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29326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B.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C.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D.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3.《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

材料反映了

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

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统治

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

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

4.周代,卜巫史祝等人员的工作由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

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制度已经确立

B.神权政治日益完善

C.世俗王权得到加强

D.天人合一得以实现

5.在已发掘的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中,随葬的戈、矛、剑等青铜兵器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有的变形,有的残缺,更多的是被折断为两截。

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社会崇尚节俭

B.历代盗扰严重

C.冶铸技艺落后

D.葬俗遵循周礼

6.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于鲁,称鲁公,他的次子则在周王室为卿士,称周公。

西周晚期宣王初立,周公、召公辅政。

周公辅政反映了当时

A.鲁国势力坐大威胁周王室

B.同姓诸侯维系周王室统治

C.世卿世禄保证了贵族特权

D.周公世系大小宗地位颠覆

7.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

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A.建设的延续性

B.存在的合理性

C.创新的曲折性

D.产生的必要性

9.“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

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10.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交通状况的记述,据此可知,秦国

“有车马之好”“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诗经秦风》

赵国阳文君赵豹认为“秦以牛田,水通粮”,“不可与战”

《战国策》

秦人畤祠最早使用“木禺车马”。

秦穆公遣大军“径数国千里而袭人”

《史记》

(嬴政)“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汉书》

A.民众依赖车马出行

B.社会变革意识强烈

C.军队以骑兵作战为主

D.地理交通优于六国

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为民主政治奠基

D.国家管理制度化

12.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君权至上的后果

13.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

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

“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

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念

C.强化了士阶层崇儒入世的观念

D.维护了人才的公平选拔

14.在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

在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

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应高于执行权。

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以上下权力制衡为目的

B.为后世不同程度所借鉴

C.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

D.指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

15.《通典·

职官》曰:

“至后汉,则(尚书更)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sou),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尚书职权的扩大

B.三公权力的削弱

C.专制皇权的加强

D.中枢体系的调整

16.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

B.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C.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D.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

17.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

年)

时期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任期

2.95

4.73

2.47

2.71

2.76

2.20

1.58

1.46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18.有学者通过对雍正皇帝画像研究指出,作为国家象征符号的雍正皇帝被描绘为不同的形象:

儒家文人、蒙古大公、西藏喇嘛、欧洲贵族和道教圣人。

这表明雍正皇帝

A.推崇思想文化的创新与融合

B.致力于推动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

C.重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

D.保持以皇权为核心的文化多元性

19.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

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

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

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

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

这从本质上说明

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20.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赛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

这说明当时

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

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

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

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21.1376年,明太祖在各省设立了主管行政的布政使,主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主管防务的都指挥使。

一年后,又命亲信重臣“共议军国重事。

凡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悉总之,议事允当,然后奏闻行之。

”上述史实可以说明

A.明太祖全力模仿元朝的政治制度

B.明初基于政务繁忙而设立了内阁

C.明太祖废相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明初政制构建有取法唐宋的特点

22.“谥者,行之迹也;

号者,功之表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

”据统计,从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

这反映了

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B.选官标准不断放宽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社会风气渐趋开放

23.在统一西南的过程中,清政府规定当地土司的子弟须入学习礼,还积极兴办义学,并专为义学设训导一职。

清政府采取这些措施,旨在

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B.巩固移风易俗的成果

C.推行汉族传统礼制

D.达成绥服边地的目标

24.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谕命督抚要“不拘资格”保举武职人员,于是督抚纷纷借军功之名保举下属官员。

《清史稿》记载称:

“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固不能以大计举例绳其后也。

”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削弱

B.清政府适时调整用人体制

C.清朝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D.国家权力转移到督抚手中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

相反的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

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

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宣告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宪法上的先例:

凡内阁失去下议院的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1784年,内阁首相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内阁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起先未得到下议院赞同,庇特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们的支持,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

自此之后,在英国又开创了一个先例:

倘若内阁在下议院失去多数议员的信任,它(内阁)可以解散它(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员们对这一内阁表示信任,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就应辞职,而让下议院的多数派去组阁。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光荣革命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主要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不同点。

(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春秋时期,以五霸为首的“尊王攘夷”不断促成周边蛮夷戎狄的同化,西周时期楚国自称蛮夷,至春秋后期则以华夏自居。

至战国末年诸雄已经将领土东北拓展至朝鲜半岛北部,北面抵达阴山一带,西面至甘肃境内,南至四川、广西、广东等地。

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

——摘自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

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也不可能造成割据。

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

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

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

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

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

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

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三清朝皇帝十分注重《大清一统志》的编撰,康熙帝对编撰总裁官说:

“惟是疆域错纷,幅员辽阔……其间风气群分,民情类别,不有缀录,何以周知?

”但康熙朝中国尚未完全统一,故康熙《大清一统志》难称完备。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新疆完全归属中央政府管辖,乾隆《大清一统志》开始纂修,但纰漏、错讹较多。

1811年(嘉庆年间)三修《大清一统志》,至1842年完成。

三修版《大清一统志》与前两版的最大区别是增加边疆地区内容和划界内容,如规定新疆管辖“东至喀尔喀瀚海,及甘肃界……”等等。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诸侯国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有哪些,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君主重视编撰《大清一统志》的背景和编纂《大清一统志》的重要作用。

(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文官”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

《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中就有:

“立春,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文官。

”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职业文官。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不断发展,日趋成熟。

隋唐以后,政府采取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的科举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回避、阶制、奖惩、抚恤、待遇、退休、保障及激励的规范与制度。

……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决不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简单再现。

——摘编自戴小明《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材料论述的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蕴含了中国古代政治的诸多信息,从材料中提炼一条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予以说明。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历史答案

1.【解析】材料中“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畿的‘雅言’为标准”这些统一行为规范和语言的规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故答案为C项。

A项,行为规范和语言的统一不能说明周部族在文化上占有优势,排除;

B项,根据所学可知,周王室对各地区的管辖是通过分封制,而不是通过统一行为规范和语言,排除;

D项,根据所学可知,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标志是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排除。

【答案】C

2.【解析】材料信息“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惠”、“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列尊贡重,周之制也”都体现了诸侯与周王的政治隶属关系,故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东方诸国的社会发展,故B项错误;

“列尊贡重”不一定是姬姓封国,故C项错误;

此时周王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答案】A

3.【解析】根据“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统治者利用宗族关系来强化统治,故B正确;

材料反映天子、诸侯重视宗族关系,没有涉及“民间”,排除A;

根据“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不相同,排除C;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D。

【答案】B

4.【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可知,周代卜巫史祝等人员工作从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诠释周天子权力和统治地位合理性,说明周代和商代比较,世俗王权加强,故C选项正确。

宗法制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为核心,材料未体现,排除A选项。

神权政治指宗教首领掌握国家政权的或统治者借用神或宗教的名义维护政权的政治统治制度,材料未体现,排除B选项。

天人合一是战国时期庄子提出来的哲学思想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选项。

5.【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高等级墓葬出现大量的青铜兵器,反映了西周时期墓葬习俗按照周礼的等级秩序进行陪葬,故D项正确。

A项,材料未体现西周的节俭风气,排除。

B项,题干不能反映墓葬偷盗现象,排除。

C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西周冶铸技艺,排除。

【答案】D

6.【解析】概括材料可知,周公是周公旦的次子,凭借血缘关系在周王室辅政,因此掌握贵族特权,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鲁国势力坐大威胁周王室,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周公辅政,并没有体现同姓诸侯维系周王室统治,故B项错误。

周公旦的长子封于鲁,次子辅政于周王室,并不能说明大小宗地位颠覆,故D项错误。

7.【解析】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

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C。

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A不符合史实,排除;

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B不符合史实,排除;

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排除。

8.【解析】根据材料中“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核心意思: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时间长,不能一味的抹杀、贬低,言外之意是:

其存在也是有一定价值的,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等。

故答案为B项。

AC项,材料强调的是不能“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未涉及建设的延续性、创新的曲折性,排除;

D项,材料信息不是强调传统制度产生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其存在的合理性,排除。

9.【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的大致意思是秦统一全国后,建立皇帝制度和立百官之制,没有效法以往朝代的制度,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度,丞相总领百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掌管军事,地方推行郡县制,设郡守、郡尉和县令等管辖地方,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这表明秦朝创立了官僚政治体制,故C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等级制度,并且也没有体现等级制度日趋固化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体制,不仅仅是监察制度的建立,故B选项不全面;

郡国并行制度是在汉初推行,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并行制度,并且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选项错误。

10.【解析】材料中“有车马之好”“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表现出秦人对车马出行的专好;

依据材料中“秦以牛田”可以得出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依据材料中“水通粮”可以得出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依据材料中“不可与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变法增强了国家实力,其他诸侯国不敢与之作战;

材料中“秦穆公遣大军‘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反映的是秦穆公时秦国的军队可以长距离远征;

依据材料中“(嬴政)‘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描述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综上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交通的不断改善得益于秦国锐意改革创新。

A项,材料主要记载的是交通发展服务于国家统一,排除;

C项,骑兵作战不是秦国军队作战的主要形式,排除;

D项,秦国地处西北地区,地理交通条件不及六国,排除。

11.【解析】根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知,西周时期利用道德礼法维护其统治,秦朝则利用包括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在内的各种政治制度及手段维系对广袤帝国的控制,故答案选D项。

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人治”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特征,“法治”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特色,故B项排除;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解析】材料中的现象实际上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当皇帝无力控制这一权力时,则出现外戚、宦官专权,但这一结果是君主专制制度带来的,是君权至上的后果。

故答案为D项。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下才会出现的现象,不是君主专制被颠覆,排除A项;

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B项;

某个皇帝权力萎缩或损失属于个别现象,不是这种现象的实质,排除C项。

13.【解析】材料反映了薛元超因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而“抱憾终身”,皇室子弟李洞因屡次科举考试不中而发出了“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的誓言,士子从靠门荫、荐举等途径进入仕途转向以科举从政为荣,可见科举制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A项,材料未涉及宗室势力相关的信息点,排除;

C项,“崇儒”的现象,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

D项,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4.【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古今中外的分权理论在后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借鉴和运用,故选B项;

三省六部不符合上下权力制衡的特点,古今中外的这些分权理论并不都是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故排除AC项;

指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说明明显不是这些分权理论的共同点,故排除D项。

15.【解析】根据题于信息可以看出东汉时三公的权力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决策的职能,决策权在尚书台,尚书台听命于皇帝,说明专制皇权的加强,C正确;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加强,尚书职权的扩大是现象,故A项错误;

三公权力的削弱是现象不是实质问题,故B项错误;

中枢体系的调整属于现象,不是材料中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故D项错误。

16.【解析】据所学,唐朝以前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士族垄断做官,据材料小姓子弟和寒素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故选B项;

据材料“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可知,选拔的不全是士族子弟,排除A项;

唐代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依据是才学,而不是门第,排除C项;

材料中士族子弟仍占大部分,不能说明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排除D项。

17.【解析】根据材料中数据分析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时间越来越短,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地方行政措施的延续和地方的长远发展。

A项,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项,知县任期短,并不能说明吏治就比较清明,排除;

C项,根据所学可知,列强是在道光年间才开始侵略中国的,排除。

18.【解析】由材料“雍正皇帝被描绘为不同的形象:

儒家文人、蒙古大公、西藏喇嘛、欧洲贵族和道教圣人”可知,雍正皇帝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注重保持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故选D。

结合所学可知,满清政权为了维护统治,在文化上采取文化专制的措施,A项显然不是雍正皇帝的用意,排除;

雍正皇帝拥有欧洲贵族的身份,这不属于民族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