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
《中医外治疗法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治疗法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整理床单元,安臵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二)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温和灸:
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3 回旋灸: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臵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二、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
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
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
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
常用操作方法有:
4.1 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
用指称指推法;
用掌称掌推法;
用肘称肘推法。
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
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
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 一指禅推法:
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
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 揉法:
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 摩法:
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
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 擦法(平推法):
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
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
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
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 搓法:
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
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
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4.7 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
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滯。
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
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 振法: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
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
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4.9 按法:
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
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
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 捏法:
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
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
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
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4.11 拿法:
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
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
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
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4.12 弹法:
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
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
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4.13 掐法:
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
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
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
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
5. 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 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
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
7. 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1. 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
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3. 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
4. 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三、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
又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
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
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
身体瘦弱,宜浅刺;
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
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
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
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
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
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
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捻转法:
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
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4.1补法:
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
多用于虚证。
4.2泻法:
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
多用于实证。
4.3平补平泻法:
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
适用于一般患者。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
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臵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
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 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目的】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
【用物准备】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 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
5. 按毫针刺法进针。
6.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
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
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
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8.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9. 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
10. 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1.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臵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12.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
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
(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
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
3.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4.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
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
孕妇慎用。
5. 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
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
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四、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五、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拔罐疗法)
【目的】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
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
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1. 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 闪火法:
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1.2 贴棉法:
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 投火法:
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 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
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臵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2 闪罐法: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2.3 走罐法:
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
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2.4 刺血拔罐法:
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臵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
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3. 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
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 防止烫伤和灼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 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六、穴位贴敷操作流程
【目的】通过应用中药各种外用剂型将药物施术于特定穴位以刺激局部皮肤,从而达到调理局部及整体阴阳平衡的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
【用物准备】治疗盘、治疗卡、穴位贴敷贴、治疗碗里盛配置好的药物、油膏刀、棉签、75%酒精、弯盘、治疗巾、必要时屏风遮挡等。
【操作流程】
1评估:
1.1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临场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患者体质、及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及心理状况等。
1.2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
2病人准备:
2.1核对床号、姓名、诊断、医嘱,解释此次操作的目的、方法、所需时间及注意事项,取得病人配合。
2.2根据所贴穴位,为病人取适当的体位、关窗保暖,松开衣裤,暴露贴敷部位。
3操作流程
3.1再次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