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西山龙门导游词3篇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905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西山龙门导游词3篇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昆明西山龙门导游词3篇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昆明西山龙门导游词3篇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昆明西山龙门导游词3篇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昆明西山龙门导游词3篇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西山龙门导游词3篇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昆明西山龙门导游词3篇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西山龙门导游词3篇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明西山龙门导游词3篇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这副对联是三清阁风景的绝妙描述。

大家看,云雾飘逸,铺至下界,大地时隐时现,碧波万顷的滇池和广阔的昆明坝子在我们脚下。

夜幕降临后,万籁俱寂,这三清阁钟磬之声,清远悠长,响彻天际,人们仿佛置身仙界。

再请看山门背面的对联:

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

这副对联说的是在欣赏了远处的湖光山色和山门正面的对联后,朋友们又得起步攀登了,因为这里还不是最高之处,抬眼上望,前面的石阶上已有许多人在攀登,这是鼓励人们不要停顿,要勇攀高峰。

但这其中又寓含人生哲理,告诫我们为人处世不能自满,要力争置身于最高的地方。

对联一语双关,催人奋进。

就让我们按照对联所说的努力向上攀登吧!

山门所对是灵官殿。

殿内供奉着王灵官:

三目,赤面,披甲执鞭,左右有灵童捧卷执印,勇猛威武,气势逼人。

他是道教的护法神,类似佛寺中的韦驮。

王灵官姓王名善,宋朝人,因办事公道,惩恶扬善,死后玉皇大帝封其专司天上和人间纠察。

请看殿前这副对联: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层峦耸翠,飞阁流丹。

上联出自宋朝范仲

淹的《岳阳楼记》,下联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

借古人的名句,来写三清阁的湖光山

色,说明滇池汇聚了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风景之美。

上联写皎洁月光,滇池波光粼粼,若碎金散银;

月影辉映,如圆圆璧玉沉入湖水。

殿前横匾是将下联的后四字飞阁流丹进一步突出。

飞阁指灵官殿及三清阁等凌空构建的殿宇;

流丹则形容这些楼阁殿宇的红柱

在阳光照映下流光溢彩,灿若红霞。

朋友们,从灵官殿到三清阁有三十六级台阶,刚才我让大家登石台阶时数共有多

少级石阶,不知大家数的数字是多少?

对,有的朋友认真数了,七十二级。

请大家注意,这个数字是有象征意义的。

七十二级石阶代表了七十二地煞,我们正在登的这三十六级台阶则代表三十六天罡,这是道观中常见的建筑数目。

在路边有两个平台,一个平台上就是三清阁,相传这里原为元朝镇守云南的梁王避暑行宫,现在改为茶室。

在三清阁的九层十一阁建筑群中,只有这里是一宽敞的坐歇之处,在此可以品茗赏景。

请看这副对联:

极目太华高,偌大乾坤撑半壁;

荡胸滇海阔,无边风月倚层楼。

联语逸兴横飞,状物写景,气势宏大。

有人说它以太华山喻梁王权势,支撑元朝半壁江山;

以滇池象征宽阔胸怀,任凭风云激荡。

另一个平台原为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

现殿前遗存龟蛇石雕,叫青蛇缠龟,龟蛇表示长寿,据说用手摸一摸就能延年益寿,你看整个石雕已被摸得光亮如镜了。

平台上建有真武传奇堂,里面有真武大帝从出家到得道的配图故事,大家如有兴趣可进屋参观。

过真武殿我们能看到一眼泉,这眼泉叫孝牛泉。

关于此泉还有一个传说:

昆明有一

个姓赵的屠夫买了一头母牛和一条牛犊。

赵屠夫绑了母牛要杀时,听见有人在外面叫,于是放下刀子出门去看,不想回来时刀子却不见了,只见牛卧伏在地上。

屠夫很是疑惑,把牛犊打起来一看。

刀子果然藏在其腹下。

赵屠夫拿起刀子就要杀牛,不想牛犊双眼流泪,望着母牛哀鸣。

这泪水和哀鸣声深深触动了赵屠夫:

牛犊尚有孝母之心,何况人呢?

于是赵屠夫放下屠刀,牵着母牛和牛犊到三清阁出家。

由于三清阁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取饮用的水极不方便。

牛犊为报恩,用牛角穿石,引出甘泉。

这个传说情节动人,其中反映了儒家百善孝为先和道家善心有善报的观念。

从孝牛泉再往上走就可看见有石洞若门,穿过石门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就到了揽海处。

在走过了一段狭小石道后,到了如此宽敞的地方,使人豁然开朗。

若从平台望出去,海天相连,更使人感受到天地的广阔,自然的博大,天人合一之感油然而生。

而且从山门经过艰苦的攀登到了这里,气喘吁吁的游人们可稍微休息一下了,在观赏湖光山色的同时也可品读一下石壁上众多的摩崖石刻。

石壁南侧有明代傅宗龙写的对联:

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

书法苍劲雄奇,联语意境优美。

对联所在的石室洞顶雕有彩凤衔书一函。

传说黄帝在洛水,有凤衔书,大禹受而天下大治。

这浮雕表现洛献书的传说。

大家请看在石壁上刻有普陀胜境四个字,我们知道普陀是佛教的名山,那么在道教的胜地中为何出现佛教词语?

这其中体现了一种存在于我国宗教中的普遍现象:

儒、释、道三教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特别显著。

如刚才我们参观过的孝牛泉,其中就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而此处则是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共处,在后面的景点慈云洞中我们还能看到观音像,更能体现出这一特点。

从这里开始我们走进石隧道,大家请看隧道石壁上的五个红色大字:

长歌怀采薇,它出自初唐诗人王绩的五言律诗《野望》,说的是周代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忠于商朝的伯夷、叔齐不愿吃周食,隐于首阳山中采薇而食,终致饿死的事。

作者通过对伯夷、叔齐的追怀,表达了自己处于隋唐之际,改朝换代时的感触。

伯夷、叔齐的气节历来被儒家所扬。

这表达儒家思想的诗句镌刻在道家的石窟上,就是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中国文化儒、道融合的特点。

隧道中由于有石窗,所以光线十分充足,从石窗中还可俯瞰滇池的风光。

向下看有空中楼阁之感,虽有心悸,但脚踏实地。

现在这个石窟称慈云洞,是一个姓吴的道人开凿的,正壁原岩上雕刻有观音一尊,膝前一幼童,显然也是把佛教的善财童子移植过来,反映了道、释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吸收。

两旁金童合十,玉女捧钵。

左右有骑马跨虎的神像,是青龙星君和白虎星君。

整个石窟及其中的雕像、石道等都是在整块石壁上雕成,可以想象当时工程的巨大、工作的艰辛。

大家看,这个石香炉,在这临滇池的一面镌刻着《赠吴道人》诗二首,作者是昆明乾隆年间进士那文凤,诗写于嘉庆六年。

诗中颂这位吴道人开山凿洞的不朽功绩。

其中第一首的头四句说:

万钻千锤显巨才,悬崖陡处辟仙台。

何须佛洞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凿开。

揽海处的石屋是明代嘉靖年间的道士赵练主持开凿的。

当时从三清阁至此的通道是在石崖上铺架的木栈道。

人们登临过往,木栈道吱吱作响,令人胆战心惊。

到了清乾隆年间。

一个贫苦的道士花十五年的心血开凿出现在的石道,这道士名叫吴来清,是滇池边下渔村人。

他广积善德,经常修桥补路,方便行人。

根据人们的建议,吴道人开辟了这条石道取代了木栈道,继而又从旧石室向前,开辟了普陀胜境坊,再往前,螺旋蛇道,开慈云洞。

这个工程共历时十五年,全凭一锤一钻凿成。

从慈云洞至龙门石窟的石道则是清朝时昆明名士杨汝兰、杨际泰父子组织石工开凿的,从道光至咸丰年间,共历十三个春秋。

现在我们就开始攀登龙门。

从这里开始到达天阁的隧道被称为云华洞,是杨氏父子所修。

顺云华洞往前走四十多米,就登上了我们此行的顶点达天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龙门。

达天阁也是在原生的岩石上雕凿而成的,包括有:

龙门石坊、平台、石室、楹联、神像、香炉等,其中石室中间的魁星点斗的雕像最为传神。

魁星也称文曲星,是主宰文运的神,这个雕像形如魁字,高有一米多,你看那鬼头不就是魁字的偏旁,后踢的左腿不就是长长的一勾,脚平抬的金色墨斗就是右边的斗字,体现了中国象形文字造字的传神。

魁星右手高悬神笔,左手执元宝,是神笔的墨斗,右足踏鳌头,左足后跷,脚掌抬斗,扭其身躯而点斗。

传说古代就是由魁星来点状元,考生中文运好的被点中便可登科中举,而中状元的则被称作独占鳌头,这便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传说。

再看魁星的形象英姿勃发,彩带翻飞,活泼跳脱,与两旁座像的关圣、文昌相应,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更显得魁星生动活泼,神采飞扬,主体突出。

大家如仔细看可发现,魁星点斗的笔尖是断的,有关这断笔尖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一个姓李的青年石匠受人指点到西山的峭壁上开凿石道,将一腔热情全部倾注于这有意义的艺术创作之中。

一天天,一年年,不顾寒暑和刮风下雨,十年如一日,凿完了石路、石洞、刻成了石坊和洞中神像,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不料到最后竟把魁星手中的那支笔的笔尖刻断了,石匠伤心到了极点,自己如此寄情的艺术创作竟不能圆满!

悲伤至极的李石匠丢下锤钻,从龙门跳了下去。

这个悲壮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青年工匠对艺术完美追求的精神。

魁星北面是文昌帝君,主宰功名禄位;

南面的是关圣帝君,主宰武运。

神像背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两壁刻有琴棋书画,骏马奔驰。

阁顶刻有蟠桃垂挂,仙鹤双飞。

石室外的横额上刻有一个花瓣形石龛,龛内刻有南极仙翁。

整个石窟雕刻精细、生动传神。

石室北面刻有跳跃的鲤鱼,南面为吐水金龙,这就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传说,大禹治水时,用鬼斧开凿了龙门,令黄河奔腾入海。

龙门据考证就是今天的黄河壶口瀑布。

有了龙门,河中鲤鱼就无法返回故乡,善良的禹妻奏请玉皇大帝,凡是能够逆流而上跃过龙门的鲤鱼便可化为金龙,不能跃过的就在额头上记一点,叫点额而归。

黄河大鲤鱼额头上的红点相传就是没有跃过龙门的标记。

由于这一传说,后世就把科举考试中举者比喻为跳过龙门的鲤鱼,已经成龙上天;

应试落第比喻为龙门点额,意思是在龙门把头碰破了,败退而回。

这虽是传说,但人们经艰苦的跋涉,登上这悬崖之上的龙门,跃过了这龙门,不就如同成龙上天,不也就可以身价百倍了吗?

这就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含义。

在西山的诸峰中,有一挂榜山,位置在龙门之南。

此山的峭壁呈土红色,泛舟滇池,远看此景,犹如金榜高悬,故此得名。

此景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美妙传说,为西山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令人神思遐想。

在这高山之巅,每个人都会产生会当凌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在远眺滇池风光之

后,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室柱上的这副对联:

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

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

虽然讲的是攀高登顶应注意的劝诫,但其中又包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值得仔细品味。

登临龙门,我们既惊叹于大自然造物的奇妙,造化出这刀削斧砍、危崖耸立的罗汉崖,同时也感叹于人类巧夺天工的创造力,有这样雕刻细致,栩栩如生的达天阁,真不枉来昆明。

好,现在我们结束西山龙门的游览,请大家按顺序小心下山。

昆明西山龙门导游词范文2:

西山龙门,北起三清阁孝牛泉南侧别有洞天石门,南至龙门达天阁,整个在千仞峭壁上的石窟工程,统称龙门。

龙门石窟由北向南,分布着三个坐西向东的石窟。

紧靠三清阁建筑群的石窟称凤凰岩。

凤凰岩有上下两个洞窟,上洞较小,称老君洞,洞侧建有老君殿。

下洞较大,洞前揽海处平台宽阔。

石窟前檐浮雕彩凤衔书,故称凤凰岩。

石窟凿成十平方米左右方形石室,南北两壁雕云海、石林,西壁嵌题滇池饯别图及1925年袁嘉谷题诗等石碑六方。

窟顶有陈荣昌之摩崖题刻倡提祀孔四个大字。

石窟外峭壁,历代摩崖石刻琳琅满目。

民国初年李根源拓刻明末傅宗龙之草书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阴,堪称摩崖珍品。

凤凰岩向南,就断崖辟普陀胜境石坊洞门。

入石坊,隧道螺旋蛇行,沿隧东向凿石窗,凭以望湖。

前达慈云洞、蓬莱仙境石窟。

慈云洞石窟,慈航真人、香案、门楹、两壁骑龙驭虎神像、窟外香炉、楹联等,均为原生石岩镂空雕凿。

据《重修慈云洞吴道士功行碑记》记载,开凿凤凰岩,打通慈云洞,系清乾隆年间西山山麓下渔村贫穷道士吴来清所开凿。

吴来清从乾隆四十六年起,至乾隆六十年,十四年茹苦含辛,一锤一钻打开顽石,工程艰巨,令后人叹为观止。

清嘉庆辛酉,彝族文士那文凤在慈云洞前香炉上,题刻《赠吴道士》诗:

万钻千椎显巨才,悬崖陡处辟仙台。

紫云荫书心里出,慈云霭露掌中来。

昆池恰似观南海,不负当年梦几回。

由慈云洞往南再上绝壁,一条傍山隧道沿悬崖峭壁曲屈起伏。

洞口竖隶书云华洞大字石碑。

云华洞南端,即龙门石窟。

石窟平台洞口,凿龙门石坊。

石窟内居中雕魁星立像,南雕文昌、北雕关圣坐像。

魁星左手横身擒龙,右手高悬执笔,右足踏双翅鳌头,左足后蹬起斗,彩带飘逸,形象生动。

石窟南墙上刻文昌帝君阴骘文,北墙刻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两墙下方浮雕骏马奔腾。

天棚浮云缭绕,仙鹤双飞,蟠挑垂挂。

神像后壁,浮雕云山洞天福地群仙图。

云水翻腾,群仙飘逸。

石窟前檐岩壁上,凿神龛,龛内浮雕南极仙翁骑飞鹤,两侧童子执拂捧果。

峭壁之上雕刻之险,令人心惊。

整个龙门石窟之神像、石壁、天棚、香炉、烛台、经文、楹联,均在原生岩石上雕凿而就,清末赵鹤清题刻龙门楹联:

昆明西山龙门导游词范文3:

昆明城西10余公里,有山突起滇池之上,北起碧鸡关,中经华亭、太华、罗汉诸峰,直达南面的观音山,磅礴蜿蜒数十里。

相传古时有凤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故唐代称为碧鸡山。

又因形状像卧佛,也叫卧佛山。

元明以来,又称太华山。

因其在城西,人们惯称之为西山,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极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

它峰峦连绵40多公里,海拔1900米至2350米。

从昆明远处眺望,西山犹如一位美女卧在滇池两岸,其脸、胸、腹、腿,以至下垂入水的头发,都清晰分明,且显得丰姿绰约,妩媚动人,所以又叫睡美人。

民间传说,远古时一位公主耐不住宫中寂寞,偷偷出了王宫与一小伙结为夫妇。

后来,国王拆散了这一美满姻缘,并用计将小伙子害死。

公主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泪水汇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

西山现已辟为一座森林公园,景点较多。

从古至今,很多名人墨客都为之惊叹: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千崖万壑争雄秀,却无一处自平庸。

要是赶上三月

三,耍西山的传统盛会,从早到晚,都可观赏到唱民歌、对调子、奏三弦、欢起舞的情景。

西山东临滇池面,是一条长约数公里的大断层。

在此断层南侧,修筑了一条石刻通道,石道都是用人力从悬崖峭壁上一锤一钻打出来的。

石道途中有隧道,呈螺旋宛转,高约与人等。

石洞若窗,下临万丈深渊,惊心动魄。

站其之上,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

山顶有座魁星阁。

途中有著名的凤凰衔书。

因道中达天阁石坊上题有龙门二字,人们故称此为龙门。

龙门石窟位于西山风景区终端,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

龙门胜

景以奇、绝、险、幽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到昆明的游客都要去游览。

故有不耍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说。

据说,龙门是杨汝兰、杨际泰父子组织70多户石工,花了22年才完成的,是整个龙门石窟之精粹所在。

在入口处有一圆柱石坊,上书龙门二字,并刻有元宝,据说能保佑人发财发达,吉祥如意,所以游人都喜欢用手摸一下。

入门有一石栏转护的半圆形小月台,站在月台眺望,人见上迎天风,下临绝壁,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云蒸霞蔚。

湖面白帆点点,鸥飞燕舞。

远处青山如黛,白云悠悠,绿树白房,平畴沃野如诗如画,令人飘飘欲仙。

转身回顾石室,正门顶端刻有达天阁三字,两边侧门顶刻有名山石室天临海镜字样,中柱题有联云:

举步维艰,要把脚跟站稳;

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

在石室门口雕有香炉供奉,正中雕魁星,是道教尊为主宰文章之神,又叫文曲星;

北雕文昌帝君,为主宰

功名和禄位之神;

南雕关圣帝君,为主宰伏魔降妖的武功之神。

两壁下刻有神骏奔驰图,天棚上刻着祥云缭绕,仙鹤双飞。

一株蟠桃碧叶红果,栩栩如生。

龙门的整个工程都是在一块天然岩石上精雕细刻而成的,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魁星手上的笔尖是另外安上去的。

相传,有一位参加雕凿石室工程的师傅,婚姻不幸,后来参加凿龙门,与伙伴们辛苦了十余年,在最后刻魁星手中的朱笔时,不慎将笔尖凿断,使本来很完美的一件艺术品留下了缺憾。

他伤心至极,纵身跳下龙门。

他献身艺术的动人故事,与石窟一道流芳千古,为后代所传颂。

84年、昆明市有关部门又开凿了龙门迂回栈道,把游路修上了小石林,并在山上修建了迎羲亭等供人小憩赏景,不仅解决了交通拥挤的问题,又为游人开辟了一个清新优美,非常迷人的好去处!

看过昆明西山龙门导游词。

 

附送:

昆明金殿导游词3篇

金殿自陈用宾于万历壬寅叩请陈用宾兴建太和宫金殿的道士徐正元,就是环翠宫的道士。

正如陈用宾《鼎建太和宫记》所述:

及抚滇之九年,即万历三十年,陈用宾偕卜胜东城,相度山原间几一舍许无当者,延伫环望,真气英英,连蜷环翠宫左,扪萝视之,适彩雉从中盘起,玉局宛然,无亦光岳之閟有待欤?

陈用宾偕沐昌祚、沐睿、刘会等登相度山,卜胜选址,已见山势连蜷环翠宫左。

这清楚说明,明万历三十年陈用宾为太和宫选址时,已有环翠宫。

太和宫金殿、三元宫于明万历三十年动工兴建,始事竣工,俱以王正之月,甫一载而缮定。

万历甲辰岁春正月吉旦,陈用宾撰立《鼎建太和宫记》。

民间传说陈用宾曾在鸣凤山三遇吕洞宾,是吕仙引示他鸣凤山是洞天福地,所以他抚滇之三年即命官于鸣凤山建环翠宫,其中为阁祀吕师。

环翠宫建成后,陈用宾曾撰楹联:

春梦惯迷人,一品朝衣,误了九寰仙骨,鸡鸣紫陌,马踏红尘,军门向那头跳出?

空山曾约伴,七闽片语,相邀六诏杯茶,剑影横天,笛声吹海,先生从何处飞来!

陈用宾身居云南军门巡抚,既迷恋官场一品朝衣,又向往道教九寰仙骨,矛盾的心情,只有请问剑影横天,笛声吹海飞来的吕仙人,他该向那头跳出?

陈用宾《建太和宫记》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考玄帝天乙之精,乘玄枵当帝座,迹最著于太和,贞观而还,代能尊祀。

我成祖文皇帝穆有遐思,式廓其制,千古让隆焉说是真武玄帝系天乙之精,乘玄枵当帝座,真武神迹,太和山最著名。

从唐贞观年间以来,世代尊祀。

明成祖朱棣崇信真武,敕令大修武当山,千古隆重奉祀真武。

武当山有真武神,永乐像的传说,以后天下真武宫都按这永乐像塑真武。

明崇祯十年金殿移到宾川鸡足山,史志碑记所载是一致的。

明崇祯十年云南巡抚张凤翮将铜殿移到宾川鸡足山天柱峰。

天柱峰为此又称金顶。

鸡足山铜殿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扫四旧期间。

张凤翮移铜殿时,太和宫铜殿的基座、下层平台砂石浮雕栏杆未拆,保存至今。

清康熙年间重建鸣凤山太和宫铜殿,范铜至五百余万之多。

1980年清洗铜殿烟尘污垢时,发现铜殿正梁上通体被烟垢覆盖的铭文,梁中间的字被藻井遮盖,我爬上去看是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

铭文证实清康熙九年吴三桂修葺太和宫,重建真武铜殿,铜铸神像,竖铜幡竿十余丈,亭亭特立。

康熙十年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

因吴三桂康熙十二年举兵反清,故方志碑记只称清康熙九年重铸,回避是吴三桂重铸铜殿。

吴三桂重建真武铜殿后,铸了一口七星宝剑悬挂在铜殿内,这就是碑记中所载真武慧剑高悬,常伏魔而制怪。

吴三桂又将其使用过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留在太和宫,以炫耀其武威。

铜殿正面,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云贵总督王继文书悬南无无量寿佛铜匾。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不少人感到疑惑,一代名儒的云贵总督,为什么在真武道宫挂佛教匾?

武当山记载,永乐十四武当天柱峰顶建真武铜殿时,峰巅咫尺地盘上已有佛教无量寿佛殿,佛道互不相让。

得知建铜殿是圣上旨意,佛家折中,让地不让佛,真武殿上挂无量寿佛匾,朝拜真武同时,也颂南无无量寿佛。

鸣凤山太和宫仿武当山中峰兴建,王继文依据武当山典故悬匾。

清道光二十五年《重修二天门碑记》记载了清代昆明两次地震的情况:

乾隆年间,滇省地震,星旗救劫,厥有灵徵。

这次地震影响不大。

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滇地大震,復得殿宇牌坊,客座茶房,震摇摧坏。

太和宫更大的劫难是咸丰年间,太和宫毁于兵燹,三元宫化为灰烬。

每一次损坏后,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修缮。

其中,光绪十六年至光绪三十一年前后十五年间,太和宫住持李明清劝募缙绅王炽、余安转禀督办云南矿物、前巡抚唐公炯,倡铸铜一万斤,并遍约同人,量力捐助。

铸造亭子、侍座神像、格扇瓦片,并重修山门、牌坊、殿宇,众作新之。

太和宫金殿于1950年军事接管,定为昆明市金殿名胜区。

先后隶属文教局、建设局、文化局、园林局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扫四旧期间,各殿泥塑神像被破坏,殿宇坍塌,荒烟蔓草。

1968年又将太和宫划属昆明力车胎厂作宿舍,1970年由昆明市城建局收回。

粉碎四人帮以后,逐年修复古建筑,重建雷神殿、老君殿、三丰殿,翻修三座天门、棂星门,新建长廊亭台,局部维修明代城墙。

1983年兴建山巅钟楼,保护原昆明城宣化楼之明代永乐大钟。

83年至1991年,在鸣凤山东面、南面新征土地273亩,兴建占地500亩规模的昆明园林植物园。

园林植物园分为十二个专类花卉园区茶花园、温室花卉区、杜鹃园、水景园、木兰园、蔷薇园、竹类植物园、裸籽植物区、珍稀濒危植物区、造园示范区、鹦鹉园和雪松草坪园。

省、市政府先后投资达800余万元。

为迎接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1997年至1999年,市政府先后在鸣凤山金殿投资201X万元,全面维修太和宫古建筑群,整修钟楼,开辟钟楼旅游服务区,兴建大型观赏温室,新建杜鹃精品园,开发兰圃和蕨类植物园,重建秋园餐厅,改造旅游招待所,重建园内旅游厕所。

在金殿自筹资金兴建中国金殿博览苑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金殿青铜文化旅游景点这次整治修建,为太和宫金殿创建四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葺和兴建。

金殿名胜区1999年跻身云南省一流风景名胜区。

昆明金殿导游词范文2:

金殿风景区位于昆明市东郊的鸣凤山麓,占地1773亩距市区8公里。

金殿名胜区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年明崇祯十年铜殿迁宾川鸡足山,清康熙十年平西王吴三桂重建现存这幢重檐歇山式真武铜殿,铜殿重250吨,是中国最大的铜建筑,它比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金殿保存完整;

比湖北武当山金殿规模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纯铜铸殿。

这座名声显赫的金殿属于太和宫的一部分,总重量达250吨,为重檐飞阁仿木结构方形建筑,殿高

6.7米,宽、深各

6.2米,包括梁柱斗拱、瓦楞顶檐、神像罗幔、桌案瓶器、匾楹旌旗等都是用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