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先进事迹10篇Word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2420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生先进事迹10篇Word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医生先进事迹10篇Word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医生先进事迹10篇Word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医生先进事迹10篇Word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医生先进事迹10篇Word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生先进事迹10篇WordWord文件下载.docx

《医生先进事迹10篇Word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生先进事迹10篇Word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生先进事迹10篇WordWord文件下载.docx

1988年,xx开始接触断指再植手术。

当时国内外对手指缺损的治疗方案是:

切取脚趾,直接移植到手上,顶替断指。

xx最早学习的也是这种手术方式。

一开始,他觉得这种手术十分了不起,但他逐渐发现了问题。

曾经有一位接受了手术的女患者说:

“我的手指一看就是脚趾头,拿不出手。

家里来人,不敢给人做饭,怕别人嫌弃是用脚趾头做出来的饭。

”xx曾经成功地为一个断了四指的小男孩移植过4个脚趾头。

小孩很开心,又可以写字、玩游戏了。

但xx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查房时甚至不敢去看孩子的脚。

孩子的每只脚都失去了两个趾头,畸形的像旧社会妇女裹的小脚。

那例手术后很长时间,xx的心里都抗拒再做这种手术。

这种手术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不能多趾移植。

如果伤者缺5个以上手指头,那是不可能切那么多脚趾头移植上去的,否则野蛮地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会让脚的功能也受到极大影响。

随着对手指解剖学研究的深入,xx有了一个大胆的新想法:

手指无非是由骨头、关节、指甲、皮肤、肌肉、血管、神经构成,能不能利用伤者身体上的这些组织再造一个手指,这样就可以不用整根地移植脚趾。

经过长时间的解剖学研究后,xx成功地实现了这种手术设想。

他用形态更接近的脚趾皮肤来做手指皮肤,用脚趾关节来做手指关节,用髂骨来延伸指骨的长度,把几个脚趾甲各切取一小部分组成新的指甲,然后再移植相关的肌肉、筋脉、血管,经过复杂的腾挪组合,一个外形与手指无限接近、功能相差无几的新手指,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弥补了患者断指的缺憾,而且基本保留了伤者的脚趾。

新手指无论是外形还是功能都和正常的手指非常接近,患者甚至可以用造出来的新手指穿针引线做针线活。

手足外科病房的康复室里悬挂着一幅十字绣,就是伤者用xx再造的拇指和食指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这样的手术,xx的科室目前已经开展了1000多例。

患者有的用再造的手指练起了器械武术,有的做起了厨师。

精湛的术式,让患者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病人不是机器,零件坏了就卸下来

当伤者的伤情严重到一定程度,截肢往往是挽救伤者生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为手足外科大夫,经常要面对截还是不截这种痛苦的抉择。

2010年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18岁的少女苏凤蕾双下肢严重损伤,父母失去了生命。

转到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时,右侧下肢已局部感染坏死,主要血管全都损伤,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关节外露,伤情十分严重。

当时原卫生部召集全国专家会诊后,认为需要立即截肢。

但伤者苏凤蕾非常抗拒,不想为了保命而截肢,她觉得已经失去了父母,如果再失去双脚,活着也没有任何希望和意义。

僵局之下,有当地专家建议让xx试试。

经过初步检查,发现伤者的脚皮肤干涩苍白,但还没变黑坏死,还是有一点血运,凭临床经验xx坚持不截肢。

凭着对手足解剖结构的了解、显微手术的功底和手指再造的经验,他认为没皮的地方可以补皮,没肉的地方可以补肉,没有好血管的地方可以桥接血管,甚至可以把脚先取下来寄养在大腿上,等控制了感染风险再接回去。

总之,要把小凤蕾的脚保住。

最终手术非常成功,苏凤蕾不但保住了双脚,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还考上了医学院校。

苏凤蕾到济南看xx时说,她将来也要选择做一名手足外科大夫。

做一名手足外科医生,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一台手术一般要10个小时以上,长的能达到二三十个小时,没有毅力是无法坚持的。

来自淄博的患者于刚,由于患严重的血管瘤,脚部溃烂,疼痛难忍,曾先后到好几家大医院就诊,都说病情太严重,需要截肢。

抱着一线希望,他来到山东省立医院,xx为他做血管瘤清除手术,手术从早上7点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凌晨1点,把他脚面上像乱麻一样的血管瘤一一清除,手术非常成功。

xx也给伤者做过截肢手术,深知截肢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

病人不是机器,零件坏了就卸下来。

在临床上,xx总是想办法改良手术,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伤者保住肢体。

手足外科病人救治的最低层次是保命,截肢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

最高层次是完全恢复伤者正常的生理结构功能。

很多时候,医生所持有的标准层次就决定着手术的质量。

要让更多患者流出开心的眼泪

xx每年至少做100台复杂手术,连续11年开办全国显微外科解剖与临床高级研修班,一人连续讲课示范3周,平均每天10小时。

他带领着手足外科团队自费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手足显微外科网站——中华手外科网,架起患者寻医的桥梁,医生交流的平台。

不断成长壮大的人才梯队,不但让到省立医院就诊的患者满意而归,还输出到齐鲁医院、山大二院、烟台毓璜顶医院等,从无到有组建了手足显微外科。

在低温医学领域,xx也取得了突破,实现了断指深低温(-196℃)保存81天并再植成活,这为危重伤员抢救时先处理重要脏器等康复了再移植手指,甚至器官的移植和保存等都提供了可能。

xx和科室所有医护人员都加入了义工团队,送医到社区、到基层,甚至到边疆。

手足外科面对的患者多是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普通劳动者,是家庭的顶梁柱。

可以说,每一个患者后面都有一个家庭,一个故事。

治好一个伤残者,幸福一家人。

对经济困难的患者,手足外科会启用科室“手足情深爱心基金”。

这个基金源于一位被保住严重受损手臂的患者送的10万元“红包”,多次拒绝未果后,xx建议他和科室医护人员的捐款一起设立了这样一个基金,来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患者。

多年来,许多患者因此受益。

从医29年,xx说,一名共产党员行医做人的根本和原则就是有理想、敢拼搏,要“顶天立地”:

“顶天”就是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不断追求专业技术的新突破,坚持廉洁行医的道德自律;

“立地”就是永远不忘当一名好医生的初心,坚守在临床一线,给患者看对症、治好病,不为功名利禄所动。

在门诊上,许多四处求医未果的患者,听到xx说有办法治疗时,都激动地流出开心的眼泪。

xx说,他这么努力工作,就是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开心的眼泪,带给更多人幸福的希望。

【篇三】

xx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

1984年,她毕业后就分配到第四人民医院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

至今,她专门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已经十二年了。

问她为什么做这个选择,她说工作总得有人做,我就是学这个的,作为党员,不应该为组织分担一些吗?

其实,医院成立艾滋病科时,大家都唯恐被安排到艾滋病科。

而那时xx已经是结核病区的护士长了,不论是业务开展或团队都非常得心应手,从没想过会去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

但是,一件事改变了她的想法。

那天,科里收了一个结核病同时感染艾滋病的病人,科室立即出现了紧张的气氛。

晚上值班护士着急地给她电话说,16号病房门反锁着,怎么叫都不开门。

她赶到病房,看到门缝里不停的有烟雾飘出,就立即把门撬开,看到病人手里还握着一把着火的人民币,脸上毫无表情,完全无视她们的存在。

突然,那个病人紧紧抓着xx哭喊着:

“我要钱还有什么用?

我对不起家人,我就是死了,别人还会把我当成瘟神!

”然后,又不停地哀求xx救他。

从事了护理工作20多年,xx帮助过不少病人,但此时,她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这件事情深深地触动了她。

经过一番思虑,2005年6月,xx在很多不解的目光中转入艾滋病领域。

这一过程如攀登泰山,时常要面对职业暴露的风险,病人恐吓、社会歧视偏见、家人的不理解等重重困难,她一步一步挺过来了。

有一次,刚出院2天的患者梁某又回到病房,要让护士给他打静脉针。

xx知道他的目的是要注射毒品,就委婉地拒绝了。

谁料他竞凶巴巴地从口袋里掏出注射器威胁说:

“你是怎么对待艾滋病病人的,你也想得艾滋病吗?

”xx说,当时她也很害怕,但看到其他医生护士都很恐惧,她觉得自己必须站出来先稳住他。

于是xx对他说:

“我来帮你打针吧。

”然后,她强忍着泪水为他打上了一瓶生理盐水,并且耐心地劝他进行美沙酮替代治疗。

过后,她大哭了一场,感到很后怕。

可是她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受得了委屈,也应该多一些担当。

艾滋病科刚成立时,病房里住进了一个全身长水泡、大面积溃烂的病人,浓血和皮肤粘在床单上,发出阵阵恶臭,病人痛得嗷嗷大叫。

艾滋病科当时大多是刚毕业的年轻护士,没有一个人敢接近他,就连他的家人也走出病房,离他远远的。

xx也从没见过这样的病情,但她还是走到病人身边,一边听着病人的谩骂,一边忍着恶臭,细心地为他清洗溃烂的皮肤……经过精心的护理,十多天后他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

xx说,他的家人来接他出院的时候,她忘记了护理他的艰辛,非常高兴!

因为不但救治了一个人的生命,还挽救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为了防止艾滋病职业暴露感染,xx不断学习,她订阅了《中国性病艾滋病杂志》,制定了严格的护理常规及消毒隔离方案,反复培训护士做好自我保护,但是职业暴露仍然不可避免。

第一次护士发生职业暴露是在2006年春节。

虽然xx安排了服药,做好了评估和心理安抚等,但这位护士还是出现了类似艾滋病急性感染期的反应!

xx忧心忡忡,她说,姐妹们跟着她干,累就不说了,如果还因此感染艾滋病,可怎么对得起她们,对得起她们的家人!

在等待4周、8周、12周、6个月复查HIV抗体结果的时间里,xx觉得时间非常漫长,吃不好、睡不香,每次都想第一个看到结果,又非常害怕看到结果。

终于等到了4次HIV抗体都是阴性的结果,xx非常激动,忍不住关起门来,任由眼泪哗啦啦流下来。

从此,她更加重视职业暴露防护,不断探索防护新方法。

她说,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我们有能力和信心将零感染坚持到底!

xx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夫妻感情一直很好。

然而最让xx纠结的是,因为怕家人担心,她一直不敢告诉丈夫和孩子她已经到艾滋病科工作了。

直到半年后,她的爱人才从别人那里得知她已经到艾滋病科工作。

回家后丈夫对她大发脾气,责怪她瞒着他,还要分床睡。

丈夫说:

“自己放着好好的岗位不干,偏偏要去逞能,让我和孩子在人前怎么抬头?

”那段时间,xx很担心,很难受,怕家庭因此失去往日的温馨!

她在家只能多干活,少唠叨,等丈夫平静后,再耐心的向他和女儿讲解艾滋病的疫情、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和工作中的科学防护。

想不到她的第一个支持者是她的女儿,而且还为xx在爸爸面前讲话。

几天后的一天晚上,xx又未能按时下班,女儿就多次打电话催问。

xx还觉得纳闷,问“干吗这么着急让我回来?

”女儿高兴的从身后拿出一盒包装精美的巧克力,说:

“妈妈,想想今天是什么日子?

这是爸爸送给你的”。

那时,xx才猛然想起那天是情人节。

xx和她的团队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改写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她们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不但让患者摆脱死亡的威胁,而且大大地降低传染给他人的风险,使他们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医院的专科业务、教学、科研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现在,xx和她的团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走出病房,进入农村、社区、校园,下到工厂、企业、工地等,为社会大众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

抗艾之路,任重道远。

但xx说,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怀,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和她们一起,共同用爱撑起抗艾的一片蓝天。

 

【篇四】

xx是青海省泽库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1995年他分配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专业技术人员奇缺的海拔3700米的泽库藏族草原,一干就是21个春秋。

作为一名回族共产党员,xx植根于泽库大地、热爱藏族人民、钻研医疗技术,带领医疗团队尽心尽力保障高原人民的健康,使这块贫瘠的高原充满人间大爱,使各族群众享受到便捷的就医保障,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

初来乍到,每天面对经济贫困、缺医少药的牧民群众,每天感受医疗技术的贫乏和医疗条件的落后,再加上语言沟通障碍,xx夜不能寐,立志要刻苦钻研医疗技术。

通过自学和培训,他很快可以用流利的藏语与患者交流,为七万五千藏族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72岁的藏族妇女夸卓措,患腹腔包块病十余年,一直靠藏药维持,后来她每晚发烧、呕吐,甚至卧床不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家人觉得她可能快不行了。

抱着渺茫的希望,她找到xx,希望能挽救她的生命。

经过详细的检查后,xx为她做了腹部包块切除术。

出院时她两眼湿润、哽咽着用藏语说:

如果不是马大夫,我早就没命了。

家住和日镇旗龙村的46岁的牧民旦公加患肝包虫病六年,因为家庭贫困,承担不起手术费,只能用药物控制病情。

在亲人劝说下,旦公加到医院进行检查。

xx觉得,病人这么年轻,病情这么重,必须要手术治疗。

不能因为贫困而延误了治疗。

于是,他和同事果断在全麻下做了肝包虫手术。

手术很成功,解除了患者多年的病痛,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们的高度赞誉。

女患者措多,下肢瘫痪十年,xx在下乡巡回医疗时发现了她。

由于家庭贫困,长期卧床,她的臀部皮肤已经溃烂。

于是xx给家人和患者做思想工作,并派救护车将患者接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期间,他倡议全院职工捐款,将五千多元捐款送到患者手中,还为患者减免了近万元的医疗费用。

钱虽然不多,却是一个基层医生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真实体现。

xx说自己儿时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不辞艰辛,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从来就没有怕苦怕累怕麻烦这样的字眼。

2016年5月的一个周末,已经不记得多久没回家的他刚出医院大门,就被值班大夫打电话叫了回去。

原来是一个急诊病人说什么也不让别的大夫给他看病,一定要找xx。

看完这个病人,刚坐车走了几公里路,又一个紧急电话召他回去。

第三次,他的车都走到四十多公里的麦秀镇了,又接到一个危重病人需要救治的消息,赶忙调头返回了医院。

当时,患者面色苍白、处于昏迷状态,家人在一旁急的直哭。

xx初步判断患者可能体内严重失血,经过超声检查,发现患者腹腔脏器破裂,命悬一线,如果不马上手术,将有生命危险。

他一边赶紧和家属沟通,一边紧急准备血液,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手术。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腹腔的血液像泉水一样喷涌出来,还出现了心脏骤停,xx沉着冷静地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并紧急输血。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抢救,病人慢慢有了意识并苏醒过来,xx的白大褂上则溅满了鲜血……他还不放心离开,一直等到第二天下午病人转危为安,他才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一路上,他牵挂着病人,始终关注着手机,到家已经是深夜了。

繁忙的医疗工作使xx无暇顾及他的父母、妻子和孩子。

妻子李巧红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工作。

同为急救一线的妻子非常理解他,说这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就是太忙太辛苦了。

xx的父母家在西宁,日常都是妻子一个人照顾年老体弱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

有一段时间孩子总是感冒发烧,妻子独自带着孩子去看病,心里再难过都自己扛着,没有给xx打过一次电话,用实际行动默默支持着xx的工作。

结婚十五年,他们一直两地分居、聚少离多。

有一天,xx接到妻子的电话,问他中秋节能回家吗。

面对父母盼望的目光,孩子焦虑的期待,妻子无望的思念,xx说他真的心痛了。

一家三口去看看老人,逛逛街,爬爬山,吃顿饭,这样在平常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成了xx妻子和孩子最温暖最幸福的奢侈时光。

xx总是记不起自己的生日。

有一年夏天,医院病人特别多,xx忙得焦头烂额,连续两三个月没回家探望家人。

年迈的母亲非常想念儿子,就和妹妹一起到泽库看他,她们赶到泽库已经是下午四点了。

妹妹打电话说:

哥,我们来看你了。

当时xx非常感动,说忙完工作马上回去。

可是母女俩一直等到晚上六点,还没有见到他,老人坐不住了。

当母女俩赶到医院时,xx的诊室里挤满了病人,连和她们说两句话的时间都没有,只好让他们拿了钥匙去他的房间。

一进门母亲就被桌上一盒泡好了还没来得及吃的方便面给刺痛了,差点流出了眼泪。

母亲说,儿子在这样缺医少药的地方工作,没想到会这么忙,忙到连口饭都来不及吃的地步……深夜十一点,忙碌了一天后,xx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家里,才知道那天是他的生日。

21年来,作为一个共产党员,xx始终坚信“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今后他要继续带领他的团队,提升医疗技术,提升服务能力,践行三严三实,体现两学一做,服务各族群众,为他们送去贴心的生命健康保障,实现泽库各族群众的健康梦。

【篇五】

xx同志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

作为一个有三十年党龄的老党员,xx说自己要通过学习,做准方向、做对事情,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将埃博拉疫情挡在国门之外

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传播到了北美、西欧和南亚等,成为波及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为帮助西非国家并在源头上防控埃博拉病毒、使我国疾病防控关口前移,党中央英明决策,派实验室检测队赴塞拉利昂。

作为多年来一直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一位疾控老兵,一位院士党员,xx主动请缨,带头加入中国第一批实验室检测队,赴疫情最严重的塞拉利昂开展埃博拉防控和检测工作。

到达西非不久,xx就发烧了!

当时防疫任务艰巨,xx深知,作为最年长的队员,又有一个”院士“光环”,他的一举一动对于稳定团队顺利完成任务十分重要。

他没有向国内的领导和家属报告这个情况,而是坚持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其实,xx是瞒着年迈的父母,偷偷报名去塞拉利昂的。

直到有一天父亲看电视,新华社记者正在塞拉利昂采访302医院的工作人员,看到xx路过,就说了一句:

“现在采访的过程中,正在这里的CDC副主任xx院士刚好从这里经过。

”xx的秘密才被父亲发现。

父亲给妹妹打电话确认,妹妹还说没有,父亲说:

电视上都说了!

在塞拉利昂工作初期,队员和留守塞拉里昂的其他中国工作人员心理压力都很大,有的不免有些畏惧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xx主动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保证了团队积极向上,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工作。

军科院院长贺福初将军给xx的短信说:

xx,我没有想到你还是个政委!

xx说:

在塞拉利昂,我们就是在战场,我们能输给埃博拉吗?

我们不能!

我们不能让病毒进入中国,要把它消灭在非洲、挡在国门之外!

我们到了非洲战斗在疫情一线,我们不能给中国人丢人丢脸!

我们行!

中国行!

中国在西非建立了P3移动实验室,也叫塞中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成为中塞两国卫生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援非抗埃、关口前移的过程中,中国疾控工作人员不仅成功地将埃博拉疫情阻挡在国门之外,还获得了第一手的科研资料。

xx率领团队分析了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序列,发现埃博拉病毒的进化速率与以往疫情暴发时相似,否定了当年5月美国科学家有限数据得出病毒变异大可能影响疫苗的结论,为疫苗和药物等抗病毒手段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及时把数据整理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2015)上,与国际同行分享科研成果。

该成果入选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CDC的工作人员不仅能够在现场一线“干体力活儿,还可以做脑力劳动”。

疫情结束后,为了落实“一带一路”“南南合作”战略,完成在西非开展流感、埃博拉等病毒的现场检测任务,培训当地的医护和监测人员,2016年6月xx又再次赴塞拉利昂开展交流访问工作,推动中非公共卫生的合作。

顶天的科研创新、立地的科研成果

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xx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带头做好科研工作。

xx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分子进化、跨种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

他对流感病毒、埃博拉和MERS-CoV等多种囊膜病毒的入侵机制进行研究,阐明了其分子机制,并研发了抗体、药物等抗病毒手段,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提供重要支撑。

2005年xx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野生迁徙鸟能够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并大规模死亡,改变了野生迁徙鸟只是流感病毒贮存宿主的定论。

由此延伸又对2013年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迁徙鸟-活禽市场的作用,为有效判断禽流感病毒来源、病毒暴发的潜在风险做出有效预警(TheLancet2013)。

他应邀为《科学(Science)》杂志撰写社论《流感与活禽交易》,强调关闭活禽市场对于世界防控禽流感的作用,为国家制定禽流感防控政策提供参考。

他对高致病性H5N1、H7N9流感病毒的跨种间传播机制的研究,入选2013年国内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他也被评为2013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xx率先在国际上阐明了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的分子机制,为设计治疗型的抑制剂提供了分子基础(Cell2016a),并进一步解析了全长NPC1的电镜结构(Cell2016b)。

2013年以来寨卡病毒在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很多国家及区域传播。

ZIKV感染可能与胎儿和新生儿小头畸形和一些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xx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寨卡病毒在小鼠模型中引起睾丸损伤并最终导致雄性不育,提示了其对男性健康的潜在危害,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Cell上。

这些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告诉世界,中国人行,中国行!

xx经常去小学、中学等作科普报告,提高公众对科学和公共卫生的理解。

他也经常在国际会议中主动宣传中国,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讲好中国故事、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