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571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7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2)提供反馈;

(3)向学生输出信息;

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作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4)输入信息。

包括教师允许不同期望的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

②教师传来的不同期望信息被学生获得后便进行归因产生自我认知和评价,从而对教师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原先形成的期望

③长此以往,循环反复,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

寄予高期望的学生越来越好,低期望的学生越来越差。

(2)缩小新教师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

①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的训练

②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③认知学徒制

④外部支持

(3)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学

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不利影响:

①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②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发挥

③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章 

学生素质及其心理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理论

从发展的观点看学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分类

①具体分为过程和结果两方面,从过程看,心理发展一般经历许多性质不同的阶段;

从结果看,长期心理发展结果形成了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

②发展心理学把心理发展分为认知和言语发展;

人格、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③前者发展结果形成作为个体独立的人格特征的能力和认知方式;

后者形成个体稳定人格特征的人格特质(性格、动机、气质等)

从学习的观点看学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分类

①心理发展由外部环境影响加个体内部基因相互作用造成。

②前者通过学习实现,后者体现为个体的自然成熟,学习心理研究要区分两者结果

③心理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学习结果导致人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变化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

(2)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

①学生素质由先天素质、习得素质、发展中形成素质构成,

②先天素质三阶段影响因素(信息输入:

视敏度;

内部加工:

工作记忆容量;

信息提取:

概念提取速度)

③习得素质五种结果(智慧技能:

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认知策略:

含元认知;

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

态度)

④发展性形成素质有两个(能力或智力;

人格特质)

(3)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4)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

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前五个阶段为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

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

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

(1)婴儿前期(O~2岁):

这一阶段的主婴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发展危机:

信任与不信任

(2)婴儿后期(2~4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

(3)幼儿期(4~7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

(4)童年期(7~12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5)青少年期(12~18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

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如下: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5)影响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因素

①家庭教养模式

②学校教育

③同辈群体

(1)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的教育含义

①教学应该避免超越人类潜能

②教育应该适应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和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

③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的教育

(2)心理因素与学习原理

①认知与元认知因素:

(学习过程的本质;

学习过程的目的;

知识的建构;

策略性思维;

对思维的思维;

学习的情景)

②动机与情感因素:

(动机与情绪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的内部动机;

动机对努力的影响)

③发展性与社会性因素:

(发展性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社会性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④个别差异因素:

(学习中的个别差异;

学习与多样化;

标准与评价)

(3)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

第二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新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承认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

①理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②理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③根据这一理论,学前教育必须研究和确定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选定合适的教育内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不断促进学前儿童从“现有发展水平”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即先行教育原则。

 

(4)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5)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第三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

(1)学生认知方式差异的四种主要表现

①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

③整体型与序列型

④辅合型与发散型

(2)学习困难

又称学习乏能。

指那些在理解和使用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方面有一种或几种基于心理过程障碍

三条件:

①个体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80以上

②无法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从事有效的学习,学习效果远未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只有接受特殊的教育服务才能学习成功

③他们的学习困难不是感官障碍、情绪困扰或缺乏学习机会等因素造成的。

(3)特殊儿童的四种主要类型

①天才儿童

②能力缺失儿童(感觉障碍,躯体障碍,智力障碍,言语障碍,学习困难)

(1)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①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②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③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①性格差异会影响学习方式(外向者与内向者;

独立者与顺从者)

②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与质量

③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应用:

①开设面向高一级学校的提高性选修课、面向生产部门的职业性选修课、拓展学生科学视野的拓展选修课、发展学生技艺特长的发展性选修课,宫不同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学生选择

②提倡非指导性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

美国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由八个相对独立的因素所构成,每一个因素都是独立的功能系统,但各个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活动。

①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智力的优势与弱点,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指导应该多样化,适当地增加一些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多种智力的发展。

②同时教师又需要避免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都要求八种智力全面发展。

(4)特殊儿童特殊性的教育含义

① 

在理解特殊儿童的基础上热爱特殊儿童

②特殊教育要从医学模式向社会生态学模式转变

③坚持因材施教,提供合适的教育

④坚持正常化,推行融合教育

第四章 

学习概论

(1)学习的定义

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

注意三点:

①并非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产生学习,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

②其变化是由后天经验引起

③其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久保持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创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使用节省法检验实验效果。

即一次完全记忆后,隔一段时间后,当遗忘已经发生时,再来学习原材料至能背诵,看能节省多少时间或节省多少重复次数,以推测保持量。

发现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趋势,即保持材料最初减少得快,后来逐渐减慢,这一结果描绘成曲线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

(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言语信息

②智慧技能

③认知策略

④动作技能

⑤态度

(4)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分类

①表征性学习

②概念学习

③命题学习

④概念和命题的运用

⑤解决问题与创造

2、理解与运用

(1)20世纪后期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改变学习观的五个主题

①记忆和知识结构

②问题解决与推理的分析

③早期基础

④反省过程和自我调节能力

⑤文化经验和参与社会实践

(2)运用学习分类理论对真实学习情境进行分析

第五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

(1)学习过程和条件的信息加工观

家加涅认为,学习是一系列认知过程,这些过程把来自环境的刺激转化为获得一种新能力所需的信息加工的几个阶段。

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形象地反映学习与记忆的内在过程。

学习是由以下三个系统协同活动的过程

①加工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反应发生器,反应器构成)

②执行控制系统(不予任何操作成分直接相连,对整个加工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

③预期(信息加工过程的动机系统,通常不包括在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但对加工工程起定向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心理学主要来源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共同主张如下:

①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

②社会协商

③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④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3)奥苏伯尔同化论

认为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可以构成三种关系。

新旧知识三种关系导致三种形式的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①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的知识是下位的;

②原有观念为下位的,新的知识是上位的;

③原有观念,新的知识是并列的。

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三条件

①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②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

③将材料的潜在意义转化为学生心理意义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4)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

(5)广义知识分类

广义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技能),后者又可分为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认知技能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6)变式练习

就是在其他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例证的变化。

具体说来就是在知识习得阶段概念和规则正例的变化,它有助于学习者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

(7)反省认知

儿童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认知,也译成元认知或饭反审认知。

(1)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①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抽象水平更高的命题或概念,便产生上位学习或总括学习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性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类属关系,又称下位关系,这种学习成为下位学习

(2)运用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分析真实的幼儿学习过程

模型示意图:

(3)促进辨别学习的技术

①扩大有关特征

②对比

③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

④强化或反馈

(4)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5)运用智慧技能学习原理,促进智慧技能的学习和迁移

①智慧技能分5亚类,由简单到复杂:

辨别-具体概念(以辨别为条件)-概念(以定义性概念为条件)--规则(以定义性概念为条件)--高级规则(以规则为条件)

②促进辨别学习方法:

(扩大有关特征;

对比;

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

强化或反馈)

③促进概念学习方法:

(对概念作四方面分析:

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概念属性,概念定义;

概念学习:

具体性概念-概念形成,定义性概念-概念同化)

(6)运用反省认知理论,促进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

①反省认知指儿童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认知,也译成元认知或饭反审认知。

②认知策略的学习和运用还受儿童自我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

③策略性学习的最高水平是学习者不仅能在训练过得情境中应用某种学习过的策略,而且能把习得的策略迁移到未训练的情境中。

④要使策略性训练经受迁移测验检验,学习者必须清晰意识到4个WW(即所学习的策略是什么;

所适用的范围;

所适用的范围怎样;

什么时候应用)

第六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1)动作技能的定义

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畅、娴熟的身体运动能力,可以通过诸如顺利地书写、跑步、做体操、驾车、操纵生产工具、打字等借助骨骼、肌肉及相应的神经过程实现的活动而表现出来。

(2)动作技能的学习

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运动能力相对持变化的过程

(3)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

①认知阶段

②联系形成阶段

③自动化阶段

(4)心理练习

身体实际进行活动的练习成为身体练习。

仅在头脑内反复思考动作技能的进行过程的练习形式称为心里练习。

(5)反馈的分类

①固有的反馈

②增补的反馈

2、理解和运用

(1)动作技能的分类

①连续的和离散的动作技能

②开放的和封闭的动作技能

(2)言语指导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①言语指导是知道这在动作技能学习之初,以言语描述或提示的方式向学习者提供的有关动作技能本身的重要信息。

②言语指导可以是指导者用言语描述要学习的动作技能,以便让学习者对其形成全面的认识和表象

③言语指导也可以是对学习者最初尝试练习动作技能提供指导。

这类指导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在尝试练习技能时,关注对动作技能的执行有影响的环境线索或注意动作技能的关键环节

④言语指导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有一种持久的定向效应

(3)示范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示范是将技能演示出来,以便学习者能够直接观察到动作的成分

①通过观察直接影响,学习者可习得运动策略

②示范的时机和频率对学习有影响,示范应在实际练习前进行,在练习过程中,尽可能频繁向学生作示范

③专家榜样(示范专家完美的动作)和学习榜样(示范初学者学习过程)的选择对学习的影响,观察学习榜样并接到榜样执行结果信息对学习效果最好

④教学实践上,有两种,都是让学生结成对子练习,相互观察和练习,但一种是教师只对练习者提供指导,另外一种是教师为对子中观察者提供技能的关键环节,而后观察者在练习者身上寻找这些环节并向其提供反馈。

(4)各种练习形式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练习指有意练习,即练习者要抱着掌握技能的目的,按挑战水平逐渐提高的层次持续不断地练习某项技能,是影响动作技能学习最重要的因素

①练习的分布(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对连续动作技能的影响:

给定练习时间,短休息间隔比长休息间隔更能导致保险水平下降;

对离散动作技能的影响:

集中练习比分散练习的学习效果好,至少不差

②练习的变化(随机练习和区组练习)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区组练习在动作技能习得阶段有积极作用,但在保持和迁移阶段不如随机练习,即随机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比区组练习产生更持久影响

③身体练习和心理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影响:

任何可能情况下,尽量选择身体练习,但在不可能进行身体练习情况下,心里练习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方法

④部分练习和整体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影响:

维度为技能的组织性或协调性(组织程度高)的技能,整体练习法较好,可以练习技能各部分间的协调;

维度是单独受一个程序支配程度的动作技能,部分练习较好,可是学习者集中注意所练习技能的某个环节

(5)反馈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反馈分为固有反馈和增补反馈,固有反馈指通过各种感觉通道,练习者可以获得自己运动的许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形式是由具体的运动产生的;

增补反馈指教师、教练或某种自动化的记录装置提供给练习者的反馈信息,通常是在练习者得不到固有反馈信息时给予,是对固有反馈的增补

①固有反馈影响,很多情境中,固有反馈很容易得到,但有些不大容易识别

②增补反馈影响:

(1)既呈现错误的方向,有提供错误大小的结果的知识,其效果最好

(2)练习期不宜频繁地呈现KR

(3)结果知识的范围较大时,能有效促进学习

(4)宜由学习者来决定何时呈现结果的知识

(5)每次练习过后不宜立即呈现本次练习的KR

(6)能运用本章学到的知识,对学前儿童动作技能的教学提出建议和指导。

第七章 

态度和品德的学习

1、识记:

(1)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态度的性质

含义:

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构成:

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倾向因素

功能:

具有价值表现功能,调节功能,过滤功能

品德的性质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2)态度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态度定义对品德也是适合的;

两者都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都是由认知、情感、行为等三方面因素构成

区别:

①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3)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三水平六阶段

①第1水平:

前习俗水平。

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此水平分两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第1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

这种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者有权利的人,通常是父母。

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他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

第2阶段:

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

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

尽管也有一些报偿的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和怜悯。

它很像一种交易:

“你让我玩四轮车,我就把自行车借给你。

②第2水平:

习俗水平。

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习俗水平:

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

第3阶段:

好孩子道德。

在这一阶段,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尽管儿童人以他人的反应为基础来判断是非,现在他们更关心他人的表扬与批评而不是他人的身体力量。

注意遵从朋友或家庭的标准来维持好名声。

开始接受来自他人的社会调节,并依据个人违反规则使得一向来判断其行为的好坏。

第4阶段:

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

这一阶段个体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

他们不再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

大多数个体都不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

③第3水平:

后习俗水平。

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

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后习俗水平:

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

第5阶段:

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

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前阶段所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

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因为它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