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复习要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0257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7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复习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复习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复习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复习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复习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复习要点文档格式.docx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复习要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复习要点文档格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复习要点文档格式.docx

可知A项正确。

贸易逆差,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

货币升值有利于本国的进口贸易,而不利于出口贸易,所以本国货币升值是加大了贸易逆差,故D项错误。

【分析】此题属于国际经济的重要知识点:

汇率问题。

但既没有考查汇率的定义,也没有考查汇率的分类,而是要分析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这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运用的能力。

解决此类问题,只靠死记硬背,在短暂的考试时间内,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把握住考试命题的特点,有重点地掌握。

例题2:

(2009年)下列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认识正确的是:

A.CPI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程度的绝对数

B.CPI用来分析消费品非零售价对居民生活费用支出的影响程度

C.CPI反映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

D.CPI是采用指数商品加权平均的方法算出来的

【答案】C。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分析】CPI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名词,此题单纯考查对CPI概念的理解,属于对理论知识较低层次的考查。

其实即使非经济学专业的考生对这个概念也并不陌生,在物价持续不断上涨的今天,人们对它越来越关注,并且每天都在盼望着它能低一点再低一点。

2.命题背景多与时事相结合,以时事为切入点

经济学上的新名词,中央的重大经济政策及对经济政策的重新阐述,以及重大经济事件等,都会成为命题的背景。

比如:

2009年的第3题,背景是中央对“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阐述,以及“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这一新提法;

第14题是以经济危机的起因次贷危机为切入点;

2010年的第120题考查的是扩大内需。

例题3:

(2010年)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是:

A.降低税率 

B.提高利率

C.缩减财政支出 

D.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答案】A。

经济衰退时一般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配合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减少税收(降低税率)、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

【分析】2009年是我国实施四万亿扩大内需政策的第一年,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了国家经济生活的重要地位,也成为当年的热点话题。

当然近三年来扩大内需政策仍然适用。

此题即根据当年的重大经济政策来设置题目,以考查考生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

例题4:

(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次”是指:

A.贷款人的第二次贷款

B.贷款人的收入较低,信用等级较低

C.贷款机构的实力和规模较小

D.贷款机构的信用等级较低

【答案】B。

次级贷危机,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其中的“次”是相对于“优”而言,意思是贷款人的收入少,信用较低。

【分析】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我国也未能幸免。

网络、电视和报纸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的报道扑天盖地,如果考生多留心国家社会大事,增强时事敏感度,做答这类题目并不困难。

二、经济常识考点预测

(一)需求及其相关理论

◎需求规律:

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

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一规律就是需求规律。

◎影响需求的因素: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消费者的偏好;

(2)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3)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

(4)消费者的收入;

(5)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国民经济“三驾马车”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它们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投资和消费合称为内需,出口称为外需。

◎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二)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收入。

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税、利、债、费。

其中税收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政府支出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涉及各种项目,包括购买军需品、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付给政府雇员的酬金、各种公共工程项目的支出等。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的社会福利等支出,如卫生保健支出、收入保障支出、退伍军人福利、失业救济和各种补贴等方面的支出,它是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为目的而作的货币性支付。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当社会总支出水平过低,人们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进入衰退,失业率提高时,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需要增加社会的总支出。

这种政府主动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即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具体做法即:

增加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

减少税收。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做法则相反,即:

即减少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

增加税收。

(三)货币政策

◎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利息量/本金;

利息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

◎按借贷主体不同可划分为:

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

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

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

◎利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膨胀。

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发展。

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

◎紧缩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实行抽紧银根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以提高货币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中央银行一般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有:

出售政府债券,这是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种方法。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直接提高利率,紧缩信贷。

(四)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货币需求量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和持续上涨。

◇它指的是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和持续的上升,而部分、个别商品的涨价、季节性的价格调整、暂时性的物价上涨,都不能算作通货膨胀。

◇它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而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涨。

◇物价的上涨幅度必须相当大,才能判定发生了通货膨胀。

◇它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而不是指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如有价证券等价格上涨不归此类。

◇货币过多是通货膨胀的总体特征,所以,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三种价格指数之一,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的社会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一定时期消费者价格指数=本期价格指数/基期价格指数×

100%。

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

(五)汇率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汇率的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或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

就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所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就叫应付标价法。

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

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

◎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与进出口:

一般来说,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币对外的币值贬低,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

若本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对外的币值上升,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汇率与物价:

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的下降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

至于它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反之,本币升值,其他条件不变,进口品的价格有可能降低,从而可以起到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作用。

(六)世界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

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前身——关贸总协定。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2011年是中国入世10周年。

◎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简称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其实质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截止到2009年1月欧盟共有27个成员国。

欧元区:

1999年1月1日起欧元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并于2002年1月1日取代上述11国的货币。

2011年1月1日,欧元区迎来一个新成员爱沙尼亚,这个波罗的海沿岸的小国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7个成员国。

◎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即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会晤机制。

2001年6月,“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六国元首举行首次会晤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致力于经济的政府间区域性国际组织。

6个成员国: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除土库曼斯坦外,中亚五国均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

观察员国:

蒙古国、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

对话伙伴国:

白俄罗斯和斯里兰卡。

一、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2.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1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

要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2等一般性财政支出。

3.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要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加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

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

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三、人民币升值利与弊

四、重要概念

1.CPI(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是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的社会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消费品的价格变化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直接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在分析通货膨胀效应方面,具有其他指标难以比拟的优点。

2012年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2011年12月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12年物价总水平增长呈回落态势,预计2012年CPI上涨4.6%。

2.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收入。

3.财政支出

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以此同经济衰退进行斗争。

反之,政府则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降低社会总体需求,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

4.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如国库券、公债等),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进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5.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后,必须按照法定的比率保留规定数额的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2011年1月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1.5%,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

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

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

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

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再贴现政策包括:

一是“抑制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提高再贴现成本,从而抑制资金需求,收缩银根,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二是“扶持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以放宽贴现条件,降低再贴现成本,从而刺激资金需求,放松银根,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经济常识在公务员考试中每年都考,命题人主要青睐于对我国重大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考查。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其主要有两点:

从时间上看,主要涉及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政策;

从政策层面上看,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相关内容。

经济学上的新名词,中央的新经济政策及其阐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政策等都可能成为考点。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都属于时政的范畴,所以中.公教育认为考生切忌置时政内容于不顾,要充分重视时政。

在做题的过程中,有的题目专业性比较强,可能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大多数非经济专业的考生来说则要旁敲侧击、独辟蹊径来降低考题难度。

用排除法先排除掉迷惑项,再把与我们生活联系密切的选项进行分析,一步步推理来解答。

【例题】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是( 

)。

A.降低税率

B.提高利率

C.缩减财政支出

D.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中公解析:

扩大内需本来是一个专业的经济学名词,选项中的存款准备金率等名词的专业性也比较强,看似无从下手。

但是我们可以从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利率入手,可以联想一下,如果利率提高,我们就更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这样消费会减少,内需难以扩大。

再分析税率,如个人所得税率降低,我们的工资会增加,能用于消费部分的自然也更多,可以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这样就可快速地得出答案,应选A项。

一、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中最核心的一个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为GDP)。

GDP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新核算体系在整体结构上把国民经济循环中实物运动和资金运动、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紧密联系起来,主要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账户两部分组成。

具体由五套基本核算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两张附属表组成。

五套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

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

两张附属表,即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一)总供给

为了保持经济总量平衡,首先必须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

这是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平衡,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指一个国家全部企业愿意而且能够提供总产出的量。

供给能力取决于一定的制度、技术水平、劳动力的投入量、资本的投入量。

在短期,经济制度、技术水平和资本的投入量基本上是稳定的,可以看作是给定的,这样总供给能力就取决于劳动的投入量即就业量,于是总供给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就业问题。

总供给由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四部分组成。

(二)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对最终产品和劳务愿意购买并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量。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出口需求四部分组成。

总需求水平主要取决于自发性的支出、市场利率和价格水平。

总需求随着自发性支出增加、名义货币的供给增加、价格水平的下降而增加。

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名义货币供给量,并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等影响自发性支出。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及其调节

只有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通常用等式表示为:

总需求=总供给

即: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

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表明需求过度,会引起资源短缺、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政府宏观调控可以从扩大供给与抑制需求两方面进行;

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表明需求不足,会导致生产过剩、市场疲软、资源闲置、失业增加,政府宏观调控也可以从减少供给与刺激需求两方面进行。

具体进行办法可以通过对上述公式的转换得出。

如果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进一步改为:

(储蓄-投资)=(出口-进口)+(政府支出-政府收入)

储蓄投资差额=进出口差额+政府收支差额

这三个差额中,任何一个差额都可以通过调整其他两个差额而变化。

当储蓄大于投资引起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可以通过调整进出口差额(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或调整政府收支差额(减少政府收入、扩大政府支出)来扩大需求减少供给,使公式两端恢复均衡,反之亦然。

显然,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不仅要保持商品市场均衡,还必须保持货币市场均衡、生产要素市场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三、财政政策的实施

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或工具是政府支出和税收。

政府支出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扩张性的力量;

政府税收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的力量。

当民间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当民间需求过旺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减少政府支出,可以缩小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当然,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作用的大小,还取决于政府投资乘数的大小。

因为在乘数作用下,当政府购买支出增加时,它使总需求倍增;

当政府支出减少时,它使总需求呈倍数减少。

当民间需求过旺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增加税收,可以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当民间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减少税收,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税收变动对总需求变动、国民收入变动具有倍增作用,当税收增加时,引起总需求、国民收入呈倍数减少;

当税收减少时,引起总需求、国民收入呈倍数增加。

因此,财政政策主要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税收而增加财政收入,或通过压缩财政支出来减少或消灭财政赤字,以至出现或增加财政盈余,达到抑制或减少社会总需求,乃至消除需求膨胀的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减税而减少财政收入,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来扩大社会需求。

经济学家把这种政策称为“逆经济风向行事”,也就是在经济高涨时期对之进行抑制,使经济不会过度高涨而引起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对之进行扩张,使经济不会因严重萧条而引起严重失业,并尽快复苏。

财政政策的这种“逆经济风向行事”显然可以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

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一、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概念

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