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1247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自读课文,完成下表。

时  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

腊月二十二

孩子: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

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六

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

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

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等。

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这样写的好处: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第二课时

1.深入理解详写部分,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2.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3.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

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

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①“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

(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①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理解“守岁”:

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②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

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4.指导朗读:

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

2.说一说“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

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访友,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

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

(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

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

(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

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吃春饼等风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时间)

△△△△(详写)

忙乱热闹喜庆团圆

2腊八粥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腊八粥、甜腻、搅和、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主要写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详细,哪部分写简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3.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

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

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

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

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

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

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的八儿。

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

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

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

(3)小组汇报。

(4)小结:

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

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八儿。

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

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

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

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古诗三首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

(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

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

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

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

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

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

(板书:

飞花 御柳)2.“飞花”是什么情景?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

(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有什么想说的?

蜡烛 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寒食御柳斜飞花

讽刺 

 

轻烟入蜡烛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素、章、盈、脉”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

这是什么故事?

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选自《古诗十九首》。

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tiá

otiá

o)

皎皎(jiǎojiǎo) 擢(zhuó

)素手 札札(zhá

zhá

) 机杼(jīzhù

) 脉脉(mò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

遥远。

牵牛星:

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

明亮的样子。

河汉:

银河。

河汉女:

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对。

擢:

伸出,抽出。

素:

白皙的。

札札:

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

织机的梭子。

章:

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

落下。

几许:

多少。

盈盈:

形容清澈。

脉脉:

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不能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

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美丽、勤劳、孤独、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迢迢牵牛星《迢》:

离愁别恨

《鹊》:

忠贞坚定 

第三课时

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抓住重点诗句,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3.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王建的诗句《十五夜望月》。

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记得把作者和朝代加上。

(板书:

十五夜望月王建)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板书:

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白)2.“栖”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

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

“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

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

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板书:

情感美)

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

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

说得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秋思:

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

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

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

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

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这叫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

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落”:

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拟人)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按老师的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