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察年历
汇报,师进行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31天:
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
30天:
四月、六月、八月、九月和十一月
关于二月的奥秘我们放到下节课再来重点探究。
看来一年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并不完全相同。
出示:
一年有12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并不都相同,一个月有31天的被成为大月,一个月有30天的被称为小月。
一年中大月有七个,小月有4个。
二月有28天,也有29天的……)
从刚才的资料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二月呢?
你能也给取个名称吗?
你能帮老师看看我的生日在什么月吗?
9月9日在什么月?
10月23日呢?
请生日月份是大月的同学起立,生日是小月的同学起立。
其余的同学是哪一月?
2、探究交流记大小月的方法
原来我们是同月的。
真好,现在我们来研究怎样能更快地记住哪些是大月?
哪些是小月?
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先让学生介绍,老师再进行小结。
确实人们早在很久之前就发现可以用拳头来帮助我们记住大小月。
我们一般用左手紧握拳头。
现在我们一起伸出左拳来数一数吧!
师生齐数。
介绍用儿歌来记忆: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腊是什么呀?
生齐读。
这句歌诀是帮我们记住什么月份的?
请你选一种,最喜欢的方法来记一记,。
3、游戏帮助记忆
介绍游戏规则。
老师出月份,我报的是大月请男生起立,报的是小月请女生起立。
如果是二月呢?
应该怎么办?
孩子们讨论。
再开始游戏。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
观察今年年历完成下面题目(书本第48页做一做)
(1)一、二、三月一共有()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3)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学生独立观察年历完成,反馈校对
2、判断,简单说说理由。
1)13个月就是1年零3个月。
()
2)一年有12个月,不是大月,就是小月。
()
3、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如果是两个完整的月份,可能是()月和()月。
五、联系生活,感受年月日
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年月日?
年月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生活中,多一双发现的眼睛就能察觉很多和时间想关的信息。
我也搜集到一些关于时间的信息,一起来看看。
信息1:
某药品的包装盒
生产日期是2006年5月19日
保质期至2008年5月18日
看了这两条时间信息,你想说什么?
以后我们要多留一个心眼。
看清楚食物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才能健康食用。
信息2一张身份证
这张身份证的号码中有老师的生日时间你能找出来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算一算,家里人今年各满多少周岁了?
2、把自己与父母的生日用彩笔在书上的年历里圈出来。
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
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大月)
四月、六月、八月、九月和十一月(小月)
二月
认识平年、闰年
书本第49—50页例2练习十二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及季度;
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
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
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2004年和2006年的年历卡,1997—2008年2月的月历卡。
一、设疑激趣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一年有12个月,有3l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2、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
我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04年出生的,当他快满两周岁的时候,我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他生日那天送给他。
可2006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
二、主动建构
1、探究活动一
同学们拿出自己的2004年和2006年的年历卡,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的哪一天出生的?
反馈:
找到了小明弟弟的生日了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小结:
因为2004年2月的天数和2006年2月是不同的。
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2月29日出生的。
可2006年的2月只有28天,没有29日,所以小明在2006年的年历上找不到2月29日。
我们通常把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称为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称为闰年。
(揭示课题:
认识平年、闰年)
那么2004年和2006年,哪一年是平年?
哪一年是闰年?
这样一来,平年和闰年全年的天数也是不一样的,你能根据平年的天数很快算出闰年全年有多少天吗?
交流:
你是怎样算的?
(肯定"
365+l=366天”的算法)
2、探究活动二
拿出年历表观察1997—2008年2月的天数,完成下面的问题。
(1)先和同组的同学按着年份顺序说一说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将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反馈:
谁来汇报一下,从1997—2008年2月的天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那么到底怎么判断公历中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呢?
请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找几个平年,另一人几个闰年,分别用这些年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汇报计算结果和本组的发现。
除以4没有余数的数是4的倍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3、知识链接:
你知道吗?
学到这儿小朋友肯定有疑问了,为什么每4年里会有1个闰年呢?
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录音配音乐解说: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这段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
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
这样,每4年就与标准时间相差了将近一天,人们就在这一年的2月份多加一天,就是366日了,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
三、应用拓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哪一年成立的?
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你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一些值得纪念的事件是在哪一年发生的吗?
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指名在全班交流。
(学生有可能说到整百年)
(2)讲解:
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时间差不是整整24小时,而是23小时15分4秒,所以四年一闰又多算了44分56秒,看来误差很小,但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
每400年就要多算3日2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
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
所以科学家又作一项补充规定:
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2、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平年一年有多少天?
是几个星期零几天?
闰年一年有多少天?
3、练习十二第2题
为了算出全年的天数,平平把12个月每月的天数都加了起来。
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同桌互相介绍。
4、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
(练习十二第3题)
5、张华今年5月份满10岁,他是哪一年出生的?
(练习十二第6题)
6、小组内猜一猜,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练习十二第7题)
A:
我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一天。
B:
我前天过的生日。
你能象他们让小组内的同学来猜一猜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四、总结反思
今天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现在知道小明弟弟的生日问题是怎么回事了吗?
他以后将几年过一次生日?
如果他长到了12岁,你帮他算算他过了几次生日。
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本》第24页
2、制作一个明年1月份的月历
3、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看看《十万个为什么》或其他书籍,也可以上网查一查,把你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
认识平年、闰年
平年:
365天
闰年:
366天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24时计时法
书上第52—53页练习十三第1题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计时法。
2、能够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时刻进行换算。
3、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合作交流的习惯。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知道两种计时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以及时刻0:
00所表示的含义。
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
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呢?
猜猜老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新闻联播)
2、你知道新闻联播什么时候播放呢?
晚上7时19时
师小结:
19时就是晚上7时,象这样的计时方法就叫作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
24计时法
二、探究新知
1、举例说说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这样的计时方法。
2、讨论:
为什么使用24时计时法。
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介绍:
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
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也就是24时计时法。
3、讨论:
那什么是24时计时法?
那你认为什么是24时计时法呢?
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
一日的开始是在什么时候?
(夜间十二点。
)把时针调到12时。
夜间12点,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
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
谁能说说是什么时间起床的吗?
上午7时30分,同学们进入了教室,开始了一天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同学们结束了上午的学习。
中午12时,这时同学们大概正在香甜地吃着午饭。
)
同学们请看,现在时针走了几圈?
(1圈)经过了多少小时?
(12小时)(继续看画面。
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
大家请看,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
(下午1时)下午1时我们还可以怎样表示?
(13时)下午1时就是13时,你是怎么想到用13时表示的?
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针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钟面上的时刻数分别加上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记时法。
比如,现在钟面上是下午1时,根据24时记时法就应该是?
(13时)。
那么下午2时、3时、6时、晚上7时30分、9时5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你是怎样想的?
(继续看画面。
)这时,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
16时,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了家中。
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
这时我们又该上床休息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
这种用0时到24时来表示一天时间的记时方法我们就把它叫做24时记时法。
同学们,一天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好一天的作息时间。
4、观察钟面:
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指针可以表示晚上12时、0时、24时。
)
抽几个时间板书。
观察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发现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师小结:
①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24时计时法没有时间词;
②从普通计时法换到24时计时法,第一圈,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第二圈,时针所指的时刻还要分别加上12小时;
从24时计时法换到普通计时法,第二圈时时针所指时刻减去12小时。
5、师生对口令:
下面,我们来对口令,我说时刻,你来判断他用的是哪种计时并把他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
上午9时凌晨3时晚上9时14时
7时半夜12时20时
三、巩固练习: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3时 上午10时 晚上9时 下午6时 晚上10时 下午2时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6时 12时 5时30分 24时 16时 18时45分
3、第53页做一做
4、练习十三第1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作业本》第25页
24计时法
晚上7时19时
凌晨3时3时
上午10时10时
下午2时14时
晚上12时0时或24时
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
平均数教案
书上第53—55页例3、练习十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迅速地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2、进一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正确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使学生养成惜时、守时的良好的习惯。
会正确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一、复习
1、说说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以下的时间:
上午8时,上午11时,下午3时、傍晚5时,晚上10时
2、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时间的知识:
求经过的时间
1、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
2、说说下午2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
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
(让学生上台拨出时间)
3、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4、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出这两个时刻,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
5、师小结:
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5分,还像上午7时50分上学,11时35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
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45分。
5、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
6、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
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和平街新设一个邮筒,需要在邮筒上标出3次信,早上8时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消失取一次信,请你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
(练习十三第2题)
2、春雷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
00--17:
00,这个画展每天展出多长时间?
(练习十三第3题)
3、练习十三第4题: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练习十三第5题)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
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5、练习十三第7题:
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6、练习十三第6题:
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填在表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1、《课堂作业本》第26页
2、你知道妈妈几时上班,几时下班?
你能算算妈妈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吗?
2、你每天几时上学?
几时放学?
你一天呆在学校有多长时间?
求经过的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43页《平均数》
二、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板,学生按矮到高的顺序坐好。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以往我们把《平均数》这节课当成是一节应用题的课,侧重读题、分析、计算;
从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列入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重视平均数意义的教学,更注重学生估计意识、猜想意识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学生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统计知识,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已有所接触,如测试中的“平均分”等。
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际的数);
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培养学生的估计、猜想意识,并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
3、学生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
(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等;
4、体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
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受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
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以“情”、“趣”开路。
2、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材料,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活动导入,引出平均数的意义。
1、创设情境:
比身高。
(1)第一次比较。
师:
今天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
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
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2)第二次比较。
师再请两位同学。
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
(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3)第三次比较。
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师:
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怎么比呢?
生:
......
(4)第四次比较。
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
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还有其它比较的办法吗?
2、同桌学生讨论。
求出几个同学的平均数。
3、现场测量台上同学的身高。
4、学生尝试练一练,指名板书。
5、比较结果。
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6、小结:
看来平均数(板书课题)还真能帮肋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二、延伸拓展,形成统计观念。
1、感悟平均身高。
师指着平均身高:
这个身高是你们当中×
×
同学的身高吗?
那它是什么?
2、全班的平均身高。
现在要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么办?
生:
先把所有的身高加在一起,再除以有40人。
是个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想知道全校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有什么办法?
3、选取样本。
但是现在在课堂里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1)学生参考选取第一排或第五排。
(2)选取第一组的学生比较有代表性。
4、估计。
你们先估计一下,第一组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不会比最大的大,比最小的小)
5、学生计算。
6、进一步感悟平均数。
是×
我们可以推测全班的同学身高,全校四年级同学的身高,甚至是更大范围的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
7、小结方法。
我们来观察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
先求总数(板书),除以人数,等于平均身高。
三、应用提高,深化统计观念。
1、举例。
其实生活除了求平均身高外,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能举个例子吗?
2、你觉得有危险吗?
小朋友说:
我身高140厘米,在这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2、猜猜看:
3根小棒,平均3根小棒,平均
每根长10厘米每根长15厘米
(1)猜测。
如果从第一个袋子里拿一根(标上序号),第2个袋子里也拿一根,哪个袋子里拿出的长一些?
(2)举例。
能举个例子吗?
同桌商量一下。
(3)汇报。
3、变式练习。
(1)在龙港万科印业公司的印刷车间,第一天印39万张商标,第二天、第三天共印87万张,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
①(39+87)÷
2=63(万张)
②(39+87)÷
3=42(万张)
(2)在龙港万科印业公司的印刷车间,第一天印39万张商标,第二天上午印22万张,下午印23万张。
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
①(39+22+23)÷
2=42(万张)
②(39+22+23)÷
3=28(万张)
质疑:
为什么两个数要除以3?
三个数相加要除以2呢?
小结:
像这样的天数、人数,我们可以称为份数。
(平均每天的张数、平均身高可以称为平均数)
4、读信息,了解最新动态,解决实际问题。
(1)你在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计算前,你先估计一下,第二十五届到第二十八届平均每届获金牌的块数?
并介绍你是怎么估计的?
(3)计算--课件验证。
(4)根据这幅图的发展趋势,你能预测一下2008年能获多少块?
四、全课总结。
以“比身高”作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题,通过现场简单的两人比较,四人,六人,七人的比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比较的量在不断的变化,结果也不断在变化,在矛盾迭起的活动中,不断寻找平衡,寻求合理的比较方法。
通过教师言语的引导,制造在大范围的情况下,求平均身高这么一个矛盾,怎么办?
促使学生经历寻求“样本”的过程,致使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中,突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体现开放性,变通性,实效性。
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五、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
开场白:
今天我们进行一场比赛--比身高。
男、女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
但是今天先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
我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
你们说谁比较高?
男同学。
师再请两位同学。
(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谁比较高?
还是男同学。
(男同学似乎很得意)
此时学生大笑。
你们笑什么呢?
这个男同学这么矮?
你们听过一句话吗,浓缩就是--精华。
更何况,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过几年后,他可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