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文档格式.docx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先,园区为区域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为推进“四化同步”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实操平台。
其次,园区作为生产各要素集大成者,有效改变了传统产业“单兵作战”发展方式,强调实现区域产业耦合发展。
第三,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小而全”、“大而全”常规发展格局,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经济发展布局。
第四,园区聚集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领域专业人才、高端技术和丰富管理经验,其在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园区智慧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引领作用。
二、智慧园区建设逐步转变“单向作业”方式,推行“以建设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建设”建设模式
传统智慧园区建设以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电子政务系统等建设为重点,关注公共领域管理及服务。
随着园区入驻个体对信息化需求提升,智慧园区建设逐步将政府需求、入驻企业需求以及公众需求结合起来。
智慧园区建设也一改单向信息化建设模式,开始关注智慧园区建设及园区智慧产业共同发展互动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及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首先,在智慧园区规划阶段,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既要包含信息化内容也要包含相应信息化产业内容。
其次,在智慧园区实施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智慧园区建设基本内容。
这一阶段智慧园区建设将不再是单纯外部资源采购,而是充分利用园区内已有企业信息化资源配备能力同时适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将外部信息化资源引入园区“扎根成长”。
第三,当智慧园区初步建成后,其考虑重点将不仅仅是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更多目光将会转移到智慧园区建设及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
引入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智慧产业,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务”一条龙园区产业格局,最终除了可以满足园区自身智慧化建设需求还可以实现智慧产品和服务外部输送。
三、智慧园区为城市管理、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等孵化平台
智慧园区建设不是纯粹意义上信息化手段装备过程,它是智慧技术、产业、管理模式孵化过程。
智慧园区已经成为产城融合发展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智慧园区建设过程是新技术探索及应用过程
智慧园区建设不是单一技术叠加,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内高、精、尖技术聚集。
各大园区在建设智慧园区时大多依据其园区发展实际,适时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云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园区)运营服务平台、IT服务云平台等新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
借助企业研发成果转换及园区智慧公共平台建设,园区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安防、智慧环保、智慧楼宇、智慧金融等领域持续推陈出新,为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二)智慧园区为园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孵化平台
智慧园区是智慧产业聚集区,智慧园区建设过程中带动了一批科技产业孵化器兴起。
各专业科技孵化器作为园区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重要载体,为园区通信、软件、移动互联网、光电、工业设计等领域内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等专业支持。
为降低在孵企业创业成本,各园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科技产业孵化器搭建了7×
24企业服务中心、全产业链招商贸易促进中心、基于远程服务创业培训中心、产业联盟技术服务中心。
园区通过携手国内外在技术、产品领先专业化公司实现产产联合(技术引进、联合中试、联合设计等)、及市场领先专业化公司实现产业化联盟(共建利益实体、市场联合等)、及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实现产学研联合(资源共享、联合中试、研发合作、成果转换等)为园区在孵企业提供专业孵化及综合配套服务。
(三)智慧园区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从行政权划分来看,园区是城市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配套资源等支持,园区管理遵循城市管理要求。
从管理职能上来看,园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城市简化版,也就是说园区管理既包含了产业发展方面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方面管理。
因此,未来智慧园区建设及管理将及城市化管理实现高度融合。
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发展核心要素聚集、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
未来园区功能将从传统招商引资和管理职能向全方位政府、产业及城市综合化服务转型,并逐渐建立园区内外主体之间整合优势。
未来城市发展及管理可以以智慧园区建设为牵引,拉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园区管理职能融入到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建设中去,实现智慧园区管理及城市化管理高度融合,打造极具区域影响力“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
四、政府和企业需合力推进城市管理、园区建设、企业进步一体化发展智慧园区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级政府、企业有必要合力推进城市管理、园区建设、企业进步一体化发展。
(一)政府引导做好智慧园区顶层设计,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总体规划支持
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将决定规划高度和边界,其包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层、园区智能感知平台、园区应用支撑平台、园区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化保障制度、信息化标准体系几个主要部分。
通过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可以有效理清智慧园区建设思路,为园区建设提供制度、标准等方面支持,满足园区发展超前性需求。
(二)智慧园区建设及智慧城市有效对接,整合建设资源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智慧园区建设要及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无缝对接,整合城市现有资源服务智慧园区,有效突破园区服务及产业发展资源瓶颈及难题。
智慧园区建设及智慧城市建设有效对接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基础设施整合布局。
即智慧园区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要及园区所在城市设施融合,适度超前布局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其次,应用系统对接智慧城市。
园区整体规划各类智慧应用,搭建企业级、产业链级应用平台,破除园区信息孤岛,积极及智慧城市对接,为城市管理、市民生活、政府服务等留足应用系统接口。
第三,立足城市全面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智慧化水平。
着眼于城市绿色循环发展,注重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功能提升同园区智慧产业发展相结合。
(三)以示范试点、重点突破来推动智慧园区建设进程,以智慧园区先行先试为产城融合提供成熟经验借鉴
当前国内对于智慧园区建设策略还没有一个统一观点。
另外,受智慧园区建设投资大、涉及面广、运行周期长等特性影响,国内大多数智慧园区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智慧园区建设不能也无法一蹴而就,结合智慧园区建设目标和概念模型,采取试点示范、重点突破方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工程。
首先,选择具有良好信息化基础或便于实施和应用园区局部区域先行示范部署,充分发挥重大工程辐射带动效应,为下一步整个园区智慧化改造提供先试借鉴。
其次,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工程。
以局部区域成功经验复制到智慧园区建设其他领域,逐步整合园区产业发展和园区管理多方面需求,初步实现产业快速发展及园区高效管理齐头并进。
第三,有计划地将智慧园区建设成功技术、经验转移到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中去。
以智慧城市为基础,充分发挥园区产业经济对驱动城市更新及完善服务配套保障作用,以达到产业、城市、公众之间可持续发展模式。
智慧园区:
智慧城市“先行军”
为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消耗、环境生态破坏、人口剧增等问题,各城市纷纷开展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以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来优化和提升城市发展环境。
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已有180多个城市(含规划、在建智慧城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智慧城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战略导向,智慧城市建设渐入高潮。
园区是城市发展地方产业、增强经济实力重要平台,也是壮大区域经济、进行城市经济转型有效载体。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园区也遇到了同质化竞争等一系列发展问题,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智慧化建设来实现转型升级。
所以,园区作为城市一个重点区域,应该抓住智慧城市建设良机,争做试点,尽早建设智慧园区,通过智慧园区建设来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园区作为智慧城市“先行军”有先天优势
1、新建区域多,具备高起点规划建设可行基础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双重影响下,园区作为生产要素聚集空间区域,通常会选择城市郊区待开发区域来开发建设,具备了高起点规划建设可行基础。
园区在规划和建设阶段就可以引入新型城镇化高端发展理念,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可持续城市发展思路,科学规划新城功能布局、产业定位、市政基础设施等,尽量避免老城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
为了体现高端定位,新建园区都不约而同提出了智慧园区规划理念,致力于成为所在城市示范区。
2、信息化设施规格高,具备智慧城市发展基础环境
为了给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更好基础设施服务,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会高规格来建设,具体包括稳定供电系统、网络通信设施、云数据中心、互联网出口、高速园区光网、移动通讯基站等,以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需求。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园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生活需求,园区还会在公共场所部署无线wifi热点覆盖,协助运营商积极推广3g、4g网络,为园区居民提供泛在网络服务。
综合来看,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普遍高于城市内其他城区,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速信息传输通道。
3、信息化意识高,具备智慧建设应用推广关键条件
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空间载体,园区(尤其是科技园、软件园、创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工作人员多属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普遍比较年轻,学历较高,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更强,信息化意识高,更易于接受信息化应用推广。
园区对外提供无线网络、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等公共服务,均通过信息化形式来呈现,即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直接传递到园区用户,园区工作人员对电脑和手机等终端操作技能相对较高,各类智慧园区应用更易得到推广。
4、大部制机构设置,具备业务协同体制优势
为提升园区运作效率,集中实现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园区在设立之初多采用准政府管委会体制,管委会作为市级政府派出机构,机构设置有明显园区特色,除设置促进经济发展产业促进、招商引资、规划建设等部门外,其他城市管理、社会管理领域部门,多采用大部制机构设置,便于部门间业务协同,提升运营效率。
园区在原有行政管理体制上不断改革和完善,形成了“小管理、大服务”政务管理机制,克服了传统条块分割体制弊端,有效提升了园区行政效率,体现出业务高效协同机制优势。
以智慧化提升园区竞争力已成大势所趋
1、全国已有四分之一国家级园区启动了智慧园区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在国家级园区中,有126个提出了智慧园区建设理念,占比达到二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级园区也积极开展智慧园区规划和建设工作。
在空间布局方面,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空间格局。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其雄厚工业园区作为基础,成为全国智慧园区建设三大聚集区;
中部沿江地区借助沿江城市群联动发展势头,大力开展智慧园区建设;
广大西部地区依据各自园区建设基础,正加紧智慧园区建设。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中西部地区智慧园区建设将来迎来全新建设浪潮。
2、智慧园区建设初期多聚焦基础设施和园区管理,旨在提升基础环境竞争力
在智慧园区建设初期,园区把建设重点都聚焦在基础设施和园区管理两大领域,拟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园区建设及发展不可缺少基础条件,具体建设内容包括高速宽带网络、下一代商用互联网、wifi、3g、三网融合、ipv6技术等。
园区管理是指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园区安防、节能、交通、应急等领域管理水平,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安防、智能建筑、智能交通、呼叫中心、智能一卡通等。
以北京未来科技城为例,在筹建之初高起点规划了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园区宽带网接入目标定位为普通办公楼1000m、重点实验室10g,互联网出口带宽2015年达到400g,
wlan实现园区全覆盖。
园区管理领域规划了智能交通服务系统、智能电网服务系统、平安园区服务系统、低碳生态服务系统等,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优异发展环境。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全面建成了以千兆为主干互联网接入ip网络系统、遍布园区每个角落3g网络和覆盖公共热点区域wifi无线网络;
并积极及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合作,加速推广td-lte技术,以提供2g、3g、wlan、4g“四网协同”无线网络环境。
为加强园区管理,开发区以建设智能安全技防平台、智能“一卡通”系统、智能信息发布系统、智能楼宇为重点,大力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发展环境。
理清思路,抓住智慧园区建设“关键点”
1、秉承园区发展战略
智慧园区不是简单园区信息化、智能化集成,而有其丰富内涵。
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禀赋园区,建设智慧园区目标、策略、重点任务都不尽相同。
如在园区初建阶段,更多需要考虑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如何统筹建设,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而提升园区形象和品牌,吸引企业入驻;
在园区发展阶段,更重要是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搭建技术孵化平台、促进知识共享,加速产业升级,以优化园区公共服务,培育企业发展。
所以,智慧园区顶层设计,一定要及园区发展战略相结合,智慧园区才能更好引领园区可持续发展。
2、切合园区产业特点
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所以,智慧园区建设一定要切合园区产业发展特点。
园区在进行智慧园区规划时,重中之重就是围绕园区重点产业,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促进园区重点产业发展,提升园区产业集聚能力;
此外,借助智慧园区建设,汇聚智慧发展资源,也可以培育符合园区发展方向新兴产业。
3、聚焦园区特色应用
智慧园区实施范围广泛,各园区在规划具体建设工程时,应集中建设资源,聚焦园区特色应用。
如经开区在发展初期以招商引资为主,通过建设园区三维招商系统可以提高招商引资效率;
工业园区入驻企业以工厂为主,普遍能耗较高,基于物联网能耗监测系统是工业园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重要技术手段;
高新区是创新发展主阵地,通过搭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来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物流园区为了提升效率,通过物流一体化平台来优化园区物流整体运作流程等。
4、注重绿色低碳环保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时期,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等压力,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成为支撑发展新增长方式。
新建园区或扩建园区在规划阶段,都将绿色、低碳、环保等理念纳入了园区总体规划,积极构建园区及周边自然环境有机共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
5、创新智慧园区建设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工程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内容多、运行周期长、风险影响高等特点,传统政府投资建设模式已无法满足智慧园区建设要求。
所以,必须创新智慧园区建设模式,加强政府引导,深化市场运作,建立“谁投资,谁受益;
谁使用,谁付费”运营机制,积极调动设备厂商、运营商、集成商、科研机构、移动互联网厂商等企业来参及智慧园区建设,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园区用户受益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