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两首参考 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9873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 古诗两首参考 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3 古诗两首参考 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3 古诗两首参考 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3 古诗两首参考 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3 古诗两首参考 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 古诗两首参考 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 古诗两首参考 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 古诗两首参考 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 古诗两首参考 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

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比如:

“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

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

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

“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

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

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

“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

如:

“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

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

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

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查字典,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

“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又如:

“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

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指全国统一。

王师:

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

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

祭祀祖宗。

告乃翁:

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

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

不要忘记。

北定:

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

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

初闻:

刚刚听到。

涕泪:

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

胡乱卷起。

放歌:

放声歌唱。

纵酒:

纵情饮酒。

青春:

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

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

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

示儿:

把事物让儿子知道。

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

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

“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

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

什么都没有了。

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即:

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

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这里指南宋军队。

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 

九州同 

无忘 

告乃翁 

北定 

中原日

(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

我们在朗读时

  习作指要

   1.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查阅资料,使学生弄清苹果的常见品种,栽培的历史,生存条件,营养功效等,获取.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2.引导学生有条理地介绍苹果的品种等情况,写明常见品种、生存条件、营养价值及几种常见苹果在外形特征、品质、类别等方面的差异。

   3.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尽力把文章写得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教学要求]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观访问果园、商店认识水果品种以及查阅有关资料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懂得:

接触社会,有目的查阅资料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

   2.练习按所提出的问题和所提供的卡片资料及自己在阅读和参观访问时所获取的新鲜资料,介绍某种事物的方法。

   3.借助.写作练习,“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习摘抄、制作、运用资料卡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按顺序介绍苹果的品种等情况。

   难点:

把文章写得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课前准备]

   1.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访问本地的几家水果店,认识几种常见的苹果,看看它们的形状、颜色、品种等,了解它们的特点、产地、什么时候成熟,属于几类果等。

填好参观记录表(表式见书上第65页)。

   2.组织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苹果的资料并做记录。

   3.访问苹果园的农艺师,了解苹果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苹果是许多人都喜爱吃的水果。

它和葡萄、柑橘、香蕉并称世界四大水果,尽管如此,苹果的种植史、生存条件、栽种地域和营养功效等人们往往知之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教材提供的资料,结合我们的参观访问以及到图书馆查到的资料,以(苹果家族)为题写一篇作文,来向人们介绍一下我们都爱吃的苹果。

(板书:

苹果家族)

  二、自学课文

   1.自学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讨论:

    

(1)这一次作文练习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要求我们本次习作可从哪几方面去写?

    (3)课文对完成本次习作有何具体要求?

   2.讨论交流。

    [讨论第

(2)题时相机板书:

苹果的常见品种、苹果的栽培史、苹果的生存条件、苹果的栽种区域、苹果的营养功效]

    过渡谈话:

以上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学习我对本次习作练习的目的、内容、要求都有了清楚的了解,但光这还不够,同学们对.写作的内容掌握得可能还不够全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3.自学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

教材提供的每张卡片回答了习作练习中提出哪一个问题?

   4.讨论交流。

  三.交流所得

   1.思考:

我们在课前参观访问、查找资料中获取了哪些资料?

它回答了作文练习中提出的哪一个问题?

   2.交流讨论,并逐一分类补充到卡片中去。

  四、明确写法

   1.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

    以(苹果家族)为题,按所提问的顺序介绍苹果。

   2.交流习作内容。

    

(1)分小组互相练说。

    

(2)指名说。

    (3)评议(鼓励学生要大胆想象,避免生搬硬套卡片上的资料,并提示学生要注意运用过渡语句·

   3.独立作文。

   4.评议修改,布置学生以习作为蓝本,准备做苹果展销会上的小推销员。

《习作3》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

练习”3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今天起学习第六组课文。

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

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

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各自阅读“导读”)

  2.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

出示鲁迅像)这就是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

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侄女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

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的。

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儿。

)对。

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

(五段。

)你是怎么知道的?

(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

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

(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暂不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加以解决。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读完一段就说一说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只要抓住主要内容就行,暂不要求语句简洁。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大家思考:

“我”为什么惊异?

(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

(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

(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

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

(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

)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什么原因呢?

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同学们现在可能也不大明白。

我们读懂了后面的几段课文,对这个问题就会比较清楚了。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五段。

要求读读课文,想想“思考·

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学生注意“逝”是翘舌音,“枣”“嗽”是平舌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

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

各自朗读第二段。

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辅导。

  3.讨论。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的事情。

)“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是怎么说的?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体会伯父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第二段的?

(第一步,想想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

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按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教师巡视辅导。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样谈“碰壁”的?

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体会”我”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伯父的话,并不明白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引人发笑。

)那么,鲁迅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你们弄明白了吗?

(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

“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4.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

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

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暗杀他。

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

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鲁迅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自读课本中有一篇《视死如归》,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件什么事?

(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事情)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

把讲这一内容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你们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么样?

(很细心,考虑得很周到。

  2.帮助受伤车夫以后,鲁迅的心情怎样?

大家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一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一下。

  3.救助了车夫,做了一件好事,可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

(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想到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他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讲的是女佣阿三说的话)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鲁迅病得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

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这句话与女佣阿三说的话有什么联系?

(从阿三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的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联系?

(第二、三、四、五段的具体内容都说明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第一段讲鲁迅得到许许多多人的爱戴,原因也就是因为鲁迅具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

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短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各自试列小标题,教师巡视。

  3.讨论交流。

从学生列的小标题中,选出大家比较满意的写在黑板上。

(如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小标题最好是从学生中来。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挂出抄写填空题的小黑板,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

  2.讨论修改填写答案。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敬爱和怀念伯父的思想感情。

  3.指名把填写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告诉学生这几句话讲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词语写两遍。

要注意“冠”字上

  面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朿”,右边是“欠”,不能写

  成“攵”。

  预习《白杨》。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教学要求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回声》的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会写8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

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

“你是谁?

谁在学我说话?

”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

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

(学生谈感受)(板题:

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

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

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

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

思考: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

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