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一312《我与地坛》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7530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语文高一312《我与地坛》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粤教版语文高一312《我与地坛》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粤教版语文高一312《我与地坛》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粤教版语文高一312《我与地坛》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粤教版语文高一312《我与地坛》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语文高一312《我与地坛》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粤教版语文高一312《我与地坛》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语文高一312《我与地坛》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语文高一312《我与地坛》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

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

生与死有着怎样的联系?

我应当怎样活?

后者是作者追思的核心。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表达了他在感情上对地坛的感激,在精神上对地坛的仰赖,在心理上对地坛的迷恋。

为什么地坛对作者有这么重要的作用?

那是因为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不夸张地说,是地坛不动声色地拯救了作者,这便构成了第一部分的抒情基础。

人应当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当年,作者只有21岁,可以想像他所遭受的打击有多么巨大,他内心的痛苦有多么深重,特别是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他自然想到了死。

但他通过思考,终于在生死问题上作出了明智的抉择。

从文章本身来看,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作者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阅读时要仔细体会作者在特定情形下的心境,以及地坛在这时所给予他的抚慰和启示。

在这一部分里,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

第二部分作者假设了一位园神,在与园神的精神对话里,作者着重回顾了最关键的问题,即为了什么活下去?

怎样活下去?

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

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

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写作是作者赖以维持生命的最初动力,为此当得到别人的肯定的时候,他感到快乐,甚至“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

他风魔,因为他想写得更多,得到更多的表扬和肯定;

接着,他恐慌,因为他担心文思枯竭,担心不能再得到别人的表扬。

“我干吗要写作?

”对这个问题思考使作者进入了本篇追思的核心——怎样活下去?

“人为什么活着?

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

欲望。

”窥视到了人性的根本,作者开始释然,“不过我想,活着的问题在死前是完不了的。

”虽然这给作者带来了新的疑问,“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

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性?

”但是作者这次并不焦虑,因为园神告诉他:

“这是你的罪孽①和福祉②。

”如果人生就是这样的矛盾重重,那么就坦然面对这并行而来,并将并存于我们的有生之年的“罪孽①和福祉”吧。

这就是答案。

⑶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

作者从地坛公园的景物中感悟到了人生真谛,那么地坛公园的景象如何?

试用一句话概括。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感悟到的真谛又是什么?

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在生存吗?

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有了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在这里以沉凝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告诉我们他经过几的思考:

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

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

作者在述说自己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所思所想,并没有谈论这样严肃的内涵,而是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向读者作了倾诉,并且还提到了“上帝的安排”。

作者真的相信有个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运吗?

显然不是。

不难理解,当一个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看着每一个幼小生命的活动,作者领悟到了生命存在的自然法则,接着,他开始思索怎样活下去的问题。

尽管十五年间这座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但是祭坛石门中落日那寂静的光辉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

还有那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那雨燕的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的时刻、总是引人猜想的那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那不管你是忧郁还是欣喜,总是“镇静”地站在那儿苍黑的古柏,那夏天的暴雨、秋天的落叶带来的气息,等等,全都是无人能够改变的。

这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东西印证了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这种活力正是作者参悟的自然法则下生生不息的自然的生命力的所在,它们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而实际上,作者的实际行动也告诉读者,他相信的是自己与不幸的顽强抗争,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正确抉择,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十五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抉择是正确的,他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成功,连连获奖,以自己原有的初中文化的底子而成为一名作家。

这是他冷静思考的收获,这是他明智抉择的结果,这是他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顽强拼搏的成功。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理解作者的情感,找寻作者生存的力量源泉。

参考答案:

参见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面对困惑,我们应当积极思考,努力解决。

学会冷静地分析自己,进而思考更广阔、更深刻的问题。

参见基本解读。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比较艰深的问题,只须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理解,不必强行给出统一答案。

(略)

3.参考资料

(1)评论

《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

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

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

这是在地坛里面默坐呆想初来的:

他在腿残之后,有一天无意中来到了地坛公园,感悟到自己心里与这荒园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契合,“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从此他几乎天天都要来到这里,摇着轮椅走遍了园子中的每一处角落,他在这里度过了各个季节的天气,专心致志地思考着生命的难题。

置身于“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人或许就渐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从容,于是“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

人生就是一种不可琢磨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和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道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先是写到他的母亲。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她兼着痛苦与惊恐祈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母亲完全是在这苦难中度完了她自己的命运,史铁生伤心而怨恨地想:

“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

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是弱智的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

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

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

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

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思路到了这里,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早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

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初涞,去融入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

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

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听到有唢呐声在夜空里低吟高唱,“清清楚楚地听出了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就在这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生死的时刻里,史铁生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底下一直到文章结尾是一段绝好仿若天成的文字。

史铁生写出了自我的三种不同样态:

刚来到人间时是个 “哭着喊着闹着要来”的孩子,一见到这个世界便成了“一刻也不想离开的情人”,而在时光的流逝之中,他又变成“无可质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的老人。

在时间中的自我就是这样处于稍纵即逝的无常,但是这无常又仿佛太阳永远的轮回往复,“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史铁生因而想到自己“也将沉沉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这是生命永恒的最动人心魄的画面,他因而问自己道: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史铁生终于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这时所体现出的个人对苦难的承受已不再是偏狭的绝望,而呈现为对人类整体存在的担当。

他在反复说着欲望不息(写作的欲望也就是活着的欲望)使个体生命的延续得到了最充分自明的理由,而这理由使他对残酷和伤痛的忍受都成为一种阔大的境界,因为个人已不仅仅是个人,个人的局限也已不再成为问题,个人的苦难都已为全体存在所包容。

与此同时,有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都变成了一种必然。

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

为文与文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而又内蕴着一种实在的激情。

所以成其为艰难的是真正投入到那生命本身的舞蹈,而这一点唯独还需经过真正苦难才能做到。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更深地体会到史铁生写《我与地坛》所体现出的个人心境的痛切之处以及他对自我所执的真正超越。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340至第34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选文的相关部分

我与地坛(未节选部分)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

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

“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

“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

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

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他想了一会说:

“为我母亲。

为了让她骄傲。

”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

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这位朋友说:

“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

”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

他又说:

“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

”我想,他比我坦率。

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

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

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

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

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

有那么一会儿,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

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

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

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

“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

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

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扬花;

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

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

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以心绪对应四季呢?

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

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

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

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

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

以梦呢?

以梦对应四季呢?

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现在让我想想,十五年中坚持到这园子来的人都是谁呢?

好像只剩了我和一对老人。

十五年前,这对老人还只能算是中年夫妇,我则货真价实还是个青年。

他们总是在薄暮时分来园中散步,我不大弄得清他们是从哪边的园门进来,一般来说他们是逆时针绕这园子走。

男人个子很高,肩宽腿长,走起路来目不斜视,胯以上直至脖颈挺直不动;

他的妻子攀了他一条胳膊走,也不能使他的上身稍有松懈。

女人个子却矮,也不算漂亮,我无端地相信她必出身于家道中衰的名门富族;

她攀在丈夫胳膊上像个娇弱的孩子,她向四周观望似总含着恐惧,她轻声与丈夫谈话,见有人走近就立刻怯怯地收住话头。

我有时因为他们而想起冉阿让与柯赛特,但这想法并不巩固,他们一望即知是老夫老妻。

两个人的穿着都算得上考究,但由于时代的演进,他们的服饰又可以称为古朴了。

他们和我一样,到这园子里来几乎是风雨无阻,不过他们比我守时。

我什么时间都可能来,他们则一定是在暮色初临的时候。

刮风时他们穿了米色风衣,下雨时他们打了黑色的雨伞,夏天他们的衬衫是白色的裤子是黑色的或米色的,冬天他们的呢子大衣又都是黑色的,想必他们只喜欢这三种颜色。

他们逆时针绕这园子一周,然后离去。

他们走过我身旁时只有男人的脚步响,女人像是贴在高大的丈夫身上跟着漂移。

我相信他们一定对我有印象,但是我们没有说过话,我们互相都没有想要接近的表示。

十五年中,他们或许注意到一个小伙子进入了中年,我则看着一对令人羡慕的中年情侣不觉中成了两个老人。

曾有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也是每天都到这园中来,来唱歌,唱了好多年,后来不见了。

他的年纪与我相仿,他多半是早晨来,唱半小时或整整唱一个上午,估计在另外的时间里他还得上班。

我们经常在祭坛东侧的小路上相遇,我知道他是到东南角的高墙下去唱歌,他一定猜想我去东北角的树林里做什么。

我找到我的地方,抽几口烟,便听见他谨慎地整理歌喉了。

他反反复复唱那么几首歌。

文化革命没过去的时侯,他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我老也记不住这歌的名字。

“文革”后,他唱《货郎与小姐》中那首最为流传的咏叹调。

“卖布——卖布嘞,卖布——卖布嘞!

”我记得这开头的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在早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