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益生菌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食用益生菌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用益生菌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资金壁垒16
四、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17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18
1、有利因素18
(1)产业政策支持功能性食品、益生菌市场发展18
(2)人们对食品功能定位的转变为功能食品和益生菌行业带来发展契机18
2、不利因素19
(1)食用益生菌制品缺乏标准19
(2)益生菌基础研究薄弱20
六、行业技术水平、周期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20
1、行业技术特点20
2、行业周期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21
(1)周期性21
(2)季节性21
(3)区域性21
七、行业相关企业简况22
1、科汉森22
2、杜邦22
3、合生元22
4、交大昂立23
5、一然生物23
一、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
食用益生菌制品属于普通膳食补充剂,隶属于功能食品(或健康食品)范畴,但并非《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保健食品。
目前,我国对食品生产实行许可制度。
行业主管部门包括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职责涵盖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原国家质检总局)以及国家卫健委(职责涵盖原国家卫计委)。
行业协会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于1980年11月成立。
1984年9月以有代表性的全国性学会名义参加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IUFoST),成为正式成员,为中国食品科技界在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中的唯一代表,于2001年被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IUFoST)认定为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中国总部。
乳酸菌分会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一个专业分会。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3、主要产业政策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为实现“共建共享、全面健康”的战略主题,需要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需要优化产品结构,开展食品健康功效评价,加快发展婴幼儿配方食品、老年食品和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支持发展养生保健食品,研究开发功能性蛋白、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原、功能性油脂、益生菌类、生物活性肽等保健和健康食品,并开展应用示范。
2017年5月,科技部发布的《“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食品科技在食品营养均衡设计、膳食健康干预、专用特殊健康食品、特殊工作环境人群专用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功能性益生菌制剂、食品新资源开发和传统食品功能化制造等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创制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公众营养健康食品的保障能力。
二、行业发展概况
1、行业概述
1996年,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院欧洲分部的专家小组在“功能性食品的科学概念及其功能成分应用的科学基础”研讨会上提出了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即“一种食品如果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对身体某种或多种机能有益处,有足够营养效果改善健康状况或者能减少患病,即可被称为功能性食品”。
“功能性食品”主要是欧美、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对能够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的食品的一种称谓。
在我国“保健食品”是一个非常严格的称谓,只有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或者备案、取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食品才可以在产品上标注保健功能,并在广告中直接宣传其保健功能。
因此,在我国“功能性食品”与“保健食品”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差异,“功能性食品”所覆盖的范畴更为广泛。
一般而言,具有营养功能、感觉功能和调解生理活动功能的食品,包括增强人体体质的食品、防止疾病的食品、恢复健康的食品、调解身体节律的食品和延缓衰老的食品等均可称为功能性食品。
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益生菌定义为摄入量足够时对机体产生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
从我国和全球范围来讲,含益生菌食品都是功能性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性食品的主要分类情况如下:
益生菌在进入肠道后,会与肠道中原有菌群发生栖生、共生、偏生、竞争和吞噬等复杂的关系,最终起到促进机体健康的作用。
虽然益生菌这一正式概念提出的较晚,但是学术界近百年对于益生菌及其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从未中断,目前已发现的益生菌的益生功能情况如下:
欧美、日本等地就益生菌产品的研发、生产、使用已建立了完善的法规和管理体制,益生菌可用作膳食补充剂、食品配料、食品添加剂、药品等,市场发展非常迅速,是功能性食品中成长最快的品种之一。
2010年4月,我国发布《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将双歧杆菌、乳杆菌和链球菌三个菌属中的部分菌种(包括青春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益生菌菌种)纳入了可用于食品的菌种范围,益生菌的食用在我国正式起步。
目前,我国益生菌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主要为将益生菌添加于婴幼儿奶粉、酸奶、饮料中,即食型益生菌粉、菌片和固体饮料等益生菌终端消费品的市场也在不断成长。
2、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功能定位正在发生转变,从温饱、无副作用转变为利用食品保持和促进健康,我国功能性食品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1)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趋稳,中国市场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2015年,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约为1,569亿美元,其中以维生素和膳食营养补充剂占比最高,约为56%,其次为植物/传统保健品和体重管理产品,占比分别为22.8%和8.6%。
2006-2015年,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如下:
1994年,美国颁布了《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案》,扩充了功能性食品的定义范围,确立了功能性食品备案制,功能性食品的监管从上市前转变成上市后。
这一政策转变使美国功能性食品行业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并带动了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的繁荣。
2006年至2011年,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仍然保持了超过8%的年复合增长率。
2011年以来,随着欧美、澳、日韩等地功能性食品市场日趋饱和,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增速明显趋缓,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功能性食品市场的增长成为全球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根据罗兰贝格发布的《“十三五”时期中国保健品行业致胜策略》,我国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情况如下:
根据罗兰贝格预测,我国功能性食品市场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年均增速依然高达8%;
到2020年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市场规模可达1,812亿元。
在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整体饱和的大背景下,我国市场潜力依然巨大。
(2)我国益生菌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1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包括益生菌补充剂、益生菌饮料、益生菌酸奶等)市场规模约为360亿美元;
2017年,中国益生菌产品(包括益生菌补充剂、益生菌饮料、益生菌酸奶等)市场规模约为455亿元,预计到2022年可以增长到896亿元。
①养乐多热销带动我国活菌型乳酸菌乳饮品蓬勃发展
日本科学家代田稔1930年在实验室强化培育出了干酪乳杆菌代田株(LactobacilluscaseistrainShirota),并于1935年开始生产和销售添加了干酪乳杆菌代田株活菌的“养乐多活菌型乳酸菌乳饮品”。
经过80余年发展,“养乐多”已经进入了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成长为全球益生菌行业的跨国巨头,2017财年全球销量超过136亿瓶。
2002年“养乐多”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经过长时间的宣传、培育使我国消费者逐步对益生菌知识有所了解,逐步认知、消费含益生菌饮品,消费群体快速扩大。
2010-2017年,“养乐多”在中国大陆市场的销售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
养乐多公司年报。
注:
根据养乐多公司年报,其财年是指上一年四月初至当年三月末
随着我国益生菌消费群体扩大,我国主要乳制品企业和食品饮料企业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活菌型乳酸菌饮料产品。
味全食品推出的“味全活性乳酸菌”、蒙牛乳业推出的“优益C”、伊利股份推出的“每益添”等产品都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酸奶等产品中也开始添加益生菌从而实现产品差异化定位,并且受到了市场的好评。
例如,蒙牛乳业已经先后推出了添加动物双歧杆菌BB-12的“冠益乳”、添加乳双歧杆菌V9的“欧式炭烧”酸奶。
②膳食直接补充优势明显,益生菌终端消费品迎来发展机遇
除添加于饮料、酸奶等以外,益生菌还可以直接作为冲剂、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等终端消费品。
这些益生菌终端消费品具有益生菌存活率更高,补充益生菌更直接、有效,更易于储藏、运输等明显优点。
“合生元”婴幼儿益生菌冲剂是我国知名的益生菌终端消费品品牌,销量稳步攀升。
特别是2015年度至2017年度,合生元益生菌终端消费品销售额增速分别达到29.82%和54.84%。
2009-2017年,合生元益生菌终端消费品产品销售规模情况如下:
除合生元外,交大昂立、修正药业等国内保健品、药品企业也纷纷推出益生菌终端消费品。
澳大利亚的“LifeSpace”、韩国的“妈咪爱”和美国的“康萃乐”等国际益生菌终端消费品产品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3)适合中国人肠道菌群特点的益生菌菌种将逐步替代进口益生菌菌种
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饮食习惯的人群有着不同的肠道菌群。
益生菌进入肠道后,会与肠道中原有菌群发生栖生、共生、偏生、竞争和吞噬等复杂关系。
目前我国市场上无论是添加益生菌的乳制品和饮料,还是冲剂、饮品和固体饮料等益生菌终端消费品都大多数使用了科汉森、杜邦等跨国公司的菌种。
然而,不同于西方的肠道微生物结构,中国人群肠道微生物是以考拉杆菌属为优势菌群的群落结构,且受遗传和饮食习惯影响。
因此,引进的国外菌株并不一定适合中国人,中国人的肠道环境也不一定宜于国外引进菌株的定植和功效发挥。
此外,现代中国人抗生素使用较为频繁,饮食习惯也日益多样化,中国人的肠道也更为需要生命力强、能够防止坏菌滋生并有多项调节肠胃功能的益生菌菌种。
随着我国科研院校和行业内企业对益生菌研究的不断深入,分离自中国人肠道菌群以及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中的益生菌将凭借着更为适合中国人肠道菌群特点的这一优势逐渐取代进口益生菌菌种。
三、行业竞争状况
1、行业竞争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在营养、健康科学研究、功能性食品开发方面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高端功能性食品市场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功能性食品所占据,消费者更为信任进口产品的质量和功效。
我国自主品牌的功能性食品种类众多、鱼龙混杂,在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等方面与进口产品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产品尚待获得消费者认可。
在益生菌这一领域,科汉森、杜邦等跨国公司的益生菌原料菌粉在我国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受到企业客户的青睐。
“养乐多”、“妈咪爱”和“LifeSpace”等国外品牌益生菌终端消费品占有很大的份额,与此同时,我国部分自主品牌的益生菌终端消费品也在使用科汉森、杜邦等跨国公司的益生菌菌株。
虽然我国关于益生菌科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在适合中国人肠道菌群分布的益生菌菌种分离、筛选、鉴定、培养等科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功效研究不断深入。
2、进入行业的主要障碍
(1)知识产权壁垒
益生菌相关的知识产权是企业开展益生菌制品业务的核心,也是保证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稳定性的关键。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的《专利审查指南(2010)》,未经人类的任何技术处理而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由于属于科学发现,不能被授予专利权;
只有当微生物经过分离成为纯培养物,并且具有特定的工业用途时,微生物本身才属于可给予专利保护的客体。
因此,企业想获得益生菌相关的专利权,不仅需要经过长期的基础科学研究来发现新的菌株,还需要证明相应菌株的工业用途,才能申请对这一益生菌菌株的专利保护。
此外,在申请发明专利时,必须到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的专利程序微生物保藏机构进行保藏,证明其可存活性,以达到《专利法》要求的实用性要求。
因此,申请益生菌相关的专利需要经历一个专业、规范的长期过程,企业需要长期的基础研究和实践论证过程才能取得相应的知识产权。
(2)技术壁垒
一株性能优良的益生菌必须经历基础研究、功能研究、临床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开发等一系列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先进的技术手段,解析菌株的环境耐受、肠道适应以及益生功能的分子机制。
此外,在益生菌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又需要解决菌株高密度发酵技术、冷冻保护技术、微胶囊化技术和活性保持技术等产业化应用技术才能提高益生菌制品的生产效率。
在益生菌产业化应用过程中,益生菌的增殖对培养基的原料和配料、温度参数、时间参数等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果不能按照益生菌菌株的差异设定最优的参数,则可能出现活菌数不足、杂菌过多、发酵过程失败的后果;
益生菌原料菌粉的分离、保护、贮存过程中又涉及包埋、低温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如不能掌握相关技术则会造成活菌大量死亡,进而导致产品失效。
因此,从益生菌的基础科学研究到益生菌的产业化开发再到实际产业化生产,实现益生菌制品的产业化需要长期的科技研究和技术积累,这些研究成果和技术也是益生菌制品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进入这一行业的重要壁垒。
(3)准入壁垒
2012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将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作为食用级益生菌生产销售企业,首先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获得特定食品类别的生产许可。
另外,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原料采购、加工,产成品包装、储存和运输等环节上要符合《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
在销售产品前,企业均需要为产品进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所生产的产品需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的污染物限量要求。
同时,众多企业为了增强产品销售能力和品牌质量,通过了ISO9001、国际Halal等产品质量认证。
无法达到备案要求或得到相关质量认证,企业产品不能在市场上销售。
(4)资金壁垒
益生菌原料菌粉生产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
在益生菌培养、分离环节需要购置先进的发酵罐、离心机及配套设施,生产车间洁清度需要达到10万级以上;
贮存环节需要温度低至零下18摄氏度的恒温冷库;
益生菌终端消费品混合包装环节需要购置自动化的混合器设备,生产车间洁清度同样需要达到10万级以上。
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满足益生菌制品生产、贮存环节对于设备和车间洁净度的要求。
这也是进入行业的重要壁垒。
四、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益生菌原料菌粉的上游行业为葡萄糖、蛋白粉、蔗糖等发酵原料生产商,这些原料均为常见的大宗食品原料,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益生菌原料菌粉的下游客户主要包括食品饮料生产商、益生菌终端消费品生产商、功能性食品生产商以及宠物食品生产商等。
随着益生菌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越来越多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为实现产品差异化,在产品中添加益生菌以吸引消费者,因此下游客户群正在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益生菌终端消费品的上游为益生菌原料菌粉生产商和麦芽糊精等辅料生产商,下游为电商等线上销售渠道和母婴店、药店、商超等线下销售渠道。
益生菌终端消费品生产商与销售渠道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功能食品类似。
对于食用益生菌制品细分领域,其上下游情况如下图所示: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支持功能性食品、益生菌市场发展
2014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了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婴幼儿配方食品、老年食品和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全面提升公众营养健康食品的保障能力。
相关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将有效推动行业的发展,为行业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0年4月,我国发布《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将双歧杆菌、乳杆菌和链球菌三个菌属中的部分菌种(包括青春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益生菌菌种)列为可用于食品的菌种。
(2)人们对食品功能定位的转变为功能食品和益生菌行业带来发展契机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对食品功能的定位正在发生转变,从温饱、无副作用转变为利用食品保持和促进健康。
201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城市蓝皮书: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9——迈向健康城市之路》,蓝皮书公布的评价结果显示:
2015年,我国亚健康城市占比较高,全国仅有28座城市处于相对健康发展状态。
同时,中国心脏大会(CHC2017)公布了中国“十二五”高血压抽样调查的最新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0%,患病人数达2.435亿。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显示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
根据《IDF2017全球糖尿病地图(第8版)》,2017年中国大陆约有1.144亿糖尿病患者(20-79岁),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0.9%。
可以看出,“亚健康”、“三高”已经成广泛困扰我国白领阶层、中老年人的社会问题。
功能性食品有一定的营养功能和调解生理活动功能,消费者在实现预防疾病、缓解“亚健康”状态这一目标时更加倾向于选择功能性食品而非药物,这种利用食品来促进健康的消费观念为功能性食品带来了发展契机。
益生菌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平衡,提高营养物质吸收,有效提高机体的健康状态,有助于缓解“亚健康”状态;
此外,科学研究已经表明部分益生菌菌种具有降低胆固醇、降低血脂和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因此,食用益生菌制品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2、不利因素
(1)食用益生菌制品缺乏标准
“益生菌”这一概念在我国出现较晚,有关益生菌的科普书籍、科普教育在我国还很少,社会公众对于益生菌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宣传。
虽然食用益生菌制品产销两旺,但是有些生产商和消费者只是盲从,缺乏对益生菌的正确认识。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系统地研究和制定益生菌和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标准。
因此,市场上也出现了益生菌产品名称五花八门、益生功能夸大宣传等现象;
此外,在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方面,对所含益生菌活菌数以及在货架期益生菌存活数也没有进行严格限定,导致食用益生菌制品市场异常混乱,甚至出现在益生菌发酵乳制品中无法检测出活性益生菌的现象。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益生菌行业的有序发展。
(2)益生菌基础研究薄弱
由于我国益生菌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在益生菌研究开发方面的基础研究积累较为薄弱。
部分企业和研究机构过于急功近利的研发模式以及过分推崇国外菌种都阻碍了我国益生菌产业的发展。
益生菌菌种资源的分离、筛选、鉴定、收集以及菌种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只有以充分的基础性研究作为基石,企业才能开发出优良的益生菌制品。
目前,行业内部分企业没有对益生菌基础性研究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市场寿命也就相对较短,阻碍了我国自主的益生菌产业发展。
六、行业技术水平、周期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
1、行业技术特点
食用益生菌制品的技术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新菌株的发现,二是菌种功效的评估与研究,三是菌粉的生产和贮存。
新菌株的发现不但涉及菌种的分离、筛选、鉴定、低温保藏等技术,更需要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以及各类发酵食品中采样才能完成。
不同人群的肠道菌群不尽相同,研究我国不同地区人群的肠道菌群,发现新菌种/菌株是我国益生菌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新的菌种/菌株发现后,需要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传统的形态学与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特定益生菌,建立遗传背景清晰的益生菌菌种资源库;
此外,还需要采用高通量大规模集群式筛选及高通量体外模型活性追踪的方法筛选益生菌,并利用动物模型对其相应的活性功能进行体内活性评价,进一步结合临床试验、数据采集及分析,才能对特定的益生菌完成功效评估,明确其益生功能。
菌粉的生产和贮存涉及高密度发酵、包埋、低温真空冷冻干燥、充氮包装、辅料干燥等技术,只有充分掌握了相关技术,才能实现益生菌制品生产的经济、高效。
2、行业周期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
(1)周期性
食用益生菌制品作为快速消费品没有明显的周期性。
(2)季节性
食用益生菌制品也被人们当作礼品馈赠,在节假日销量会明显增加,其余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别。
(3)区域性
食用益生菌制品作为高档功能性食品,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销量较小。
七、行业相关企业简况
1、科汉森
Chr.HansenHoldingA/S成立于1874年,总部位于丹麦,是全球领先的益生菌供应商。
科汉森拥有自有菌种30,000余种,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菌种工厂。
致力于为食品、营养品、制药和农业行业提供生物技术原料。
2016/17财年(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科汉森实现营业收入10.63亿欧元,净利润2.24亿欧元。
2、杜邦
DowDuPontInc.(合并TheDowChemicalCompany前为E.I.duPontdeNemoursandCompany)创立于1802年,是国际知名化工企业,业务领域涉及食物与营养、保健、服装、家居及建筑、电子和交通等诸多领域。
杜邦由旗下的营养与健康事业部负责益生菌的研究和生产,并由微生物组研究益生菌对健康和养生的用途。
杜邦目前已经生产用于食品饮料和动物营养的FloraFit品牌定制益生菌以及HOWARU品牌的益生菌终端消费品。
3、合生元
合生元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健合(H&
H)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提供儿童营养和护理解决方案的香港上市公司,并于2015年收购了澳大利亚保健品生产商SwisseWellnessGroup。
合生元的主要产品包括高端婴幼儿营养品和日常护理品,并以“合生元”品牌向中国市场销售。
作为国内最为知名的益生菌品牌之一,2017年度,“合生元”益生菌冲剂的销售规模已经达到7.82亿元。
4、交大昂立
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首家保健食品行业上市公司,也是我国保健品龙头企业。
交大昂立主营现代生物和医药制品研制生产,开发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制剂,2017年度,交大昂立实现营业收入2.82亿元,净利润1.60亿元。
在益生菌方面,交大昂立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益生菌自主知识产权和全产业链生产能力的企业,先后获得了益生菌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现了23株自主知识产权益生菌的产业化,并推出了“昂立超级益生菌”、“优菌多”等益生菌终端消费品。
5、一然生物
河北一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益生菌、乳酸菌科研及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
一然生物拥有2,000余株优秀菌株资源库——YMCC,现已拥有专利技术15项,可实现乳酸菌、光合菌等21种菌株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