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重点讲义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196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讲义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讲义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讲义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讲义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讲义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讲义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讲义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重点讲义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讲义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方面科技革命与创新本身可以催生新的技术门类和产业部门;

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构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3)全球化与新经济。

全球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4)城市文化特质。

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新)P8

1、阶段:

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2、差异:

(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熟悉)(新)P9

1、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见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2、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自然条件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发展,他们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特色、空间环境质量等方面。

(2)社会文化因素。

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3)经济与技术因素。

(4)政策制度因素

三、城镇化及其发展

1、熟悉城镇化的含义

2、熟悉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

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一)城镇化的含义(熟悉)P10

1、城镇化含义

(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①人口的集中。

包括人口总量的集中,即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

城镇点的增加,呈正密度的加大;

每个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

②空间形态的改变。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

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

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

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普遍接受的:

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指标)

计算公式:

PU=U/P

其中:

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

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英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二)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熟悉)P11

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1)农村剩余贡献

(2)工业化推进

(3)比较利益驱动。

决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两种基本力: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4)制度变迁促进

(5)市场机制导向

(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

两个方面。

(7)城乡规划调控

2、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依据时间顺序,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集聚城镇化阶段

(2)郊区化阶段

(3)逆城镇化阶段

(4)再城镇化阶段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熟悉)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

(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

(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2、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所谓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

(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与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基本特征:

(1)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世界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

(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在新的城镇化机制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

(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测绘能够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3)城市群、城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四、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1、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一)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熟悉)

城市和它所在区域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例题』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A.相互联系B.相互对立C.相互促进D.相互制约

答案:

ACD

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城市是区域发展中的核心

(二)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熟悉)考P16

1、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经济部类

2、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

(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熟悉)

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2、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熟悉)

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2、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内容精讲

一、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

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了解)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1、古典时期的社会与城市

(1)古希腊【城市公共场所】

社会和政治背景:

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城市格局特点:

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在米利都城得到了最为完整的体现。

(2)古罗马【炫耀和享乐】

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

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

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

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典型城市:

古罗马城

2、中世纪的社会与城市【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

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

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

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

中世纪欧洲城市格局特点:

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这时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如: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3、文艺复兴的社会与城市【古典广场】

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

受人文主意思想的影响,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4、绝对君权时期的社会与城市【城市放射轴线】

17世纪开始,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以最强盛的法国巴黎为例,体现古典主意思潮,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丽的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是那个时期的典范。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

18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快速扩张,居住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关注。

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

这些讨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准备。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是通过对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架构,提出了理想的社区和城市模式。

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

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

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的实践。

(2)法律实践——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

(3)行政实践——巴黎改建(豪斯曼)。

背景:

1853年,豪斯曼担任巴黎的行政长官。

当时巴黎排水系统不足,水体污染,公园和墓地空地缺乏,住房破旧肮脏,交通设施不足。

对巴黎进行了全面改建:

以道路系统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并将赛纳河两岸地区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出现了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

城市两侧建造了两个森林公园,城市中配置了大面积的公共开放空间;

巴黎改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4)技术基础——城市美化

自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联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坊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极为不满。

实践:

英国公园运动——西谛。

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伯汉姆于1909年完成的芝加哥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

(5)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资本家为了解决在其工厂中工作的工人居住问题、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能力而由资本家出资建设、管理的小型城镇。

凯伯里—模范城镇Bournville(伯明翰)、莱佛—PortSunlight(利物浦附近)

美国的普尔曼1881年在芝加哥南部所建的城镇最为典型。

(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熟悉)考P26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

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田园城市模式: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田园城市布局:

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田园城市实践:

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2、勒。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是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

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

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中心区有三层道路系统——地下走重型车、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规划的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光辉城市”规划方案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这一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地铁和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实践活动:

昌迪加尔规划

小结: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主要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而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两种思想界定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种指向:

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3、现代城市规划早期的其他的理论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西班牙工程师,于1882年提出)。

①最主要原则: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运输经济,耗时最少。

②城市结构:

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③目的:

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④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

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形城市模式的发展。

(2)戈涅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展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

目的:

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基本思路:

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意义:

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种弊病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特点:

以重工业为主,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更具有独立性,这对于强调工业发展的国家和城市产生了重要影响。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原则:

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

①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②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

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4)格迪斯(生物学家)的学说

格迪斯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

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①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

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②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四)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熟悉)考P33

1、城市发展理论

(1)城市化理论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

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②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

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③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以上):

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也称稳定阶段。

(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

①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个核心;

城市与区域发展是互相促动。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

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

对这一现象,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

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的,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低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用。

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

②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的最为重要和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主要是为满足城市以外地区的需求)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两个部分。

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

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③城市发展的社会学理论

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互相依赖、互相竞争。

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

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的集中。

④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

古滕伯格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所谓可达性就是:

交通设施通达的方便程度。

梅耶认为交通及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

交通、通讯等物质措施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3)城市发展的理论探索

①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田园城市理论是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在实际中分化为两种形式:

A、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

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形不成城市群;

B、城市郊区:

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地向外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

A、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

B、定义: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C、特点:

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市的疏解。

D、问题:

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

A、更强调相对独立性。

B、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不是一个具体的或者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A、1942年沙里能《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B、改建目标: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做其它适宜的用途;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赖特把城市分散发展推到极致,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

②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

(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卡里诺于1979和1982通过区分“城市化经济”、“地方性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对产业聚集的影响来研究导致城市不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其次,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的生产厂家获得利润而不只是特定行业的生产厂家。

经济性来源于三个方面:

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的规模经济、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性和交通运输的经济性。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

政治、商业、专门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中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

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