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7 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3912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4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7 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7 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7 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7 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7 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7 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7 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7 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7 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

一、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1500年始):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流:

(1)洲际间的人口迁移:

①原因:

A.根本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

B.客观条件:

洲际联系渠道的建立和航海技术的成熟。

②表现:

世界各大洲均出现了族群混合居住的现象,尤其以美洲为甚。

(2)洲际间的物种交换:

①直接原因:

全球性人就迁移的推动。

②主要表现:

A.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

B.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

(3)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流的影响:

 

①积极方面:

促进了世界动植物大交流;

促进了世界人种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

改变了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和物种结构。

②消极方面:

对土著居民造成了一定的种族冲击或者种族灭绝;

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与流行;

导致了原住居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成为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地的中号原因之一。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根本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

(2)基本表现:

①总体态势:

罪恶的“三角贸易”

②交流角逐:

A.葡萄牙:

入居澳门后,形成了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贸易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

B.西班牙:

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

将中国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运往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白银运往马尼拉。

C.中国:

葡萄牙、西班牙和日本、美洲等国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3)影响:

①积极影响:

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商品交流,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地落后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交流;

刺激了中国东南部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影响:

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三——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格局的变迁):

(1)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时间:

16、17世纪(3)表现:

①16世纪:

葡萄牙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起殖民据点和商站。

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主要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

②17世纪:

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4)影响:

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冲击了当地的古老文明。

二、大变革时代的到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注: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在上节课中已经涉及,本课不再赘述。

疑难解析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出现包括商品种类日益丰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发生变化以及贸易中心转移在内的变化,在历史上被称为“商业革命”。

这一时期,海外市场及贸易规模逐渐扩大,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市场和资金的积累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商品种类日益丰富,贸易量显著增长,新的海外产品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

经营方式发生改变,西欧各国相继出现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组织或形式。

商业贸易和殖民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

贵金属流入导致的价格波动被称为“价格革命”。

由于货币

贬值,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

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商业革命”强调世界贸易的变化,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以及欧洲商业地位的变化;

“价格

革命”强调贸易和扩张给欧洲带来价格波动。

两者都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海外市场扩张的产

物,都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体现了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

视野拓展

材料一这种语言(克里奥尔语)散布于世界各地,是殖民主义的证据,殖民主义所到之处,毁坏了当地的文明。

这种语言的出现也表现出令人诧异的创造性,创造出新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出全球性的文化流动,体现出世界如何在16世纪以后逐渐缩短了距离。

-----《世界·

一部历史·

下)

克里奥尔语一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英语、法语、荷兰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的语言,在美国南部、加勒比地区以及西非的些地方所说的语言也都统称为克里奥尔语,有些克里奥尔语以英语为基础,而塞舌尔的克里奥尔语则更多地采用法语单词。

说这些语言的克里奥尔人,通常也是经过多代混血的,他们可能同时拥有来自欧亚非三大陆的血统。

材料二世界一下子大了差不多10倍;

现在展现在西欧人眼前的已不是一个半球的四分之

而是整个地球了。

……中世纪思想方式的千年藩篱,同旧日的狭隘的故乡藩篱一起崩溃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地理大发现以前,文明人类主要居住在地球北半球的东半球,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

欧洲人只熟悉欧洲地中海近东世界,中国人只了解东亚东南亚世界,共占地球的八分之一。

再除去所以恩格斯说世界一下子大了10倍。

、核心素养共涵育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开始在欧亚大陆传播,而

小麦、水稻、甘蔗等欧亚作物也在美洲推广。

西欧殖民宗主国强迫殖民地人民只生产一种数几

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取巨额利润的产品。

从非洲被贩卖到美洲的奴隶中,约四分之三从事制造

蔗糖。

对此,美国学者汤姆·

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书中做过形象的描述:

“如果哥

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谈谈你如何理解学者所说“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

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

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是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种传人欧洲,产生了

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

“他西行所带

的甘蔗是诅咒”是指原产于欧亚的甘蔗等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

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灾难。

材料二在西班牙、葡萄牙建立海外殖民帝国之后,荷兰的商船在里斯本(属葡萄牙)和塞维利亚(属西班牙)装载来自殖民地的产品,然后把它们贩运到全欧各地。

1566年尼德兰车命(今荷兰是尼德兰地区的一部分)爆发后,南尼德兰安特卫普的工匠、商人及银行家都追到

阿姆斯特丹(荷兰城市),他们随身带来的技术和资金,既有利于荷兰的工业,也有利于荷生

的海上扩张,因为海上扩张是需要大量资金的。

荷兰商人所用的平底船造价便宜,载运量备

大。

与封建专制主义的西、葡不同,荷兰向外发展不是由政府包办,而是通过独占贸易公司

行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2)依据材料二,简要解释荷兰兴起的主要原因。

借助西班牙、葡萄牙开辟的新航路,荷兰发展航运业;

安特卫普的工匠、商人及银行家带来了技术和资金;

造船技术先进,载运量大;

通过垄断公司向外扩张。

、知识升华与反馈

一、回归时空

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

二、知识提纲

三、本课小结

人类壮举新航路,深刻影响大变革。

人口迁移种族混,物种交流利与弊。

商品流动全球性,商站遍及亚非拉。

政治殖民拓市场,经济交流成动力。

欧洲由此获瑰宝,亚非拉人苦中存。

新航路的开辟建立了环球交通网络,世界各地形成了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早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的多元文明格局:

亚洲、非洲、美洲的古老文明被冲击或打断,西欧封建制度日益解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人类社会开启了大变革的新时代。

[质疑与反思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限时10分钟。

1.下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记载的风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B

A.推动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B.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签

C.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2.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新旧大陆间人群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

下列选项与该论断相符的是C

A.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较高的地区B.原产欧洲的玉米传入美洲并得到广泛种植

C.大量非洲精壮人口被贩卖到欧洲各国为奴D.美洲原有的各种疾病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

4.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

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20年间约有3000吨白银流入中国。

这一历史事件C

A.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B.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为达·

伽马开辟印度洋航线打下基础D.表明西班牙的殖民势力扩大

5.有学者提出,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地理的“发现”,更改变了世界的整体格局。

该学者强调地理大发现使得A

A.西方的优势开始形成B.白银流向美洲亚洲

C.股份制推广到全世界D.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7.据统计,到16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其中西班牙上涨颜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

这一现象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了B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商业革命C.白银大量流入中国D.价格革命

、学术前沿内容拓展阅读

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和世界历史是类似同心圆结构的三个既重合又不同的概念。

其中,人类历史是涵盖面最大的圆,从地球上出现最初的人类群体算起,大约已有3的多万年;

人类的文明史一般指脱离了蒙昧和野蛮状态、有了文化传承和形成了社会运作机制的人类历史,这样的文明社会历史大约已有五六千年;

世界历史则是最小的圆,它是指人类社会进入了整体性发展、形成了世界性体系结构的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的历史,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

“大工业·

·

一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这一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大约发端于16一18世纪,目前仍在延续、发展。

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线索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向度:

一是纵向的发展,主要指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

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轴,人类社会由文明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迄今已发生过两次大的文明转型,即从原始的采集、游猎文明向农业(游牧)文明的鹰变;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飞跃。

目前,正在继续向更高级的后工业的新型文明演化。

虽然在进人工业社会前各地区、各民族的具体文明形态表现不一,各自的发展路径别具特色,但在多样性中仍然展现了人类文明由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简单生产方式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复杂生产方式发展的总趋势,以及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者文明区域之间生产方式的共性特征。

这些在相对孤立的发展条件下形成的文明共性,一方面反映了人类作为生物种群的统一性和咋为社会种群在行为方式上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即使在地助性文明时期,人类整体性发展的基因已经存在,这就为后来工业文明的全球性扩展提供了前提。

二是横向的发展,主要指不同文明间的接触、交流、融合和主流文明的扩展。

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呈点状分布,在各个原始民族的祥落独立地发展,以后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共同体结构的扩大,高度分散的文明点逐渐聚合为较大范围的文明区域。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既缺乏远距离沟通的技术手段,也缺乏外向型发展的抠动力,所以文明的横向扩展是有限的。

诸文明区域间的接触和交充主要发生在交通相对便利的欧亚大陆和北非,主要形式是互通有无的贸易和由商人、宗教使者、探险家推动的文化交流,而历史上通丈军事征战一度建立的跨地域大帝国(如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折曼土耳其帝国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区域间文明的交流。

但总体来看,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路线平行地发展,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

至于有些地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美洲和澳洲,因为有沙漠、大洋的阻隔,更是处在与其他地区基本隔绝或完全隔绝的状态,文明发展的孤立性更为突出。

一直到15世纪末,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受到纵向发展程度的严重制约,地域性历史的格局没有根本的变化。

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是横向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这一具有根本性转折意义的突破是与纵向发展进程中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工业文明的兴起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工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一了人类受土地束缚的自然经济形态,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工业生产方式所提供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巨大可能性也强烈地刺激了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和不断扩大再生产的需求。

这一社会发展机制上的革命性变化带动了全方位的社会形态的变革,人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人了

现代工业社会,这个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也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

巧oo年前后,西欧地区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彼此联结的历史运动(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

一)而会聚、互动,最终为工业文明的诞生准备了知识基础、制度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

16一18世纪的2加年间,西欧地区的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接踵而至,在英法等国首先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原型。

此后,就开始了工业文明向全球的扩展。

与此同时,以西欧国家为中心的殖民体系作为工业文明扩展的载体而建立起来,到19世纪末,随着世界被列强瓜分即殖民地的‘,全球化”而形成了世界历史的第一种结构形态—欧洲列强支配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这种形态的世界体系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个辐射世界的经济体,即欧洲国家运作的世界市场,但它的世界性又是不充分的,因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并未获得进人世界体系的自主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1世纪的世界史还只是世界历史的初级阶段。

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已经在工业文明的扩展中启动,但是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程度还不高,世界体系的早期形态还延续着传统的帝国式政治结构,欧洲之外的大部分地区还未能展开自主的现代化进程,所以,这一阶段的人类社会整体性运动尚处在较低的水平,很多国家的发展不同程度地依然滑行在传统社会的轨道上。

2O世纪,在迄今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世界历史运动。

这一百年间,大工业所开创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决定性地超越了区域性发展阶段,工业文明的全球普及和现代社会发展机制的全球扩散最终把世界各个区域联成为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在经济力量的驱动下,在伴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历史进程中,进入了全球性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新阶段。

从区域现代化向全球现代化的推进,是工业生产力主导下人类社会整体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之所以能在2O世纪实现,主要是由于20世纪的历史运动创造了有利于“全球化”的基本历史条件。

第一,20世纪是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时代,由此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如果说,16-1世纪先后发生在欧洲的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从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启动了现代化的世界进程,那么,20世纪初以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创立为标志的现代科学革命及其推动下的持续的技术革命(尤其是2O世纪中后期在能源、信息、材料、生物工程和空间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通过充分释放工业生产力的潜能,使工业文明的扩展获得了从根本上突破自然区域障碍的强大技术支撑。

在现代交通技术和通讯技术条

件下,居住在地球各区域的人们已不再受自然的时空间隔的束缚,全球性的人员、资金、物资流动和信息沟通成为现代化世界进程进入全球化阶段的重要特征。

第二,20世纪是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的时代,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结构。

世界历史的发生、发展与世界体系(首先是经济体系)的建构表现为同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约从五百年前即已开始。

但是,在1}1世纪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世界体系的初级形态还不具有充分的世界性,现代化的区域性严重地限制着世界体系的结构特性。

那种以“欧洲体系”为骨架的“世界体系”在进人20世纪后因内外矛盾的激化而发生剧烈动荡和裂变。

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2O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世界体系初级形态的解构过程。

然而,这一否定性的历史进程所抛弃的并不是世界体系的本体,而是它的前现代因素。

所以,看起来似乎矛盾的现象是,恰恰在解构性运动中,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进一步增强了,多种选择取向的出现及其斗争并没有背离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普遍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体系从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世界主导力量的转移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为世界体系的重新整合准备了条件。

但是,二战后出现的东西方冷战格局延缓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国际政治层面的两极结构影响下,世界体系一度表现出二元特性。

实际上,这种二元性所反映的仍然是世界体系重构中的过渡性。

作为世界体系基础的世界市场的本质是由经济运动的客观趋向决定的,所以,即使在冷战过程中,世界体系的重构仍然按其固有的规律调整着世界历史运动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国际政治朝多极化方向的发展,最后以二元结构的整合和两极结构的崩溃结束了冷战。

冷战后,世界市场的全球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也得到了普遍认同。

世界体系的发展所提供的结构性要素与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技术性要素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深刻根源。

第三,20世纪是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的时代,殖民帝国的崩溃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为世界体系的政治结构奠定了具有普遍性的单元(行为主体)形态。

全球现代化虽然是从区域现代化发展而来,但本质上它不是某一区域发展类型的放大,而是各个区域内在现代化因素发展的融合的结果。

只有在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获得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权利的前提下,.人类才可能真正形成发展的共识,走上普遍发展的道路。

所以,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推动的世界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走向全球现代化的必要政治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取向的革命运动和现代化实践发挥了重要影响,它不仅是引导和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政治力量,而且为全球现代化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坐标提供了符合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的理论导向。

总之,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推动的。

纵向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横向发展的程度,横向发展的突破又反作用于纵向发展,使纵向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人类文明由此发展到今天的高度。

20世纪末的世界相当清晰地凸现了人类历史的“世界性”即整体性发展,也充分地展示了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在全球范围的结构性特征。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20世纪基本完成了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