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3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8071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4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3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3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3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3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3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3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3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3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3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

课桌的长是几拃?

生1:

5拃。

生2:

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

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

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

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

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三.教师小结:

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四.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

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

(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

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4.教学例3(量一量)。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五.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

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

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建立1厘米的概念掌握用厘米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新课标第一量法:

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体会(反思)

认识米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建立1米的表象。

理解1米=100厘米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

(不合适。

)教师指出:

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

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批注4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

1米=100厘米)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

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

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多媒体课件演示:

跳绳,小猫,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如:

教室前后黑板的长;

教室地面的长、宽;

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

它有多长?

为什么?

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米的表象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1米=100厘米

认识线段

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线段的特征。

线段表象的建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找线段、量线段、画线段等活动认识线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

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比较快。

)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

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

(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追问:

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

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

(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

是线段吗?

怎么判断?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

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4)量线段。

批注6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

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学生演示。

)教师演示:

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

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

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

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

(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

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

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小结:

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

”,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用过观察来初步感知线段直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一步做了铺垫)

通过学生自己看、摸,引出线段是有两个端点的

巩固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有两个端点。

确定长度单位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一.复习引入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探究新课1.教学例8。

教师谈话:

(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

)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

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

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

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

批注8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

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60米是多大?

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

(不会。

)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

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三.练习拓展1.辨析题。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

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圈出合适的答案。

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

(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

(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

(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乌龟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导入新课

采用多种方法确定长度单位。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掌握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笔算的计算顺序。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应该很容易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方法(教学设

指导法,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看教材11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

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

(1)班有35人,二

(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二、探究新知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师:

求“二

(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35+2﹦

下面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

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

(我是口算的:

35如果摆小棒是3捆和5根,加2根就是37根,所以35+2﹦37。

还可以想数的组成:

35是由30和5组成的,5和2组成7,30和7合起来就是37,所以35+2﹦37。

教师:

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的,用笔算。

(教师指导学生列竖式计算的写法。

强调:

个位与个位对齐。

做一做:

1.32+6﹦24+3﹦5+43﹦

做一做的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教学例2:

(1)班和二

(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求“二

(1)班和二

(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算法。

35+32﹦

教师强调:

相同数位要对齐。

1.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困生进行指导。

2.24+61﹦53+22﹦37+40﹦

三、巩固练习:

教材15页1—3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写竖式是,首先要将两个加数的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算起,个位算完再算十位。

五、布置作业:

数学同步相关习题。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口算,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板书设计不进位加法

35+2﹦37(人)35+32﹦67(人)

35

+32

3567

+2

37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1.通过学生的摆小棒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在掌握不进位加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在讨论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指导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问题情境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参观博物馆好吗?

教材第14页情境图。

求“二

(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5+37=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怎样计算35+37=

同学们能自己尝试计算吗?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学生:

(1)口算:

35+30=6565+7=72

(2)用小棒摆一摆。

(3)用竖式计算。

3.教师重点指导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师说明:

个位上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竖式书写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十位上的数字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1。

56+37=46+24=29+5=

教材15页4、5、6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知道了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引入新课

学生合作交流,掌握计算方法

巩固运用

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35+37=72(名)

35 35

+317 →+317

272

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的笔算方法,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的笔算方法,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练习法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