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Word下载.docx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键词: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问题对策
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企业需要在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上依据相关标准的要求导入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根据所处行业的不同建立文件化的标准化体系并进行运行和保持。
为了切实推行此项工作的如期展开,省市和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安监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政策,目的是寄希望于通过这项活动,规范企业安全管理的机制,促进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的综合水平和效能,切实有效地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生产安全。
作为责任主体,大部分企业十分重视自身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和有效运行。
但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不少达标(三级,下同)或正在达标的企业存在着明显的注重表面工作、体系流于形式、应付评审的现象,这与总局开展此项活动的初衷是背离的。
笔者试图通过对近七十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立企业的调查分析,找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改进寻求新的思路。
下面分别从企业自身、监管部门、评审部门等三个方面论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第一、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存在的问题
1)完全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对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在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这个大背景下,一些企业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当成一项为了达标而达标的面子工程,其目的纯粹为了完成当地政府安监部门下达的“任务”,有些企业更是赶鸭子上架,以最短的时间建立目的在于应付评审的文件化体系,甚至未进行相应的运行便向安监部门进行申报,申请评审,这些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质量可想而知。
一些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安全管理人员认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就是单位安全管理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没有关系,往往造成安全管理部门“单打独斗建体系”的现象。
有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安全管理人员对《规范》要素的内涵理解不全面、不透彻,缺乏自主建立体系的能力。
在评审中有20%左右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仅仅停留在书面上,作业现场的安全整改丝毫未动。
甚至在杭州周边地区还发现一家织造企业的自评资料与企业的生产实际不一致的现象,企业主管安全的负责人坦言:
因为企业在当地算得上是经济规模较大,所以像这种“标杆式”任务常常会被在“照顾”到,这次安全生产标准化也就是花钱请人做了一套资料,对现场整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可能是做资料的老师把别的企业的资料用到了我们企业,所以会出现这种不一致的情况。
评审组经过现场巡视了解到这是一家几年前搬迁到新厂房的企业,企业规模、硬件条件、经济效益等在当地属于佼佼者,其水力织造机成套设备在行业里处于先进水平,企业的生产厂区完全按照标准厂房设置,配电房、空压机等均按要求独立设置,厂区规线规范,生产与行政区域完全分隔。
这样的企业实际上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是非常不错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企业特别是企业决策层对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难以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和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相融合。
在评审中我们要求企业提供日常安全管理的制度和记录,安全主管通过收集,提供了零散的安全制度和记录,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安全体系。
但看得出,公司在生产和行政例会上对安全工作还是有布置有考核,对设备安全检查、应急演习等工作还是能定期开展。
像这种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企业实际安全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在被评审企业中为数不少。
2)被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使企业只求其所以然不求其之所以然,难以把安全工作纵向做到到底、横向做到到边。
在评审中我们发现,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小生产企业短期行为严重,总以企业规模较小为借口,不愿意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差,主要负责人片面认为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才可以开展,只有国有大型企业才能达到要求,所以不愿意投入资源开展此项工作。
也有部分企业由于管理人员较少,没有设置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无法真正开展起来。
还有企业虽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但只是名义上的机构、所谓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也是兼职居多,且多不具备安全管理专业能力,安全工作也只是偶尔兼顾而已,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的无序和失控状态,安全保障能力低下。
这种企业,由于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难于推行,甚至工作无法开展。
所有这些都导致部分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起点不高,其所谓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只是针对标准的内容,注重文件资料的制订,不重视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规范化管理。
我们在萧山区某制造企业进行评审时,发现企业提供的资料是仅仅50页不到的制度,提供资料的是企业的电工,从这位电工师傅这里我们了解到,这些资料是在咨询老师的帮助下,企业按照标准的要求临时编制的,就是为了应付这次评审。
3)自我感觉良好,对安全生产标准化抱有抵触思想,认为企业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足够确保企业的生产安全。
这种问题主要存在于规模较大、组织机构和管理构架比较规范的企业。
一方面这些企业自身的管理基础较好,但对安全管理和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意识不强;
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有部分通过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认为管理体系已经能够覆盖企业的安全管理各环节,不需要花精力再搞一套安全管理体系。
所以对安监部门的工作落实抱着抵触态度,
不可否认,这些企业在管理上确实十分规范,特别是一些有特种监管要求或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多年来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如建德某食品生产企业的领导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中直言,企业通过QS、HACCP、EMS、OHSMS等体系的认证,还不时接受繁多的二方审核,企业早已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已经涵盖了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现在又搞一个应付达标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不说体系间的相互影响,单就浪费精力和资源那也是不可小视。
据了解,该企业近年来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仍然按照自身的模式运行。
2,对策探讨
1)加强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宣传培训,突出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变被动安全为主动安全
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是引导、指导企业开展此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的有效途径。
切实增强企业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有效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宣传教育的切入点。
教育培训首先是针对企业主要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的意识培训,通过培训,让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熟悉、理解、重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明白安全生产标准化是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有效载体,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个全员参与、全方位运行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使企业自觉地将安全生产标准化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有效避免为达标而达标的现象。
其现实作用,是要让企业领导把安全培训的意识和内容带到企业去,在企业内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并与企业文化实现融合。
对咨询机构的宣传教育应突出如何配合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定期的培训活动,使企业每个岗位的所有人员掌握标准、执行标准。
帮助将安全生产标准化理论知识转化为企业实际的行为规范并落实到具体操作中。
切忌只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让企业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又得不到正真的作用。
2)注重基础规范的完善,改善运行绩效,突出持续改进。
要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策划是关键。
在宣传到位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安全管理实际需要,制订安全标准、建立安全制度,创建与行业安全标准化要求一致的文件化安全管理体系。
按要求正常运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保证。
完善的策划只有在受控的运行中才能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目标,而要求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必须建立一套持续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制定一套在企业内部全覆盖的运行规范,就是操作性文件。
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正真触角是这些有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考核标准等组合的第三层次文件。
按照规范的要求经常性地开展检查—整改—验证—再检查—整改—验证运行循环,不断完善企业安全管理标准中不适宜和不充分的地方,建立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改进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动态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水平和安全绩效。
3)加强企业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专业水平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安全管理绩效的大小,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
目前配置的专职管理人员,其安全管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在这样的安全氛围中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难度可想而知。
萧山安监部门在2013年开展了“百万员工大培训”的安全培训达标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同期企业安全事故有了明显的下降。
更可喜的是,这个活动让企业的一线员工正真学到了在平时根本没有机会学的安全知识。
这种利用政府埋单购买专业服务的模式既减轻了企业和基层安监部门的负担,又有效营造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氛围,可谓是一举多得。
而且通过培训,企业中涌现了很多安全管理“土”专家,这些力量是目前企业安全专业人才缺乏的有效补充。
尽管他们缺乏体系专业的安全管理知识,但在现阶段,其作用不可低估。
除了政府推动的人才培养外,企业应该承担其培养本企业安全管理人才的主导作用,为安全管理部门配置适合的专业人选。
对于那些确实没有能力进行安全管理的企业,建议通过中介将本企业的安全技术管理进行外包,借助外力确保企业的生产安全。
第二、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安全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走过场,注重达标数量,轻视标准化建设的质量
从2011年开始,各级安监部门对辖区内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都有明确的达标要求,这些量化的要求对每个区域的安监部门,压力各有不同。
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企业相对规范,业态较为单一,经济效益总体稳定,具备相当的管理基础,安全生产标准化导入难度不大,而且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资源充足,标准化达标可谓水到渠成。
而对于那些小型加工企业众多、经济总量偏低的地区,要导入安全生产标准化,难度确实不小。
一些安监部门为了完成任务,想方设法降低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放任企业利用各种方法编制应付评审的文件制度和资料,只关注评审的通过与否,不关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的目的,这样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很难起到正真的作用。
2)“打包”提供咨询,替企业“包办”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流程。
杭州周边某安监部门为辖区内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审的企业,通过招标方式打包外包标准化创建的咨询,其初衷是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也希望辖区内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但从结果看,达到预期效果的企业不多,而从评审了解的情况看:
a,政府主持聘请咨询,企业作为“旁观者”参与,意义和作用都不大;
b,对企业普遍存在的“重书面轻现场”问题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放任企业行为;
c,咨询人员替代企业应付评审现象不在少数。
这种包办形式实际上不是在减轻企业的负担,而是在客观上降低了企业作为安全管理主体的责任,对企业安全管理的作用不大。
只管分配任务,不管检查落实,标准化建设流于形式
部分安监部门由于人手不足等原因,对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往往“虎头蛇尾”,少数地区的镇安监部门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动员初期大张旗鼓,又是会议布置,又是红头文件,又是上门动员,等评审一通过,就疏于跟踪,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就连评审提出的整改也是敷衍了事,给企业造成“一阵风”的错觉。
更有个别的地方安监部门重布置轻落实,动员以后就让企业“自由发挥”,根本没有检查监督的环节,企业颇有微词。
1)加强分类指导,加大考核力度,持续推进稳步创建工作
地方安监部门在对辖区内企业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分级指导,针对不同行业(领域)企业的不同特点,按照不同的考评标准,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和资源配置情况,分类、分层次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适当时引入社会力量对基础差、起点低、隐患多、风险大的企业进行长期帮扶,帮助其通过制度建立、人员培训、设施完善等措施初步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并起步运行。
对确实在一定时期内无法达到创建要求的少数企业,应建议其采取托管(委托取得国家相应资质的安全中介机构为其提供安全管理服务)的方式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确保生产安全。
对辖区内安全标准化标杆企业,安监部门应建议同级政府加大奖励力度。
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企业社会形象挂钩,与企业经济挂钩,形成安全标准化创建的倒逼机制。
同时以“标准化示范企业”、“标准化示范车间”、“标准化示范班组”甚至树立“安全标准化先进个人”等方式,制作多种模式的媒体资料,进行大力宣传,形成浓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氛围。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地方安监部门的指导下持续、稳步地推进。
地方安监部门应将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辖区企业进行量化考核。
2)统一标准,有序推进,成熟一家评审一家
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面临企业数量多、管理基础差异大、行业特点不同等诸多问题,一方面,针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又面临标准化体系创建在时间、流程、宗旨、主题思想、考核等方面的统一要求。
安全监管部门有必要按照总局和上级安监部门的相关要求,确定统一的创建标准,形成一定的模板,指导本地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有序推进。
对于已经运行标准化体系的企业,要加强监督检查,查漏补缺,及时发现创建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企业进行有效整改。
对条件成熟的企业鼓励其申请评审,正真做到成熟一家申请一家,评审一家,通过一家,形成辖区内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
3)加强对安全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区域自己的安全专家队伍,提高本地区安全管理的综合水平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安全服务中介机构是帮助企业进行标准化创建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安监部门应关注、跟踪、监督安全服务中介机构和人员为企业提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的咨询服务的过程和质量,建立联络机制,注重企业的信息反馈,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价安全服务中介机构和人员。
确定安全服务中介机构和人员进行现场辅导的质量要求,加强考核,采用末位淘汰制度等方式,定期评级,定期考核,优胜劣汰。
不断优化安全服务中介机构和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实时开展督促检查,全面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咨询工作的有序展开;
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安监部门要鼓励以自身力量创建企业安全标准化,并在相关资源上予以支持。
有条件的地方安监部门,应适时从企业、基层安监服务站(所)、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生产技术协会、中介机构中等单位选拔、录用安全管理专业人员和技术专家,组建自己的专家队伍,为本地区企业提供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技术支撑和指导服务,积极参与辖区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第三、评审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评审过程存在的问题
不按流程进行评审,评审过程重资料轻现场。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有着严格的程序要求,不少的评审机构和现场评审人员随意删减流程:
首末次会议未按要求展开、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缺席、评审时间严重不足等等,缺乏评审的严肃性,给企业造成评审工作“随意”的感觉。
评审中只关注企业提供的文件资料,不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如提供的重要的运行记录只有区区一两份,明显看得出是临时应付评审,评审人员也不进行证据跟踪或扩大抽样。
有些评审人员只对书面资料“感兴趣”,忽视了对现场安全状况的评价,凭感觉随意打分。
缺乏专业知识,设定评审结果,评审走过场。
评审组内专家对被评审企业的工艺技术、设备特点、运作要求等不专业是造成关键评审点失效的主要原因。
有些评审专家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被评审机构“赶鸭子上架”,在现场评审中完全被企业人员“牵着鼻子走”,该看的没有看,无关紧要的写了慢慢几张,得出的评审结果可想而知。
少数评审组还因各种原因预设评审结论,现场评审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
未对企业的不符合的整改进行跟踪验证。
经过评审,评审组会根据企业的安全现状出具相关的不符合项,要求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并按要求进行跟踪验证。
这个流程往往被一些机构或评审组“忽略”,不少评审组把末次会议作为标准化评审的结束,把整改的跟踪和验证“委托”给当地安监部门。
1)严格按流程评审,确保评审质量。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一般分为评审准备、现场评审和评审后续等三个流程,每个流程都有具体的要求。
a,评审准备---接到评审组织单位转来的企业评审申请和自评报告后,应对申请企业的标准化创建、安全管理、工艺技术等信息进行初步了解(必要时进行核实)。
按要求编制相关的评审文件和培训计划。
与企业沟通确定评审安排并告知企业相关事项(包括联系当地安监部门等),通知评审人员做好评审准备;
b,现场评审---首次会议、末次会议必须按议程进行(会议签到必须按时真实),企业安委会(安全领导小组)成员不得缺席。
评审组成员分工明确,确定企业陪同人员,按规定的抽样要求进行核查,对特种设备、特种作业人员、明显存在安全隐患区域等重要评审环节一定要做到证据确凿,客观公正,相关证据具备可追溯性。
现场评审结论一般不当场公布,评审意见和建议在末次会议上进行交流。
不符合项书面反馈给企业和安监部门,要求企业将整改完成情况反馈评审组,评审组应采取合理的审查的方式予以验证。
必要时对现场评审进行照相、录像留存;
c,评审后续工作---根据评审事实完成评审报告。
对不符合项整改验证的描述(包括不符合的描述、验证方式、验证结果等)。
评审报告的提交。
评审机构将经审核符合要求的现场评审报告及附件提交评审组织单位(包括网上填报)。
加强对评审机构和评审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评审人员的素质。
对评审人员培训分为a,专业知识的培训,主要是评审实务知识和相关的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包括法律法规),对担任评审组长的人员应补充相关的组织、领导和管理知识;
b,综合素质培训,包括职业道德、廉洁公正、客观正直等方面的培训。
同时加强任期内的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相关法规标准的更新培训,保持一个称职评审员的必要知识。
第四、结论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预防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强化源头管理的有力措施,也是开展安全专项整治、隐患管理,实现以企业为主体、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和推行标准化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达标不是其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规范、有效地开展企业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的长治久安。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企业现场作业环境,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降低事故发生率,有效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们相信通过安监部门的领导和监督,企业的积极参与,社会力量的适当介入,企业安全标准化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成效。
作者简介:
孙益民,浙江科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注册安全工程师,企业安全标准化三级评审员,杭州市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专家组成员,QMS/EMS/OHSMS注册高级审核员,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