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3581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0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因此,正确答案应选A。

6.(2010·

东营模拟)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是()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帝国主义的封锁

C.中苏关系的破裂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是带来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其他的是客观原因。

要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本题适合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原理来分析。

7.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快速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

D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8.右下图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幅宣传画,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C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不符合我国国情

,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9.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1960年比1957年各产业的增长率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22.8%

47%

223%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注意对题中所给数据的分析及所给时间“1957年”和“1960年”,联系在此期间的“大跃进”运动,即可得出正确结论,故C项为正确答案。

10.下图中出现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中共中央制定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C本题考查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

观察图表可以看出从1957年至1960年我国农业经济出现大的滑坡,联系此时段我国经济政策可知应选C项。

11.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C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故A错误;

“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故B错误;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取得突破,因此D也要排除。

12.下图反映的是1956~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20世纪50年代末,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经济建设一味求快;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因此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4.“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

”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大跃进”运动期间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实行后

D.杂交水稻推广后

B“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地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15.1967~1968年,“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其表现是()

①经济工作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

②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③大批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D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瘫痪,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故①②③都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

这是小土群在炼钢。

材料三“大跃进”时的壁画: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四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时间

粮食产量(万吨)

比上年减少(万吨)

1958年

20000

1959年

17000

3000

1960年

14350

2650

1961年

14750

材料五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

……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是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

……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

——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反映的是什么运动?

它具有什么特点?

结果如何?

有什么教训?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五中刘少奇的评价主要针对的是什

么?

反映出刘少奇怎样的认识和指导思想?

17.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949年我国国民经济情况表

项目

全国总产量(亿吨)

比历史最高产量下降(%)

工业生产

50

农业生产

25

1.1

27

15.8

83

 

材料二1949~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

年份

1949

1952

1957

1965

1966

1967

1968

1973

1975

工农业产值(亿元)

466

810

1241

2235

2534

2306

2213

4147

4467

国民收入(亿元)

358

589

1387

1586

1487

1415

2318

2503

粮(亿吨)

1.63

1.95

1.94

2.14

2.17

2.09

2.69

2.84

钢(万吨)

13.5

53.3

1223

1532

1092

904

2522

2390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内容,说明新中国成立时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1952年同1949年相比,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明原因。

(3)材料二中1965年同1957年相比,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什么情况?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

而同期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变化如何?

为实现这一变化中央做了哪些努力?

(4)1966年到196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

(5)1973~1975年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第2课时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①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③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④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

A.①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

B题目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分别从现实需要、转移目的和人民要求等方面充分阐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理由,故四项都符合史实。

2.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这体现在()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中国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D七届二中全会在新中国成立前召开,故排除①。

建立人民公社,搞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左”倾错误,不属于执政能力提高的表现,②错。

济宁模拟)“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反映了()

①农村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实质上就是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因此,土地所有权并没有发生改变,故应排除④。

4.(2010·

韶关模拟)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曾经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

“文革”以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B.以乡镇政府代替人民公社

C.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

A、B、C都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莱芜模拟)读下图,图片所示两个历史时期的农业与农民问题的相同点不包括()

A.生产资料所有权

B.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C.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是农村发展经济建设的重大改革

B直到1987年,中国人民才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来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烟台模拟)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实行不结盟政策

B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顺应这一趋势,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A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整个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项表述不符合事实,可排除;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C项可排除;

D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标,还未建立,故表述错误。

8.图片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D布票、粮票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短缺的产物,改革开放后,由于物资的丰富而逐渐失去作用。

而粮棉物资统一管理实行于50年代,是走向计划经济的重要一步。

9.邓小平说: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的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新时期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主要有()

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落后

②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

③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D根据材料“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的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可以判断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因为闭关自守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所以①③正确;

从“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可以

判断,中国改革开放是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故②正确;

④不符合题意。

10.(2010·

潍坊模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温家宝总理此话的根本意图在于()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温家宝强调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11.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

下面对这一战略表述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B.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C.加强对外交流和学习

D.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B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

国家鼓励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12.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促进本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全国各地都加快了开放的步伐。

下列政策和具体措施中,你认为不利于扩大开放和发展的是()

A.1986年藏族同胞在通往尼泊尔等地的大小出口摆起了货摊

B.到2005年,世界著名的五百强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四百多家企业

C.海尔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建立了十多家工厂和工业园

D.为防止资金外流,四川省经委禁止长虹集团在非洲建立分厂

D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在扩大开放的道路上,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D项的做法不利于具有优势的

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这是与我国“走出去”战略相违背的,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体现。

13.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A.1954年,李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58年,李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

C.1977年,李建国参加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D.1979年,李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D深圳正式设立特区是在1980年。

14.(原创题)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题写了“开发区大有希望”(下图)。

下列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全部位于沿海开放城市

B.以引进外资为主

C.人才、知识、技术密集

D.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A经济技术开发区既设立在沿海开放城市,又设立在其他开放城市。

15.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出现了许多词汇,并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下列哪一组词汇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CA、B、D三项中的所有内容也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

C中的内容是在“文革”中出现的,与题干相符。

材料一中国历史变迁的四个画面

材料二德国两位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曼飞在他们的《制度经济学》中文版序中写道:

“很少有一个国家的国民比中国人更多要遭受艰难、战争、骚乱和困苦……(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势的转向。

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

(1)你对材料一展示的中国历史变迁有何感想?

(2)材料二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什么?

并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进步的原因。

(3)概述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发展趋势。

本题设置了新情境、新材料,考查了我国农村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原因,并进一步考查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展望。

关键是明确材料所包含的信息,材料一提供了旧中国和新中国的典型的图片资料,从中可以得出只有新中国才能带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材料二从德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发生的变化,更有效地说明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进步,更能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答案:

(1)感想: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民族获得独立,人民获得解放;

实行改革开放,中国才能走向富强;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转折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原因:

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3)内容: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

式;

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管理体制。

发展趋势:

根据党的十四大决议,经济体制改革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发展。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6年12月,毛泽东指出:

“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

…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

……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

……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

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材料二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

材料三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说明党和政府是如何“消灭了资本主义”的?

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什么失误?

1956年时,毛泽东“又搞资本主义”的主张以及依据是什么?

(2)有人说,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是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延续和发展,你同意吗?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据材料二、三,中国共产党对私营企业属性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正确对待私营企业主和私营企业有何重大意义?

教学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