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自主学习基础达标测试题C附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9864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自主学习基础达标测试题C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自主学习基础达标测试题C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自主学习基础达标测试题C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自主学习基础达标测试题C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自主学习基础达标测试题C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自主学习基础达标测试题C附答案Word下载.docx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自主学习基础达标测试题C附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自主学习基础达标测试题C附答案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自主学习基础达标测试题C附答案Word下载.docx

的中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

14.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原正方体中有“新”字一面的相对面上的字是__.

15.下列说法中

①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②经过直线外一点,能作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③和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④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正确的是__________.(只需填写序号)

16.已知一个正棱柱有18条棱,它的底面边长都是4cm,侧棱长为5cm,则其侧面积为______

17.如图所示,在一条笔直公路l的两侧,分别有A、B两个小区,为了方便居民出行,现要在公路l上建一个公共自行车存放点,使存放点到A、B小区的距离之和最小,你认为存放点应该建在____处(填“C”“E”或“D”),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18.如图,延长线段AB至C使BC=2AB,延长线段BA至D使AD=3AB,点E是线段DB的中点,点F是线段AC的中点,若EF=10cm,则AB的长度为_____cm.

19.如图,D是AB的中点,E是BC的中点,BE=

AC=2cm,求线段DE的长.

20.已知a=﹣(﹣2)2×

3,b=|﹣9|+7,c=

(1)求3[a﹣(b+c)]﹣2[b﹣(a﹣2c)]的值.

(2)若A=

×

(1﹣3)2,B=|a|﹣b+c,试比较A和B的大小.

(3)如图,已知点D是线段AC的中点,点B是线段DC上的一点,且CB:

BD=2:

3,若AB=

cm,求BC的长.

21.如图,点C是线段AB上的一点,M是AB的中点,N是CB的中点.

(1)若AB=13,CB=5,求MN的长度;

(2)若AC=6,求MN的长度。

22.如图,用一张长为2π米、宽为2米的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管道,如果制作中不考虑材料损耗,试求可围成管道的最大体积.

23.如图,已知线段AB,延长AB到C,使

,D为AC的中点,

求AC的长;

求AB的长.

24.如图,点B在线段AC上,且AB=2BC=2.

(1)尺规作图:

延长线段AC到D,使CD=AC(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

(2)在

(1)的条件下,若点E是线段BD中点,求线段AE的长.

25.如图所示,请按照要求解答问题.

(1)数轴上的点C在2、3的正中间位置,则点C表示的数是    ,线段AB的中点D表示的数是    ;

 

(2)线段AB的中点D与线段BC的中点E的距离为    ;

(3)在数轴上方有一点M,下方有一点N,且∠ABM=120°

∠CBN=60°

请画出示意图,并判断BC是否平分∠MBN.简要说明理由.

26.画图题:

如图,平面上有A、B、C、D,4个点,根据下列语句画图.

(1)画线段AC、BD交于点F;

(2)连接AD,并将其反向延长;

(3)取一点P,使点P既在直线AB上又在直线CD上.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根据截面的形状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①正方体截去一个角,截面为三角形,符合题意;

②圆柱体只能截出矩形或圆,不合题意;

③圆锥沿着中轴线截开,截面就是三角形,符合题意;

④正三棱柱从平行于底面的方向截取,截面即为三角形,符合题意.

故选: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截一个几何体,截面的形状既与被截的几何体有关,还与截面的角度和方向有关.

2.B

根据展开图推出几何体,再得出视图.

根据展开图推出几何体是四棱柱,底面是四边形.

B

考核知识点:

几何体的三视图.

3.A

根据图形,把正方体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观察即可得到重合的点.

解:

折叠成正方体时,与点A重合的点为C、N.

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展开图,仔细观察图形,得到折叠的正方体的图形是解题的关键.

4.B

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根据这一特点作答.

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

“诚”与“信”是相对面,

“友”与“实”是相对面,

“守”与“善”是相对面.

故选B.

本题考查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特点.

5.B

根据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即可解题.

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

∴B选项在图像左侧有交点,其余选项没有交点,

本题考查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熟悉图像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6.D

花费是1000元,每平方是1元,因而可以刷1000米,求出油桶的侧面积,用1000除以油桶的侧面积即可求得.

要先求出油桶的侧面积,即π×

0.4×

1.2=0.96π.

每平方米费用是1元,则每桶的费用为0.96π元,

所以花费1000元给油桶刷漆个数为:

1000÷

0.96π≈331(个).

故选:

D.

考查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7.D

根据题意,因为点D是线段BC的中点,所以BD=DC=

BC,观察图形可知,故AD=AB-DB,即可得出结果.

∵BC=AB-AC=4,

∴DB=2,

∴AD=AB-DB=10-2=8.

故选D.

本题考查线段中点的意义及线段的和差运算,难度较小.

8.B

根据题意求出CD的长,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计算即可.

∵BC=3cm,BD=5cm,

∴CD=BD-BC=2cm,

∵D是AC的中点,

∴AC=2CD=4cm,

B.

本题考查的是两点间的距离的计算,掌握线段中点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9.B

根据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关概念进行判断即可.

A、若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则BA=BC﹣AC,故本选项正确;

B、若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AB<AC+BC或AB=AC+BC,故本选项错误;

C、若点C在线段AB上,则AB=AC+BC,故本选项正确;

D、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故本选项正确;

本题考查了垂线的性质以及两点间的距离,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关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10.A

由平面图形的折叠及正方体的展开图进行解题即可.

观察可知带图案的三个面交于一点,所以B、D选项与此不符,

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与五角星的一个角是相对的,由此可知C选项与此不符,

只有A选项的是正确的,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展开图.解决此类问题,要充分考虑带有各种符号的面的特点及位置.

11.-2

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根据这一特点求出A、B的值,然后代入进行计算即可求解.

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A与1是相对面,B与2是相对面,3与

是相对面.

∵折成正方体后相对的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A=-1,B=﹣2.

故答案为:

-2.

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及解答问题.

12.明

利用正方形及其表面展开图的特点解题.

这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共有六个面,其中面“明”与面“创”相对.

明.

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的展开图,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及解答问题.

13.-2

首先设出BC,根据3AB=BC=2CD表示出AB、CD,求出线段AD的长度,即可求.

设BC=6x,

∵3AB=BC=2CD,

∴AB=2x,CD=3x,

∴AD=AB+BC+CD=11x,

∵A,D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5和6,

∴11x=11,

解得:

x=1,

∴AB=2,BC=6,

AC=AB+BC=2+6=8,

∵A点是-6,

∴C点所表示的数是2.

∴线段AC的中点表示的数是

=-2.

故答案是:

考查了数轴的有关概念,利用数轴上的点、线段相关性质,考察学生对数轴知识的掌握情况.

14.乐

根据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不存在公共点进行回答即可.

“新”字一面的相对面上的字是:

乐,

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明确相对的面之间一定不存在公共点是解题的关键.

15.②、④.

根据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本定义与性质来解答本题即可.

①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故①错误;

②经过直线外一点,能作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故②正确;

③过直线外一点和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故③错误;

④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故④正确.

②、④.

本题考查的是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本定义与性质;

注意两点之间,线段距离最短.

16.120

一个正棱柱有18条棱,故为正六棱柱,故有6个相同的侧面,且宽为4cm,高为5cm的长方形,侧面积等于6个长方形面积之和.

∵一个正棱柱有18条棱,故为正六棱柱,∴有6个相同的侧面,且宽为4cm,高为5cm的长方形,侧面积等于6个长方形面积之和,∴

120.

本题考查了正棱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熟记表面积计算公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E,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汽车站的位置是E处.

汽车站应该建在E处,理由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E;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此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性质,关键是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8.4

根据EF=DC﹣DE﹣CF=6AB﹣

DB﹣

AC,再根据已知线段的长度,代入求值即可得到EF的长.

∵BC=2AB,AD=3AB

∴DC=6AB,DB=4AB,AC=3AB

而点E是线段DB的中点,点F是线段AC的中点,

∴DE=

DB=2AB,CF=

AC=1.5AB

又由EF=DC﹣DE﹣CF=6AB﹣2AB﹣1.5AB=2.5AB=10

∴AB=4

4.

考查的是线段的长度计算,会利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进行相关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9.5cm

根据题意分别求出BE、AC的长,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进行计算即可.

∵BE

AC=2cm,∴BE=2cm,AC=10cm.

∵E是BC的中点,∴BC=2BE=4cm,∴AB=AC﹣BC=6cm.

∵D是AB的中点,∴DB

AB=3cm,∴DE=DB+BE=5cm.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的计算,掌握线段中点的概念、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20.

(1)﹣126;

(2)A>B,理由见解析;

(3)BC=2cm

(1)先求出a、b、c的值,再把式子化简后代入a、b、c的值即可求解;

(2)先求出A的值,再代入a、b、c的值求出B的值即可比较大小;

(3)先求出AB的长度,再根据比例线段列方程解答即可.

a=﹣(﹣2)2×

3=﹣4×

3=﹣12,b=|﹣9|+7=9+7=16,

c=(

)×

15=﹣

(1)3[a﹣(b+c)]﹣2[b﹣(a﹣2c)]=3a﹣3(b+c)﹣2b+2(a﹣2c)

=3a﹣3b﹣3c﹣2b+2a﹣4c=5a﹣5b﹣7c,

当a=﹣12,b=16,c=﹣2时,

原式=5×

(﹣12)﹣5×

16﹣7×

(﹣2)=﹣60﹣80+14=﹣126;

(2)A=(﹣

)2÷

(﹣

)+(1﹣

)2×

(1﹣3)2

B=|a|﹣b+c=12﹣16+(﹣2)=﹣6,

∴A>B;

(3)AB=

∵CB:

3,

∴设CB=2x,DB=3x,则DC=CB+DB=5x.

∵点D是线段AC的中点,

∴AD=DC=5x,即AB=8x.

∴8x=8,

∴x=1,

∴BC=2cm.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以及与线段的中点有关的计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

(1)MN=4;

(2)MN=3.

(1)先根据M是AB的中点得BM=

AB,再根据N是CB的中点得BN=

CB,再根据MN=BM﹣BN即可

(2)先根据M是AB的中点得BM=

(1)因为M是AB的中点,AB=13,

所以BM=

AB=

13=6.5,

因为N是CB的中点,CB=5,

所以BN=

CB=

5=2.5;

所以MN=BM﹣BN=4;

(2)因为M是AB的中点,N是CB的中点,

AB,BN=

CB,

因为AC=6,

所以MN=BM﹣BN=

AB﹣

BC=

(AB﹣BC)=

AC=

6=3.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点间的距离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解题关键是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线段的和差.

22.2π

由2πr=2π,求出r=1,再根据:

体积=底面积×

高,即可求解.

设围城管道后底面的半径为r,

由题意得:

2πr=2π,则r=1,

管道的最大体积=底面积×

高=πr2×

2=2π.

本题是一个简单的体积计算问题.

23.

(1)

(2)

,则

,由D为AC的中点及DC的长度可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x的值,将其代入

(1)即可求出AC,代入

(2)即可求出AB.

为AC的中点,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24.

(1)见解析;

(2)AE=AB+BE=4.

(1)在AC的延长线上截取CD=AC;

(2)先利用点E是线段BC的中点得到CE=1,再利用CD=AB=AC+BC=6,然后计算CD﹣CE得到线段ED的长度.

(1)如图,点D为所作;

(2)∵AB=2BC=2,

∴BC=1,AC=AB+BC=3,

∴CD=AC=3,

∴BD=BC+CD=4.

∵点E是线段BD的中点,

∴BE=

BD=2,

∴AE=AB+BE=4.

本题考查了作图﹣基本作图: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中点的定义,线段的和差,两点间的距离等知识,作出点D是解题的关键.

25.

(1)2.5;

-2;

(2)2.75;

(3)图详见解析,BC平分∠MBN,理由详见解析.

(1)直接从数轴上读数即可;

(2)先求BC的中点E表示的数:

(-1+2.5)÷

2=0.75,再求DE的长;

(3)实际是以AB为边,在数轴上方画∠ABM=120°

,下方画∠CBN=60°

,根据平角的定义可求出∠MBC=60°

,所以BC平分∠MBN.

(1)读数轴可知,C表示的数是2.5,线段AB的中点D表示的数是-2;

(2)线段BC的中点E表示的数是:

2=0.75 

∴DE=2+0.75=2.75;

(3)示意图如图.

BC平分∠MBN.

理由:

∵∠ABM=120°

∴∠MBC=180°

-∠ABM=180°

-120°

=60°

又∵∠CBN=60°

∴∠MBC=∠CBN,即BC平分∠MBN.

此题主要借助数轴考查了两点的距离、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点,要灵活解决.

26.

(1)画图见解析;

(2)画图见解析;

(3)画图见解析.

根据题意要求,然后作图即可,注意作图的规范性.

如图所示;

本题考查作图的知识,难度不大,解答此题,要熟悉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并熟悉基本工具的用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