设运营(BOT)的商业模式。

具体分析而言,前四种模式中政府主导或参与,但差异之处在于参与程度的不同。

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或参与,在融资、建设、共享等方面更容易推进,运营商/第三方专业建设和运营便于实现专业化运作。

后三种模式政府参与程度较少,更多的是由一家或者几家通过联合或公司化运作模式承接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

智慧城市建设本身是浩大且长期持续的工程,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牵头和参与,更需要动员产业链上的成员共同参与。

从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模式逐步从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

(1)融资模式多元化保障资金来源

智慧城市项目通常涉及投资额度较大,因此融资是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通常而言,智慧城市项目的资金由政府提供,或者通过公共部门直接融资。

然而,大多数智慧城市项目前期需要社会投资来填补资金缺口,世界各地智慧城市项目最常见的金融工具包括:

公私合伙、绿色债券、众筹和私人投资等。

就国内具体情况而言,国家开发银行将在"

十二五"

后三年与建设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以推进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建设。

除此之外,各种项目融资模式也已发展成熟,其中BT和BOT已经在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中有诸多应用,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BT模式利于集中度提升,资金回款无需过分担心

由于政府投资普遍面临众多建设商的竞标,BT模式盛行是建设商话语权较低的必然选择,BT模式一般情况下都能够顺利回款,但是帐期长短不一,从而导致企业背负一定资金成本。

但是,从企业经营角度分析,BT模式并非每个企业都可以为之,是大型龙头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收入增速的重要途径。

我们总体结论:

在行业需求增速上行阶段,公司采用BT模式获取大量订单导致收入的高速增长会带来二级市场的股价正面反应;

而随着收入体量高速增长,由于账期导致应收账款额会随之增加,从而会带来坏账计提以及财务费用的上升,需要予以持续跟踪。

对于BT模式而言,市场普遍较为担心项目资金的回款情况,我们认为政府的支付能力毋庸置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理由:

1、2013年全国信息化投入3215亿元,仅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2.30%,且远低于发达国家5%以上的支出水平。

总体而言,信息化投入占财政支出水平仍处于极低状态,“高精尖”的信息技术行业是各国竞争实力的体现乃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对于信息化投入态度绝对不同于传统产业,支付意愿会大幅加强。

且随着国家对信息化战略的日益重视,未来信息化投入水平将与国际接轨。

2、从地方财政收入构成分析,前十大投入细分子领域基本均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建设方向,我们可以理解为智慧城市建设只是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方式,在投资方向上并无较大的出入,政府在投资决策层面并无较大障碍。

从运营层面分析,智慧城市的大多数模块都可以通过运维变现,比如智能交通的罚没收入、医疗信息化带来医院效益的提升、智慧旅游带来景区游客量增加等,丰富的变现模式将有利于项目回款。

三、重点企业简况

智慧城市产业趋势明显,我们看好智慧城市行业整体增速上行,但由于涉及上市公司众多,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综合甄选个股:

(1)大项目经验充裕,行业集中度提升后项目经验是隐形壁垒;

(2)具备全国渠道,相关实施和后期维护能力较强;

(3)商业模式优秀,具备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4)过往业绩验证过公司的资质,并且具备未来持续稳健经营的潜力;

综合考虑,我们重点推荐易华录、银江股份、数字政通、东方网力和*ST联信。

1、易华录:

行业龙头,商业模式和资金实力占优

公司2001年成立以来以自主研发的集成指挥平台系统软件ATMS为业务切入点(在全国100多个城市销售),专注于智能交通管理整体解决方案,进而演进为国内最主要的智慧城市整体系统供应商。

在智慧城市“大行业、小公司”的竞争格局中,易华录作为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智慧城市跨区域拿单能力最强,订单落地最多的标的,其商业模式及资金实力是取得领先地位的核心竞争力:

1、公司凭借股东央企背景,通过设立子公司并鼓励员工持股解决国企激励问题;

通过与当地政府合资成立“城投公司“获取智慧城市总包项目,保障订单落实的同时也兼顾了当地各方利益;

通过与其他央企成立联合体共同拿单等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开创了业内跨区域拓展的先河;

公司上述模式已经在部分城市积累经验,我们预判该系列模式有望复制到其他城市及地区;

2、公司资金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华录集团的授信融资,另外公司的银行授信额度及资本市场融资等渠道都将有效满足公司在资金方面的需求;

通过测算,在易华录收入规模达到百亿之前,公司运营并无资金层面的瓶颈。

我们判断易华录在全国最终形成的布局为:

通过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子公司、城投公司、与其他央企组成联合体投标、大项目标杆效应等方式迅速打开全国市场。

以智慧城市总包形式拿单,通过华录集团授信融资、资本市场融资、银行借款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并通过分包或外延式扩张完善产品线完成智慧城市项目,形成一体化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无论从商业模式、股东背景,还是当前落实的订单、资金实力而言,易华录均已凸显出成为智慧城市龙头的潜质。

河北24亿项目、长春4亿智能交通项目、南海33亿轨交项目、天津津南7亿智慧城市总包项目以及未来乐山、泉州智慧城市项目预期均说明公司新的商业模式在全国推广已初见成效。

对比A股智慧城市其他标的如万达信息、华平股份、飞利信等,易华录是跨区域拿单最多、大项目签单最多的企业,这也说明公司在商业模式、资金实力等方面均领先于竞争对手。

一旦上述大单项目完成后形成标杆效应,其在全国复制必将加快,从而打开巨大的市场空间。

2、银江股份:

“跑马圈地”基本完成,业绩驶入快车道

从杭州起家到走向全国,目前银江已基本完成“跑马圈地”过程。

银江股份本是一个为杭州交警支队服务的本地化服务公司,从2007年起,银江开始走出杭州,借助杭州智能交通的成功模式,将本地化服务理念推广到全国各地。

在2009年上市之后,公司在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华东五省市相继成立了全资智能交通子公司:

一是作为项目服务,二是作为二次营销的据点。

截止2009年底,银江共在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南五个区域16个省市开拓了交通业务。

在之后2010-2012年,公司继续加快全国性布局步伐,2012年银江又新增加了广东和西安的智能交通子公司,截至到2012年12月底,除了西藏和吉林外,银江智能交通业务已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

截止2013年底,公司的智慧交通业务已经覆盖了全国115个城市,这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