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1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2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卢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卢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卢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卢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卢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卢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卢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卢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卢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卢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卢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20日卢龙县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二〇一六年一月

 

卢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我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冲刺阶段,也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全面提升的突破阶段,更是我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实现科学发展、赶超崛起的攻坚阶段。

本《纲要》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卢龙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以改革创新精神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对建设“开放、生态、文化、和谐、实力”新卢龙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国内“三期叠加”的普遍矛盾和我县结构性矛盾、大气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落实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努力破解各种发展难题,以“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壮实力”为主线,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提质年、城镇建设提升年、文化建设振兴年和生态建设攻坚年活动,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综合实力在稳步发展中跃上新台阶

“十二五”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达到10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34亿元,年均增长8.1%;全部财政收入达到5.67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72亿元,年均增长7.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7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76亿元,年均增长1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51.6亿元,年均增长18.9%。

二、经济运行质量在转型升级中明显提升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27.96:

26.78:

45.26调整为2015年的29.3:

28.3:

42.4。

从总体上看,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

(一)工业主导地位开始显现

“十二五”以来,我县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结构进一步优化。

到2015年底,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家,形成了金属压延、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绿色化工、食品加工等五大基础产业,加速培育了医疗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五大新兴产业,基本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型。

组建了县投资促进中心,开展了“项目建设落实年”和“项目建设提质年”活动,七维航测、华能风电、英利光伏发电、正秦畜牧、日福陶瓷、晶维石材、中振博盛、朴生源食品、鹤凤翔化工、中薯食品、龙骏实业等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9个,大部分实现竣工投产。

到2015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6.9亿元,年均增长29.7%。

五年来,全县累计引进市外资金120.26亿元、外资5836万美元,分别为“十一五”末的4.95倍和2.15倍。

截止2015年底,全县共有县级工程技术中心16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著名商标22件、省级名牌产品2件、市级知名商标30件。

(二)现代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十二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在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充分挖掘我县特有的资源优势,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50.6%,现代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1.种植业。

“十二五”期间,按照“调品种、强龙头、促销售、树品牌”的发展思路,多措并举,我县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甘薯面积稳定在17.6万亩,其中鲜食甘薯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

以光友薯业、河北中薯食品等农业企业为龙头企业的“公司+农户”生产模式已基本形成,甘薯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十二五”末,全县蔬菜总面积达到7.2万亩,年产量达到46万吨。

拥有薛庄西葫芦等8个蔬菜商标、刘田各庄镇小王翟坨村菜花等16种无公害蔬菜产品、郑庄等50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丰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22个100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

“企业+基地+农户”式的订单式农业生产模式已开始形成。

“十二五”期间,先后完成了北方核桃研发中心的筹建、“石门核桃”商标注册、无公害基地认证、中国地理产品标志认证、核桃基地建设。

石门核桃产业建设重点完成了“511”工程即“五大片区重点工程”、“一个龙头企业”、“一个核桃协会”建设。

容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秦皇岛市棋盘山绿色庄园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在全国30个大中城市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评定为秦皇岛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连续多届被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评为名优农产品。

2.畜牧业。

“十二五”期间,我县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河北省肉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区机遇,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将畜牧产业发展作为富民工作的主线来抓,鼓励和扶持出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改良猪品种,对肉羊产业推广应用饲料青贮,人工授精技术,畜牧产业已经成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4万吨、3.6万吨和2.6万吨,全县规模畜禽养殖场发展到1126户。

(三)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1.商贸物流。

一是商业设施不断完善。

目前,我县共有农贸市场24家,“万村千乡”日用品农家店352家,农资农家店125家,成品油站(点)62家,畜禽定点屠宰厂7家,其它商业网点6759家。

二是专业商贸物流企业初具规模。

在建成冀东商贸物流中心的基础上,总投资1.2亿元的秦皇岛龙飞物流有限公司和总投资1亿元的秦皇岛佰工物流均已投入运营,福满家卢龙生活购物广场、新兴佰工物流园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2.文化旅游。

“十二五”期间,我县深入挖掘特有的孤竹文化、长城文化、葡萄酒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把卢龙的历史文化遗产、掌故传说、民俗风情等包装成游客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产品。

到目前,已成功开发了鲍子沟、桃林口、段家沟、柳河北山、六峪山庄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景区。

桃林口、鲍子沟、柳河山庄等6个景区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鲍子沟、桃林口、柳河山庄先后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柳河溪谷、六峪山庄分别被评为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

龙河湾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区、柳河山谷综合开发、桃林口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高端旅游项目和德源酒庄、棋盘山绿色生态庄园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景区正在积极建设中。

“十二五”期间,我县旅游业共接待游客28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5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97%和130%。

3.金融服务。

“十二五”期间,建立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秦皇岛银行卢龙支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体,以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截至2015年末,全县共有金融机构网点51个,保险支公司10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担保公司3家。

三、城乡面貌在一体融合中深刻变化

(一)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

在完成了《卢龙县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的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县城生活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完成了县城总体城市设计和西部片区城市设计;完成了双望镇、刘田各庄镇、石门镇、潘庄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启动了木井镇、燕河营镇、刘家营乡、蛤泊乡、陈官屯乡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完成了全县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和214个村庄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完成26项专项规划的编制。

(二)县城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到2015年底,城市道路总长度95.94公里,总面积为192.33万平方米,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44.94公里和113.33万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1%,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县城垃圾填埋场日处理能力105吨,生活垃圾处理率为100%;县城集中供热总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40万平方米。

我县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和文明县城,目前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92%,绿地率达到38.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98平方米,分别比“十二五”末提高6.72个百分点、1.07个百分点和3.85平方米。

(三)城乡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高水准开展规城乡划编制工作。

《卢龙县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已经市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

推进城乡道路建设,县城西、北环路已经建成,蛇刘线全线建成通车。

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升级改造工程,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厂达到二级标准。

完成县城生活区天然气卸气站和14座调压站建设,龙泽城、阳光水岸、尚城花墅等小区实现供气点火。

经济开发区天然气供应工程有序实施。

积极推进集中供热扩容,新上80吨锅炉已投入使用。

石门镇、刘田各庄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石门镇进入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

建成了孤竹文化公园、青龙河森林公园、教场河带状公园并对公众开放。

(四)城乡交通进一步畅通

“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49公里,其中县乡公路里程占29%,实现了全部建制村通油(水泥)路。

全县548个行政村全部通了班车,进一步改善了农村旅客的出行环境,通车率达到了100%。

成立誉通、柏安两家出租车公司,新增运力120台,统一了出租车车型、颜色,进一步提高了出租汽车行业集约化、公司化发展水平。

四、人民生活在共建共享中持续改善

“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9%和12.5%,分别增加9808元和4603元。

我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2年的每人每月290元提高到2015年的45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2年的每人每年1600元提高到2500元。

我县共有农村五保供养机构2所,入住老人482名,入住率达到68.9%。

有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特困人口供养中心、光荣院等养老服务机构3家,均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为720张。

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止目前,已累计为34.97万农村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91.48%,疫苗接种率达到99.9%,实施了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项目,开展艾滋病防控宣传教育。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孕产妇死亡率2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74.5岁,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家中上等水平。

全县共解决277个村18.8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五、社会建设在统筹兼顾中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责任制得到较好落实,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事故,连续五年被市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县。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加强,基本达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社会政治稳定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

全县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总投入(不含工资)约为75399万元。

职教中心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卢龙县中学高考万人口本二以上上线率近两年均居四县之首。

中小学校整体布局逐步优化,合理撤并中小学校(教学点)11所,新建学校3所。

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校园体育升级上档、竞技体育跨步发展、群众体育丰富多彩、体育设施遍布城乡,县委、县政府投资1.2亿元投资兴建了能承办省级赛事标准的卢龙县体育馆和体育场,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238人次,城镇新增就业2355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7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控制在4.0%以内。

成功获批国家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县,新农合参合人数从2005年的26.86万人提高到2015年的34.98万人,覆盖率从71%提高到了95.1%。

12所乡镇卫生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县医院、县中医院积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