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4590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Word下载.docx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Word下载.docx

广义国际收支: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是指为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居民与世界其他地方居民的全部各项经济交易,不仅包括外汇收支的国际借贷关系,还包括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与往来,如无偿援助、易货贸易、捐赠等。

流动借贷:

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并且进入了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的平衡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

固定借贷:

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

它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无实质决定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现象,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

马歇尔—勒纳条件:

一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关键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出口商的需求弹性只有在足够大时,贬值才能引起更大需求。

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汇率下跌对进口的抑制作用也就越强。

假设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则当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绝对值大于1时,汇率下调就能改善贸易收支,否则就会出现相反情况,这是该条件的重要性。

官方储备:

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或其他官方货币机构所掌握的外币储备资产及其对外债权。

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

SDRs:

特别提款权:

是与基金组织有关的储备资产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人为地创造一种储备资产以弥补当时作为主要储备资产的黄金的不足。

作为国际结算的信用资产,其不具有内在价值。

每隔一定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份额将其分配给会员国,会员国可以用它支付债务,或卖掉以获取外汇现金。

它是无附带条件的流动资金。

国际投资头寸: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其为一国对外的金融资产与负债存量的余额。

其不属于国际收支表的标准构成,但与该表共同构成一国全面的国际账户。

它的构成与国际收支表中的金融账户是一致的。

外汇汇率:

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和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

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等价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

汇率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等。

外汇倾销:

利用本币对外贬值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行为。

条件是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且对方不报复。

浮动汇率:

指一国货币汇率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任其自由涨落,国家没有义务干预的汇率。

在实践中存在着完全的自由浮动与当局一定程度干预的有管理的浮动的情况。

联系汇率:

即盯住汇率。

国际金融中汇率决定的一种做法,即将本币盯住某单一国家的货币,与之建立某种联系来确定自己货币的汇率,实际汇率围绕它根据供求状况在一定幅度内浮动。

某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之。

升水、贴水:

在直接标价法(即用本币表示外币价格的标价法)下,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高的差价称为升水,低的差价为贴水。

在间接标价法(即用外币表示本币价格的标价法)下,相反。

偿债率:

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该债务国当年还本付息的债务额与当年出口收入的比率。

实践证明,该比率在20%以内为宜,30%为警戒线。

现值经济债务率:

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该债务国当年未偿还债务的现值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世行认为80%为临界值,债务超过临界值60%的为中等债务国。

贸易乘数:

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

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l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边际进口倾向:

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

边际进口倾向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开放经济:

一国与国外有着经济往来,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资本的往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为开放经济。

封闭经济:

一国在经济活动中没有与国外的经济往来,如没有国际贸易或国际金融、劳动力的交流,仅仅存在国内的经济活动,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并末存在密切的往来,称该国处于封闭经济状态。

贸易创造: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这就是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

这对进口国是种福利损失。

NAFTA:

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由美加墨三方于92年签订、94年元旦起生效和实施。

内容:

①关税相互减免;

②取消进口限制;

③坚持产地规定;

④政府采购协定;

⑤鼓励投资;

⑥扩大相互金融服务;

⑦发展相互自由运输;

⑧鼓励保护知识产权;

⑨协商争端解决机制等。

★财政学名词★

公共物品: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私人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社会需要的产品或劳务。

通常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特征。

这使得消费者试图成为免费搭车者,从而私人供给者不能得到供给该商品的所有成本,故公共物品时常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供给。

社会公共需要:

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及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

如行政国防文教卫生环保的需要,也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

广义上还包括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各种措施和各种政策提供的服务。

外部效应:

指一个消费者或生产者对其他消费者或生产者带来利益而未得到补偿或造成损失而未予以补偿的现象。

带来利益的外部效应称为正外部效应(或外部经济),造成损失的外部效应称为负外部效应(或外部不经济)。

购买性支出:

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

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政府采购制度:

是指以公开招、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具有公开、公正和竞争性特点,公开竞争是该制度基石。

成本—效益分析法:

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目标的方案,详列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实质包含两个过程:

①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方案,②政府选择项目和方案。

最低费用选择法:

一般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底为择优的标准。

公共定价法:

包括纯公共定价和管制定价,前者是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如通信和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钢铁等基本品行业)的价格;

后者是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如金融、农业、教育和保健等行业)的价格。

财政投融资:

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制度。

不同于无偿拨款和商业性投融资,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投融资渠道,目的性很强,有严格的范围限制,主要是为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产业部门融资。

其方式和资金来源多样化。

财政补贴:

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该补贴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此外,政府还提供若干形式比较隐蔽的补贴,如财政贴息、税收支出等。

财政贴息:

指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

是政府提供的形式比较隐蔽的补贴。

税收支出:

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是政府的间接性、财政补贴性支出。

规费收入:

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团体提供特殊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如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等。

税率指国家征税的比率,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

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种。

课税基础:

简称税基。

指建立某种税或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它不同于课税对象,如商品课税的对象是商品,但其税基则是厂家的销售收入或消费的货币支出;

也不同于税源,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但税基却可能是支出。

税基选择是税制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①何为税基(收益、财产;

支出)。

②税基宽窄。

税收效应:

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决策的影响,即常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

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负转嫁:

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售价或压低购价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复合税制:

指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拉弗曲线:

是说明税率和税收收入(或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对说明税率与税收、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说明:

①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

②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采取两种不同税率。

国债:

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形成的国家债务。

是一特殊的财政和债务范畴,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债发行市场:

即国债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初始环节,一般是政府与证券承销机构间的交易,通常由证券承销机构一次全部买下所发国债。

国债流通市场:

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第二阶段。

一般是国债承销机构与认购者之间的交易,也包括国债持有者与政府或国债认购者之间的交易,分为证券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

国家预算:

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有多种预算形式和预算方法。

国家预算法:

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

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执行机关、中央与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关系。

预算外资金:

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所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预算体制:

即预算管理体制。

指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

分税制:

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分级分税预算体制。

主要特征是规范化、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要点有四: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自求平衡;

(2)在明确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政府事权和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政策:

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具有导向、协调、控制和稳定等四方面功能。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性,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财政平衡:

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相等的状态。

按我国的统计口径,是指当年的收支对比而言。

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是实际生活中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

财政赤字:

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即预算收支出现逆差。

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各国界定不完全一样。

债务收入是否列入正常财政收入,对是否出现财政赤字影响很大。

财政政策效应:

即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

评价财政政策效应,既要看政策执行的结果如何,还要看所付出的代价。

实际效应与预期效应的背离称为政策效应偏差,包括实际执行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偏差和人为造成的偏差两类。

★货币银行学名词★

平方根定律:

美国鲍莫尔发现,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对利率也很敏感,且相对于交易数值而言,呈现出规模经济的性质。

货币需求的公共权力动机:

是因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扩张性货币需求动机。

政府把这些额外的流通货币投向哪些部门,哪儿将受冲击。

故这类动机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政府如何分配这些所创造的额外货币。

货币外生性:

指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无论货币需求多大,或经济中其他变量的刺激多么强烈,由于它的存在,货币供应不会受影响而是自行变化。

货币供应的控制权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央银行根据政府和金融政策,考虑到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可人为地进行调控,增减货币供应量。

单一规则: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是实行“单一规则”,即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弗里德曼认为,①货币数量的范围应该确定为流通中的通货加上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即M2;

②货币增长率应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

③货币供应增长率一经确定不能任意变动。

国外净资产:

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

货币均衡:

指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大致相等的一种状态。

有两层含义:

一是简单货币均衡,即货币市场中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对等;

二是总需求均衡下的货币均衡,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示大致相当条件下的货币供求均衡。

前者是浅层次的,后者是深层的。

利息和利息率:

利息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使用货币或借来资金所支付的代价,或说是货币资本所有者所获得的报酬。

利率则是利息与货币资本的比例关系。

现代经济生活中,利率是重要的变量,是各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

它包含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的影响。

而实际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

二者关系为: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基准利率:

是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

它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

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鼓励的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前者是指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

后者是指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利率。

二者在金融市场上是被联结在一起、会同时升降的,但短期利率一般低于长期利率。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即需求型通货膨胀。

指源于总需求膨胀而形成的通货膨胀。

其第一推动力直接来源于货币的过量发行。

货币的过量发行导致总需求膨胀,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指由于上游产品成本和工资率的过度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货币工资率上升引起通货膨胀的条件是:

只有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通胀才会产生。

结构型通货膨胀:

指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总供求失衡或者导致部分供求关系的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

结构失衡引发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是价格刚性机制和价格攀比机制。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现实经济生活中,纯粹定义上的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利润推动型、结构型通货膨胀等,都不可能持续地进行,最终演化为复杂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供求混合型的通货膨胀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从其动态特征看,有“螺旋式”和“直线式”两类型。

直接融资:

指货币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

双方可以直接协商或在公开市场上由货币资金供给者直接购入债券或股票。

通常情况下,由经纪人或证券商来安排这类交易。

特征:

货币资金需求者自身直接发行融资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证券商、经纪人等中间人只是牵线搭桥并收取佣金。

间接融资:

指货币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资金融通通过各种金融机构中介来进行。

金融中介机构发行各式资金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获得货币资金后,再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购入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务凭证,以此融通货币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资金凭证。

主要特征是:

金融中介自身发行间接债务凭证,将货币资金供给者的货币引向货币资金需求者。

资产证券化:

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从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

作为直接信贷资产的主要持有者,商业银行和储蓄贷款机构最适于开展此类业务。

其本质含义是将贷款或应收账款转换为可转换工具的过程。

金融监管:

是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由于金融业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各国政府都很重视金融监管,一般都通过立法予以保障。

内容主要有:

(1)审批新设金融机构;

(2)审定业务范围;

(3)检查市场活动;

(4)挽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措施主要有存款保险、兼并、接管、清盘以及注资挽救等。

期货合约:

是一种协议,要求协议一方在指定的未来日期以确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某物。

期货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防范不利价格变动的机会。

期货合约是交易所创造的产物。

要创造一个特定的期货合约,交易所须得到政府批准。

期权合约:

期权是一份合约,期权的卖方授予期权的买方在规定的时间(或日期)内从卖方处购买或卖给卖方一定资产的权利。

买方付出一定货币(期权价格)购入此权利,并非一定要行使而只是在执行价格对自己有利时才行使。

互换:

互换是双方(包括到期对手)达成的一项协议,此协议双方同意定期交换支付。

交换支付以事先确定的本金为依据,这个本金叫做名义本金额或名义额。

每一方支付给对方的数量等于约定的定期支付率乘以名义本金额。

双方只交换约定的支付,而不是名义金额。

上限和下限:

是一种协议。

如果协议中指定的金融变量的实际值与事先确定的水平有所不同,协议的卖方(接受保险金的一方)同意给协议买方(支付保险金的一方)以补偿。

如果协议规定指定的金融变量实际值超过执行价时卖方将对买方支付,这一协议叫做上限;

如果协议规定指定的金融变量实际值跌到执行价以下时卖方将对买方支付,此协议叫做下限。

金融工程:

指对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以及为金融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核心在于“创新”“创造”。

是由金融工程师运用概念性和实体性金融工具进行的。

金融创新:

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金融自由化:

指8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

包括价格、业务、市场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

金融管制:

指一国政府为维持金融稳定而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利率、信贷规模、区域分布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管制办法。

为金融创新的直接诱因。

菲利普斯曲线:

菲1958年发表的有关失业与工资变动率之间关系的英国实例研究结论:

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并以一条曲线概括该现象,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依此曲线,作为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只有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难以达到两全其美。

可能的选择只有:

(1)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

(2)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

(3)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两极之间进行权衡。

中介目标:

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数称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或政策指标。

央行以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率等的调整影响利率或货币供给量,进而间接地影响生产、就业、物价或国际收支等最后目标。

中间目标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中介指标须为政府所能控制;

②中间指标与最后目标之间须存在稳定关系;

③可测性;

④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干扰程度较低;

⑤与经济、金融体制有较好适应性。

货币政策:

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一般包括政策目标、工具和效果等内容。

货币政策时滞:

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

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①前者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

其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

②后者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过程。

主要由客观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货币供应量抑或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

公共评价理论:

是由15世纪佛罗伦萨的罗道尔波斯提出的,他认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供求的变动,而货币供求的变动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人们的公共评价又取决于两国货币所含的贵金属成分的纯度、重量及市场价值。

理论的核心是论述货币对于汇率的决定性影响,故又被称为“供求理论”。

购买力平价:

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指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等于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后者是指两国汇率的变动是两国同期物价变动的反映,汇率等于基期汇率乘以两国物价指数之比。

一价定律:

意为同种商品无论出现在哪里都是同一价格。

根据一价定律,两地间同种商品价格的差异不能大于两地间的商品运费,否则会引发商品套利行为。

边际出口换汇成本:

是指汇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贸易部门愿意增加的出口量引起的进口付汇的外汇数量的变动幅度,由这样的点构成的曲线实际是贸易部门的外汇供给。

边际进口效率:

指汇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贸易部门愿意增加的进口量带来的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数量的变动幅度,由这样的点构成的曲线实际是贸易部门的外汇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