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下载.docx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情的火把
金色的火把
炽烈的火把
人们的脸在火光里
显得多么可爱
在这样的火光里
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
……
(节选自长诗《火把》,写于1940年)
(1)此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成名作是________。
(2)全诗借助“火把”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
(2)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牢记《火把》的相关文学常识,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2)结合“人们的脸在火光里/显得多么可爱/在这样的火光里/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分析,表达了诗人向往光明的美好愿望,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感情。
故答案为:
⑴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
⑵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把握作者、作品。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主旨的思想感情。
注意通读全诗,根据题干提示把握诗歌“火把”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感情,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
(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⑵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
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
哲理:
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⑴B;
⑵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
唐代诗人。
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示例一:
“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
“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
《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
(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1)
【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
【乙】诗“雨匀紫菊丛丛色”意思是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
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
【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⑴示例一:
⑵《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
(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抓住抒情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
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九三七年春
(1)这首诗选自《________》。
(2)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诗歌有些是押韵的,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艾青的《煤的对话》。
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
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
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
如艾青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歌颂西风,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与期待。
(3)以本诗为例,谈谈为什么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答案】
(1)艾青诗选
(2)C
(3)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
A《艾青诗歌》不注重韵脚的限制和字数的整齐,《煤的对话》并不押韵。
B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太阳”、“土地”但“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出现的并不多。
C表述正确。
D“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不是艾青的诗句,而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
(3)艾青的诗集《火把》(1941)、《向太阳》(1947)表达了对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结合这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分析,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⑴艾青诗选;
⑵C;
⑶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
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因为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是与名著分不开的。
⑵本题考察对艾青诗歌的熟悉程度。
答这样的题,要认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里的每一首诗,要对每一首诗都非常熟悉,并要对诗的内容、主旨、及写法等进行分析、整理、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艾青诗歌特定的基础上再结合这首诗的意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冬天的池沼
——给WI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1940年1月11日
(选自《艾青诗选》)
(1)此诗写于1940年1月,原稿题下有注为“——给WI”据《长编》所计,1939年11月,诗人与前妻张竹如婚姻终结,而在此前的1939年6月20日艾青已经与韦嫈yīng女士结为伴侣,题注中的“WI”自然是韦嫈了。
请你根据此诗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稿下的注释,分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2)请你仿写。
这首诗共有四节,请你模仿前三节诗的句式和意象特点,展开联想或想象,在第三节后再写一节。
(前三节与第四节是总分关系,加一节后,让前四节与后一节构成总分关系。
【答案】
(1)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
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2)略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把冬天的池沼分别比作寂寞、心酸的老人的心,被劳苦磨失了光辉、枯干的老人的眼,
荒芜,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老人的发,阴郁、悲哀的老人。
诗人选取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痛苦、心酸、忧郁的心情,结合诗人当时经历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
(2)分析前三节诗,这三节诗句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冬天的池沼比作什么得像老人的什么,接着在承接这个比喻进一步刻画。
仿写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的特点。
比如冬天的池沼比作褶皱得像老人的脸,
像刀刻似的沟壑纵横的脸。
⑴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
⑵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仿写诗句的能力。
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
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
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
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
作诗。
④浙东:
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吴音渐已变儿童
(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分析】
(1)首联中,家山即家乡。
变儿童:
指诗人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呆得久了,习用当地的吴语,都快变掉儿时的乡音了。
通过理解可知,诗中直接体现诗人离家很久的诗句是:
吴音渐已变儿童。
(2)结合这两联内容分析、理解诗人的感情,“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抒写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之情;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写自己一事无成,只会写诗的无奈;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表达自己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⑴吴音渐已变儿童
⑵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它妙在哪里。
【答案】
(1)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
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2)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序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掌握。
本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写景,表现了江水上涨,几与岸平,风势正好,船帆鼓起的画面。
再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显然第一幅图与诗中画面相吻合。
⑵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
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⑴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⑵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序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
①揭示手法;
②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此手法的;
③表达效果:
结合语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
北戴河》)
(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_______(人名)的诗《________》。
(2)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这首词的“时空美”。
(3)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曹操;
观沧海
(2)上阕“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阕“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
(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1)原诗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2)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
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3)这首词写于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
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故答案:
(1)曹操;
观沧海;
(2)上阙“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
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阙“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
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观沧海》为《步出夏门行》组诗的第一章。
这首诗作于曹操屯军无终之时^诗中描写登山所见海上雄浑壮观的景色,是古诗中写景的四百名篇;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⑶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北国观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光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
雪》这首词上片主要是________,寓情于________;
下片主要是________,寓情于________。
全词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表达方式自然地结合了起来。
(2)你对词中关于北国雪景的描写有什么感受?
你能用两个成语概括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吗?
(3)文章中哪些句子为想象中的句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作具体分析。
(5)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写雪景;
景;
议论;
理;
描写;
抒情
(2)天地间浑然一色,视野开阔,给人一种朴素洁净而不乏壮观的美。
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个句子为虚写,它借助想象,把人引领到一个雪后天晴的壮丽辉煌的境界里,使北国雪景于苍茫中显得更加雄伟,形象更加多姿多彩,翻出一派新气象。
以“分外妖娆”结束上篇,流露出对美好江山的赞美之情,使人油然而生出爱国之情。
(4)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具体来说,前一句承上,总括了上片的写景,后一句启下,总领下片的抒情。
这一过渡句使全词浑然一体,结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以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指出了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的局限性,高度评价热情赞美了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同时抒发了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
(1)读懂词篇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沁园春·
雪》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寓情于景,展现祖国壮丽河山;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寓情于理,抒写诗人的抱负。
全词将描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全词浑然一体,气象雄浑。
(2)一问,写感受。
上半部分写景,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动写静。
“银蛇”、“蜡象”,蓬勃之感、气势凸现。
“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极尽英雄豪情:
表面似是指高原群山与苍天争高,实则更是作者心中的远大抱负。
与天比高,这是怎样的豪情壮志与领袖气度!
看了这几句“冬雪礼赞”,我不禁对雪之美,有了更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