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8585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Word格式.docx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Word格式.docx

方法论(methodology):

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

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

实证主义方法论:

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

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

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

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3、研究方式(researchmode):

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

通常有四种类型: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文献研究;

实地研究。

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

社会学者-调查研究;

人类学者-实地研究;

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研究方式的选择:

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等等紧密相关。

对于同一问题可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表格:

(表格太大,统一放在第二页)

方法论

子类型

资料收集方法

分析方法

研究性质

实证主义

普遍调查

抽样调查

统计报表

自填式问卷

结构式访问

统计分析

定量

实地实验

实验室实验

结构式访问

结构式观察

量表测量

人文主义

参与观察

个案研究

无结构式访问

无结构式观察

定性分析

定性

内容分析、

二次分析统计资料分析

官方统计资料

他人原始数据

文字声像文献

调查研究应用领域较广,操作程序严格规范,对事物的分析精确性高,对信息的收集迅速及时,兼顾描述和解释两种目的,可以通过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

其资料是被访者的自我报告,对行为的测量被动、简洁,难以了解社会现实中人们的真实行为过程,对思想难以深入探讨。

实地研究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适合于研究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效度高,灵活性和弹性大,但概括性差,信度低,耗时长,对研究对象会产生影响。

实验研究基本目标是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研究内容狭窄。

文献研究设计的资料可来源于当事人的文件以及历史文献、统计资料等,省时省力、费用低、风险小,可研究无法接触到的研究对象,可分析扩越较长历史的社会现象,但又是资料难以获得,缺乏标准化的形式,难以编码分析,文献质量、信度、效度难以保证。

4、研究范式:

包括社会事实范式(以迪尔凯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社会定义范式(以韦伯的思想和符号互动论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宏观的社会现象都是人们主观定义的,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如何建立社会并在社会中行动的),社会行为范式(以行为科学的方法论为代表,强调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客观精确的分析,主张用经验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

认为事实范式过于抽象,限于宏观层次,而定义范式过于主观,限于微观层次,强调对人外部行为的经验观察来认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

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哲学基础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研究范式科学范式自然范式

逻辑过程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理论模式理论检验理论建构

主要目标确定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文字描述

主要方式实验、调查实地研究

资料收集技术量表、问卷、结构观察参与观察、深度访问

研究特征客观主观

5、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1.从认识论角度看,二者基于不同的范式。

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接近于科学范式;

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力图对社会生活的自然场景加以整体的理解和解释。

2.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量研究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强调价值中立,常常是对已有理论的检验;

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注重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认为事实与价值无法分离。

其逻辑方式本质上是归纳的过程,即从实地研究中所获得的经验材料中归纳出具有理论特性的命题和阐释框架。

3.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定量研究则用于理论检验;

定性研究通常用于理论的建构。

4.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侧重对社会事物的精确测量和计算,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常使用调查、试验、文献研究,获得数量化的资料便于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变量的因果关联;

定性研究侧重对行为主体的意义以及行为过程的描述和阐释,强调行为背景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强调研究程序、方式、手段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常使用实地研究,获得具体的实例资料。

5.总的来说,定量研究在结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但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缺乏深度;

定性研究可以获得深入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细致的资料,但难以推及整体的社会运行状况。

这是研究过程的两种途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

6、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社会研究者所研究的是社会现实中的人、人的社会行为,以及与人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

a)人的特殊性:

作为社会研究对象的人、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都是具有主体意识的,有主观意志,不一定与研究者合作,所以无法达到自然科学那样高的正确程度。

b)研究的干扰性:

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

研究者(人)会对被研究对象(人)产生干扰,所得经验是被干扰后获得的。

c)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社会研究者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变量,也更难分清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人既是一种生物个体,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个体。

因此人们的行为不仅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受到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家庭背景等)、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制约。

d)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社会研究除了会受到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各种自然条件限制外,有时还受到伦理的、政治的因素的限制。

e)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研究者本身也是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难以保持客观、超然的态度。

研究者也是人,与被研究者之间会产生情感,不知不觉影响他对资料的反应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

7、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

a)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

b)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

c)资料的收集

d)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e)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选题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

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

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

主观:

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

客观:

社会环境等。

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

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

道路选择(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工具准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准备)。

资料收集阶段:

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资料分析阶段:

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得出结果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8、社会研究中的创新原则的基本意义和方式:

指研究问题时应具有某种新的东西,与众不同的地方和自己独特的特点。

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我们的每一项具体研究都要能够在某些方面增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够为人们了解、理解、熟悉和掌握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各种规律提供新的东西,而不能停留在同一领域、同一范围、同一层次上重复研究,重提结论。

创新体现在问题在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角度、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对象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有自己独到、新颖的地方。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1、研究问题(researchquestionorresearchproblem):

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与日常生活的“问题”既相似又不同。

往往更具体、集中、明确。

主要来源:

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特定经历、各种文献资料等。

如生活实践、社会问题、新的社会现象、他人的研究、社会政策的需要等。

2、研究主题(researchsubjectorresearchtopic):

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与问题相比显得更广泛更一般。

如:

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社会流动等。

3、研究问题/主题的选题标准:

(理论、实践意义,迫切性,可行性,研究条件)

重要性(significance):

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创造性(creativityofinnovation):

创新性或独特性,指得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可行性(feasibility):

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

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包括兴趣、熟悉程度、与研究对象的相似程度等。

4、研究问题的明确化(focustheproblem):

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

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通常是将主题变为问题。

明确化的方法:

1.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即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的问题的做法。

(文件回顾具有重要作用);

2.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划定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范围。

好的问题陈述特征:

必须在研究者的能力范围之内;

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微不足道;

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

问题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

5、文献回顾(literaturereview):

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学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文献回顾与选择课题往往是交错进行的。

文献回顾的方法:

查找相关的文献(相关著作、论文、统计资料和档案材料);

对文献进行选择(根据文献的相似性;

根据文献发表的时间;

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和权威);

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重点掌握该文献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即对象、方式、抽样样本特征、资料分析方法等;

重要结果即文章讨论部分的观点和推论;

自己对其的评价,即其特点与独到之处,以及主要不足)。

文献回顾的作用:

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

第四章研究设计

1、研究设计(researchdesign):

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同时还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多数研究是描述解释兼有,只是侧重点不同。

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research):

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用于该现象或问题本身比较特殊,尚无涉及;

或本人对该研究的目标不够熟悉和了解。

直接成果:

形成关于所研究现象或问题的初始命题或假设;

发展和尝试可用于更深入的研究方法;

探讨进行更系统、更周密的研究的可能性。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research):

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

其关注的焦点通常不是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分布,而是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也可以说,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

与探索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描述法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

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research):

解释原因,说明关系。

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和描述性研究同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以外,更为严谨,针对性愈强。

往往需要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区别:

探索性研究回答现象或问题是什么;

相对于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更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解释性研究更加深入现象背后的规律。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对象规模小样本大样本中样本

抽样方法非随机选取简单随机、按比例分层不按比例分层

研究方法观察、无结构访问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调查、实验等

分析方法主观的、定性的定量的、描述统计相关与因果分析

主要目的形成概念和初步印象描述总体状况和分布特征变量关系和理论检验

基本特征设计简单、形式自由内容广泛、规模很大设计复杂、理论性强

2、根据研究性质可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从定义上看,两种研究可以分开,但在实践中,二者却难以严格区分。

理论性研究(theoreticalresearch):

指那些侧重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其关注点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主要目标是要增加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理解,增加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

应用性研究(appliedresearch):

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现实社会问题或者针对某类具体社会现象的问题。

其关注点通常集中地体现在迅速地了解现实状况,分析现象或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建议,以帮助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评估社会后果等。

主要包括社会状况/问题/政策/影响研究。

目前国内的社会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

当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研究的是同一的社会现象,理论性研究更关注如何发展出某中一般性的社会认知,解答学科领域内的重大理论问题或疑难问题;

而应用性研究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3、分析单位:

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中将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

五种类型:

个人(大学生、工人)、群体(家庭、邻里)、组织(工厂、公司)、社区(乡村、城市)、社会产品(其他分析单位如书籍、歌曲)。

分析单位的特点:

研究所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的每一个个体;

将对这些个体的描述聚合起来,可以描述由这些个体组成的群体(研究的样本),以及由这一个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或者用这种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分析单位是一项社会研究所研究的对象;

调查对象是研究者收集资料时直接询问的对象;

研究的内容或主题:

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征。

例:

家庭代际关系研究,分析单位是家庭,研究内容是代际关系,调查对象是户主。

4、两种错误:

区群谬误(ecologicalfallacy),又称为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

如,收集有关某种集群(城市、公司)的资料,然后从中作出有关个人行为的结论。

城市的流动人口越多,犯罪率越高→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犯罪率高。

简化论(reductionism),又称作简约论,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如,看重个人成就的个性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忽略了宏观因素)。

导致因素:

社会研究易获得关于个人的具体资料,而客观的单位运行比较抽象和模糊。

避免这两种错误的关键是,保证作结论时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运用证据时使用的分析单位。

5、按时间纬度:

横向和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studies):

横剖研究。

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如各种内容的民意测验和全国人口普查。

它是社会研究的最常见的形式。

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studies):

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关系。

包括

趋势研究(trendstudies):

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人口普查、总统选举预测。

同期群研究(cohortstudies):

又称人口特征组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同组研究(panelstudies):

又称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与上者的区别在于始终都是同一样本。

困难是后续的研究难以获得这些样本。

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提出是为着理解社会现象中因果关系或因果过程,而作为原因的现象与作为结果的现象在时间上往往会有先后之别,所以往往属于纵向研究。

6、具体研究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2.说明研究的内容,即对研究目的的绝缘体分解和细化3.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只有解释性研究是必须的)

4.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5.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6.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

7.确定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

1、测量(measurement):

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即根据一定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有效的测量要满足三个条件:

准确性(测量过程中用来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能真实可靠有效反映调查对象的属性和特征);

完备性(测量规则能包括研究变量的各种状态和变异);

互斥性(每个观测对象的属性和特征都能且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表示,即研究变量的取值必须互不相容)。

测量的四个要素:

测量的客体、内容、法则、数字或符号。

社会现象测量的特点:

人既是测量的客体也是测量的主体,存在主观色彩;

被测的内容是人的行为,测量本身也是行为,它们相互影响;

测量的对象十分复杂,因而测量的量化程度比较低,可重复性也比较差。

2、测量层次:

史蒂文斯1951年创立了从测量值得定量化程度上进行的测量层次分类法:

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高层次的测量具有低层次测量的所有功能,高层次的测量可以作为低层次测量处理。

四种测量层次的数学特性总结:

定类测量

定序测量

定距测量

定比测量

类别区分(=、=)

次序区分(>

、<

距离区分(+、-)

比例区分(*、/)

1)定类测量(nominalmeasurement)。

类别测量,测量层次最低。

本质是一种分类体系,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

数学特征是(不)等于。

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

如性别:

男、女。

2)定序测量(ordinalmeasurement)。

等级测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

或者说,定序测量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

数学特征是大于和小于。

具有区分类别的对称性和不等于的非对称性及传递性。

如城市规模:

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3)定距测量(intervalmeasurement)。

灯具测量,不仅能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

其结果可以相互进行加减运算。

比如温度的测量。

4)定比测量(ratiomeasurement)。

等比测量,除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具有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绝对的零点,其数据可以加减或乘除运算。

如出生率。

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非中介性质的零点的存在,是定比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

3、(概念的)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

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

或者说,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是社会研究过程中最困难、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操作化方法:

概念澄清与界定(首先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

其次,对定义进行分类);

发展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

建立测量指标-寻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或先进行探索性研究,再发展指标)。

如:

中国妇女地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家庭地位等。

附加:

概念的具体化:

从抽象下降到经验层次,使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事物。

1.概念的形成,对抽象的概念加以精确化;

2.概念的界定,包括降低概念所指内容的维度、基本单元的分类、给出概念的描述性定义;

3.选择测量指标,即对概念的具体度量方案;

4.编制综合指标。

4、一个概念可抽象为多个指标,再用一个值概括这些指标,其方法就是指数和量表。

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

变量则是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

指标是指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的事物,称为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

指数(index):

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

是由一组有关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然后按照某种标准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态度的量化结果。

量表(scaling):

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内容的一种量化工具。

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程度

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BogardusSocialDistanceScaling):

定量测量人们相互心理距离、相互关系的程度或人们对某一群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的量化工具。

由在内容上具有某种趋强的逻辑结构的一系列陈述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