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2790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例1】

(2011·

安徽高考文综,33)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

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

下图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

(1)图中甲地为______(功能区),简述判断理由。

(2)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

(3)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

【解析】第

(1)题,可以从甲地制造业就业比重最少、图示功能区的相对位置等方面思考。

(2)题,主要从上海的科技优势思考。

第(3)题,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答案】

(1)商业区 制造业就业比重比周边低;

位于市中心;

交通便捷,土地租金高。

(2)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营销市场广阔,资金雄厚,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

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

政策支持,创新环境较好。

(3)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机会增多;

与上海相比,安徽的生产生活成本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能源、原料充足;

安徽政策优惠,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返乡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信息,积累了资金,具有乡土情感。

(亦可从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分析)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讨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还要注意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2)讨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需从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两方面展开。

(3)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对西部:

投资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对东部:

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促进经济发展。

【例2】

(2011年安徽卷)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

完成

(1)~

(2)题。

(1)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A.a、b、c   B.c、b、a   C.c、a、b   D.b、c、a

(2)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  

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解析】本题组以图示为背景,重点考查考生对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变化状况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题,从能源生产总量上看,1978年能源的生产重心在华北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对能源的生产逐渐向西部转移,故能源生产总量的重心变化轨迹对应c曲线;

1978年后,我国GDP的变化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向南移动,我国能源的消费量也在逐渐向南移动,但能源的消费重心要比GDP重心纬度高,故b为能源生产重心,a为GDP重心。

(2)题,目前,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的需求量大,但其生产量很小,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要想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就需要加大东部能源资源的开采,使能源生产的重心东移,故东海油气资源的开发符合要求。

易错分析:

做本组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一是对试题材料分析不清,对“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GDP重心”等名词含义不了解;

二是对图示分析不清,对于经纬度空间定位不明确,不能明确分析图示中各条曲线的时间变化状况;

三是对试题要求不明确,对“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理解不透,不能够结合我国具体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空间分布状况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1)B 

(2)D

【方法归纳总结】分析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在分析区域差异问题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分析比较其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在这些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并能对这些地区的国土开发和国土整治工作进行恰当的评价,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基本思路如下图所示:

【针对拓展训练】

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决定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材料二 景德镇的瓷器制作需经过取土、炼泥、洗料、做坯、喷釉、满熏、烧炉等过程。

由于制瓷业上千年的发展,目前景德镇瓷土可开采储量不足100万吨。

材料三 鄱阳湖区分布示意图。

(1)指出景德镇制瓷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结合材料三,分析该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鄱阳湖环境功能产生的影响。

(3)鄱阳湖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说明巩固和加强其地位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

(1)题,由材料二可知,由于制瓷业上千年的发展,目前景德镇瓷土可开采储量不足100万吨,资源面临枯竭;

瓷器的制作过程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污染。

(2)题,此题的解答,首先应明确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方式:

过度用水、水污染,其次要明确鄱阳湖的环境功能:

调节气候、调节河流径流量、降解污染物、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此基础之上,将两者相对照,得出答案。

第(3)题,此题的侧重点在“巩固和加强”上,即回答问题的着眼点不是鄱阳湖区成为粮食主产区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而是弄清该地区发展粮食生产还存在哪些不足有待解决,还有哪些潜力可供挖掘,以期让其地位更突出。

(1)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

(2)过度用水使鄱阳湖水量和面积减少,减弱了供水能力(或减弱对周边地下、地表径流的补给能力),减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

污染了水体,减弱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防御旱涝灾害;

制定政策,保护耕地;

发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

保护生态环境等。

2.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环太湖和环杭州湾地区丝绸纺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盛绸、苏缎、杭纺、湖绉享誉海内外,丝绸纺织业一直是上述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

两大纺织业产业密集区存在众多关联密切的纺织产业集群,盛泽与绍兴两大纺织业产业集群分别是环太湖与环杭州湾两个纺织业集聚区的核心。

材料二:

盛泽与绍兴集群产业的价值链(图7)和全球价值链下纺织业集群空间等级体系(图8)。

材料三:

据统计,2008年以来,一些纺织产业占比重较大的地区,如浙江绍兴、江苏盛泽、广东东莞等等,经济无不受到严重影响,多个龙头企业相继陷于停产和濒临倒闭,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加剧和恶化这一进程。

在需求下降、产品滞销、库存积压等现象十分突出的大背景下,2009年产量也将结束长达10年的扩张期而步入全面萎缩阶段。

(1)分析绍兴、盛泽发展纺织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

(2)读图7,与盛泽相比,绍兴集群在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中的优势明显,主要表现。

(3)读图8,盛泽、绍兴纺织业集群在全球纺织业价值链的低端。

下列哪些措施有利于提升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的是___(选择填空,双项选择)。

A.加强与国际资本、技术、营销网络的交流与合作

B.减少产业集群内部的分工

C.淡化产业集群之间的差异化竞争

D.深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业影响大的原因。

(5)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盛泽、绍兴两个纺织业集群受影响大是那一个,说明原因。

(6)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盛泽、绍兴纺织业集群除上述措施外,还必须采取哪些措施?

(7)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受影响较大是那一个,说明原因。

【解析】该题考查区域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同时结合当今热点问题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工业应采取怎样应对措施。

(1)发展纺织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主要从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去思考。

(2)从图7盛泽与绍兴集群产业的价值链图中可以信息找到答案。

(3)深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加强与国际资本、技术、营销网络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提升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4)从我国纺织行业的特点来分析,产品出口占很大的比重,而全球金融危机会导致国际市场的购买力大大下降,这样必然对我国纺织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5)根据材料可知,盛泽纺织业集群处于价值分配链的低端,在各个环节都落后绍兴,在全球金融危机对盛泽影响更大。

(6)此问是开放性试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想象,提出具有更多建设性的措施。

(7)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购买力下降,我国东部沿海三个经济发达地区受影响的大小就处决于它们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1)发展纺织工业区位条件优越,靠近棉花和桑蚕产地,原料丰富;

纺织业基础好;

劳动力资源丰富;

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市场广大;

发展纺织产业集群可以取得规模效应,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①在设计阶段,绍兴产业集群主要从事价值量高的纺机、高档面料的研发;

②在生产阶段,绍兴产业集群主要从事价值量高的厚型织物、染整和服装生产;

③在营销阶段,绍兴产业集群主要从事价值量高的品牌的市场开拓。

(3)AD

(4)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购买力下降,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纺织业是出口型终端消费品制造行业,高度市场化、高度开放的产业;

图8中可知纺织业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领域大都在发达国家手里,我国纺织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只是拿订单干活,并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处于价值分配链的低端,利润空间狭小,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提高了我国纺织业生产成本。

(5)盛泽纺织业集群受影响大,从图7中可知,在设计、生产、营销三个阶段中绍兴纺织业集群都是从事价值量高的环节。

(6)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加强研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力度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提高在全球纺织业价值链的地位;

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走品牌化路线。

(7)珠江三角洲,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资比例大,出口依赖度最高,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购买力下降,从而对珠江三角洲出口影响大。

核心考点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案例形式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流域的开发,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和措施,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等知识,并能学会迁移运用。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形成原因

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

(2)整治措施

①小流域综合治理:

保塬、护坡、固沟;

②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2.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经验对我国河流开发的启示

(1)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但绝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

例如,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一半。

但是,现在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只占可开发利用的8.6%。

其他河流的开发程度也很低。

今后要大力发展水电事业,以满足国家对能源的需要。

(2)综合治理、开发整个流域

我国的许多水利工程没有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给进一步实现流域多目标开发和促进流域经济综合发展造成了障碍。

不过,我国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状况。

如成立的黄河水利管理委员会就是对黄河水资源统一调配的指挥机构。

3.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该地工业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之上,产业结构单一;

外因是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总结如下所示:

(2)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鲁尔区实施的各项整治措施是针对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来的,目的是解决当地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归纳如下图所示:

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①区域工业化的两个阶段

a.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

b.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2002年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②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初期,以小城镇为主导,形成城市和乡村相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地带。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化逐步由城乡一体化向由区域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2)问题与对策

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和经济腹地处于劣势)——优化产业结构,以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中村,基础设施落后),人地矛盾加剧(城市占用耕地使人均耕地减少),重复建设突出(基础设施、深水港、机场等)——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例3】读“区域图”和图中文字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区域开发治理措施都结合了各自地理环境特点,这说明两区域发展都遵循了__________原则;

两区域开发治理措施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请提炼、概括出两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中信息,探究甲区域a河下游地区过去经常洪水泛滥的自然原因,填写表格内容。

(3)据气候统计图概括,甲区域N城市气温特征是____________,乙区域K城市降水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区域气候类型不同,其中更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区域是________。

【解析】第

(1)题,两区域根据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特点,确定了不同的开发措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根据图中文字信息,诸如“美化环境”“绿化工业区”“综合发展农、林、牧、渔业”“引进高新产业”等可知,两地均重视保护环境和调整产业结构。

(2)题,依据图示信息及题目中的因果联系即可回答。

第(3)题,依据图示气候资料图回答。

乙区域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业发展条件较好。

(1)因地制宜 保护环境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2)①上游坡度大(上游以山地丘陵为主、支流多) ②年径流量大(河流水量大) ③下游地势低平(下游以平原为主、河口地区有河流交汇)

(3)冬季温暖,夏季炎热 季节分配均匀 乙

【易错点提醒】我们以案例形式掌握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在分析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时,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照搬即可。

辨析:

教材有很多内容是通过案例学习的,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流域的开发治理、农业基地的开发、能源基地的开发和综合治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等,仅仅提供的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运用知识迁移时,还应结合

具体区域进行分析。

如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就与黄土高原地区不尽相同。

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

人为乱垦滥伐;

不同点: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主要原因:

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

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土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

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

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

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河流,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土地、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

流域内的东南部以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为主,中部以台地、丘陵为主,西北部则为山地、丘陵。

材料二 下图是甲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 下图反映的是甲河流域部分基本数据(2003年)。

(1)甲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该流域城市体系较为合理,主要表现在______。

(2)比较说明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差异。

______。

(3)甲河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的利用与治理。

请简要说明甲河上游地区水电站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有_______。

(4)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

简述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的措施:

【解析】第

(1)题,甲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点从图中判断分析;

城市体系合理,从城市等级体系理论来说明。

(2)题,东南部和西北部社会经济特征的比较从三角形坐标系中来分析判断。

第(3)题,流域的开发核心是河流,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都有较大影响,本题从经济发展角度来阐述。

第(4)题,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淤积河床和河道,易发生洪涝灾害,影响航运等;

水土保持的措施有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等,针对性说出即可。

(1)东南多,中部和西北部少;

多沿河分布 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相距越远;

城市等级越低,则反之

(2)东南部GDP所占比重大,说明东南部经济发达,城镇人口所占比重高,人口密度大,说明东南部城市化水平高;

西北部相反

(3)河流 改善航运、提供发电、有利于水产养殖、发展旅游、便于灌溉

(4)河道淤积,河床升高,易引发洪涝灾害;

影响航运 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

发展立体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农业技术措施;

平整土地、修建梯田等工程措施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黄河三角洲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与沿黄河经济带的交会处。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全国性优化配置,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沿黄九省区正式启动了黄河航运联合开发建设。

根据规划,到2030年,黄河将像长江一样实现全线通航,跨省达海,成为横贯我国北方的一条现代化水上运输新通道。

(1)简述黄河下游春末夏初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2)关于今后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目前有两种观点:

一是趋于减小,二是将会增大。

你持哪种观点?

理由是什么?

(3)概述开发黄河航运的主要原因,并指出黄河要实现全线通航需克服的不利因素。

(4)目前黄河三角洲有520万亩荒地、180万亩滩涂有待开发。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析如何保护和利用黄河三角洲的荒地和滩涂资源。

(5)东营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必然会面临资源枯竭所带来的城市衰落的威胁。

为了避免城市衰落,请你为东营市的经济转型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

(1)题,从气候(气温、降水)及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流量小的原因。

(2)题,支持哪种观点都可以,但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趋于减小”的原因要从“水沙减少、海岸侵蚀”的角度说明;

“将会增大”的原因要从“输沙量增大”的角度解释。

第(3)题,开发黄河航运的原因要从水运优势、运输需求两方面来分析;

从黄河水文、水系特征等角度找出实现全线通航的不利因素。

第(4)题,黄河三角洲荒地、滩涂开发的思考线索为:

湿地→保护、发展旅游;

荒地→发展农业、养殖;

资源→盐业、油气、风能开发。

第(5)题,按照“问题→措施”的思路分析东营市实现经济转型的措施,即资源枯竭→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产业单一→发展新兴产业、第三产业;

黄河三角洲开发→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1)春末夏初,雨季尚未到来,降水稀少;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工农业用水量大等。

(2)观点一:

趋于减小。

理由:

黄土高原地区加强了水土保持;

中游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使河口地区的来水来沙量减小;

河口地区入海径流减弱,海岸侵蚀加剧。

观点二:

将会增加。

理由:

黄河含沙量特别大,河口处水流缓慢,大量泥沙沉积;

国家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下游不再断流;

黄河调水调沙也将大量泥沙送入河口地区。

(3)主要原因:

水运具有运量大、运费低、占地少等优点;

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运输需求增长。

不利因素:

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泥沙淤积,水位较低;

冬春凌汛,冰期较长;

中上游地区落差大,水电站林立等。

(4)建立生态保护区;

发展生态旅游业;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适度发展养殖业;

有序发展盐业;

合理开发利用滩海石油和风能资源等。

(5)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以黄河三角洲开发为契机,拓展外向型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