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3438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汉武帝: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势力。

2、评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一方面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加强了皇权和思想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不允许百家争鸣,不利于学术文化发展与繁荣。

3、 

读书本图4-7回答问题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收到谁的派遣?

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汉武帝,大月氏

张骞出使西域的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

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与各国建立起有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促使西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亚、欧洲的贸易往来。

三、小结课文:

请将汉代实行大一统的措施展示出来

政治上:

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弱诸侯势力,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势力,加强监察制度、人才举荐制度。

文化上: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

边疆治理上:

汉高祖刘邦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武力反击匈奴,武帝以后汉朝与匈奴出现“和亲”与“互市”局面;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

汉朝还重视对南方的经营。

四、课后巩固:

1.连线题

A汉高祖

平定“七国之乱”

B汉景帝

颁布“推恩令”

C汉元帝

派张骞出使西域

D汉武帝

昭君出塞

E汉宣帝

杀白马盟誓分封同姓诸侯

设立西域都护府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引兵南逾句注(山名,即今雁门山),进攻太原,以巧计诱帝于平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

帝被围七日,虽以使人厚遗阏氏(单于之妻)得脱,然受挫已不小。

材料二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

(1)材料一中的“高帝”指的是谁?

汉高祖刘邦

(2)高帝被围困之后,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措施?

和亲政策

(3)汉朝到什么时候国力强盛起来?

汉武帝时期

(4)材料二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昭君出塞有什么作用?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已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大将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大破匈奴,匈奴从此无力与西汉相抗衡。

匈奴分裂后,呼韩邪单于归汉,并向汉求亲,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他,此后汉与匈奴的边界出现了互市的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5)你认为决定西汉对匈奴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国力的变化

(6)列举出汉与匈奴经济交流的史实。

中原的农耕、打井、修造城郭、储存粮食等先进技术,传播到游牧地区,草原的牛马也大量输入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交通运输和农耕的发展

第二课汉唐盛世—-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三国鼎立局面以及赤壁之战。

学习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一些列事例,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学会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

1.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战役是( C )。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

2.东汉的建立者是( A )。

A.刘秀B.刘彻C.刘邦D.刘濞

3.北魏是( B )族建立的政权。

A.匈奴B.鲜卑C.氐族D.羌族

4.下列各项中,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B.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完成了南北统一

D.促进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先进文化

5.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决定因素是( C )。

A.诸葛亮的计谋B.周瑜的水军

C.孙、刘的联盟D.地理上的优势

6、在三国鼎立时期,在北方建国的是(A)。

A、魏B、吴C、蜀D、燕

1.简述“三国鼎立”的利与弊。

弊:

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反之,国家分裂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局面,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局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阅读书本89页最后一段和90页资料,思考江南地区变化的原因?

a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

b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稳定

c自然环境较优越

3.根据所学知识画一个从夏朝至南北朝历史简图。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

三、课后巩固:

1.请你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形势示意图。

(包括三国的名称、都城、建立者与时间)

魏,洛阳,曹丕,220-266年

蜀(国号汉),成都,刘备,221-263年

吴,建业,孙权,222-280年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皇帝说:

“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

有哪些改革措施?

(请列举三项以上)

北魏孝文帝

改革措施:

书本P90页

A使用汉字

B穿戴汉服

C改用汉姓

D采用汉族官职、律令

E学习汉族礼法

(2)他进行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

(5分)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为隋唐实现统一准备了条件。

(3)说说胡服和汉服有什么区别?

汉族服饰宽袍大袖,鲜卑服饰窄衣小袖

(4)汉族原来是席地而坐,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传入中原后,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汉族为什么又要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品?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使用方便,有益于身体健康

(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孝文帝以后,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儒学,以孝治国。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匈奴对汉一再侵扰。

刘秀为了防御的需要,将幽、并二州边地的居民迁到常山关(今河北正定)和居庸关(今属北京)以东。

在长城一带筑亭侯,修烽燧,加强防御。

材料二 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289年,慕容率领部落迁居徒河(今辽宁义县),不久又迁到大棘城(今辽宁锦州),从事农桑和畜牧。

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

……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

……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甚至在生产上也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

(1)中国古代移民可划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阅读材料一和二,你认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

材料一属于政府移民,材料二属于自发移民。

(2)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我国古代移民产生了什么作用和影响?

移民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

(3)东汉三国以后,北方人民纷纷南迁,这一移民活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迁移到南方,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汉唐盛世—-帝国新政

认识隋朝统一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以唐太宗为例,从君臣关系、国家政体、科举制度等方面唐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新政对于中国后世的社会政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1.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的朝代是( C )。

A.北魏B.北周C.隋朝D.唐朝

2.唐太宗时敢于直谏的著名谏臣是( A )。

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姚崇

3.唐朝时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A )。

A.唐太宗B.唐高祖C.唐玄宗D.唐高宗

4.科举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创立于( C )。

A.三国B.两晋C.隋朝D.唐朝

5、在三省六部制中,下辖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的是(A)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内史省

6.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唐朝开始创立

C.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门第不高的人可以凭才学参与政权

D.它是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

1、唐太宗帝国新政简表

措施

影响(作用)

政治

虚心纳谏

善于用人

保障决策的正确性、政治比较清明

完善三省六部制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完善科举制度

选拔优秀治国人才

经济

减免赋税,减少力役

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民族

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促使民族关系融合

2、请你分析汉、唐两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A前期统治者接受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B巩固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安定;

C加强同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加强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

3.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材料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唐太宗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保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唐太宗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

(2)从材料二三分别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什么思想?

唐太宗讲这些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重视民生的思想,材料三反映的是唐太宗重视历史、重视纳谏的思想;

唐太宗讲这些话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3)本着上述思想治国,唐太宗有哪些突出的治国措施和业绩?

措施:

任贤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

经济上: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民族政策:

功绩:

出现“贞观之治”。

(4)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度;

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在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政策。

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1.观察秦、唐两个朝代中央机构的图示,然后回答问题。

(1)唐朝机构与秦朝机构相比有了什么变化?

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秦朝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政事无论大小都由皇帝裁决,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而唐朝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之长并为宰相,并明确规定了三省职权,使国家政令的颁布都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们的共同作用就是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的这种制度叫什么?

根据它们的职能分工说说这种制度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有利于防止不当的政令草率实行,有利于集思广益。

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他们之间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

孙中山说: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1)中国古代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称什么?

最早实行的朝代是什么?

科举制度,隋朝

(2)这种考试制度在实施初期有什么历史作用?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举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第二课汉唐盛世—-盛唐气象

了解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和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

通过对曲辕犁的筒车的了解,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通过学习唐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感受盛唐气象,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感。

1、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是__武则天__。

2.唐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主要呈现出中西互通和胡汉交融两大特点。

3.唐代瓷器以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

4.“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反映了唐朝生产工具( A )创制的功效。

A.筒车B.曲辕犁C.翻车D.犁壁

5.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帝国进入(D)

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6.把下列历史现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C)

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贞观遗风 

A.

B.

C.

D.

7.唐都长安的第三行业是(C)

A、餐饮业B、丝织业C、珠宝业D、制瓷业

8.被史学家郭沫若称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者是( C )。

A.唐太宗B.唐玄宗C.武则天D.唐德宗

1.“开元盛世”(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出现是哪位皇帝时期?

总体表现怎么样?

唐玄宗前期

总体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2.读右图,完成相关题目。

(3分)

(1)图A的名称是___曲辕犁___;

图B的名称是____筒车____。

(2)这两项新农具广泛使用的朝代是__唐朝__。

(3)请分别对两种农具的作用和特点作介绍。

图A:

唐代江东地区使用的曲辕犁,设计巧妙,轻便灵活,回转省力,能够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

图B:

筒车是一种新型的灌溉工具,可以随水流动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取到高处,节省人力。

1.仔细观察下面几幅图片,然后回答问题。

(1)上图是唐代的陶俑,由绿、蓝、黄等颜色组成,是唐朝的艺术珍品,被称为什么?

唐三彩

(2)在这些艺术品中,胡人、波斯人被作为刻画对象,反映出什么问题?

胡人、波斯人形象被作为刻画对象,反映出唐代社会开放的社会气象,当时中外往来十分频繁。

(3)与这些陶俑同时期的文物中,有一些妇女骑马的彩俑,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唐代妇女的生活比较开放自由。

2.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

(1)材料中的“开元”是指哪一时期?

(2)材料中的“开元全盛日”是什么意思?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开元全盛日”是指:

开元年间,即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主要表现:

1社会经济繁荣,新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粮食产量提高,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呈现出中西贯通、胡汉交融、妇女生活比较开放自由等特点

(3)为何会出现“开元全盛日”?

国家统一,社会局势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大前提。

唐初统治者吸收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新农具广泛使用,为盛世局面出现创造了社会环境。

唐玄宗前期任用贤能,励精图治。

(4)什么事件结束了“开元全盛日”的历史局面?

唐玄宗后期,政局混乱,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第二课汉唐盛世—-盛世文化

了解汉唐时期的史学、诗歌、宗教、书法、绘画和雕塑等文化艺术方面辉煌灿烂的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

理解、分析汉唐盛世出现的背景,并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

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C )。

A.司马迁的《史记》B.班固的《汉书》

C.司马光的《资治通鉴》D.陈寿的《三国志》

2.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B )。

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三国以后

3.下列不属于玄奘和鉴真共同点的一项是( D )。

A.都生活于唐朝

B.都是著名的僧人

C.都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D.都去印度求取佛经

4.唐朝的统治者对道教特别推崇,曾亲自为道教经典《道德经》作注的皇帝是( C )。

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唐高宗

5.下列有关《史记》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是西汉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一部史学巨著

B.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景帝约三千年的史实

D.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6、被后人尊称为“诗仙”的是(A)

A.李白B.李贺C.李商隐D.杜甫

7.唐代时期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B)

A.佛教B.道教C.喇嘛教D.伊斯兰教

1.简述盛世文化主要变现在哪些方面?

史学: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诗歌:

唐朝诗歌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影响最大的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宗教: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年本土宗教道教产生,唐代统治者特别推崇,以《道德经》为经典;

艺术:

这一时期艺术绚丽多彩,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大方光彩。

2.把左右两边的相关项用线连起来。

书圣         李 白         《七月都下帖》

杜 甫         《女史箴图》

颜体         王羲之         《历代帝王图》

顾恺之         《多宝塔碑》

诗圣         颜真卿         《蜀道难》

诗仙         阎立本         “三吏”“三别”

《兰亭序》

《洛神赋图》

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读书求学的人通过科举考试后,一步登天,由贫民一跃而成高官。

鲁迅先生对这种科举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笔下的孔乙己就是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畸形产物。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科举制度产生于何时?

进一步完善于何时?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你认为科举制度的形成在当时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

为什么?

科举考试在当时是进步的。

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魏晋以来只有权贵子弟才可以做大官的制度,它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3)鲁迅先生为什么对科举制深恶痛绝?

因为科举制发展到后来,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可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造就统治者忠实的奴仆。

所以鲁迅先生对这种制度深恶痛绝。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郭沫若有诗曰: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奈良即日本奈良城)

(1)诗句赞扬的是历史上哪件事?

此事发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宗

(2)诗句中的“传道艺”指的是什么?

鉴真去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知识与技术传播到日本

(3)请你说说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作出了哪些贡献?

传播了唐朝先进文化,对日本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加深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4)玄奘又是怎样一位人物,请分析相同和不同点。

玄奘是唐太宗时期高僧,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求取佛经,著《大唐西域记》

相同点:

都致力于佛教传播,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不同点:

玄奘是唐太宗时期高僧,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求取佛经,将印度佛教文化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

鉴真是唐玄宗时期高僧,将中国的佛教、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文化传到日本

第二课汉唐盛世—-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通过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以及当代的欧亚大陆桥的概况有一个清晰地了解,充分认识丝绸之路、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