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七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4157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剂学第七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药剂学第七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药剂学第七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药剂学第七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药剂学第七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剂学第七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药剂学第七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第七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剂学第七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药用溶剂的种类和性质:

水和非水溶剂

①介电常数将相反电荷在溶液中分开的能力,反映溶剂极性

溶剂按介电常数大小分为极性溶剂(水、甘油、二甲基亚砜)、半极性溶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和非极性溶剂(脂肪油、液体石蜡、乙酸乙酯)

二甲基亚砜---万能溶剂

②溶解度参数:

同种分子间内聚力,反映分子极性大小的量度

2.影响药物溶解度因素:

1.添加物2.混合溶剂3.药物分子结构4.药物的晶型5.药物粒子大小6.pH值和同离子效应7.温度8.溶剂化物9.溶剂化作用和水合作用

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

1.加入增溶剂、助溶剂2.加入潜溶剂3.药物制可溶性盐4..改变药物的晶型5..减少粒径6.溶剂选用合适的pH值7.改变药液温度

3.①潜溶剂氢键缔合,改变溶剂极性水---乙醇,甘油

②助溶剂加入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的物质低分子化合物

③增溶剂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

4.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

①固体粒径和表面积②温度③溶出介质的性质④溶出介质的体积

⑤扩散系数⑥扩散层厚度

增加药物溶出速度方法:

①微粉化,粉状颗粒状加湿润剂②升高温度③合适的溶出介质

④溶出介质体积足够大⑤增大边界层扩散系数⑥加速搅拌,扩散层薄

三,药物的溶出速度用Noyes-Whitney方程描述:

dC/dt=kS(Cs–C)

CS_固体表面药物的浓度为饱和浓度;

C-溶液主体中药物的浓度

K─溶出速度常数;

D—药物的扩散系数;

δ—扩散边界层厚度;

V—溶出介质的量;

S─溶出界面积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

1.表面活性剂:

是指那些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2.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

具有极性的亲水基和非极性的亲油基

3.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点:

去污能力强

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特点:

水溶性大,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作用和杀菌、防腐作用。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

N5+(季铵化合物)

③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特点:

同时具有正、负电荷基团,在不同pH介质中表现出不同特性。

其中卵磷脂是制备注射注射用乳剂的主要附加剂。

还包括氨基酸型和甜菜型。

④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特点:

不解离,不受电解质和溶液pH值影响,毒性和溶血性小,与大多数药物可配伍

(1)脂肪酸甘油酯:

W/0型辅助乳化剂

(2)多元醇型

A.蔗糖脂肪酸酯:

O/W型乳化剂

B.脂肪酸山梨坦[司盘(spans)]:

W/O型乳化剂

C.聚山梨酯[吐温(Tweens)]:

O/W乳化剂、

(3)聚氧乙烯型

A.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Myrij)]:

O/W型乳化剂

B.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Brij)]:

O/W型乳化剂

C.泊洛沙姆(Poloxamer)[商品名:

普郎尼克(Pluronic)]:

O/W型乳化剂,可用于静脉乳剂乳化剂

4.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①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②胶团(胶束):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在表面的正吸附达到饱和,此时溶液的表面张力达到最低值,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转入溶液中,因其亲油基团的存在,水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相互作用间的排斥力远大于吸引力,导致表面活性剂分子自身依靠范德华力相互聚集,形成亲油基向内,亲水基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粒子范围的缔合物,称为胶团或胶束。

③HLB表面活性剂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和水的综合亲和力。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具有加和性

HLB=HLBa×

Wa+HLBb×

Wb

Wa+Wb

例:

45%司盘60(HLB=4.7)和55%吐温60(HLB=14.9)组成的

混合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为多少?

答案10.31

④Krafft点: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达到某一温度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

⑤起昙与昙点

起昙——当温度上升到某一温度时,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其增溶能力也随之下降,溶液出现混浊。

此时的温度为浊点或昙点

5.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①改善吸收,长期损害肠粘膜

②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吐温20﹥40﹥60﹥80

6.应用增溶剂乳化剂湿润剂起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消毒剂和杀菌剂

题目:

表面活性剂作为增溶剂时,使用的浓度应()。

答案A低于CMC

答案B高于CMC

答案C等于CMC

答案D与CMC无关

正确答案:

B

下列表面活性剂有起昙现象的主要是哪一类()。

答案A肥皂

答案B硫酸化物

答案C吐温

答案D季铵化物

C

有关表面活性剂生物学性质的错误表述是()。

答案A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有影响

答案B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可发生相互作用

答案C表面活性剂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大

答案D表面活性剂长期应用或高浓度使用可能出现皮肤或粘膜损伤

第四章微粒分散体系

1.分散体系(disperse 

system)是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disperse 

phase),而连续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emedium)。

2.①分子分散体系(溶液)﹤1nm超显微镜不可见透过滤纸和半透膜扩散快

②胶体分散体系1--100nm(疏液,亲液)超显微镜可见透过滤纸不透过半透膜扩散慢

③粗分散体系﹥100nm一般显微镜可见部透过滤纸和半透膜不扩散

2.基本特性①分散性②多相性③具结不稳定性

3.微粒大小与测定方法①电子显微镜法②激光散射法

4.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称为单分散体系;

微粒大小不均一的体系称为多分散体系。

绝大多数微粒分散体系为多分散体系。

第五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1.反应级数方程应用

反应级数零级一级二级

N=0N=1N=2

积分式C=C0-k0t

1/c=kt+1/Co

K的单位(mol/l)/s1/s、1/min、1/h、1/d1/{(mol/l)/s}

半衰期

1/Cok

有效期Co/10k0.105/k1/9Cok

半衰期:

反应物降解一半所需时间有效期:

药物降解10%所需时间

某药物制剂降解为一级反应,药物配制浓度为400IU/ml,将其放置30天后测的药物含量为300IU/ml,问其半衰期和有效期各是多少?

 

解:

由lgC=-Kt/2.303+lgCo,得 

K=(2.303/t)×

lg(Co/C) 

=(2.303/30)×

lg(400/300)=0.0096/天 

半衰期为t1/2=0.693/K=0.693/0.0096=72.2(天) 

有效期为t0.9=0.105/K=0.105/0.0096=11(天) 

该药剂制剂的半衰期和有效期分别为72.2天和11天。

2.制剂中药物的降解途径

药物降解的途径主要是水解和氧化,还有光解、集合、脱羧、异构化等反应

⑴水解①酯类水解盐酸普鲁卡因②酰胺类水解氯霉素、头孢、青霉素巴比妥

⑵氧化①酚类药物吗啡水杨酸钠肾上腺素②烯醇类药物VC③其他VAVD

⑶光降解硝普钠

⑷其他①异构化四环素②聚合氨苄西林③脱羧对氨基水杨酸钠

④脱水红霉素⑤辅料作用

3.处方因素对制剂中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及增加稳定方法 

1.PH2.广义的酸碱催化3.溶剂4.离子强度

5.表面活性剂6.赋形剂或附加剂

1.合适PH2.合适缓冲液3.易水解的药物,有时可用乙醇、丙二醇、甘油等非水溶剂提高其稳定性5.合适表面活性剂6.选择影响小的基质

4.外界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①温度②光线③空气④金属离子⑤湿度和水分⑥包装材料

①冷冻干燥和无菌操作,产品低温储存②制备及储存中应避光如包衣材料中加入遮光剂

③固体药物制剂可采用真空包装,加入抗氧剂④选用较高纯度的原辅料、制备过程中不使用金属器具,加入螯合剂⑤避免吸湿性辅料,少用水,环境相对湿度小于物料CRH,铝塑包装⑥装样实验,选择合适包装

5.药物物理稳定性①无定型②晶型改变③蒸发

6.药物与药品稳定性试验方法:

1、影响因素实验;

(高温高湿强光照射)2、加速实验;

(经典恒温法)3、长期试验;

第六章粉体学基础

1.粉体学(micromeritics)是研究无数个固体粒子集合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2.粒子径与粒度分布

粒子径①几何学粒子径②沉降速度相当径③筛分径

粒度分布①频率分布②累积分布

平均粒子径

3.粉体密度:

系指单位体积粉体的质量;

粉体的密度根据所指的体积不同分为:

真密度、颗粒密度、松密度三种

4.粉体流动性的评价与测定

①休止角休止角越小,摩擦力越小,流动性越好

②流出速度从漏斗中流出时间越小,流动性越好

③压缩度粉体装入量筒测最松堆体积轻敲法处于最紧测最终体积计算压缩度

C≤20%流动性较好

5.吸湿性:

指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

临界相对湿度(CriticalRelativeHumidity,CRH)---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一般把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

水溶性药物混合物的CRH约等于各成分CRH的乘积,而与各成分的量无关,即

结论:

水溶性药物混合物的CRH值比其中任何一种药物的CRH值低,更易于吸湿

测定CRH有如下意义:

①CRH值可作为药物吸湿性指标,一般CRH愈大,愈不易吸湿;

②为生产、贮藏的环境提供参考,应将生产及贮藏环境的相对湿度控制在药物的CRH值以下,以防止吸湿;

③为选择防湿性辅料提供参考,一般应选择CRH值大的物料作辅料。

水不溶性药物混合物的吸湿性随着相对湿度变化而缓慢发生变化,无CRH,具有加和性。

5.润湿性以接触角作为指标:

接触角越小润湿性越好

测定①粉体压缩成平面,水平放置滴上液滴直接由量角器测定

②圆筒管精密填充粉体,下端滤纸轻轻堵住浸入水中,测定水在粉体层上升时间和高度

根据杨氏方程计算接触角

第七章 

流变学基础 

第一节 

概述 

1.流变学(rheology)系指研究物体变形和流动的科学 

物体的二重性: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可观察到变形和流动现象。

流变性: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变形性和流动性。

剪切速度:

液体流动时各层之间形成的速度梯度。

剪切应力:

单位液层面积上所施加的使各液层发生相对运动的外力。

2.⑴牛顿流动:

理想的液体服从牛顿粘度法则 

牛顿液体:

服从牛顿定律的液体。

®

牛顿液体的特点:

①一般为低分子的纯液体或稀溶液;

②在一定温度下,牛顿液体的粘度为常数,它只是温度的函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⑵非牛顿流动 

非牛顿液体(nonNewtonian 

fluid):

不符合牛顿定律的液体,如乳剂、混悬剂、高分子溶液、胶体溶液、软膏以及固—液的不稳定体系等。

粘度曲线(viscosty 

curve)或流动曲线(flow 

curve):

把切变速度D随切应力S而变化的规律绘制成的曲线。

流动方程式(rheological 

equation):

表示流动曲线形状的数学关系式。

按非牛顿液体流动曲线为类型可将非牛顿液分为塑性流动、假塑性流动、胀性流动、触变流动。

A.牛顿流体B.塑性流体C.假黏性流体D.胀性流体E.假塑性流体

(1) 

塑性流体:

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剪切应力大于某一值时物体开始流动,否则物体保持即时形状并不会流动的流体。

(2) 

假塑性流体 

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剪切应力大于某一值时物体开始流动,表观黏度随着剪切应力的增大而减小的流体。

(3) 

胀性流体 

表观黏度随着剪切应力的增大而增加的流体。

(4) 

假黏性流体 

特点:

a. 

无屈服值,流动曲线经过原点;

b. 

剪切速度或剪切应力增大,表观黏度减小。

应用:

1%西黄蓍胶、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的溶液

影响触变性:

pH、温度、聚合物浓度、聚合物的联合应用、聚合物结构修饰、离子的加入、其他辅料添加

3.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1. 

稳定性:

增加连续相的黏度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屈服值,可提高乳剂、混悬剂的稳定性。

2. 

可挤出性:

开盖时,不自动流出;

挤出时,可缓慢流出;

停止时,不再流出。

3. 

涂展性:

施加力时,药品容易涂布;

停止给力时,药物黏附皮肤。

4. 

通针性:

通过针头时,结构破坏,黏度降低;

注射入皮下时,结构重组,黏性增加。

5. 

滞留性:

制剂形式,黏度较低,便于给药;

给药部位,黏度增加,利于滞留。

常采用触变性的原位凝胶系统,用于眼部给药等。

6. 

控释型:

触变性体系中,水分的渗入会影响溶胶-凝胶体系基质的结构,进而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

第八章药物制剂的设计

1.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顺应性

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依据基本的生物药剂学性质——溶解性和肠道通透性特征,将药物分成四种类型:

Ⅰ型(高溶解性、高通透性)、Ⅱ型(低溶解度、高通透性)、Ⅲ型(高溶解性、低通透性)和Ⅳ型(低溶解性、低通透性)

第九章液体制剂

第一节1.

2,溶剂按介电常数大小分为极性溶剂(水、甘油、二甲基亚砜)、半极性溶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和非极性溶剂(脂肪油、液体石蜡、乙酸乙酯)

乙醇:

20%以上既有防腐作用

丙二醇PG:

可延缓药物水解

3.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

(1)增溶剂

(2)助溶剂(3)潜溶剂(4)防腐剂

4.常用的防腐剂(配伍题可能会考)

(1)对羟基苯甲酸酯(尼泊金类:

甲、乙、丙、丁酯)

(2)苯甲酸及其盐(3)山梨酸及其盐(4)苯扎溴铵(5)醋酸氯己定(6)其他防腐剂:

桉叶油、桂皮油、薄荷油、

第三节低分子溶液剂

溶液制备方法:

溶解法和稀释法

溶解法中碘化钾是助溶剂

溶解法步骤:

药物的称量—溶解—过滤—质量检查—包装

5.芳香水剂系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

6.糖浆剂系指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第四节高分子溶液剂

凝胶:

一些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如明胶水溶液、琼脂水溶液,在温热条件下为黏稠性流动液体,当温度降低时,高分子溶液就形成网状结构,分散介质水被全部包含在网状结构中,形成了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称为凝胶。

胶溶过程:

有限溶胀无限溶胀

胃蛋白酶合剂

第六节混悬剂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微粒受重力作用产生沉降时,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

增加混悬剂的动力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是:

①尽量减小微粒半径,以减小沉降速度

②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减小固体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

混悬剂的稳定剂包括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反絮凝剂(掌握每一种助悬剂分别起什么作用有哪些常用品种)

助悬剂(suspendingagents)作用:

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增加微粒亲水性

常用:

a,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剂等

b,高分子助悬剂

(一)天然的高分子助悬剂:

树胶类,如阿拉伯胶(5%~15%)、西黄蓍胶(0.5%~1%)等

植物多糖类,如海藻酸钠、琼脂、淀粉浆等

(二)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剂:

纤维素类,如MC、CMC-Na、HPC、Carbopol、PVP等

(三)硅皂土

(四)触变胶:

如:

单硬脂酸铝油溶液

(2)润湿剂:

润湿剂系指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湿润的附加剂

常用的润湿剂:

A,表面活性剂(HLB7~11)如吐温、聚氧乙烯蓖麻油类、泊洛沙姆等

B,低级醇:

如甘油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常用的絮凝剂:

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等

3.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

具体方法:

①亲水性药物,粉碎到一定细度→加处方中液体(加相当于药物0.4~0.6份液体)研磨至适宜分散度→加入剩余液体

②疏水性药物加一定量润湿剂与药物研匀→加入剩余液体

第七节乳剂

1.基本类型:

O/W、W/O型

2.乳化剂的种类(掌握常用乳化剂哪些O/W、W/O)

(一)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

特点:

乳化能力强,性质比较稳定

(1)阴离子型乳化剂:

硬脂酸钠、硬脂酸钾、油酸钠、硬脂酸钙、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硫酸化蓖麻油等。

(2)非离子型乳化剂(常用):

单甘油脂肪酸酯、三甘油脂肪酸酯、聚甘油硬酯酸酯、蔗糖单月桂酸酯、脂肪酸山梨坦(司盘)、聚山梨酯(吐温)、卖泽(myrj)、苄泽(brij)、泊洛沙姆等。

(二)天然乳化剂:

特点:

O/W型乳化剂;

多数有较大的粘度,能增加乳剂的稳定性;

使用这类乳化剂需加入防腐剂。

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明胶、杏树胶、卵黄。

3.乳剂的稳定性(可能考给现象问你属于哪一类)

分层(乳析):

乳剂的分层系指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

原因:

主要原因是由于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的(Stokes公式分析)

絮凝:

乳剂中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现象称为絮凝原因:

ζ电位降低引起

转相:

O/WW/O

乳化剂的性质改变

合并与破裂:

合并—乳化膜破裂导致乳滴变大的现象

破裂—乳剂分离成不相混溶的两层液体的现象。

(不可逆转的)

乳剂中乳滴大小是不均一的;

乳化剂不当;

连续相粘度太小

酸败:

乳剂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作用,使体系中油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

解决:

加抗氧剂或防腐剂

4.乳化剂的制备方法:

①油中乳化剂法(干胶法)油相研匀加水制备初乳稀释至全量

②水中乳化剂法(湿胶法)水中研匀加油用力搅拌成初乳加水稀释至全量

③新生皂法④两相交替加入法⑤机械法⑥纳米乳制备

第十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1.水来源和质量要求

①原水②饮用水③纯化水④注射用水⑤灭菌注射用水

2.原水处理

①初滤和精滤②电渗析法③反渗透法④离子交换法

3.热源:

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

热源的性质:

1,耐热性、2过滤性、3,水溶性、4不挥发性、5其他

热原的去除方法1,高温法2,酸碱法3,吸附法4,离子交换法5,凝胶过滤法6,反渗透法7,超滤法8,其他方法

4.渗透压调节

⑴冰点降低法W=(0.52-a)/b

W:

配制成等渗溶液所需加入等渗调节剂的百分含量(%,g•ml-1)

a:

未经调整的药物溶液的冰点下降度

b:

用以调整等渗的调节剂1%(g/ml)溶液的冰点下降度

例1.1%氯化钠的冰点下降度为0.58℃,血浆的冰点下降度为0.52℃,求等渗氯化钠溶液的浓度。

已知氯化钠溶液(1%)的冰点降低度为0.58°

C,纯水a=0

按式计算:

W=0.52/0.58=0.9%

即0.9%氯化钠为等渗溶液,配制100ml氯化钠溶液需用0.9g氯化钠。

例2:

配制2%盐酸普鲁卡因溶液100ml,需加氯化钠多少,才能使之成为等渗溶液

已知普鲁卡因溶液(1%)的冰点降低度为0.12°

C,

氯化钠溶液(1%)的冰点降低度为0.58°

根据公式:

W=(0.52-a)/b

a=0.12×

2=0.24°

Cb=0.58°

W=(0.52-0.24)/0.58=0.48%(g•ml-1)

0.48%×

100=0.48(g)

即需添加氯化钠0.48克,才能使2%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成为

等渗溶液。

盐酸丁卡因2.5g

氯化钠适量

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欲将上述处方调整为等渗溶液需加入多少氯化钠(请用冰点降低数据法计算,已知盐酸丁卡因1%(g/mi)水溶液冰点降低度为0.109

解:

已知盐酸丁卡因溶液(1%)的冰点降低度为0.109°

设需配成含氯化钠X%的药液才能保持药物溶液等渗,则

2.5/1000=0.25%

a=0.109×

0.25=0.02725°

W=(0.52-0.02725)/0.58=0.85%

0.85%×

1000=8.5(g)

答:

需用加入8.5g的氯化钠才能配成等渗溶液.

⑵氯化钠等渗当量法X=0.9—EW

5.①灭菌(sterilization):

系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的手段。

②灭菌法(thetechniqueofsterilization):

系指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或技术。

③防腐(antisepsis):

系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的手段,亦称抑菌。

对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具有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