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教学研究文档格式.docx
《市南区教学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南区教学研究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五”,基础教育与您对话
“十五”,市南区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回顾每一个进步,得益于市南区政府、区教体局的领导与支持,也得益于全区教师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回首来路,我们在捧读沉甸甸的喜悦时,更常常沉思于新的征程的压力;
眺望前途,我们揣着一颗热腾腾的心,热切地希望能为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市南教育做些什么,再做些什么……
于是,有了这样一份简报。
我们希望它成为一扇窗口,风从海上来,带进五湖四海百家争鸣的声音;
我们希望它成为一片杏林,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展露市南教育教者思想的芬芳;
我们希望它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根扎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枝头上高高挑出的是3000位市南教育人育出的累累硕果,而我们就伴着它根愈深,叶愈茂,见证市南区基础教育的每一寸成长……
我们最希望的,还是让它成为一双手,就生长在我们市南区所有教学研究人员的身后,所有教师的身后,甚至整个市南区基础教育的身后,温暖、有力、理性、务实,推我们向更宽广的大路上去!
这是我们创办此报的初衷。
而让简报达到一定的“高度、广度、深度、精度”,就成了我们努力的理想境界。
我们将以季刊的形式,主要设置以下四大版块:
·
理论前沿/学术争鸣/前沿对话栏目:
时时关注并解读基础教育发展的前沿理论,引入不同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
区域视线/圆桌论坛/专题研究栏目:
从区域视角出发,围绕区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主题,推介基础教育论坛、对话或专题研究。
学校视点/课改一线/学校伸展台栏目:
报道来自学校一线在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与教学方面的典型与经验。
信息长廊/信息快递/信息搜索栏目:
涉猎关于区域或学校在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动态信息。
新的开始,总期待万象更新。
“十一五”,市南区依然承担着中国教育学会教改实验区的研究与创新任务,我们正等待新的出发。
对话基础教育,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南区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努力把《简报》打造成引领市南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发展的前沿平台。
携手领导与专家、携手学校与教师、携手一切开放的办学资源,我们一定会在“共营”中不断地走向“共赢”,我们的教师一定会在“合作”中走向“发展”,我们的学生也必然会在“获益”中获得“成长”!
本期编者按:
2006年是“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启动年。
市南区成功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本土化途径的研究》。
2006年7月10日,市南区隆重召开开题论证会。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和谈松华、中央教科所主任刘芳、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振江等教育界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来自全国及省、市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课题的《开题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开题论证为市南区“十一五”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这一区域课题的引领下,市南区发动各学校申报了各级各类的子课题,我们组织了网络启动仪式,向全区课题研究单位发出了启动“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的倡议书,同时分别组织兼职科研员现场沙龙和网络实名会议,调研和征集了各研究单位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和思路。
在为子课题开题做好积极准备的过程中,市南区以《每周一读》为依托,开展了读书学习活动,推动全区教师“研读经典、叙说故事”,不断把提升专业化素养与读书学习密切结合起来。
下面的内容,作为其中的几个侧面,与全区教师分享。
教师教育应从四方面改革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授)
对教师的专业性问题国内外有许多研究,归纳起来有几点:
1.有较高的专门知识(所教学科)和技能;
2.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经过“临床”实习;
3.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4.有不断进修的意识和能力。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教师专业化导致了师范教育的开放,即师范院校向综合大学转型。
但这种转型并非取消师范教育,而是提高师范教育水平,即必须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再接受1至2年的教师专业训练才能担任中学教师。
在我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不一定要把师范院校都转变为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自身可以改造,特别是许多师范大学本身已经具有综合性,但需要改革。
首先,我国目前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要调整,应把培养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分开来考虑。
除了高中教师需要学习专门学科的高深的专业知识外,对于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培养,要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
二是要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三是要适当延长学制,特别是高中教师的培养,要兼顾学科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训练。
所以,我们特别提倡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但现在这种学位仅限于在职教师攻读,以后应该把这种学位推广到在校学生中。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专门性职业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一般要经过五年以上的高等教育。
成熟的专门职业,如医生、律师,一般要经过6年以上高等教育的培养。
四是教育学科要改革。
教育学科还没有建立起严格的理论体系,教育理论还落后于教育实践,还不足以指导教育实践,因此,有些人认为教育学科可有可无。
但是,教育科学的落后并不等于可以取消教育学科。
正如现在的医学,对人体的许多疾病还不甚了解,但我们不能说医学不重要。
因此,我希望科学家来支持教育家,帮助教育家,结合我国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
本土性实践及对于教师学习方式的认识
张铁道(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师的专业学习需求及其专业学习方式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首先,教师必须是自觉的终生学习者。
教书育人的社会职责、课程内容更新、尤其是儿童学习方式的不断变化,都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改进自身教学方式。
他们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了相对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
因此,开展教师在职继续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师保持自身专业化的内在需要。
其次,教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由于他们大都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学习的机会(尤其是脱产集体学习的机会)很少,能用于学习的时间也有限,工学矛盾十分突出。
因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必须针对他们的实际需求及学习条件进行设计,才具有适切性。
第三,教师更适合于亲身参与其中的问题解决式学习。
无论参加专题讲座、示范课、课题研讨、自学还是其他方式的学习,其学习成效的高低,都取决于这种学习与他们已有经验及面临问题的相关程度。
有意义的学习应该能够彰显他们成功实践的原则,帮助他们重新深刻认识自身面临的难题或困惑的症结,并从中明确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第四,教师通过与同伴开展平等的互动交流学习会获益更多。
他们各自丰富的教育经验本身就是他们专业发展的共同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就应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人际氛围,激励人人都能无所顾忌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做出每个人的贡献,并从中尽可能多地受益。
第五,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能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少而且十分零碎。
因此,各种学习活动就应具有专题性、快节奏的特点,不仅注重过程的参与,还应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这就要求双方事先都应有充分的准备,全身心地参与集体学习过程,事后能及时地形成可以用来促进自身学习,改进教学的成果。
第六,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
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是上述终身学习思想的积极实践者,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教师,愿意平等地与他们一起探究共同面临的问题,并且保持高度的专业敏感性和学习与概括能力,能够建设性地引导学习进程,并能将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新信息、新观点概括提升为富有理性高度的知识,使之成为可供全体学习者共同享有的教育资源。
第七,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
教师获得自身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学习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转变,增强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
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借助包括体验式方法在内的多种学习渠道并辅以相应的后续活动和实践环节才能奏效。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
王长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也必将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
为此,需要加强我国自己的有关教师发展的理论建设,其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教师发展与实践教师的发展,无论是其职前培养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应当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与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而教育教学实践的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2.教师发展与元教育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世界所怀抱的理想、付诸的行动、伴随的焦虑、在实践中不断对教育世界的追问,这些都是教育哲学所应观照之事。
而传统教育理论将这些问题概念化,因而产生了与实践的隔离。
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把这些元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置到鲜活的现实之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
而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意义的主动探求,会推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使教师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而这种不断加深的理解就是教师工作创新、教师获得发展的首要条件。
3.教师发展与文化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文化。
大学文化对于教师的普通文化基础的形成、所教学科专业文化的掌握、教育理论的理解、教育理论前沿的把握都是十分重要的。
中小学文化是十分宝贵的,它是广大师生学校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这两种文化的融合要求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结成伙伴,平等交流与对话,面向学校教育的问题与前景,一起探索,合作建构,不断创造出充满生机的新的教师教育文化。
换言之,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成为教师文化的中心。
4.教师发展与研究专业研究者回归实践,研究回归中小学教师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正是在这两个“回归”中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相遇,并开始了对话。
这是值得珍视的机遇。
教师的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社会过程,应当把社会性的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研究活动的中心。
中小学和大学应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成为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开放的学习社会。
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5.教师发展与评价像任何事物一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显现出阶段性,教师发展的中心是专业成长。
这种发展的阶段,成长的水平,都需要由制度来保障。
教育评价就是一种重要的制度。
教师评价的目的是分等与激励,这两方面在教师教育中都应以促进教师教育质量提高为宗旨。
市南区“十一五”区域课题开题工作全景扫描
开题现场专家云集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开题论证
专家名单
陶西平(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谈松华(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刘芳(中央教科所教育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黄建如(教育部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办副主任)
马晓强(中央教科所教育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
左晓梅(中央教科所教育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张志勇(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积众(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李振江(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
翟广顺(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开题报告宏观架构
市南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本土化途径的研究》开题报告
(概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十五”期间,市南区的教师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一些教师专业化方面的深层问题仍然困扰着市南区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如:
一方面,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和高职称层次教师的短缺,反映出教师还有待于完成教学经验方面量的积累和理性地提高,这说明教师梯队的合理布局和层次优化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调整;
另一方面,教师日常工作中表现出对科学的课堂观察技术、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力的缺乏,这说明部分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能力还亟待进一步提高。
市南区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中的发达城区,对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发展途径已经产生了“适度优先”发展的需求。
国内外范围内对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共性层面的研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南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因此,市南区教体局提出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本土化途径的研究》课题,作为“十一五”期间区域课题研究的任务。
二、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有两个关键的概念,为了使研究立足于区域,着眼于发展,落实于实践,我们对这两个关键概念进行了深入地思索。
1.教师专业化
我们认为,“十一五”期间,市南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操作定义应当包含如下要素:
第一,市南区区域内部教师专业化的各项工作积极促成市南区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智慧、专业道德的发展;
第二,市南区区域内部形成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市南区区域内部形成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本土化的、发展性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四,市南区区域内部对“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达成广泛的共识,并形成积极的共同愿景。
2.本土化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对“本土化”问题的理解是:
市南区需要研究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本土化途径,是植根于市南区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基础区情的;
是体现了从市南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视角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象、问题、发展途径的认知、理解和实践的;
是着力使区内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融入市南区的基础教育发展的过程的。
要实现市南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本土化,就是要克服过度“泛化”的现象,克服照搬照抄、生拉硬拽地使用广受追捧的教师发展途径,而是把故有的教师专业化理论和本区域的基础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我们认为,重视教师专业化的本土化途径,既是一个实际问题,也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前途和希望所在。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
本研究的具体研究目标如下:
1.研究并逐步完善本土化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保障体系
2.研究并初步建立本土化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课程
3.研究并初步建立本土化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运作模式
4.研究并初步建立本土化的中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四位一体”的市南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功能开发的研究
区域层面对“四位一体”(教研、科研、师训、电教四位一体)的市南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结构构成、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发展性激励机制等的合理性、应然性及相关策略的研究;
区域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应然性及相关策略的研究;
校(园)本层面对“四位一体”的业务指导部门的指导需求和校(园)本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制度、管理条例等行政调控措施建设的合理性、应然性及相关策略的研究。
2.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用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区域层面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智慧、专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的系统化、科学化、实用性培训课程的开发研究;
校(园)本层面对中小学教师师德、科研能力、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学科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校本培训的培训内容开发的研究。
3.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点四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策略的研究
区域层面统筹资源、合理规划、科学运作、深入指导,充分开发基地培训、学历提高、专题研究、校本研修四种途径的指导功能的相关策略的研究;
校(园)本层面依托具体的研究内容,对校本研修过程中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学习的多元发展模式及相关策略的研究。
4.区域中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
区域和校(园)本两个层面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考核、激励指标和措施研究。
五、研究方法的设计
本研究综合使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教育科研的样式,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具体的教育科研方法,将是本研究中常用的技术。
六、研究阶段的划分及预期成果
本研究计划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与启动阶段(2006.5—2006.7)——以文献研究法为主
2.研究与实施阶段:
(2006.8—2009.7)——以行动研究与案例研究为主
3.深化研究阶段:
(2009.8—2010.4)——以经验总结法为主
4.结题验收阶段:
(2010.4—2010.6)
七、研究的组织管理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
王洪林
组员:
齐炜张丽英王蕾杨鸿清张旻
2.课题研究工作小组
杨鸿清
副组长:
吕谊
成员:
杨福林纪静怡刁丽霞李相义黄荣杨传勇
3.子课题组组长名单
教师教育功能开发研究吕谊李相义
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黄荣王贞桂
教师教育策略研究刁丽霞杨传勇
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杨福林纪静怡
(注:
初中对接以后,将适当增补初中的组长和研究人员)
开题培训专家引领
以学习求发展——加快教师专业发展步伐(概要)
一、教育是一门专业——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成长
1.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
我国完整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起始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设立,至今教师教育已经走完100年的历程,但总体上看,教师专业化水平还很低。
2.培养新教师的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基础。
3.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保证。
4.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仅有责任关注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而且还应当重视现有的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
二、教育是一种服务——教师在以人为本的服务中成长
1.坚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性,明确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2)教师要通过多种学习渠道,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但只有通过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实践,才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才干,内化为教师的专业素质。
防止脱离为学生服务谈教师发展。
2.坚持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性,将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统一起来。
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地方。
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永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学生是教师智慧生长的基础,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智慧得到展现和提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学校应当为教师搭建创造工作成就,享受工作快乐的平台。
3.坚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务实性,防止教师培养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1)制定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防止简单地以数量要求冲淡质量意识;
防止将培养名师变成造星运动。
(2)通过大量的宣传可以使教师出名,但是,出名的教师不等于名师。
名师最重要的条件是在长期与学生、家长、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高度信任。
(3)重视基于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常态教学研究,防止将教学研究表演化和看点化。
(4)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防止将教学评价评比化,要提倡对评价的再评价。
三、教育是一项集体智慧——教师在学习型组织中成长
1.一种关于教育组织形态的哲学思考。
21世纪最成功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将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学习型组织,于是掀起了一股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
学习型组织是关于组织形态的哲学层面的思考。
学习型组织,不是某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理念。
2.学习型组织的共性理念。
(1)所有成员具有持续学习的愿望、机会和能力。
(2)每个人掌握的新知识都能在组织之中共享。
(3)学习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学习、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以学习力提高基本素养,启迪教育智慧,发展创造力。
(5)将人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组织的发展,组织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
(6)建设学习文化,形成学习的浓郁氛围和学习文化的价值观体系。
3.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的主要任务。
(1)树立学校教育发展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的统一。
(2)激发学校教育创新的高度热情。
教育创新就是教育的自我超越——让今天比昨天好。
教育创新的过程就是教育自我超越过程中的结构性冲突的解决过程。
(3)提升教育智慧,改善思维模式。
由于教育背景的时代性,教育对象的多元性,教学资源的广泛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就决定好的教育必然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规范与机变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教育。
(4)树立团队精神,提高团队水平。
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所产生的凝聚力使教育总体效益大于教师个体效益的总和。
而名师也正是在优秀的教师集体中成长,并带动教师集体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名校的产生。
4.学习型组织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1)校本学习
以校为本的学习制度,包括校本管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是涉及教师教学方式、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变革。
校本学习将工作、学习、研究、引领紧密的结合起来,从学校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研究为纽带,学习,实践和反思相结合,促进教师集体智慧的展示和提升。
(2)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学习
无时不在的校本研究。
打破了以前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受条件限制的局限,使教师完全自主地参与其中。
网络环境的交互性促进了教师的主动性,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有的放矢的教学管理。
网络为学校管理提供了大量资源,管理人员可以在网上观看教师视频课例,浏览教学评论,阅读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科论文等,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校本学习,还可以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3)区域学习共同体
区域性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仅是对传统管理形式的挑战,更是对传统管理观念的挑战。
将对学校的垂直管理,变成扁平型的共同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过程,使学习成果在区域内共享,从而达到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而网络建设为区域内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开题论证高度评价
青岛市市南区以科研来引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提高,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山东以至全国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今天又进行了“十五”课题总结和“十一五”的开题工作,我相信这对市南区的教育未来必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意见:
通过这样一个课题研究,能够在全社会树立起一个教师的职业是不可替代的认识,要树立这个认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提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