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0311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C.中央政权注重地方经济发展D.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

【答案】C

【解析】唐朝出现了严重的藩镇割据,中央和地方矛盾白热化,直到北宋太祖才解决,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区划与地理环境关系,非其它,故B项错误;

由于汉代的主要矛盾在于政治方面,即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王分权的对立,所以西汉尽一代之力来分化瓦解东部地区诸侯王国林立的局面,夺取王国支郡为汉郡,并以蚕食方式不断扩大这些汉郡的领域。

这样一来就引起郡域和郡界的不断变动,因此西汉末年的郡大多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

隋唐帝国刻意追求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相适应,说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已偏向经济方面,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行政区划边界变化而已,不是南北行政区划力量均衡,且经济重心南移从魏晋南北朝就已经开始,故D项错误。

4.“儒学自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只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

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

为能弥补这一缺陷,儒学思想家做出的努力是()

A.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B.董仲舒积极主张“大一统”

C.明清之际出现经世致用思潮D.把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D正确;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但没有把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A错误;

董仲舒思想也没有把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B错误;

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批判宋明理学,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学生可以抓住理学的主要内容,从此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5.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

洋货“充积于厦口”。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洋货畅销导致的直接影响是()

A.中国的家庭和城市手工业遭受沉重打击B.中国开始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D.先进中国人提出学习西方的口号

【解析】“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反映了中国的家庭和城市棉纺织业遭受沉重打击,故A正确;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属于直接影响,故B错误;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故C错误;

鸦片战争时期先进中国人提出学习西方的口号,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角度,突出家庭棉纺织业遭受沉重打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6.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解析】《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并不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而是列强这时把清政府当做了自己的工具,不必直接进行侵略,而是靠清政府进行侵略了,即由之前直接的侵略变为“以华治华”,故排除A而选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已经意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故C不是列强的主要意图和结果,排除C;

这一变化是列强侵华策略的变化,起不到打击列强在华势力的作用,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故排除D。

这一题体现的是《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到上述变化并不意味着列强在减少侵略,而是侵略政策策略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使其侵华行动更加隐蔽,而且更加方便,所以是侵略更加严重了,故《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7.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

从材料可知()

A.《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解析】从题干中的表格看,中国进口棉布的数量大体上是稳中略有提高,而棉纱的进口量是迅速提高的,根据所学可知,棉布是工业制成品,而棉纱是工业生产的原料,所以可以看出我国民族织布业所需原料在不断增加,所以其对外国棉布的依赖程度在降低,故可以说明D符合题意;

题干所反映的时间是1870-1910年间的情况,所以不能据此得出A;

当时中国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在这一时间段内,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逐渐由以商品倾销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不符合史实。

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

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

这一题只要准确把握题干所述的时间1870-1910年间这一阶段特征,BC就可以果断排除出去了,A则不能完整反映材料原貌,也可以排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8.《新青年》在创刊号《社告》第一条即明言:

“国势凌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

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

”这说明《新青年》()

A.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B.旨在宣传西方近代民主思想

C.引导青年知识分子修身治学D.重视思想启蒙谋求救亡图存

【解析】“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说明《新青年》比较注重思想启蒙来救亡图存,D正确;

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影响,A错误;

民主科学不是材料思想宣传主旨,B错误;

修身制学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C错误。

9.1932 

年1月9 

日,中共临时中央作出决议:

“过去正确的不占取大城市的策略,现在是不同了。

要利用目前顺利的政治与军事的条件,占取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

这一决议()

A.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形势B.要求战略转移以反对日本侵华

C.指出了农村革命道路不足D.反映了革命道路探索的曲折性

【解析】20世纪30年代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利用目前顺利的政治与军事的条件,占取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说明是对农村包围城市的背离,说明革命道路探索的曲折性,故D正确;

材料没有正确分析革命道路,故A错误;

日本侵华是九一八之后,C错误;

C不符合材料主旨。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共广泛以两党平等的“国共合作”“民族统一战线”相号召,并大力进行宣传。

国民党对此不能容忍,一些强硬分子公开声称:

“今天国民党以外的一切党深,都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

这表明()

A.国共合作缺乏政治基础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C.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政D.国共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

11.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 

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

愤怒的群众会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

“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

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由此可知()

A.群众斗争推动了罗马法治的进步B.罗马法一度忽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C.罗马法维承了希腊的民主精神D.罗马法的适用对象包括奴隶在内

【解析】从材料中的这一事件来看,古罗马债务奴隶制的废除是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是群众的斗争促进了罗马法体系的完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人权,而不是私有财产的问题;

C选项错误,元老院的统治并不代表着希腊的民主政治;

D选项错误,罗马法的适用对象只针对自由民。

12.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这种宗教观()

A.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B.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

C.有利于树立教皇权威D.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解析】“先定论”使得罗马教皇无权擅自解释人的命运,这样有助于控制教皇的权力,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宗教改革先声是马丁·

路德的改革;

C选项错误,与材料含义相悖;

D选项错误,这种观点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人的权力。

13.1930年,斯大林指出,新经济政策不只是预计到退却和容许私营商业活跃……实际上,新经济政策同时也预计到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缩小私营商业的活动范围,相对和绝对缩减资本主义成分。

这说明他()

A.充分肯定新经济政策成就B.抓住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C.加强推行全新的经济模式D.发起面向资本主义的进攻

【解析】材料反映了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的否定而要推行全新的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是对新经济政策的否定而非肯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斯大林只看到了新经济政策的表象而未看到实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斯大林也未发起面向资本主义的进攻,选项D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14.据统计,美国的体力劳动者,包括白领工人、服务工人和农业工人在内,在整个职工人数中的比例,1900年时占了82.4%,但到1980年已降到49.2%。

其中,农业人口由37.5%降到2.7% 

导致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滞涨不断恶化B.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C.美国经济迅速发展D.高科技革命的发展

【解析】农业人口的下降等字眼反映了在高科技革命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美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经济滞涨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是高科技革命的影响而非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而非经济迅速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美国产业结构调整。

15.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论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十大关系。

这()

A.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B.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D.有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行经齐建设

【解析】《论十大关系》是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主要目的是有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正确;

一五计划此时即将完成,A错误;

B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决议》;

C是一五计划特点。

16.下图为1963年12月3日至1964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出国访问专机飞行航线示意图。

这反映了新中国外交()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已经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

C.粉碎了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D.开始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

【解析】地图显示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出国访问不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也涉及资本主义国家,说明新中国外交已从一边倒外交向外进行了拓展,B正确;

A明显与题干意思不符合;

C中粉碎说法绝对;

D中开始说法错误。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

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7.1921年,列宁认为“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A.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B.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

C.新经济政策内容不断调整完善D.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解析】1921年列宁认为小生产者就是资本主义,1923年提出“文明的合作社者”也是符合社会主义,说明对于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B正确;

新经济政策完成标志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A错误;

材料设计的是对合作社认识,C错误;

D中根本性变化说法绝对。

18.1954年,日本《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

70年代,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和辅导就业。

材料体现了日本()

A.为摆脱滞胀状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B.因为财政困境将养老问题推向社会

C.成立专门机构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D.逐渐改革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政策

【解析】材料说明日本通过立法规定养老金的分担以及开发老年人资源,说明对于老年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D正确;

材料是推行社会福利开支,A错误;

材料目的是不是养老金问题,是完善养老措施,B错误;

C中老龄化信息不符合题意。

19.杭州“张小泉剪刀”在1909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已传八代,他以“海云浴日”作为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张小泉剪刀”。

此材料可印证()

A.近代商业意识的发展B.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

C.中国洋务运动的发展D.东南民族企业的发达

【解析】材料中时间是1909年,民族工业在此时期获得初步发展机会,报农商部注册“张小泉剪刀”说明民族工业比较注重商业意识,故A正确;

B是19世纪60-70年代;

洋务运动此时已经失败,故C错误;

材料个案不能代表东南民族企业,故D错误。

20.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

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

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肯定中西文化各有长短,主张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故A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与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无关,排除B。

李大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没有改变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的绝对化倾向,排除C。

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重新确立文化自信,排除。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21.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部分年份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

下列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传统农业大幅衰退B.近代产业转移加速

C.战争导致人口减少D.工业化的缓慢推进

【解析】柱状图显示从事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逐渐呈下降趋势,说明工业化进程在缓慢推进,故D正确;

传统农业减退,表格难以说明,故A错误;

近代中国仍然以农业为主,故B错误;

表格体现不出战争和人口信息,故D错误。

22.史学家韦尔斯指出:

“这种先把市民权扩展到一些易于控制的城市,继而又扩展到全国的做法,是罗马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别的方式。

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总是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情况,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这表明()

A.罗马法的实质是市民权B.万民法是市民权的扩展

C.罗马法的拓展捍卫了罗马文明的延续D.罗马的武力征服属于法律征服

【解析】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伴随着征服,罗马法相应扩展,从而保证了被征服区受制于罗马法,拓展和延续了罗马文明,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

“市民权扩展”意为罗马前期扩展中被征服城市市民分享罗马公民权,A选项表述有误;

题干强调的是共和国时期的扩张,万民法到帝国时代才实施,B选项表述有误。

罗马的征服包含著名的武力、宗教、法律三大征服,三者并存互相依靠,D选项不合史实。

23.二战后,美国认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

材料反映出美国的本质意图是()

A.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B.遏制共产主义

C.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D.称霸出界

考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24.《剑桥艺术史》中提及某一画家的作品时说:

“(他的画) 

却表明:

 

在某种意义上,经验超越现状,引向追忆,哪怕仅此而已也罢。

尽管他指望观众还能看出更深层的意义。

……(正如画家所述)。

那从水闸流出的潺潺水声、柳树、纤细的栏杆,还有砖砌的建筑物,我爱这样的事物……只要我能作画我就会不停地描绘这样的地方绘画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音。

”据此断该画家的作品风格是()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印象画派D.现代主义

【解析】材料“绘画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结合课本知识可以知道浪漫主义绘画注重表达人的感情,故B正确。

A项注重揭露社会现实,排除;

C项善于捕捉光与色之下的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排除;

D项注重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排除;

25.1880年,淮军将领刘铭传提出:

修建四条从北京通往到全国的铁路,即能够有效防御外来人侵。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新已倾向同意修建,但光绪的帝师翁同稣却说:

如有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大清将危也!

导致该计划泡汤。

据此可知清政府()

A.拒绝接受新生事物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C.顽固势力力量强大D.维护专制统治高于一切

【解析】材料中“铁路,即能够有效防御外来人侵。

”但“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大清将危也!

导致该计划泡汤”,这说明维护专制统治高于一切,故选D;

材料中“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新已倾向同意修建”,说明清政府并非拒绝接受新生事物,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

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新已倾向同意修建”,不能由此说明顽固势力力量强大,排除C。

26.《庄子》中有“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意指“养身”。

1908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在阐述公司创建初衷时称“利便京师卫生、消防起见,地居首善,事关公益,须维久远”。

“卫生”词义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民族工业的发展B.公共卫生事业的发达

C.中西文化的融合D.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材料中“卫生”原意为养生,后与近代公益事业相关,说明中西文化的融合,故选C;

材料不能反映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贫民弱,排除BD。

27.中国国民党中央于1927年4月组成包括共产党员毛泽东等人在内的中央土地委员会,着手准备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

不久,又提出“本党决计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致使土地问题完全解决为止。

”这表明()

A.国共两党合作更趋密切B.革命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C.民生主义思想得以落实D.国民革命推动农民运动

【解析】材料中“1927年4月”“中国国民党中央……着手准备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说明国民革命推动农民运动,故选D;

1927年4月,国共关系趋于破裂,排除A;

旧中国没有落实民生主义,排除C;

八七会议后,革命重心开始转向农村,排除D。

28.1969年8月14日,尼克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发表一篇讲话。

基辛格对此讲话评论说:

“一个美国总统宣称一个共产党大国、一个我们与之没有任何联系的长期以来的敌人的生存,对我们具有战略利益,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件大事。

”尼克松的这一讲话()

A.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B.释放了政善中美关系信号

C.威胁了中国的国防安全D.促成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

【解析】由材料“一个美国总统宣称一个共产党大国、一个我们与之没有任何联系的长期以来的敌人的生存,对我们具有战略利益,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件大事”,可见尼克松的这一讲话释放了改善中美关系信号,故选B;

材料与美苏关系无关,排除A;

当时是苏联威胁中国的国防安全,排除C;

中苏盟友关系早已破裂,排除D。

29.1953年,《人民日报》发文说:

“河北省合作总社应当认真克服片面营利观点,公开肥料成本,重新确定合理利润,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

”该文章()

A.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进程B.标志着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C.反映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D.意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解析】1953年中国尚未建立市场经济,故A错误;

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故B错误;

“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故C错误;

1953年处于农业合作化时期,合作总社调整肥料价格的目的是促进农业合作化的进程,故D正确。

30.“革委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