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讲稿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3744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讲稿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文讲稿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文讲稿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文讲稿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文讲稿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讲稿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论文讲稿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讲稿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讲稿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创新,把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纳入议事日程。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的重要性

当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再充当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

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而能够承担这一责任的政府必须是实现了角色转型的政府。

必须实现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2]成为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职能有限的政府、法治的政府、责任政府、民主参与的政府。

实现这个目标意义重大。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上,不可避免的要受其制约,也因而避免不了会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当前社会的政策“死角”。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把工作重心转到提供优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

政府改革归位于“服务型政府”的体制变革,不仅依靠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对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的切实投入。

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

我国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阶段,整个经济体系变得多元化,更加复杂。

一个方面的改革会受到其他社会各个方面的观念、制度、政策的影响和钳制。

譬如,金融体制、国有企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改革都与政府管理和服务息息相关,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却相对滞后,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市场经济已经在要素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要求政府尽快从微观经济领域“低位退出”;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不能发挥作用的公共服务领域,又要求政府“高位进入”,弥补市场缺陷。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是推进政府改革的逻辑起点,又是实施政府改革的内在动因。

(三)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新形势,为各地全面扩大开放、狠抓招商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但是,资本往哪里流动、要素往哪里聚集,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政府直接参与招商引资的力度,而是区域发展环境的优劣和交易成本的高低,也就是地方政府能不能制定和实施积极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获取经济资源的竞争,实际上是市场有效性的竞争、公共环境水准的竞争,说到底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竞争。

构建服务型政府正是抢抓战略机遇、提升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3]

二、现行政府存在的问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提供了借鉴

为什么要把政府建设成公共“服务型”政府?

这是因为现行政府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我国政府职能中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

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

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

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而不应去管企业的下岗分流问题,下岗分流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解决的主体不应是政府。

解决这“三位”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归位,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就还给市场,企业能做的事情就让企业自己完成,企业与政府各就其位。

[4]中国加入WTO后,WTO规则要求政府加快改革,转变职能。

我国加入WTO已经几年了,WTO中涉及到的政府承诺,我国政府都必须履行,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行使其管理职能。

严格的WTO规则,迫使我国政府要加快改革,加快职能转变。

自然危机反映出我国政府体制中存在的某些具体偏差,进一步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型功能建设。

当前政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政府职能偏位。

从政府实际发挥的职能来看,政府的工作重点仍然在直接管理、控制经济发展,这主要是通过其财政支出结构表现出来,科学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增长率都明显低于财政支出的总增长率,这说明各项公共服务支出所占的比重即相对重要性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下降。

二是公众利益表达分散。

在公民的利益表达方面,一般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基本做到政府对人大代表的建议、政协委员的提案件件有回音、有结果。

虽然一些政府在网上设置了公开的、直接面向市民的信箱,接受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地方媒体竞争激烈,为公众进行利益表达提供了机会;

政府也在某些重大决策中建立了听证制度;

一些政府部门也设立了公民投诉中心等。

但是不同的利益表达途径表达出来的公民意愿存在很大的差异,最典型的表现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和提案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与市民通过信箱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公众主要关注的问题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

三是公众利益表达回应缺乏。

尽管各种利益表达的渠道还是比较畅通的,但是政府对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出来的意愿和要求的回应不够。

一般说来,如果反应的问题属于个案性质,政府都能够做出比较好地回应,但是如果属于普遍性的问题和政策建议,却没有能够被充分地纳入到政策议程中,出现了所谓“被遮蔽的议程”——即某些问题是公众普遍关心的,但是却无法进入政策议程。

例如拆迁问题、房价过高问题。

这说明政府的政策制定程序存在问题,没有为整合公众的意愿提供必要的机制。

往往是来自上层的压力和来自组织性、机构性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议程。

四是政务透明度不够。

近几年来在政务公开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电子政府和政务的建设使政府透明度大大提高。

但是,公开哪些信息、以什么形式、何时公开还都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获取信息还不是公民的合法权利。

一般说来,按照现代行政公开的基本原则,信息公开有两种基本的形式:

一是行政机关主动公开,二是依公民的请求公开。

前者指无论是否有公民提出请求,行政机关都有义务通过一定的形式公开,并为公民查阅提供方便;

后者指如果没有公民的请求可以不公开,但是一旦有请求则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予以公开。

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基本限于第一种,而且没有就公开信息的范围、方式、时限作出规定。

五是偏重决策轻视执行和评估。

当前各级政府执行政策的惯例是以发布文件和召开会议代替政策执行。

一项政策一旦以法规或政策文件的形式发布,并召开了相关的会议传达,即代表着政策执行已经开始和完成,既缺乏日常化的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也缺乏对政策本身和执行情况的日常化的评估机制,从而造成政令不通和无法根据政策执行的情况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或终止的情况。

六是政府财政预算粗化。

政府编制的财政预算案细化不够,不能作为人大和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个有效工具。

目前,政府提交人大审议的财政预算和决算仍然非常粗略,从中很难看出政府的实际活动,更难对各种支出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5]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政府存在的这些问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并进行制度创新。

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

我们建设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透明的、公正的、公平的、廉洁的和高效的政府。

它的定位必须是一个无私的政府。

虽然政府雇员可以有私心和私产,但政府却不能有私心和私产。

政府雇员竞争上岗,按劳取酬,但决不能狐假虎威,借垄断性的公共权力与民争利、搜刮民财和化公为私。

它还必须是一个最小化的政府。

[6]政府与私营企业之不同,在于政府无须承担政府官员管理失败的风险。

即便政府可以更换,但承担政府失职所造成的损失者,仍然使广大纳税人。

故政府规模越大,占有资源越多,意味着纳税人的风险越大,损失越巨。

最小化的政府,其责任在于抵外悔、明产权、制暴力、裁纠纷,在于拾民间之遗补民间之缺,适应性强。

公共服务型政府还必须是一个民主制宪的政府。

它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通过宪法规则的执行而具体实现。

宪政其实是被统治者通过民主参与所形成的规则,对政府行为的控制。

在宪政体制下,公民的人身自由、言论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以及经济社会生活自由等权利皆天赋人权,均不受政府的限制。

而要使这些权利不受政府侵犯,还要坚持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依法行政以及政治自由的宪法原则。

惟有这样,才能在维护公民基本自由权利的同时,保证政府的透明、公正、公平、高效和廉洁,才能看到一个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出现。

[7]

那么,根据以上政府服务职能的定位,构建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模式必须实现如下创新目标:

1、以顾客或市场为服务导向。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

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顾客”或“客户”。

企业家式的政府应该是能够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要求或市场为导向。

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的服务质量的提高。

2、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来提高政府服务的效能,是现代政府服务模式转换的一个流行趋势,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国内外经验表明,公共服务在生产和提供上是可分的;

在付费和使用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只能由政府直接提供,通过重新设计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分工,适用“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可以较为公正高效地来加以提供。

因此,应当扩大市场竞争的领域。

主要包括:

在公共工程建设领域,凡是属于经营性或竞争性的项目,应当通过公共招标、内部竞争、合同外包等市场方式营造市场竞争机制;

除了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最基本公共服务外,在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应当营造竞争环境,利用竞争机制产生的压力促使服务提供主体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3、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

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和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共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些私营部门、独立机构、社会自治、半自治组织等政府组织都将成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

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8]

实现上述创新目标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方法创新

(一)创新三个理念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创新并坚持三个理念。

一是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理念。

人民群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

激发全社会的活力,首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要把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坚持“非禁即入”的理念。

[9]从“允许性”理念转变到“禁止性”理念,是政府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计划经济体制下,凡事要经过允许、审批才能干,这种理念抑制了创新;

市场经济条件下,凡事只要法律不禁止的企业和私人都是可以干的,这种“非禁即入”的理念扩大了创新空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只要法律不禁止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可以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准入的范围,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依法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和金融服务领域”。

“非禁即入”的理念,不仅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使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

首先,确立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的理念,也就是说法律(法规)不规定的事情政府是不能做的.政府的行为不能有随意性,依法行政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当前,应特别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集团利益。

其次,明确政府的公共职能,解决转型中的政府“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大力减少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强化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平台,建立健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制度;

三是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的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形成政务公开的制度性框架,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二)创新六项制度 

政府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据,依法行政,按照法定的权限、法定的程序、法定的范围、法定的期限正确履行职能。

政府机关必须从本机关的基本职能和具体业务出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服务承诺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行政程序制、限时办结制和交通考评制度,以制度来规范、约束机关及其公务员行为,以实现政府提供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效能化。

[10]

一要创新地方性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

“政务公开”不仅与政府的效率效能密切相连,更是保障政府提升和优化回应性的首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信息公开化是政府开启和推动其他各项改革的根本和保障。

虽然近年来在政府信息政务公开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1、公开哪些信息、以什么形式、何时公开还都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

2、获取信息还不是公民的合法权利。

因此,政府的一项迫切任务是抓紧制定《XX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其基本原则包括:

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一切人都具有同等的得到政府文件的权利;

政府拒绝提供文件负举证责任。

其基本内容应涵盖政府必须主动公开的信息的范围、公开的途径和时间;

政府不得公开的信息范围;

政府依公民申请公开的信息范围和时限;

公民获得信息权受到侵犯时的救济途径等。

二要创新制度化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

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政府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设计出再完美的制度框架和改革日程表,都无异于纸上谈兵。

解决的办法除了政务公开以外,就是建立制度化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包括:

由出台政策措施的部门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向社会公布、鼓励和方便公众监督、对媒体持更为开放和合作的态度,这要求重视政府公共关系;

针对“政府不作为”现象,建立行政首问责机制,在各个政府部门内部,尤其是监管部门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办法。

三要创新制度化的政策评估制度。

政府的每项决策都是运用公众委托的权力,通过实施具体项目的形式,配置公共资源的过程。

对于政府实施的项目,其最终结果和绩效如何,必须加以严格的评估。

这种评估可以由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或者人大组织进行,吸纳政策制定部门、执行部门、专家、行政相对人代表参加。

也可以通过委托专门的政策评估机构来做客观评价。

鉴于公共项目量大涉及面广,而且政党的政策评估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在当前阶段上,可以每年选择公众关心的政策和项目进行有重点的绩效评估。

并且要把评估的结果及时公布。

政府还可以每隔一定的周期即对某些重要政策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如果不能通过则自然终止或作必要的调整。

四要创新行政审批制度。

行政改革意味着分权、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说到底就是政府权力的下放。

如果没有权力下放,就无法完成由“权力中心主义”向“服务中心主义”的转变。

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使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从而真正地减少审批环节和不必要的程序,建立“无缝隙政府”,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割,实行政府“单一窗口”服务,走进任何一个政府部门便可得到全程服务。

 

五要创新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体制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公共财政要求在保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前提下,将尽可能多的资源投入到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上来,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真正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

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政府应加快从那些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特别是延伸过多竞争性生产建设领域中抽身,压缩越位的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的支出,坚决取缔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现阶段尤其需要加大对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文化设施等的投入,建立各项社会事业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与GDP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拉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短腿”。

六要创新政府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制度。

现有的GDP体系只考核单纯的经济增长,混淆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内涵,忽略了很多指标,如社会、人文、基础教育、公共设施、能耗、环境生态等。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各级政府行为的功利化和短期化,引导了地方政府把较多的资源和注意力投向生产性领域尤其是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上。

建构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改革现有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推行绿色GDP考核,在指标的设计和权重上,不仅要看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更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看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情况,要把生态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领导的述职报告中。

(三)进行方法创新

一要创新“公共型”的政策制定程序。

提高政府的回应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牵涉的方方面面较多,也面临很多的制度性约束,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等,在这些制度约束下,目前可以考虑主要从完善政策制定程序的角度来提高政府的回应性。

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起点,即确定议程,考虑如何通过制度约束,引导政策制定者在确定政策议程时考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出来的公众意愿和要求。

目前可以做局部的尝试,例如要求政府在向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其工作重点的确定、政府议程与人大建议的相关性、与信访部门、媒体、市长信箱等渠道所反映问题的相关性做出解释和说明。

二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公示制度、听证会制度,以听取利害相关者的意见和要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就重大决策的标准、决定重大决策的主体和程序做出明确规定;

还必须对公众表达的各种意见和要求的法律地位做出说明。

三是设计合理可行的决策规则,以保障决策的结果能充分考虑公众的意愿。

二要创新各个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

要求各个政府部门对自己的工作流程从时效、方便、成本、公正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尤其是那些与公众直接接触的部门。

争取以最少的部门、最少的人员、最少的步骤面向公民设计工作流程,并在办公场所和政府网站公开。

三要创新传统行政方式 建设在线电子政府。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搭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技术平台,推行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要抓紧启动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

抓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契机,改革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管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

丰富政府管理的政策资源,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

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

积极推行目标责任制和首问负责制,依法规范政府管理,使行政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11]

【参考文献】

[1]温晋峰、魏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问题与对策》fw.G2005.12.23

[2]郁建兴《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南方日报2005.12.8

[3]卿彰谦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考和讯博客2006.10.27

[4]新恒、魏芙蓉《如何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经济日报2005.4.30

[5]同[1]

[6]余晖《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XX快照2006.3.24

[7]同[3]

[8]田家华、王忠《论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的构建》中国改革论坛2005.10.27

[9]高尚全《关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考》人民日报2005.10.7][1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2003.9.16

[11]同上

[12]李文良主编.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3]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14]沈荣华.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的思路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

(1).

[15]钟明.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平台的构成要素[J].天津社会科学,2003,

读后研究下列问题

1、从这篇论文看其基本格式包括那些项目?

2、请概括论文到底要写什么问题?

3、这篇论文层次的外部标志是什么?

4、论文结构有那些?

本文第三部分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方式?

5、论文第二部分最后几句有什么作用?

6、论文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本文的第三个重要性采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

7、从论文的要素来分析本文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

8、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

9、试分析创新三个理念的层次结构。

•第二部分欣赏分析这篇论文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创新(论文标题,居中,用大号字,此标题没有副标题,有的有副标题,标题中心语是“建设与创新”,定语“公共服务型政府”。

论述的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创新。

•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委党校王明友(署名)

•内容摘要本文从论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的重要性入手,列举现行政府存在的问题,阐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创新目标,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摘要,说明写作方法,概括全文主旨和基本内容)

•关键词公共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是论文论述的主要问题的中心词,关键词一般为7个。

格式每个词用分号隔开)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新一轮政府改革模式——公共服务型政府基本形成,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经济职能更加完善和健全,我国经济有了重大发展,这是我国政府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发展进程上质的飞跃。

(交代时代背景)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依法、有效、透明、负责和公正的政府,其根本的目标是公众满意。

[1](给公共服务型政府下定义)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效率、公正、责任、规范、透明、合法等无疑都是现代政府的特征,也是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谋求合法性的政府必须倡扬的价值和目标。

(写其特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创新,把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纳入议事日程。

(提出中心论点)(论文开头一般开明见山交代是什么给问题定义,直接提出论点)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的重要性

•当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再充当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

[2]成为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